新闻“走转改”中的旅行采访--兼评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向泽映旅行报道作品
- 格式:pdf
- 大小:269.84 KB
- 文档页数:2
《勇敢者的征程》:以探险视角展现红色征程作者:冯刚来源:《综艺报》2021年第22期夹金山上,探险者钟汉良和新西兰探险家乔西·詹姆斯(Josh James)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晴空万里到大雪纷飞再到大雾弥漫的极端天气变化。
他们走过的这段路程,只是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长征路的一小段。
在这里,平均每一百米就倒下了一位红军战士。
和国际探险家一起,体会极端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感受革命前辈坚韧不拔的品质,红色之路探险体验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11月9日在腾讯视频播出。
作品总监制之一、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A4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表示,希望通过中外团队合作,融汇野外探险要素,探索红色题材作品的全新表达样态。
真实体验营造“亲历感”红色题材与野外探险相结合的形式,让很多观众眼前一亮。
朱乐贤告诉《综艺报》,野外生存类作品作为国外纪录片的重要品类之一,一直被腾讯视频纪录片团队所关注。
如何将其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融合,制作符合中国观众口味的类型化作品,是团队思考的课题。
2020年,团队开始策划红色之路题材作品,在讨论节目形式创新方向时,有成员提出将中国革命历史作为野外探险纪录片的创作源,尝试推出新的作品类型。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
这其中,20世纪前叶,中国大地北端的东北抗联、南端的红色娘子军等,都在极端环境下战斗,经受了肉体、精神上的淬炼。
他们在朴素信念和坚定信仰支撑下,走过了一段段光辉历程,值得我们书写和记录。
”朱乐贤表示。
乔西·詹姆斯是Discovery探索频道探险节目主持人,也是野外生存经验丰富的全球知名探险家。
他将和钟汉良、窦骁、张馨予、焉栩嘉等探险者,前往工农红军万里长征、东北抗联苦战雪国、红色娘子军转战密林、东江纵队营救飞虎队员等事件发生地,“穿越”中国革命史上五处险境。
朱乐贤介绍,节目与野外探险结合,能够提高内容的丰富度,更为鲜活地呈现这段历史。
通过《勇敢者的征程》,观众看到乔西在攀爬夹金山时出现了高原反应,快速变化的天气让两位嘉宾在并不算复杂的地形中迷失方向……真实体验镜头让观众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与嘉宾共同冒险。
范长江纪念馆 中国记者的精神家园□文/农夫Fan Changjiang MemorialThe Spiritual Home of Chinese Reporters人文内江 Cultural Neijiang投稿信箱greenchina_b@阳春三月,在金黄的油菜花和火红的桃花映衬下,一批批游客和新闻界的记者来到内江范长江旅游渡假区,在踏青的同时缅怀新闻界的先驱范长江先生。
而范长江纪念馆周围,俨然已经成为内江市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旅游景点。
内江,这个拥有“文化之乡”美誉的地方,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发展旅游大有可为。
对此,内江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立足内江市情、把握发展大势、顺应市民心声,提出了“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工作重点。
在内江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的《关于加快重点项目开发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定位、目标、重点。
《意见》提出,发展旅游产业将按照“把城市变成景区、把资源变成产品、把旅客变成游客”的思路,坚持“旅游城市品牌化、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围绕“山水之旅”、“文化之旅”、“美食之旅”三大品牌,着力打造成渝经济区新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今后一段时间,内江将以打造旅游拳头产品为核心,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为支撑,全力实施“138”计划,力争到2017年把内江的中心城区建成1座休闲旅游城市,全市建成3个旅游综合体,新创建8个国家4A 级旅游景区(或度假区),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接待国内游客2500万人次以上。
新闻记者的心灵家园有人讲,内江的历史文化名气大,看的耍的地方多,但真正来了,能留住人的东西并不多。
但记者从范长江纪念馆获悉,自2009年10月建成开馆至今,范长江纪念馆已接待国内外参观者逾百万人次。
范长江纪念馆馆长段瑞明介绍,4年来,范长江纪念馆在省内外的关注度得到提高,参观人数保持稳定增长。
CCTV发现之旅绝对甄宝栏目总策划国家大型传媒机构《中华人物》杂志总策划江改银作者:来源:《中国新农村》2013年第06期【江改银简介】江改银,笔名江涛、肖光,安徽望江县人,退伍军人,现任国家大型传媒机构《中华人物》杂志总策划、总编辑,cctv发现之旅绝对甄宝策划http:///anhui/,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网艺术专题片采编,法制与社会新闻中心副主任http:///、中国雷池文化总编辑,时代中国网http:///pic.asp?piccat_id=19总策划、和谐中国网http:///特约调研员。
系世界中文作家会员、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会员。
【主要业绩】江改银198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5年在舟山83351部队政治部任新闻报道员时开始文学创作。
1988年被分配到望江县二轻局县金属材料厂工作。
1991年辞职下海经商,1995年高薪应聘到杭州大型企业-东冠集团总裁办工作,担任集团发展部文秘,企业报-《东冠报》编委。
为弘扬雷池文化,追求文学梦想,实现人生价值,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乡创业。
1997年在全国文明市场-雷池市场创办雷池书社,并成立《雷池文化》编辑部。
走“以商养文,以文促商”之路。
1998年被望江县工商局评为“先进工商户”。
2002年5月18日创办雷池文化报社,《雷池文化》报4开4版,由原普通版月刊发展成为今天彩色版周2刊。
截至2009年11月,《雷池文化》出版280余期,没要政府一分钱。
通过市场化运作,为企事业单位宣传搭建起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
报网联动,影响广泛。
赠阅总量达360万份,备受海内外读者关注。
由于其拥有二十多年创作、编辑、出版、策划的经历。
江改银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财经报》、《法制导刊》、《作家报》、《香港文学报》、《香港文艺报》、香港《东方文学》杂志等海内外10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3000余篇(首)。
长篇纪实报道《惊二名船员深夜遭杀害;喜万里追踪六天破大案》被《法制导刊》刊发且产生轰动效应,并入选《1998中国刑事案例年鉴》和《世界学术文库》。
旅行中国成都站19:映秀地震记一直都想去汶川看看地震遗址,因为自己从来没经历过地震,不知道地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威力有多大,地震当时的情景是如何的,灾后重建进度如何,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次到四川,第一时间赶到了震中映秀,说心理话:地震比想象的要惨烈、人们比想象的要乐观!每当有朋友要去映秀的时候,我都会送他一句话:从你决定去映秀的那一刻开始,一切都开始变的怪异起来!当然,我不是吓唬他们,而是亲身感受,那天,我走在都汶高速上,突然发现,自己咋逆行在高速公路上,后来发现大家都是逆行的,也就放心的跟着跑到了映秀。
那白白的山体,不是雪山,是地震时造成的山体滑坡!地震过去3年了,灾区基本重建完毕,很难再看到真实的地震原貌了,在映秀唯一可以感受到地震惨烈的,就是漩口中学遗址了。
时间可以洗涤一切,地震过去3年了,汶川也被慢慢的淡忘了,连地震遗址上的标语,都还是2年前的,虽该遗址是免费开放的,但游客并不多。
原以为,来到地震遗址,心情会非常的悲痛,但是来了以后,感觉有些不伦不类,在遗址里到处都可以看到灿烂的笑容,人们比想象的要乐观,他们给我们讲述地震时的场景,到处都有卖“内幕光盘”的妇女,也不好意思和他们还价,只要推销,一般都会成交。
有个单位,组织职工一起来缅怀地震遇难者,有个中年男子,想让别人帮他在这里位置拍张照片留个纪念,被领导狠狠的批评了一顿。
在这里,很少有人拍照留念,也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会兴高采烈的在这个纪念碑前拍个POSE。
这个纪念碑后面的是教学楼,整体坍塌,如果胆子足够大,依然可以钻进去,里面到处都是散落的课本!灾难,有些时候,也有人为因素,这是初中部宿舍楼,几乎成了废墟,而旁边的高中部宿舍楼,依然完好无损。
映秀是震中,相当于有60颗原子弹同时投放到了这里,我在这里买了一套地震“内部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地震以后航拍的映秀镇,整个镇夷为平地了。
地震时,震中是上下震,非常惨烈!感受一下地震,对于自我而言,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明白了一个道理:谁都无法预测自己下一秒还活着,所以活一秒,就开心一秒。
1、这里给大家说一个例子:这例子是属于突发性的报道:是汶川地震时候央视记者张泉灵的报道:“从都江堰出发,车行20分钟,到第一个山坡,你就看,道路到这儿就完全终止了,这是我身后的这一块,事实上呢,它不是我们在通往北川路上常看到的一些巨大的滚石,而是整个山体垮塌下来,根据工程人员告诉我们说这个聚积了大概一万方的土量。
”这个报道开头部分,记者就对所处的位置做了介绍。
这一点非常重要,说明位置是为了告知观众“我在现场”,也是说明出境记者报道的必要性。
“车行20分钟”、“不是巨大的滚石,而是整个山体垮塌下来”“大概有一万方的土量”等细节则丰富了镜头画面的信息。
从电视画面上,观众可以看到只有一台挖土机在工作,而一大群人在旁边围观。
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这一画面信息显然难以理解。
张泉灵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节:“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你可能有疑问,为什么现场看的人多,工作的人少。
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当无奈的情况,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个路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它宽7米左右,往这边下面就是岷江,是一个断崖,你在后面你能看到紫坪浦水库的这个大坝。
那往这边呢就是一个山体。
这样宽的一个路面的话,它事实上只允许一辆挖掘机在上面工作。
”这段解说中,记者通过对现场空间的条理分明的介绍不仅消除了人们的疑惑,而且准确地传递了道路抢修难度巨大的信息。
现场报道的例子:观众朋友,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市民广场灯展中心,大家都知道这个灯展是咱们泗阳第三次的花灯展,也是泗阳知名度最大的而且活动是最多的,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看花灯只要看三点,一个是看最大的花灯,等会我们带大家去现场看看,这花灯到底有多大,我这先保密一下,这里还有我们常见的小红灯,这种小红灯孩子们最喜欢,为什么呢,下面都有张纸条,可以猜灯谜,灯谜的奖品我已经拿两个,大家看看特别好玩,有福娃什么东西的,待会呢我们还要详细的给大家介绍,接下来呢,很快有表演队马上要开始表演了,在我身后可以看到,他们已经在准备了,今天表演的是我们泗阳第一个舞龙队,你看,他们已经开始了,这是第一舞龙队,舞龙头的王大伯,王大伯能不能改大家展示一下,接着王大伯说没问题,然后就展示了一番,在展示的时候记者不用说话,直接用现场的同期声,快要结束后,镜头回到记者,记者开始说,其实像王大伯他们说,为了这次演出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他们舞龙已经那么长时间了,平均年龄达到了五十五岁,可以想象一下,那么大一群老年人,他们舞的生龙活虎,你根本看不出岁月在他们脸上的痕迹,接下来呢,告诉大家整个舞龙队一共有12支,有什么什么龙介绍一下,今天我们泗阳如此热闹的花灯活动也是我们泗阳几个展示点其中一个,接下来就介绍一下背景,这个现场有几个点,提供了多少多少个节目,有多少盏花灯,在这呢,我特别希望大家别再电视机前守着了,到花灯当中去寻找你的童趣寻找你的快乐,去感受一下我们泗阳这几年来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一种幸福感,去体会你的幸福吧。
徐征泽自然旅行践行者作者:暖风来源:《远方的家》2015年第02期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徐征泽”,你会得到这样几个关键词:激情、野性、狂热,野生动物摄影师。
如果说,“野生动物摄影师”是人们给他的职业标签,那么,“激情、野性、狂热”则一方面代表了他所热恋的“情人”,比如非洲,比如野生动物,一方面反映了他内心的义无反顾。
然而,短暂的两次见面中,徐征泽讲话始终温文尔稚.沉着淡定,与“野性、狂热”之类几乎毫不相干。
若非总是一身户外装扮,外加一只塞得鼓鼓囊囊的背包,一副随时准备出发的架势,很难将他跟非洲大草原上肆意奔跑的野生动物联系起来,更难以跟他之前的工作联系起来。
2001年复旦大学毕业开始,徐征泽就在体育营销行业从事了十年工作,先后在上海F1国际赛车场以及NBA等大型体育公司任职.是令很多人羡慕嫉妒恨的高收入自领。
怎知,2007年第一次去非洲便对那里一见钟情,三年之后,毅然辞掉工作,扛起相机,做起了动物摄影以及自然生态保护的工作。
他说,这是自己的使命。
如今,五年过去了,徐征泽先后24次踏上非洲大地,13次记录肯尼亚动物大迁徙.并深入纳米比亚拍摄沙漠动物。
此外,马达加斯加的狐猴,印度的老虎,斯里兰卡的花豹和鸟类,沙巴红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和鸟类,以及南极的企鹅、海豹、鲸鱼.北极的北极熊、北极狐、麝牛等,也被他一一收入镜头,并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渠道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大多数人都将目光投向八文旅行的今天,徐征泽独独选择了自然生态之旅.其实是有些不解的。
想那肯尼亚的动物大迁徙虽则壮观,可年复一年也不见得有多大差异。
不过,看他每天乐此不疲地分享着与各种动物朋友的趣事,还不惜“曝光”与内罗毕“红颜知已”——长颈鹿“琳”的缠绵舌吻照,也不得不佩服他内心那份狂热与坚持。
如今,他已不满足于独乐乐,希望带领更多的人“众乐乐”,让更多的人了解野生动物,爱惜并保护自然生态。
就在前不久,徐征泽在前几年的摸索基础之上正式成立了“野去自然旅行”,由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变身为自然旅行践行者。
新闻访谈阅读: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姜苇NadavKander1961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两岁随父母移民南非,13岁开始摄影,年轻时在南非空军中进行航拍照片的暗房制作,退伍以后师从著名摄影师Harry De Zitter,1986年移居伦敦,从事职业摄影。
他的作品被刊载于多家著名媒体,并在卢森堡、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爱尔兰、美国、瑞士、法国、中国、希腊、阿联酋、丹麦和德国等地展出,2002年曾获得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TerenceDonovan奖。
《长江》系列是NadavKander2006年至2008年间拍摄的。
NadavKander希望能摆脱自己对中国已经形成的概念,依靠直觉去拍摄那些引起他内心共鸣的画面,于是,隐约的忧郁和不安出现在了照片里。
在他看来,发展中的中国正通过去历史化与自己的以往划清界限。
NadavKander说:经历一段拍摄过程后,我渐渐感受到这个国家所面临的矛盾与困惑,当它以惊人的速度飞跃的时候,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根基。
在这些照片里,人们常以渺小的姿态存在于他们的环境之中,这种种情形的潜台词就是:在中国的前进道路上,普通人并没有什么话语权,面对着时代巨变,他们显得无足轻重。
NadavKander的作品总是在找寻平静中的不安,他最常用到的词就是uneasy(不轻松)。
在他的眼中,世界如此宁静,但他同时又对这样的世界保持着警觉。
无论是在广袤的美国大地,还是在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他确实感到自己似乎和这个世界有点格格不入,觉得自己像一个窥视者。
所以他作品的视角多为远望,从而制造了独特的中立感和隔阂感。
这些特点在《长江》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江如晓天静,石似暮云张,但也许,谁知万里客,踌躇复惘然。
他注重反映大河两岸人类栖息、发展的足迹,以及这些正在变化着的足迹对人、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每一幅照片都在叙述着一个现实与历史断裂的故事。
这些气息灵虚、格调渊雅、语言幽微而境界深邃的照片,比那些声嘶力竭的照片更能衬托出现实的坚硬。
旅行摄影风景日志第一天:迈入陌生的世界一早,我背上沉甸甸的摄影器材,踏上了这段期待已久的旅行。
目的地是一个遥远的小镇,这个地方曾被誉为摄影师的天堂,有着世界级的风景和自然奇观。
火车缓缓行驶,路过一个个陌生的城市,每一站都透露着令人好奇的味道。
终于,当列车停下来的瞬间,我随即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小镇上的房屋都是以淡黄色为主,沿街的建筑古朴可爱,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
一阵凉风拂过,它们轻轻摇曳着,给整个小镇增添了几分宁静。
第二天:与大自然为伴晨光洒在脸上,清新的空气充满了整个小镇。
我背起相机,翻过一座古老的石桥,来到了一片湖泊旁。
湖水碧绿如翡翠,轻轻涟漪荡漾。
我将相机对准湖面,捕捉下一瞬间的美。
午后,我来到了一座高山脚下。
山峰巍峨挺拔,云雾在山顶上绕动。
我一边驱车上山,一边仔细观察周围的景色。
突然,眼前一片花海,五颜六色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我赶紧停下车,拿起相机,将这一刻定格。
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城市,景色更是迷人,尽收眼底。
第三天:探寻历史痕迹今天,我来到了小镇的历史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过去的记忆。
我走进其中,目光被一件件陈列品吸引住。
午后,我看着地图上的古老城堡,决定前往这座有着丰富历史的建筑。
走进城堡,仿佛穿越回了几百年前。
古老的墙壁上,斑驳的痕迹令人沉思。
登上城堡的塔顶,远处的美景向我展开,我忍不住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刻的壮丽。
第四天:走近当地人生活今天,我决定走进小镇的街巷,感受当地人的生活。
小巷中弥漫着淳朴的气息,街头巷尾都是小吃摊,飘来阵阵美食的诱人香味。
我停下脚步,品尝了当地特色美食,这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下午,我来到了当地的艺术街区。
这里有许多创意的画廊和工作室,展示着当地艺术家的才华。
艺术家们正在创作,伴随着轻快的音乐,他们将思绪化为绚丽的色彩。
我拿起相机,捕捉下这些闪烁的瞬间。
第五天:告别美好的旅程这是最后一天,我不舍地离开了小镇。
这几天的旅行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坚守广播文艺实现雅俗共赏——叶听游池州曳发展概要作者:钱江月来源:《声屏世界》 2014年第13期钱江月池州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为了宣传和推荐池州,达到既能向外地游客全方位展示池州的地域特点,又能增强本地民众的城市归属感和自豪感,2012年1月1日,FM98.1池州新闻综合广播在《池州新闻》《新闻快报》《981热线》等新闻、民生类节目的基础上,开办了一档涵盖池州山水风情、人文典故和历史文化,主题为“畅游秋浦山水,领略池城风情”的文艺性栏目《听游池州》。
该栏目每期一个主题,时长为10-15分钟,通过记者深入采风或使用本地作家学者的个人创作,再配以主持人的深情演绎,用“听游”的方式,带领听众走进灵山秀水,徜徉文物遗存,充分展示了池州的独特魅力,是一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欣赏类栏目。
文艺节目是丰富广大受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
与新闻类、社教类节目相比较,最主要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受众通过欣赏文艺节目,从中得到轻松与愉悦,受到思想启迪与艺术熏陶。
但在信息大爆炸、传媒多样化的当下,纯粹的文艺欣赏性栏目在各类媒体中的比重越来越轻。
这其中既有节目样态本身的因素,也有节目内容不够新颖的原因,更与人们追求快餐化、娱乐化的欣赏口味有着密切关联。
另外,虽然文艺节目的重要性和艺术性毋庸置疑,但因为“类型”的阳春白雪,使得受众偏于小众化,其影响力和创收力与民生或娱乐类节目相比有着较大的劣势。
所以一些电台在创作文艺节目时确实顾虑重重。
如何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中找到一种理性的平衡,同样也是摆在《听游池州》主创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最终的权衡结果是以社会效益优先。
《听游池州》栏目最初的节目定位并非只局限于池州,而是纵览东西南北、涵盖古今中外的《听游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