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重难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面中国新闻史重点概括和题库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史》方晓红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露布2、开元杂报3、敦煌进奏院状4、进奏院状6、邸报7、小报8、报房京报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一、中国新闻史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例如《春秋》、《战国策》等记载了许多重要事件和政治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逐渐成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 传统新闻的特点中国传统新闻的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
另外,传统新闻还注重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3. 近代新闻的兴起近代新闻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和外国报刊的传入有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开始创办报纸和杂志,这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新闻的兴起不仅拓宽了信息来源,而且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事件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这两次运动通过报纸和其他媒体传播了许多反对封建制度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抗战时期,新闻成为了动员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手段。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抗击日本侵略的事迹和英雄人物,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起到了强大的宣传效果。
3.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事件,这一时期的宣传工作对解放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闻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三、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人物1. 严复严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翻译了西方启蒙思想的重要著作,并在自己的报刊《昌平文稿》中倡导民主和宪政。
2. 杨虎城杨虎城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和编辑,他在抗战期间通过自己的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声援了中国抗战的正义事业。
3. 潘公凯潘公凯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杰出编辑,他主持编辑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调查、评论和批评的作用,坚持党性与事实的统一。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
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
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
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
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
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
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
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考研专业课之新闻史复习重点难点新闻史包括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要求考生熟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脉络,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与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能对其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并能从历史关照现实,运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新闻工作中的问题。
外国新闻史是通过对世界各国不同新闻传播事业生成与发展历史的考察,探索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并进而建立一个反观、思考、研讨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建设的外在参考系统。
下面,为大家归纳概括一下中、外新闻史的重难点考试内容和最后冲刺阶段复习方法,以供考生参考。
一、中国新闻史部分主要考试内容:(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内容包括:1、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2、我国最早的报纸;3、宋代的邸报和小报;4、定本制度;5、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二)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主要内容包括: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4、鸦片战争前的外文报刊;5、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办报活动;6、《字林西报》;7、《万国公报》;8、《申报》和中文商业性报刊;9、对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
(三)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主要内容包括:1、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2、王韬和《循环日报》;3、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4、梁启超和《时务报》;5、维新派的其他报刊和报人;6、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7、维新派的办报思想;8、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四)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主要内容包括:1、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2、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3、《苏报》和“苏报案”;4、《民报》;5、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6、章太炎的报刊活动;7、革命派国内报刊的大发展;8、清政府的报刊出版法律;9、革命派的办报思想;10、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11、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12、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13、癸丑报灾;14、民初著名记者。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复习重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国新闻史》●木铎: “木舌金铃。
循于路, 求路谣之言”●两汉进入文字传播为主时代。
书写媒介: 以竹简、木简、和绢帛蔡侯纸●前报纸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布告: 在固定地点张贴和悬挂为主, 主要用于发布皇帝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露布: “露而宣布, 欲四方速知”主要用于发布军事消息;●中国的报纸据考证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在封建政府内部产生, 是官僚政府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中国唐代官报的产生与藩镇制度有关: 进奏院和进奏院报状●“敦煌进奏院状”内容: 归义节度使求旌节意义: 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
●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是唐代官报的实物●以上相关报状的考证说明唐代在封建政府内部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一)、宋代官方报纸:邸报: 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官报:“邸报”。
宋代邸报和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①同唐代进奏院状不同, 宋代官报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统一编发给地方官员, 传报朝廷政事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②宋代邸报已完全从官报中分离出来了, 是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3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宋代“小报”: 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于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提供了官方报纸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 满足了读者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信息的需要。
●小报本身没有言论, 通过所刊载的信息表明倾向。
●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议论朝事, 因此受到各时期封建政府统治者查禁。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三个环节:1,通政司2,六科3,提塘●一《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创办的时代背景: 配合经济侵略,进行文化渗透.●创办的过程: 马礼逊﹑米怜马六甲1815年●办刊宗旨: 宗教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80﹪多为宗教教义●刊物特点十分注重迎合读者心理:附会儒学,形式:中国的线装书◆最早的新闻图画:<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创办过程:1833年郭士立广州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刊物宗旨:宣扬西方文化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排外心理●刊物特点:⒈设有言论新闻专栏,体现出报刊业务近代化的趋势⒉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之略论>⒊首先开始摘录京报●早期《申报》的特点1.重视新闻采写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社会新闻的采写2.重视言论3.副刊性文字4.新闻图片的使用5.重视广告6.重视经营:发行期刊《瀛寰琐记》等出版图画为主的刊物《点石斋画报》等兼营书籍《古今图书集成》等●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外报的时间有助于中国明祖报业的发展●维新派报刊《时务报》●时务文体1.维新变法的代表作《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
中国新闻史要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节中国报纸的起源一、周朝说二、汉代说三、唐代说1、有文献记载最早的邸报--《开元杂报》形式特征:1、无固定名称2、未加装订的单页书面材料3、按日记事4、无开头结尾和段落划分性质:进奏院状进奏院状:经由进奏官传发给藩镇和地方诸道,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告特点:(1)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读者主要是各地藩镇和诸道长官(2)内容以朝廷公布的政事活动为主,辅以自行采集(3)不同于公文,旨在信息传递(4)具有时效性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戈公振:公告性、定期性、时宜性、一般性方汉奇:“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古代官报过渡的原始形态的报纸”第二节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官方报纸--邸报(一)邸报释义邸报一词首现于宋代,是古代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使用的称呼,其他称谓还有报状、朝报、邸吏状报、进奏院状报等。
(二)宋代邸报的性质--封建政府中央官报(三)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中国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两度废立,沿用至宋末(四)读者定位:政府官员(五)邸报的内容的可与不可1、邸报的内容(1)诏令(2)皇帝的起居(3)官吏的迁黜(4)朝臣奏章2、禁载事项(1)灾异(2)军情(3)朝廷机事(4)未经批准的臣僚奏章(六)发行渠道:兵部二、民间报纸——小报1、定义及地位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3、小报的发行人(1)始作甬者:进奏官(2)南宋时小报出现了办报的社会化有专以探报为生之人--专业化有公开卖报之举--商品化4、小报的特点:时效性强内容广泛真实性难以保证5、对小报的查禁(1)规范进奏官,切断小报的信息源头(2)打击小报发行人第三节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明代的民间报房(一)明代报房出现之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知识分子的政治信息需求明代知识分子读邸报的原因:访朝政应举修史创作(二)民间报房的生存状态1、抄报房在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一个行业2、民间报房获官方许可,公开存在3、抄报有利可图,但获利甚微4、抄报人社会地位低下第四节清代的新闻事业小报遭禁绝的原因1、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露了司法机密,影响了对获罪官员的惩处。
1.《中国日报》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2)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3)《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于是着革命即将胜利。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转变立场。
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3.有人称民国初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试述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一、唐代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二、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唐代开元年间在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三、邸报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定期发行;“邸报”名称第一次出现。
内容: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军事情报;刑罚。
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进奏院状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更接近于近代的官报:1、他已经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的发往诸路州郡,向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的官报。
2、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3、他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4、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四、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五、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特点是:1、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无固定报头、名称;2、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发行人广泛;4、内容复杂;5、既有手写也有印刷;6、读者广泛。
六、《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人米怜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了解名词解释如驿站、传舍、邸、报禁、言禁等
第二节了解报状及特点、开元杂报、进奏官、敦煌进奏院状等
第三节重点邸报及特点、检查制度、定本、小报等
第四节了解
第五节掌握通政司、六科、提塘、民报特点、《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等
第六节《宫门抄》、清代的民报与报房
第二章近代报刊
第一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
第二节了解《遐迩贯珍》、重要的中文商业报纸
第三节重点《字林西报》、《万国公报》、《申报》(以叙述题的方式整理他的整个发展历程)《新闻报》
第四节外报的性质与作用
第三章国人办报重点
第一节王韬、及其办报观点与《循环日报》、《昭文新报》、《汇报》《澳门月报》
第二节维新派的报纸及特点、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及重要报纸、意义贡献、时务文体
第三节了解
第四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资产阶级报纸、《中国日报》、《民报》。
《清议报》《新民丛报》、两派的论战
第二节第二次高潮的特点代表报、清末新闻法内容、特点、苏报案
第三节新闻思想、业务的改进
第五章民国初期
第一节自由新闻体制确立的标志、内容
第二节了解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癸丑报灾
第三节名词解释名记者
1、名词解释:《新民丛报》、《中国日报》、《民报》、“苏报案”、“竖三民”、“癸丑报灾”、
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
3、简述梁启超的新闻观点。
4、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5、简述黄远生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6、从黄远生、邵飘萍等名记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六章五四时期重点
第一节《新青年》、思想
第二节《每周评论》、报刊对五四的宣传、进步学生报代表
第三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代表
第四节改革的特点徐宝璜、《新闻学》
第七章重点
第一节蔡和森与《向导》早期报纸特点
第二节五卅运动、恽代英、肖楚女与《中国青年》
第三节《大公报》、中广播事业与通讯事业
第八章重点
第一节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络、党的地下报刊
第二节重点《时事简报》、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意义特点
第三节重点史量才、邹韬奋与报刊、范长江、斯诺
第四节戈公振
第九章抗战
第一节中共党报系统组成、新华通讯社的发展历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整风运动
第二节国际新闻社、重庆各报联合版、《新华日报》在党报史上的地位作用第三节了解孤岛的宣传
第十章解放战争
第一节拒检运动、国民党的党营新闻事业、
第二节新华社业务、反客里空、毛《对……的谈话》思想
第三节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十一章
第一节公营新闻事业网络、中国新闻社、私营的改造
第二节新闻业务的改进、学习苏联的经验
第三节了解
第四节新闻改革大题
第十二章
第一节了解
第二节新华社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反右、大跃进、文革时期知道就行,基本很少考
第五节重点
第十四~十五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