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累犯制度设立的理论根据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82.63 KB
- 文档页数:3
刑法硕士论文选题_2022刑法毕业论文选题1.关于“单位累犯”问题的思考2.单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3.论单位犯罪停止形态4.论单位犯罪主体消亡后刑事责任之承担5.试论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新复合主体论”之提倡6.论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的刑事责任7.单位共同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8.关于被害人承诺的若干问题思考9.事后承诺与阻却犯罪成立10.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11.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比较研究12.建立“受害人谅解”相关制度的设想13.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14.试论刑法中的被害者过错制度15.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16.试析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立法之不足17.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18.“亲亲相隐”刑事立法化之提倡19.“不认为是犯罪”司法适用中的几个问题1.犯罪中止若干问题思考2.论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范围3.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未遂立法的缺失、成因及其完善4.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5.结果加重犯刑事责任根据及其合理性问题探讨6.论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的完善7.共犯的停止形态研究8.共同正犯的若干问题研究9.实行过限问题研究10.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11.片面共犯若干问题思考12.过失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思考13.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14.过失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15.激情犯基本理论研究16.过失危险犯基本问题研究17.中国刑法上的新类型危险犯18.论危险犯的危险状态19.危险犯犯罪形态研究20.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21.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22.犯罪数额研究23.不纯正数额犯略论24.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25.对不能犯处罚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26.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27.《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若干问题思考1.狭义刑法解释若干问题探析2.刑事政策在刑法有权解释中的功能3.中国刑法司法解释体制演进过程之检视与反思4.论司法解释的法律监督5.我国刑法立法解释性质问题初探6.刑法有权解释主体辨析7.间接故意犯罪的中止8.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9.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10.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浅析11.完善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刑事司法制度12.将未成年人责任规则扩大适用于青年人13.身份犯研究1.刑法硕士论文题目2.刑法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录4.刑法硕士毕业论文5.有关刑法硕士毕业论文。
累犯的认定情况所谓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
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两种。
1、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2、特殊累犯:是指因犯特定之罪而受过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又犯该特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累犯具有以下特征:1、是一种再犯罪的事实。
累犯在客观上表现为再次犯罪(一般累犯两次必须都是故意犯罪,特殊累犯则没有要求),具有再犯罪的事实。
犯罪人如果没有再次犯罪,就无累犯可言。
因此,再次犯罪是累犯构成的事实前提。
累犯虽然是再次犯罪,在一般情况下,它和再犯还是有所不同的。
预防累犯漫画同的。
再犯,又称为重新犯罪,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再犯包括累犯。
2、是一种犯罪人的类型。
刑法上的累犯,经历了一个从注重犯罪特征到注重犯罪人特征的转变。
最初刑法上的累犯概念,注重的是犯罪行为的特征,以刑事古典学派的客观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
现代刑法上的累犯,更多的是强调犯罪人的人身特征,将累犯视为人身危险性较大的一种犯罪人类型。
应当指出,虽然都是犯罪人类型,累犯与惯犯是有所不同的。
在犯罪学上,累犯与惯犯往往相提并论,容易混同。
但在刑法学上,两者具有明显区分。
惯犯是在审判之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反复多次地实施某一犯罪,这些反复实施的犯罪是未经处理的。
因此,惯犯往往被作为一种犯罪类型,在罪数理论中讨论。
累犯并非像惯犯那样,是审判前同一犯罪之关系,而是前后两个犯罪之关系。
累犯一般都是作为量刑制度加以规定,是一种特殊的犯罪人类型。
刑法教研部论文题目刑法概述部分1.罪行法定原则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与实践2.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刑法谦抑精神价值解读3.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探析犯罪论部分4.犯罪概念中的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行关系辨析5.试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以“安乐死”为视角6.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国家的比较及其启示7.论犯罪客体在犯罪构成中的意义8.精神病人刑事责任问题初探9.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成因及其刑法对策初探10.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理论与实践11.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及其处理规则探析12.不作为犯罪若干问题初探13.论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以…案为例14.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界限分析15.过失犯罪若干问题探析16.对象认识错误的处理规则研究17.试论我国刑法中的“特殊防卫权”(无限防卫权)18.防卫过当的认定与处理规则探析19.试论教唆未遂与未遂的教唆20.论教唆犯的独立性与从属性21.间接正犯若干问题初探22.危险犯中止形态探析23.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辨析24.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初探25.论过失共同犯罪26.特殊身份犯的共同犯罪定性探究27.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探析28.帮助犯若干问题探析29.胁从犯若干问题探析30.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分析31.犯罪集团的概念及特征实证分析32.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概念特征、成因及其对策33.我国大陆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分析34.论罪数的区分标准35.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犯的辨析36.结果加重犯若干问题探析37.转化犯若干问题研究--以刑法269条“转化型抢劫”为例刑罚论部分38.刑罚的本质和目的分析39.关于死刑制度存废之争的思考40.我国死刑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以“郑筱萸”案为视角41.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自由刑改革初探42.论管制刑在我国的适用现状及其完善意见43.论罚金刑制度及其改革完善44.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非刑罚处罚探析45.自首制度的特征及其司法实践认定中注意的问题46.立功制度的特征及其司法实践认定中注意的问题47.论累犯制度的理论根据及实践认定48.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缓刑适用若干问题49.论假释适用中的若干问题50.刑罚消灭事由探析刑法分则各罪论部分51.交通肇事罪的若干问题探析52.丢失枪支不报罪的若干问题探析53.重大责任事故罪若干问题探析54.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探究55.劫持航空器罪若干问题探析56.洗钱罪的若干问题探析57.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理论与实践58.强迫交易罪与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界限探析59.假币犯罪若干问题探析60.保险民事纠纷与保险诈骗刑事犯罪的界限实证分析61.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亲告罪名价值解读62.强奸罪若干基本问题探析63.“婚内强奸”的刑法分析64.强迫职工劳动罪若干问题探析-以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例65.论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66.遗弃罪的构成特征与完善意见67.新型盗窃犯罪探析(网络虚拟财产、使用盗窃等)68.抢劫罪加重情节解析69.抢劫罪的若干问题70.“携带凶器抢夺”探析71.转化型抢劫若干问题研究72.“诉讼诈骗”行为定性探讨73.侵占罪的若干问题74.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立法背景与实践问题75.重婚罪的若干问题76.行使权利行为与敲诈勒索界限解析77.赌博犯罪防治对策的刑法思考――以“六合彩”的泛滥为例78.妨害公务罪若干问题探析79.新型网络色情犯罪对刑法学的冲击与挑战80.刑法第306条若干问题探析81.毒品犯罪若干问题探析82.论卖淫相关行为的非罪化83.解读刑法上的“国家工作人员”84.受贿罪的若干问题85.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盗窃罪辨析86.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理论与实践87.玩忽职守罪的若干问题88.新型贿赂犯罪探析--以两高最新司法解释为例89.玩忽职守罪若干问题研究90.徇私枉法罪若干问题探析a)刑事诉讼法论文题b)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与我国刑事诉讼模式c)诱惑侦查研究d)论我国对抗制刑事诉讼中的权力冲突e)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f)论公诉与自诉关系研究g)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h)不起诉若干问题探讨i)略论美国刑法中的警察圈套及其借鉴意义j)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k)举步维艰的刑事辩护制度l)品格证据规则研究m)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与证据开示n)死刑复核程序的构造及价值o)辩护律师诉讼权利的保障p)侦、检一体化模式研究q)论刑事诉讼的两重结构r)从刑事诉讼法治原则看待反对自证有罪原则s)无罪推定的司法构造t)检察监督之合理定位u)刑讯逼供的成因及对策v)论自由心证w)论疑案的处理x)论刑事证明的特点及对策y)论刑事诉权z)论起诉权与审判权之关系aa)论预审审判在中国刑诉中的意义bb)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cc)论司法独立dd)再审程序有关问题研究、ee)论被告人有权沉默ff)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关问题的研究gg)关于证据立法的构想hh)论上诉不加刑ii)论二审全面审理原则jj)论审判公开kk)论两审终审制ll)论一事不再理原则mm)论不起诉nn)论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oo)论取保候审的完善pp)论刑事证明责任qq)论直接言辞原则rr)论证人证言ss)论证据的相关性tt)论审查判断证据的标准uu)简易程序研究vv)论被害人的诉讼地位ww)论无罪推定原则xx)论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监督原则yy)论公正审判的实现zz)论诉审关系aaa)论律师在刑诉法下的地位和作用bbb)论刑事程序法定原则ccc)审前羁押研究ddd)普通程序简化审研究eee)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研究fff)检警关系研究ggg)律师在场权研究hhh)律师会见权研究iii)刑事答辩程序研究jjj)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研究kkk)刑事审判效率研究lll)论补充侦查mmm)论侦查终结nnn)论逮捕ooo)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刑侦部分论刑事侦查学的研究方法论刑事侦查学的研究对象论刑事侦查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论刑事侦查学的科学体系论刑事侦查学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论刑事侦查学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论新形势下刑侦工作的新问题和新对策论刑侦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问题论刑侦工作的战机性与主动性论“打、控、防”三位一体的战略思想论先发制敌论刑侦工作三大支柱(情报、特情、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论刑事犯罪活动的规律与特点论刑事犯罪的因果关系论刑事犯罪活动的时空反映性及时代色彩性论刑事犯罪活动的区域性论刑事犯罪活动的季节性论刑事犯罪活动的个体习惯性论刑事犯罪预测论我国刑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论商品经济与刑事犯罪活动论对刑事犯罪活动的宏观控制论商品经济与侵财犯罪论刑侦工作对刑侦人员的特殊要求论刑事侦查人员的基本素质论刑事侦查人员的心理品质论刑事侦查人员的知识结构论刑事侦查人员的应变能力论刑事侦查人员的决断能力刑侦人员的兴趣、爱好与侦查破案的关系侦查员的性格对侦查破案的影响论刑侦指挥人员的素质论刑侦指挥人员的指挥艺术论刑侦机构的科学体系论刑侦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论刑侦指挥系统的科学化论刑侦业务管理的科学化浅谈建立刑侦理论体系的科学依据论刑事侦查活动的认识源泉论刑事侦查活动的思想基础论刑事侦查活动的社会性论侦查人员在侦查破案中的行为动机论激发刑侦人员破案积极性的条件论侦查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方法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同一认定”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论侦查机遇刑事侦查中的科学假说方法刑事侦查中的科学实验方法论刑事侦查中的移植方法论刑事侦查中的直觉方法论刑事侦查中的类比方法论刑事侦查中的科学观察论集体侦查决策论刑侦指挥人员的才能论随机侦查决策论刑侦工作的宏观决策论刑侦人员认识活动的辩证运动论侦查思维的多方位性论种类同一认定与特定同一认定的辩证关系论变态人格与刑事犯罪论刑讯逼供与人权保障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侦查指挥系统的关系论侦查人员的个性与侦查破案的关系论侦查人员的性格在侦查活动中的完善与矫正论刑嫌调查控制的科学手段论对国外刑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论犯罪情报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作用刑事犯罪情报工作的产生和发展初探论刑事犯罪情报学理论体系论犯罪情报的搜集论犯罪情报的整理论犯罪情报的多途径检索论犯罪情报系统及其应用论刑事犯罪情报工作的科学管理论犯罪情报的检索效率当前刑事犯罪信息的变化及刑侦情报部门的对策论侦查思维定势的负效应浅谈新形式下阵地控制的范围及作用试述侦查意识的积极作用关于犯罪情报网络最佳模式的设想论犯罪情报资料单项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论侦查人员的情报意识犯罪情报资料微机处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犯罪现场勘查学的的研究对象论犯罪现场是犯罪的综合体论侦查人员观察现场的意义论现场勘查与侦查活动的关系犯罪学部分001 当代女性犯罪的社会学思考002 繁荣背后的优思003 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类职务犯罪问题研究004 对二十世纪末中国大陆有组织犯罪研究之考察005 我国职务犯罪及防治对策006 网络犯罪探析007 网络犯罪及其对策008 家庭社会化功能的嬗变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009 犯罪测量研究010 持有型犯罪研究011 证券市场法律监管模式研究012 酷刑犯罪研究013 高科技下的计算机犯罪014 论合同诈骗案件及侦防对策015 恐怖主义概念辨析016 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017 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018 中国家庭暴力犯罪研究019 我国内幕交易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020 试论犯罪综合动因论021 计算机犯罪的认定及防治022 计算机犯罪及其对策研究023 遏制当前我国突出刑事犯罪的管理对策研究024 刑讯逼供的原因及防范对策025 刑讯逼供成因及对策研究026 男性犯罪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研究027 当前城市外来民工犯罪的社会学分析028 旅游犯罪学研究029 警察职务犯罪的原因与对策030 商业贿赂行为研究031 越轨少年攻击行为及其干预研究032 我国贪污贿赂犯罪的社替原因和控制对策033 银行内部人金融犯罪的研究——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034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范教育035 我国加入WTO后涉税走私犯罪对策研究036 论国际恐怖主义犯罪防治037 国家工作人员涉黑犯罪对策研究038 网络恐怖主义初探039 关于法人犯罪及其防范问题的研究040 论商业贿赂行为及其法律防范041 网络犯罪研究042 论网络犯罪及其刑事法律对策043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044 家庭不良影响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045 性犯罪比较研究。
深入解读刑法中的累犯与惯犯在刑法领域中,累犯和惯犯是两个常被提及的概念。
累犯是指在犯罪前已经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再次实施犯罪,而惯犯则是指频繁犯罪、惯于作恶的犯罪分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解读刑法中的累犯和惯犯问题。
一、累犯累犯是指在犯罪前已经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再次实施犯罪。
刑法对于累犯有一定的法律规定,通常会对累犯实施从重的刑罚。
这是因为,累犯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同时也说明了累犯对于法律的不尊重和对于社会秩序的威胁。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累犯在再次犯罪时,其处罚一般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累犯的刑罚通常要比初犯更加严厉。
这是因为累犯的再次犯罪表明其对于法律的不敬和对于惩罚的不畏惧,所以需要给予更加严厉的刑罚来达到震慑的效果。
其次,累犯的刑罚也要根据其再次犯罪的情节、性质和危害程度进行具体的调整。
这表明刑法对于累犯的刑罚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而是根据情况进行个别的辩证决策。
这样的做法可以保证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避免对于累犯的过度惩罚或者过轻处罚。
此外,累犯还存在着犯罪情节累加的问题。
在犯罪数额较高、犯罪手段较凶残等情况下,累犯的刑罚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犯罪行为进行数罪并罚,使得累犯得到更加全面和充分的惩罚。
二、惯犯惯犯是指频繁犯罪、惯于作恶的犯罪分子。
相对于累犯而言,惯犯的犯罪次数更多,更为嚣张。
惯犯常常以各种手段躲避法律的制裁,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更为严重。
因此,对于惯犯的打击与惩治也是刑法所注重的内容之一。
针对惯犯的刑罚模式,刑法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
首先,对于惯犯的刑罚常常会加重。
因为惯犯的犯罪恶劣程度更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严重,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更为严厉的惩罚,以达到保护社会和维护法治的目的。
其次,在量刑上,考虑到惯犯犯罪成瘾的特点,刑法会采取相对更为灵活和多样的方式。
比如,可以对惯犯采取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等手段,以进一步打击和遏制其犯罪行为。
此外,惯犯也有较大可能会被判处长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以确保其无法再次对社会造成伤害。
累犯的构成条件累犯成立条件,是指构成累犯的规格和标准,是认定累犯的基本依据。
1.普通累犯的构成条件(1)主观方面的要件普通累犯所犯的前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不构成累犯,我国刑法第61条明文规定,构成累犯,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如果前罪和后罪都是过失犯罪,或前后罪中有一个是过失犯罪,均不构成累犯。
(2)客观方面的要件成立普通累犯的客观方面要件包括罪次条件、罪质条件、时间条件三个方面。
罪次条件,即指累犯的成立以行为人屡次犯罪为必要。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行为人先后实施了两次犯罪,是构成累犯的先决条件。
如果行为人只实施了一次犯罪,则不存在累犯问题。
如果行为人屡次犯罪且屡受处罚,仍不悔改,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又犯新罪,也只能按刑法第61条之规定,在新罪量刑幅度内从重处罚,犯罪次数的多寡影响其从重的程度。
罪质条件,即指初犯与再犯之罪均为重罪。
如果前后犯罪是轻罪,或者前后罪中有一个是轻罪,均不构成累犯。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成立累犯的罪质条件是,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
如果前后两罪中有一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如判处管制、拘役刑的则不构成累犯。
《刑法》第65条规定的“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是指再犯之罪实际上应该判处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罚,而不是分则条文中该罪的法定刑包含有期徒刑。
时间条件,即指法律规定初犯与再犯之间的时间间隔。
刑法对累犯前后犯罪的时间间距明确规定为,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的五年内故意违反刑法的有关规定。
所谓“刑罚执行完毕”,是指前罪主刑执行完毕,不包括附加刑在内。
这就是说,主刑执行完毕五年内重新犯罪,即使附加刑仍在执行中,也不影响累犯的成立。
所谓“赦免”,是指特赦减免。
后罪发生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之内,是累犯成立的特定时间界限。
如果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期间,则不能成立累犯,应实行数罪并罚。
如果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五年之后,也不成立累犯,应视为再犯。
关于累犯制度的思考摘要:我国新《刑法》65和66条分别对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进行了规定,较之以前关于累犯制度的规定有了很大进步。
但我国目前的累犯制度仍然存在不足,我们应采取措施对之加以完善。
我国现行的97新《刑法》第一编(总则)的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的第二节对累犯制度进行了规定。
该节共两条,分别规定的是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
累犯制度从各国刑事立法实践看,可概括为三种:即一般累犯制度、特殊累犯制度和混合累犯制度。
修订后的我国《刑法》采用的是混合累犯制度,即在刑法中既规定了一般累犯制度,又规定了特殊累犯制度,且对一般累犯制度和特殊累犯制度的构成条件和处罚等均作出了明文的规定。
一、累犯的概念及构成我国《刑法》第65条确定了一般累犯的概念,即: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这一规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累犯是指一种犯罪人类型,即被判处一定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一定期间之内再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目前大多数人是把累犯作为一种犯罪人看待的。
第二,累犯是一种量刑情节,犯罪人属于累犯之列的,对其量刑时应当考虑予以从重处罚。
第三,累犯是一项刑罚制度,它是刑罚量刑阶段人民法院考虑对犯罪人适用的一项量刑制度。
第四,不管是前罪还是后罪均不包括过失犯罪。
一般累犯的特点是,前后罪均是一般刑事犯罪或者前后罪中有其一是一般刑事犯罪。
其构成条件是:1、主观条件: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
这是由我国刑法的任务和累犯从重处罚的根据所决定我国刑法是以同故意犯罪作斗争为主要任务,以遏制犯罪人再次犯罪为目的的累犯从重制度,必然也要防止故意犯罪者再次实施故意犯罪作为自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把构成累犯的前后两次犯罪限定为故意犯罪。
累犯从重处罚的根据是累犯比初犯的人身危险性大,即再犯的可能性大,由故意犯罪的主观性质决定,故意犯罪的实施者具有较大的人身危险性,过失犯罪者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再次实施犯罪,但是过失犯罪的结果不是犯罪人主观上所希望的,因此,过失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很小甚至没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立法背景与条文解读一、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的基本刑法法规,首次颁布于1979年并经历了多次修订。
刑法立法旨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
刑法的立法背景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经历了多次的受外来法律文化的冲击与接受。
在新中国成立后,刑法的立法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刑法也被誉为国家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二、条文解读1. 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
”这一条是刑法的宗旨和基本精神。
刑法的实施是为了遏制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保护人民权利,维护国家安全。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刑法条例,保证刑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第二条:“本法所称犯罪,是指法律规定的行为,因其危害性质和后果,由法律规定处以刑罚的行为。
”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定义性条款。
其阐明了刑法的根本性质,指出了刑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准则。
犯罪的定义应该是立足于法律,通过可靠和严谨的证据和程序,判定某个行为是否违反法律的规定。
只有当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性和后果,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罚,才能认定为犯罪行为。
3. 第三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执行法令或者徇私枉法,给国家利益或者人民群众利益造成严重损失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条是针对国家干部的专门条款。
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其行为与效果直接涉及国家和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必须高度规范和要求。
如果这些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泄露国家机密或者给人民群众带来重大损失,或者其他更加严重的罪行,将被按照法律规定予以追究。
4. 第八条:“犯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一) 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 (二) 在被追诉前及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 (三) 协助侦破其他犯罪案件,立功表现较好的。
”这一条是减轻刑罚的条款。
累犯在刑法中的规定_累犯的构成条件(2) ⼀般累犯的规定 ⼀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刑罚执⾏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
其成⽴条件如下: (1)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这是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
如果前后两罪或者其中⼀罪是过失犯罪,就不成⽴累犯。
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过失犯罪所反映的主观恶性明显轻于故意犯罪,⽽且过失犯罪⼈再犯罪的可能性也⽐较⼩。
⽽累犯制度的设⽴是以消除犯罪⼈的再犯可能性为宗旨的,故不应也⽆必要设⽴过失犯罪的累犯制度。
(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这是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
因此,如果前罪被判处的是拘役、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那么⽆论后罪多么严重,也不构成累犯。
同样,若前罪被判处了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后罪应当判处拘役、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则也不能成⽴累犯。
此处所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是指⼈民法院最后确定的宣告刑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所谓“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不是指法定刑中包含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是指根据犯罪事实与刑事法律,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累犯的刑度条件,体现了将累犯限定于严重犯罪的⽴法初衷。
(3)后罪发⽣的时间,必须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完毕或者赦免后的5年之内。
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
其中所谓“刑罚执⾏完毕”,是指主刑执⾏完毕,不包括附加刑在内。
主刑执⾏完毕5年之内⼜犯罪的,即使附加刑尚未执⾏完毕,仍可构成累犯。
所谓“赦免”,是指受到特赦减免。
此处5年的期限,对于被 假释的犯罪⼈,应从假释之⽇起计算。
对累犯的处罚规定 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刑罚执⾏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的。
累犯应当具备以下⼏个条件: 1.犯罪分⼦所犯的前罪和后罪必须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包括被判处有期徒刑、⽆期徒刑或者死刑的犯罪分⼦。
2009年1月第1期总第106期湖北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Jan.2009No.1Ser.No.106我国刑法累犯制度设立的理论根据初探蔡雅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累犯制度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
通过分析累犯制度的正义性根据和目的性根据,即报应和功利,笔者认为报应优先、兼顾功利是我国累犯制度应有的理论根据,并提出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可荒废其一。
【关键词】累犯;累犯制度;报应;功利【中图分类号】D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2910),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
・29・蔡雅奇:我国刑法累犯制度设立的理论根据初探过刑罚执行或者赦免,却不思悔过,继续犯罪,[1]从而使基于犯罪固有社会危害性而评定的刑罚在量上显得不足以惩罚和预防犯罪,因此有必要在刑罚的量上做适当增加,以使刑罚之痛苦能够抵消犯罪人通过犯罪所获得之快乐,从而实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真正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实现刑罚设置的初衷。
“在现行刑法上把累犯刑加重的理由,首先一条,对于已判处过一次刑的,但不知悔改竟敢再次犯罪以致增大非难性,因此,在责任上应该加重。
”[2]之所以专门规定累犯制度,就在于累犯主观上的可非难性和应受谴责性都比初犯大,而一般的刑罚法规都是针对初犯的,因而,有必要在刑法总则中专门规定累犯从严处罚的制度,以表达国家对累犯更重的非难和谴责。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作为刑事立法基本问题的累犯制度,“实质上是对犯罪者的人身危险性或者反社会性的评定问题,因一犯、再犯,说明犯罪者的人身危险性或者反社会性的顽固性,缺乏悔悟性,应论重刑。
”[3]正如美国学者弗莱希特(George P・Fletcher)所言,我们很难解释这种被大多数人持有的直觉,即累犯表达了报应的正义原则。
离开了报应而谈累犯制度,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正义、公正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追求,通过对犯罪人施以适当的刑罚,满足人们的报应情感,正义便得到了回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学者大谷实指出:“刑罚不应仅仅服务于抑制犯罪的目的,作为其前提,它必须首先是符合正义的、适当的。
科处缺乏适当性的刑罚,就不能满足社会的报应情感,就会动摇国民对法律秩序的信赖感”。
[4]脱离了报应观念的累犯制度,也就远离了正义,而“官方法律与老百姓之间的正义感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从而,在老百姓的眼中,法律就会渐渐失去自身的可理解性和合法性。
他们认为,法律或是权贵们运用的魔术箱,或是随意地落在正人君子和邪恶小人身上的一系列霹雳而已”。
[5]报应,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刑罚权的界限:刑罚不是任意发动的,而必须以已然之罪的社会危害性为权力的藩篱。
同样,累犯制度也不是随意适用的,它适用的对象必须是符合了一定条件的累犯;对累犯的处罚并不是因其人身危险性而任意加重的,它必须以累犯现时之罪的社会危害性为界限。
“以未来的目标确定刑罚正义性常常伤害了我们的正义感。
如果功利主义的目标被接受为刑罚的基础,功利主义的刑罚策略不控制后果。
无论刑罚包含了何种功利主义的目的——是拯救罪犯(矫正),保证社会安全(监禁罪犯,剥夺犯罪能力,特殊预防),还是通过威慑作用,促使守法公民保证其合法的行为(一般预防),每一种功利主义目的的非正义性都可能太多了。
”可见,报应因对刑罚权的限制作用而符合了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这对于我们所在的这样一个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缺乏对个人权利尊重的国家,对于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正在呼唤法治、呼唤尊重权利的时代,报应的正义和报应的界限作用更应该凸显出来。
三、功利:累犯制度的目的性根据功利主义着眼于未然之罪,其指向是前瞻性、目的性的。
功利主义强调刑须制罪、刑足制罪,要求刑罚不是对已然之罪的报应,而是对未然之罪的预防,主张刑罚的严厉程度应与预防犯罪的需要相适应,认为刑罚的正当性就在于它的合目的性。
功利是累犯制度的目的性根据。
累犯制度固然应当首先立足于报应,但并不意味着报应是累犯制度存在的唯一根据。
历史上关于刑罚功利目的的论述汗牛充栋,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认为刑罚的实施“是为了将来的缘故,它保证受刑罚的个人和那些看到他受惩罚的人既可以学会彻底憎恶犯罪,还至少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的旧习。
”任何一种制度的设立和存在都有其功利的目的,“社会并不认为它施加刑罚是野蛮的以制造痛苦为乐。
社会认为,惩罚是必要的预防措施,旨在防止类似的犯罪,保护社会,使之免受凶杀及种种邪恶的威胁”。
可见,否认报应的纯粹功利主义固然不可取,但否认功利的绝对报应主义也同样不可取。
实际上,就是在主张绝对报应的观点中,功利的痕迹也无法抹去。
从康德道德报应主义的实现刑法的绝对命令、恢复道德秩序,到黑格尔法律报应主义的对法的否定之否定、实现刑法的定在,再到宾丁规范报应主义的对规范的否定之否定、维持法律秩序,我们都看到了他们主观上不愿意承认的刑罚的功利的影子。
因为有了重新犯罪现象,所以设立累犯制度。
然而,设立累犯制度,并不只是为了惩罚累犯而规定的,规定累犯制度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对累犯的从严处罚,预防累犯再次犯罪,并且预防其他初犯者成为累犯。
因此,“为了不再有累犯”就是累犯制度的目的性根据。
综观古今中外累犯制度的沿革史,国家并非只是为了实现公正的理念或满足罪犯的赎罪感而规定累犯制度。
事实上,离开了现实的阶级统治、法律秩序、社会利益等功利目标,国家也就失去了规定累犯制度的内在动力。
迄今为止,仅仅以满足社会正义感要求和罪犯赎罪感的累犯制度几乎是不存在的。
功利应是累犯制度挥之不去的目标,累犯制度的根据还在于追求功利,预防并减少累犯。
・30・蔡雅奇:我国刑法累犯制度设立的理论根据初探“累犯之人,既受刑之执行,自当知错悔改,乃于刑之执行完毕后,再行犯罪,足足尚未改善,基予特别预防之原理,应予以加重其刑,使犯人有所警惕,并予以较长时间之悔改,以期彻底悔悟,改过自新,而达到防卫社会之目的”。
在累犯制度的功利目的中,通过对累犯者从严处罚,预防其再次成为累犯(即个别预防)是其主要目的;而通过累犯制度本身和对累犯者的从严处罚,预防其他初犯者成为累犯(即针对初犯者的一般预防)是其次要目的。
四、结论:报应优先、兼顾功利:我国累犯制度应然的理论根据累犯制度的报应根据和功利目标是内在统一的。
“因为有再次犯罪(累犯),为了不再有累犯”,正是累犯制度的设立根据。
因为有再次犯罪,说明累犯制度是针对已经再次犯罪的人而设计的;为了不再有累犯,说明累犯制度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累犯。
前者的根据在于报应,后者在于功利。
尽管报应和功利存在对立冲突的一面,但更重要的一面还是二者的内在统一性。
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具体表现在:首先,报应所体现的社会公正价值和功利所追求的社会功利目标共同服务于刑法的根本任务;其次,作为常态,报应和功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刑罚定量标准;再次,刑罚的报应价值和功利目标具有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最后,报应的效应涵盖了功利的内容,并且成为其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报应和功利之所以能够辨证统一,就在于二者之间蕴藏着内在的统一性。
然而,报应和功利的辨证统一,并不等于报应和功利之间并不存在冲突。
着眼于已然之罪的报应和着眼于未然之罪的功利,其间的对立冲突也是必然客观存在的。
比如,报应要求对累犯处罚的加重不得超出累犯之罪的责任的限度,而功利则要求根据累犯的人身危险性、犯罪的常习性来加重处罚;报应要求根据前后罪的严重程度、间隔时间、罪过形式等客观的行为因素来认定累犯,而功利则要求根据犯罪人的犯罪习性、人身危险性来认定累犯。
当报应和功利发生上述冲突时,将报应和功利等量齐观的观点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它无法克服二者之间的矛盾。
功利优先、兼顾报应的观点则要求:在累犯成立条件的设定上,除规定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间隔时间、罪过心理等与犯罪行为直接相关的因素以外,还要求从犯罪人的犯罪倾向、犯罪习性上来认定累犯;在累犯的处罚和量刑上,把累犯的人身危险性标准置于责任的标准之前。
笔者认为,功利优先固然看似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保障,但现代科学还远远没有发展到准确测定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程度,要求累犯的成立条件在包括前后之罪的严重程度、间隔时间、罪过心理之外,还包括犯罪人犯罪倾向的认定,要求累犯的处罚和量刑以累犯的人身危险性为主,就可能最终导致任意认定累犯、无限制加重累犯处罚,从而发生践踏正义、侵犯人权的结果。
报应因其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符合我国法治社会的要求,而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需要法治的国家,尤其显得重要。
因此,报应优先、兼顾功利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总之,笔者认为,在报应和功利辨证统一的前提下,报应优先、兼顾功利是我国累犯制度应然的理论根据。
根据该理论,我们可以回答关于累犯制度正当性的如下三个问题。
首先,在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累犯制度的问题上,根据该理论,我们认为,“因为有重新犯罪(累犯),为了不再有累犯”,就是累犯制度存在的意义。
“因为有重新犯罪(累犯)”是累犯制度设立的正义性根据;“为了不再有累犯”是累犯制度设立的目的根据。
其次,在应当给予累犯多重的处罚上,报应优先、兼顾功利要求累犯较初犯虽然应从严处罚,但从严不得超出累犯之罪的责任限度,而是在责任的限度内,根据人身危险性的程度把握从严的尺度。
最后,在累犯制度的适用对象问题上。
第一,累犯制度只适用于已经再次犯罪而构成累犯的人。
行为人在事实上已经再次犯罪,这便是累犯制度的对象限制。
报应优先、兼顾功利有效地防止了将那些虽还没有再次犯罪但人身危险性较大的人作为累犯处理的危险。
第二,在累犯成立条件的规定上,报应优先、兼顾功利要求根据前后罪的严重程度、间隔时间和主观罪过等与犯罪行为直接相关的因素来确定累犯的范围,而非根据累犯的犯罪倾向、犯罪习性。
【参考文献】[1]莫洪宪.累犯研究[C].刑事实体法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 233.[2][日]木村龟二.刑法学词典[M].顾肖荣等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435.[3]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67.[4]冯军.刑事责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262.[5][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91.【责任编校:赵文胜】・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