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中学高2019届(高一下)中期考试语文试题doc
- 格式:doc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6
2019年春四川邻水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阅读题(第I 卷)和表达题(第II 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 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第I 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上向来不乏怪事。
一些网播剧播放量过百亿却讨论者寥寥,一些网购平台上的“销量第一”却差评不断,一些所谓“今日热门”的文章却完全不知所云。
问题何在?互联网时代,网民选择相信数据背后代表的“公众眼睛”。
然而近年来,这些本应成为用户选择时重要参考的数据,却屡屡成为一些平台掺水造假的对象。
去年9月,不少平日里阅读量动辄“10万+”的微信大号迅速缩水,而起因竟是源于某些通过刷单来拉高阅读量的工具失效。
有监测数据显示,当晚有六成微信“大号”的阅读数下降,其中阅读量暴跌80%以上的公众号超过100个;同样在去年,国内某直播平台曾显示某热门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13亿,令人匪夷所思。
无据之数,难称数据。
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衡量着品质优劣,透露着市场反馈,反映着用户认可。
然而造假掺水却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了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造假者不仅令优质内容沉匿网海,更给了烂俗内容和劣质产品服务以次充好的可乘之机。
数据造假,受伤的不仅是手握“投票权”的网友和真正优质的内容,还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威胁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文艺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回顾一年多来众多文艺作品创作,无论是影视剧、歌曲,还是小说及其它作品,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如《大圣归来》、《三体》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些影视剧如《琅琊榜》、《老炮儿》等,在社会各界也都引起热烈反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老百姓常常对此津津乐道,感觉这是为人民群众奉上了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这些好的文艺作品为何能受到人民群众如此喜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这些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接地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把人民群众生活中最真实、最真切、最真挚的一面充分挖掘和表达出来,祛除了作品的空洞泛化,杜绝了作品的虚构简化,让人民群众亲身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影像,看到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淳朴民风、热情态度、勤劳创造和真实情感,看到了那些有血有肉、精神高大的大众群体,寻到了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因而有一种真切的“获得感”。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首先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渴望。
事实上,人民群众不是没有艺术鉴赏能力,而是喜欢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温度、有高度,能够号准时代脉搏、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悲苦和欢乐的作品。
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让我们热泪盈眶,当这部作品被搬上荧屏后,我们切身感受到的是来自对再现现实生活的真切呼唤。
虽然这部作品的创作年代在上个世纪,但是这部作品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让我们忘怀。
我们喜欢作品中的人物,崇尚作品人物的精神品格,因为这部作品的的确确让我们感受到了普通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这些真切的“获得感”,还让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最近一个时期被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展现人间正道的文艺作品,不仅为人民群众送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而且也向社会不断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润物无声地起到了引领社会新风尚的作用。
《老炮儿》之所以一炮打响,就是因为它呼唤的是对“规矩”的回归,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构建诚信社会的共同心声。
四川省邻水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颈圈/颈椎镶嵌/攘外翘首以待/翘楚B . 沮丧/刀俎谒见/墓碣否极泰来/癖好C . 恶劣/厌恶解题/押解亲密无间/间或D . 隔阂/惊骇炽热/痴迷五雷轰顶/起哄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影璧黄粱梦难以起齿明枪易躲,暗剑难防B . 喝彩嘉奖令老生常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C . 青睐爆发户炫赫一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D . 部署汗涔涔出神入画为山九仞,功亏一篑3. (2分) (2019高一上·深圳期末)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泛舟漓江,我惊诧于大自然的神奇功力,竟能把桂林山水________得如此多姿多彩。
②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________,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③张总________人才,为了挽留这位软件设计师继续在公司工作,多次亲自登门拜访。
A . 装点不齿爱惜B . 点缀不齿爱护C . 点缀不耻爱惜D . 装点不耻爱护4. (2分) (2016高二上·冷水江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别里科夫的悲剧,不仅是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众多的保守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他个人的悲剧。
B . 小说《边城》塑造了一个撑船老人的孙女和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借助这一缠绵曲折的情节来描绘湘西地区的宁静生活和民性淳朴。
C . 细节描写是一种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描写手法。
D . 今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民富国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
5. (2分)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学习资料专题2019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说明:本试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I卷共13题,共40分:一、名篇名句默写,第1题(10分)二、现代文阅读,第2-4题(9分,毎小题 3分)三、语言文字运用,第5-13题(21分,其中5-7题每题3分,8-13题每题2分)第II卷共12题,共110分四、(一)文言文阅读,第14-17题(19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第18-19题(11分)五、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0-23题,(16分)六、语言运用题,第24题(4分)七、写作,第25题(60分)全卷共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凡选择题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才有效,主观题必须写在答题卷有效区间内才有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按座位号、页码顺序收回。
第I卷共13题,共40分一、名篇名句默写(1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小题,每题2空,10分)(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3)李白《蜀道难》一诗中描绘了逶迤的蜀道有奇险的风光,其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
(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悲苦之意或离别感伤之情。
如:《琵琶行》中的“”一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悲苦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一句就表达了离别感伤之情。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两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富含哲理。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为何热水冻结速度很快有时候,热水的冻结速度反而会超过冷水,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怪异的现象困扰了几代科学家。
经过数百次实验,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负责辐射安全的官员詹姆斯·布朗里奇最终发现证据,证明这种现象可能与水中杂乱无章的杂质有关。
2019届(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高一半期考试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试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不得折叠、损毁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78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学习资料专题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Ι卷阅读题(7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四川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名篇名句 (共4题;共46分)1. (9分) (2019高一上·温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2) 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3)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
(韩愈《师说》)(4)位卑则足羞,________。
(韩愈《师说》)(5)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
(苏轼《赤壁赋》)(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7)嗟乎!一人之心,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8)乱石穿空,________,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9)人间如梦,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请分析“紫袖红弦明月中”一句的作用。
(2)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3)白居易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
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
3. (15分) (2019高一下·金山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南康直节堂记苏辙①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基;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
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②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d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突破了以前老庄“由自我走向自我”的忧患,逐渐形成了一种在理性支撑下“由自我走向社会”的忧患。
他们以个人生活经历和政治遭遇为契机,站在时代的高度,发出一种欲革新社会而不能、欲超越自我而不得的呐喊。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大大充实了他们的忧患情愫,当它达到饱和状态时,便从不同角度喷发出来,从而构成了建安文人忧患意识的多重内涵。
建安文人在动乱的时代潮流中,有着沉重而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们以建立功业之举激励人生。
建立功业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心态,建安文人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积极投身于革新社会、结束分裂、统一中原的理想行动中。
如曹操既是诗人,又是军事家、政治家。
他的出现和对统一中原事业的开拓,带给诗人们以某种希望和鼓励。
而曹操对功业的追求,同样激励着当时建安文人的人生意气以及实现理想的壮志。
于是,“人生忽如寄”的焦虑便化作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建安文人不但亲临战场,而且当面对“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景时,内心的愤慨和悲怆便激起他们的创作激情。
即使是在当时极其艰难的行军打仗期间,他们也不停笔,描写惨淡的社会现实,悲悯民生疾苦,要求建功立业,渴望改变这种现实。
如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曹丕的《上留田行》,曹植的《送应氏》等。
建安文人欲以建立不朽的功业实现不朽的人生价值,但是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是残酷的。
建安诗人身世之悲,理想无法实现之郁,使他们的忧患意识又增添了对人生苦短的哀叹,对无法超越生命的感叹。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
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等皆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
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他们有“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的哀叹,有“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43)分数: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一、基础知识(共1 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陈抟.老祖(tuán) 霜鬓.(bìn)榫.(sǔn)头舟楫.(jì)B.锲.而不舍(qì)饿莩.(piǎo)宫绦.(tāo) 拗.(niù)他不过C.攥. (zuàn) 住数.(cù)罟崔嵬.(wéi)弃甲曳.(yè)兵D.罥.烟眉(juàn) 宵柝.(tuò)槁暴.(pù)金石可镂.(lǒu)2. 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作《师说》以贻之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⑤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⑩所守或匪亲A.①③④⑦⑩B.①④⑥⑨⑩C.②④⑦⑨⑩D.①④⑤⑦⑧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是使民养生..之利,筋骨之强..丧死无憾也蚓无爪牙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学不可以....已年十七,好古文4. 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何厌之有②客有吹洞箫者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邻水中学高2019届(高一下)中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诗歌总是在自身调节的作用下不断地变化,探索求新。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阎肃:把灵魂融入艺术1930年,阎肃出生于河北保定,1953年4月入党,1953年6月入伍,曾创作1000多部(首)作品,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
1962年,阎肃从当时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为刚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国民鼓劲。
在探亲的假期中,阎肃思绪像奔涌的泉水,像爆发的火山,从笔端、从心中倾泻而出,整整写了18天,歌剧《江姐》的剧本初稿一气呵成。
剧本写作仅18天,而打磨、谱曲、排演却用了近3年。
1964年9月,由阎肃作词,金砂、姜春阳、羊鸣作曲的歌剧《江姐》公演,旋即引起轰动,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5次复排、演出1000多场的奇迹,“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1991年,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
其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迎来70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
又是一个18天,他3天写一场戏,与作曲家和演员们合作,很快完成了整部戏的创作排练。
作曲家王祖皆说:“耳顺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
”而阎肃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是什么样。
”歌剧《党的女儿》登上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舞台,又一次盛况空前,引起轰动。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是阎肃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
当年为了在歌剧《江姐》基础上改编京剧《红岩》,阎肃主动提出去曾经关押过江姐的渣滓洞集中营体验生活,把手反铐上,戴上脚镣,脚镣很重,碰到踝骨那是钻心的疼,吃饭、睡觉他都不解开。
那七天七夜,他感受到了铁窗内失去自由的痛苦,他看到了国民党特务用来折磨革命者的各种刑具。
为了体验上大刑,他还真的上了一回“老虎凳”,当捆绑的脚下加到第二块砖时,他两条腿的筋都快要绷断了……那种刻入骨髓的“炼狱”生活,使他在进行创作时,一次又一次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他笔下流出的,字字是泪,句句是血,活生生的江姐就这样被他搬上了舞台。
“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
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
”经过两年锤炼,他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整整修改了几十次,反复排练修改,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声音,一边和面,一边哼唱,也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
阎肃的创作从未离开过人民和生活,他说:“一旦确定干什么,就要学会‘扎猛子’,往根上去。
”65年来,他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机场、阵地、边防哨所,处处留下了足迹和歌声。
65年来,他为部队写了多少军歌、师歌、团歌、连歌,他自己都数不清了。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阎肃说:“人年轻要多干、少争、少斗,多学别人的长处;人老了,尤其注重立德,要把名利看得很淡。
”作为文艺界的“常青树”,阎肃在拉大幕中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在西南军区文工团时,阎肃被编入合唱队。
那时候,要求演员“一专三会八能”,拉大幕、管汽灯、演出催场,阎肃什么都干。
从拉大幕开始的艺术道路,到被称为文艺界的“词坛泰斗”“国宝级艺术家”,阎肃说:“我感觉自己没做什么,怎么就有了这么高的评价。
我唯一承认的,就是我很勤奋,我认真对待每一分钟。
”和阎肃合作创作了《江姐》等多部作品的作曲家羊鸣说:“阎肃不怕困难,年轻的时候,你只要提,他就干,对工作毫不挑剔,广种多收。
再就是爱学习。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相关链接】①阎肃创作了许许多多被人们传唱的歌词,包括首经风靡一时的京腔京韵京曲。
这些歌唱醉了听众,唱红了歌星,他也成了词坛上公认的“大腕”。
(《走近阎肃》)②阎肃认为,好歌不是凭空造的,它来自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同时也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阎肃:在“风花雪月”中为兵服务一辈子》)③阎肃老师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满怀激情地创作,脑子里永远有最新鲜、最时尚的东西,他从不排斥新事物,时刻表现出“执着、随和、青春、阳光”,有“老顽童”“老时尚”“老玉米”的昵称。
(《羡慕阎肃老爷子》)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阎肃从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创作一部歌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为刚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国民鼓劲儿,用18天创作出《江姐》的剧本初稿。
B.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
C.文本大量引用传主阎肃的话使传记更加准确、可信,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比如在介绍阎肃的淡泊品格时,引用阎肃的话直接表现阎肃对名利的看法等。
D.文章末段,介绍了阎肃成长的经历,交代了阎肃的谦虚、勤奋、不怕困难、热爱学习的思想品格,照应题目和前文,说明阎肃就是“老顽童”“老时尚”“老玉米”。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本通过第一段交代阎肃的出生年份、出生地以及入党、入伍时间和创作方面的重要贡献、获得的奖项等概括介绍阎肃,以引出下文对这些内容的具体表述。
B.由阎肃作词的歌剧《江姐》历经3年的打磨、谱曲、排演,在公演时引起轰动,后来有5次复排,其中体现的“红梅精抻”对后来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教育。
C.在排练京剧《红岩》时,食堂大师傅都能唱《红岩》的曲子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红岩》排练时间之长,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说明了阎肃工作的精益求精。
D.阎肃喜欢下基层,几十年来,他几乎跑了空军所有的部队,到哪里都亲自为战士唱歌,为部队写了许许多多的歌曲,是一位为兵服务一辈子的文艺界“常青树”。
E. 阎肃被人昵称为“老时尚”,体现了他对时尚的孜孜追求,也正是这种对最新鲜思想的深入理解,阎肃才能满怀激情的创作,才能在任何岗位上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6.被称赞为“国宝级艺术家”的阎肃在戏剧创作方面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鸣凤自述心曲巴金夜死了。
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
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
欢乐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十六岁的婢女鸣凤坐在床沿上,痴痴地望着灯花……“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它近来常常折磨她。
七年也是一个长时期呢!她常常奇怪这七年的生活竟然这样平淡地过去了。
虽然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
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的平凡生活里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