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种子商品与市场
- 格式:ppt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23
绪论优质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四项指标均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种业:指与种子经营相关的企业或部门的集合体。
种子产业化:指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过程,包括产品质量、市场需求、商业化程度等。
种子商品:指通过育种并获得推广许可,由企业生产经营的达标种子种子市场:指种子商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交换行为与职能的总和。
种子经营:指种子企业通过合理组织品种研发、种子生产、销售,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过程。
种子管理:种子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达到经营目标所采取的措施与手段。
种子经营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种子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探索和完善种子管理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第一章市场与市场营销概述关系市场营销:企业与其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
市场营销网络:指企业以及与之建立起牢固的互相信赖的商业关系的其他企业所构成的网络。
营销计划:指一个企业为达到其营销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活动的计划。
第二章种子市场调查与目标市场选择种子市场调查:种子企业通过科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过去和现在的种子商品供需情况进行全面的或局部的了解及收集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的过程。
种子市场预测: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种子市场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判断。
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战略方法。
种子目标市场:是种子企业通过市场细分所选定的,准备以相应的种子或劳务去满足其需要的某一个或数个细分市场。
市场定位:是企业根据市场特点和自身特点来确定本企业目标市场的过程。
第三章种子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营销计划:是指在研究目前市场营销状况,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营销目标、营销战略、营销行动方案以及预算损益表的确定和控制。
核心产品:某个品种的种子所具有的内在遗传特性,并可通过种植表现出的适合农户和市场需求的优良特性。
种子市场与种子管理1 种子市场与种子管理的发展经历我国原本没有种子产业。
新中国诞生伊始,百废待兴,国家首先抓了农家品种的评选鉴定,推广优良品种,全国的水稻产量由1500kg/hm2提高到2250kg /hm2;20世纪60年代,普遍推广矮秆品种,使水稻的单产又提高到3000kg/hm2;70年代末、80年代初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使水稻的单产猛增到5250kg /hm2;目前,我国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小面积单产已突破15000kg/hm2大关。
良种对农业生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已越来越显著。
为了加快种子产业的发展。
从1978年起,国家兴建了各级种子公司,完善了良种供应网络,为加快良种推广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时,种子作为商品己被认同,但是还未形成真正的市场。
当时的种子公司,具有“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性质,垄断经营,对政府负责,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这种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为一身的经营管理模式,限制了种子市场的发展。
1989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种子的国家法规,对种子的选育、生产、经营等行为作了规范,也对各方利益给予保护,对种子市场作了一定程度的开放,但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的印迹,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实施后,才打破了种子市场一统天下的格局。
至此,真正意义上的种子市场与种子管理才逐步形成,把我国的种子产业带进百花齐放的春天。
2 种子市场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种子法》施行后,一大批集种子科研、繁育、经营为一体的联合企业纷纷登陆种子市场,种子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以丰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种子界的龙头老大,先后上市,进一步促进了种子市场的飞速发展。
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品种选育和推广的速度。
现在,每年都有上百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或者省级审定。
为广大种子经营者和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中国特色的种子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开始跨出国门,溶入更大的世界种子市场,中国人在种子行业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种子营销与管理教学大纲《种子营销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营销与管理学时:32 实验学时:4 学分:2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种子生产与经营技术专业的专业课。
其任务是:了解市场营销与种子管理及营销的基本理论,对新品种推广与管理种子市场的重要意义,掌握基本的种子经营管理技能,培养学生开展种子经营管理能力,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掌握种子营销市场、种子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种子市场调查与预测、种子营销策略、种子营销管理及种子销售服务的技巧等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种子营销市场1. 教学内容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种子市场营销的特点、目标、研究对象;种子营销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种子市场营销人员职业能力要求。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种子市场营销的特点、目标、研究对象,掌握种子营销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种子市场营销人员职业能力要求3.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市场营销的特点;种子市场营销人员职业素质要求难点:种子市场营销人员职业素质要求第二章种子市场营销环境分析1. 教学内容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相关理论;种子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内容;市场环境分析的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相关理论,掌握种子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内容;市场环境分析的方法。
3.重点与难点重点:市场环境分析的方法难点:市场环境分析的方法第三章种子市场调查与分析1.教学内容种子市场调查的方法、内容、步骤;种子市场预测的内容、程序、基本方法与步骤;种子市场细分与定位。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种子市场调查的内容、方法、步骤,种子市场预测的方法。
3.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市场调查的内容、方法、步骤;种子市场预测的方法难点:种子市场调查的内容、方法、步骤第四章种子产品营销策略1. 教学内容种子商品研发、种子品牌营销策略;种子质量策略、种子产品包装策略;种子产品服务策略;种子组合策略。
第一章绪论世界种业的发展的特点1、玉米、蔬菜种子所占比重大2、科研是发展的基础3、应用先进技术4、重视品牌的保护5、非常重视种质资源的收集6、以法治种、质量至上目前中国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种子生产经营企业门槛过低2、品种多、乱、杂3、假冒品种充斥市场4、新品种知识产权难以保护5、是市场监管措施不力6、机制不活7、种子产业化程度不高8、基础设施差9、项目建设欠科学和前瞻性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对策1、提高现代企业运行机制2、加大科研生产“一体化”力度3、重视品牌保护和质量的提高4、注重生态育种,知识产权的利用和保护5、大力提高种业企业管理水平和运作能力6、完善种子质量跟踪体系和营销网络7、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种业8、健全种子企业准入体系种子商品:是为了满足种子消费,通过育种者育成,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推广准许的、企业生产的、符合国家良种标准的种子。
种子商品有二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种子市场包括四方面的含义:1、种子商品交换的场所2、种子商品流通领域3、对种子支付能力的需求4、种子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从经营管理角度理解,种子市场是指对种子购买意向且购买能力的人群的消费需求种子经营:是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面向市场,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合理组织品种研发、种子生产、销售,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全部经济活动过程。
种子经营包括三层含义:1、对企业多种重大问题的决策的策划2、对产前、产后一系列工作的关注和研究3、对产、供、销多项活动的协调与平衡。
种子管理:是种子企业在整个企业经营运转中,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等手段,为集体活动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以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种子企业的管理:包括品种研发的管理、生产管理、加工管理、储运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等。
种子经营管理学:是从种子商品的特殊性入手,研究种子商品生产和交换规律,分析种子市场的供求状况,阐述种子经营组合理论和策略,利用企业管理系统分析方法,探索种子企业管理、种子行政管理与执法等种业体系发展理论的一门新兴交叉科学种子经营管理学的内容:1、种子商品与市场:种子商品及特殊性、经营环节、种子市场等内容 2、种子市场与营销:市场营销理论、种子市场营销特点、计划、现代种子营销策略等 3、不同作物种子的经营:主要介绍主要农作物如玉米、小麦、蔬菜等种子生产、需求、经营、营销策略等 4、、现代种子企业管理:包括种子企业的管理系统、品种的研发管理、现代种子管理模式等 5、种子行政管理与法规:种子的行政管理与执法、种子生产经营法律法规等第二章种子市场及调查种子市场的概念:种子市场是种子商品交换的场所完整意义上的种子市场应包括:1、从品种培育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相关单位和广大农户。
名词解释1、种子商品:为满足种子消费,通过育种者育成,得到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推广准许的、企业生产的、符合国家良种标准的种子。
2、种子市场:对种子具有购买意向且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群的消费需求。
3、种子经营:在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面向市场,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合理组织品种研发、种子生产、销售,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全部经济活动过程。
4、种子管理:种子企业在整个企业经营运转中,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等手段,为集体活动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以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5. 区域试验(区试):在品种审定机构统一组织下,将各单位新选育或新引进的优良品种,有计划地送到代表性的不同生态地区进行多点联合比较实验,从而对品种的利用价值、适应范围和推广地区及适宜的栽培技术作出全面评价的过程。
6. 人工种子,就是将组织培养产生的体细胞胚或不定芽包裹在能提供养分的胶囊里,再在胶囊外包上一层具有保护功能和防止机械损伤的外膜,造成一种类似于种子的结构。
7. 种子质量:传统内容指品种纯度、种子净度、发芽力、水分等。
[真、纯、净、壮、饱、健、干、强] 现代的种子质量除传统内容外,还扩展到种子的外观、色泽、包装、标识以及利用种子的再生商品的品质。
(种子质量检验依据的标准)8. 下列种子为假种子:(一)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的(二)种子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9.下列种子为劣种子:(一)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二)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三)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四)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的(五)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10. 种子真实性:是指一批种子所属品种、种或属与文件(品种说明、标签等)是否相同,是否名符其实。
真实性鉴定---形态法、分子生物学方法(RAPD标、SSR标记)11. 品种纯度:是指一批种子(或田间植株)中个体与个体间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的程度,即本品种种子(或株、穗)占本作物(种)样品数的百分率。
种子市场营销一、种业市场营销的概念及背景1、引言“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2000年种子法的颁布,使种子市场步入了规范化、市场化。
新建种子企业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国外企业纷纷抢滩注册,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国有公司不断在竞争中改制和破产,股份制形式的企业开始组建。
种子市场进入了自由竞争时代。
如何制定营销策略,搞好市场运做,扩大市场份额,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使种子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壮大中国种子事业,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2、种子营销的概念种子营销是种业公司为使种子从生产基地到用种农户以实现其目标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它包括品种开发、市场研究、种子生产、定价、分销、促销和售后服务等营销战略和策略。
它包括产前活动(市场研究、新品种选用、签订预约合同及定价等)、销售后服务活动(栽培指导、走访用户、征求意见、信息反馈等)。
种业公司只有搞好市场研究,了解客户的需求,按农业生产需要选育(引进)新品种,严格生产管理,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种子,合理定价,采取畅通的分销渠道和符合市场的营销策略,才能使种子畅销出去,获取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3、行业背景中国的种业发展远远落后于IT行业、工商业的发展。
在90年代以前,中国的种业完全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种子专营,国家统管、统包,是以生产为中心的代繁定购的市场经营理念,商品供不应求,以卖方市场为主。
80年代初,种子工作方针刚刚从“四自一辅”转为“四化一供”。
从1984年开始,国家指令性农作物种子结束代繁定购历史,使种子工作向市场化推进了一步,但仍带有一定的计划管制,主要农作物种子由国有种子公司经营,企业间以区位为界,市场没有合理的竞争性,种子生产、经营及价格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所以有了1982年种子经营形势好,效益可观;1983年种子的盲目生产,1984年全国种子大积压,1988年、1991年和1992年种子大积压。
1992年以后,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实施,种子的生产、经营开始向市场经济迈进,初步进入了种子的市场经济阶段,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开始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经营理念过渡,市场营销意识有所增强,但经营企业仅限于国有种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