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生化课件chapter23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34
呼吸链:线粒体屮起传递氢或电子作用的酶或辅酶成为电子传递体,他们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组成递氢或低电子链式反应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
该体系进行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相关,故又称为呼吸链。
组成:NAD+ (尼克酰胺腺嘿吟二核背酸):辅酶I,含维生素PP,双电子传递体,NADH+H 黄素蛋白FMN/FMNH2 FAD/FADH2铁硫蛋白单电子传递体,三价铁与二价铁转化泛醍辅酶Q,非蛋白质双递氢体,电子传递链屮心地位,可自由移动细胞色素单电子传递体,三价铁与二价铁转化b,cl,c,aa3其中c也可在线粒体内膜外侧移动,是流动电子载体如3是唯一直接将电子传给氧的细胞色素又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①NADHTFP(FMN, Fe-S)^^复合体KNADH-Q 还原酶)卜UQ TCytb(Fe・S)TCytcl -^Cytc -^Cytaa3^O2②FP(FAD, Fe-S)T 」复合体III细胞色素还原酶复合体四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体1【琥珀酸-Q还原酶① 的P/0二3②的二2,因为复合物II非偶联部位,不产生ATP,存在于琥珀酸脱氢酶,脂肪酰辅酶A脱氢酶,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的过程中。
线粒体氧化体系:生成ATP的两种方式:1、作用物水平磷酸化:在呼吸链以外发生的物质分子氧化(脱氢)反应同时,伴有ADP或其他核苜二磷酸化合物磷酸化,生成ATP或者核苜三磷酸的过程。
糖酵解屮:1, 3-二磷酸甘油酸+ADPT三磷酸甘油酸+ATP由磷酸苜油酸激酶催化PEP+ADPT丙酮酸+ATP由丙酮酸激酶催化三竣酸循环中:琥珀酰辅酶A+GDPT琥珀酰+辅酶A+GTP, GTP+ADPTATP+GDP,由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催化2、氧化磷酸化:与呼吸链中氢/电子传递过程相伴发生的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机制:偶联部位复合体一三四ATP合酶位于线粒体内膜,催化ATP生成,跨膜复合蛋白,膜外F1,膜内F0 P/0:物质氧化吋,每消耗lmol氧原子所消耗的磷酸的mol数,及生成ATP的mol数,比值越高效率越高调节:1)、呼吸控制:受细胞对能量需求的调节,ATP/ADP2)、甲状腺激素:活化Na/K-ATPase3)、呼吸链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对复合物一,鱼藤酮,安密妥;复合物三,抗霉素A,二疏基丙醇;复合物四,氟化物,叠氮化物,CO。
生化基础知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三章“生物与生活”第二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细胞的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生物模型、显微镜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生物图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生活中的生物,并思考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2. 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3.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通过模型展示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的这一基本特征。
4. 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借助实例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使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5. 细胞的构成: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让学生认识到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6.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检查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 生物能进行呼吸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列举生活中你熟悉的两种生物,描述它们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答案:略2. 题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生化课件内容》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生化课件内容》的第一章第三节,详细内容涉及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特别是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以及酶在生物化学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结构与功能。
2. 使学生了解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化学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作用。
难点: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生化实验视频、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生化实验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生物化学现象,引起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蛋白质合成为例,讲解生物分子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分析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6.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巩固学生记忆。
7.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功能2. 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3. 酶的催化作用4. 生物分子在生命活动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设计一道生化实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文章,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2.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生物化学现象能力的培养。
3. 教学难点中的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与降解过程。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5. 作业设计中的实验设计与答案。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是生化课程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