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1.14 KB
- 文档页数:1
一、名词解释: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定地区内以货币为媒介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人们对市场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而不断深化、充实和完善。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出现时,国内市场就出现了;国内市场是由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189页)。
而且市场的含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
“市场”最初的含义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市”就是买卖,“场”就是场所,“市场”即买者和卖者于一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分工更加精细,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货币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换并不固定局限在某些场所,而可以采取电话、电报、邮汇、电汇、传真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达到商品交换的目的,因而,市场这一定义,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微观市场学观点看,即从卖方立场来研究买方市场。
那么,市场是由那些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望,而愿意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或欲望的全部的潜在顾客所构成。
从宏观市场学观点看,市场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而把市场的概念定义为:市场是具有需求欲望和购买能力而进行交易活动的个人、企业和组织这一需求主体与商品所有者这一客体的关系。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是指主要由市场价格调节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的高级的、成熟的发展阶段。
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
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
怎样认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
就市场机制而言,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
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不仅有商品、物资市场,而且有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
市场机制、市场体系范畴属于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手段,而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模式。
但这些范畴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并且在总体上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
因此,是否按社会通行规则搞市场经济,检验着这种商品经济的真假性及其发达程度。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
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二,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三、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
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四,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不能搞封锁垄断,闭关自守,而应全面开放,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把自己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
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怎样理解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
作为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
而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
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
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区别: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优点和局限性:(1)优点:以市场来配置资源,可以使生产者与市场直接发生联系,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的信息,通过竞争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给经济活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竞争压力。
(2)局限性:可能产生垄断,分配不公,经济大波动,市场秩序混乱,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等。
资料:加州2000年的GDP为1、2万亿美元。
但电力很紧张。
可风力资源丰富,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商务处把这一信息及时反馈给国内,加州可能对风力发电机需求有大幅增长。
上海一家公司及时同美国客户联系,希望能出口成套设备。
美方对样机进行连续几百个小时不间断测试,样机出现大小不一的问题,但风叶很好,运转效率高于日本和美国的同类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商定,上海提供叶片,美国提供电机,在美国拼装完成。
这就是及时抓住商机的例子。
美国商界有一条不成文的惯例,即当日答复。
而国内许多公司对此没反应。
商机没了。
发人深省的新闻。
山西省新绛县有个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建厂50年来一直盈利。
《政治经济学》导论与第一章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考情提要✧逐题击破一、单选题1.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的是()A.重商主义学说B.古典政治经济学C.庸俗政治经济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在西方,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A.斯密B.色诺芬C.李嘉图D.亚里士多德3.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A.斯密B.李嘉图C.马克思D.蒙克莱田4.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技能的提高B.劳动对象的改善C.分工协作的加强D.生产工具的变革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创立者()A.斯密B.李嘉图C.马克思D.蒙克莱田6.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A.生产方式B.生产资料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7.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交换关系D.消费关系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体制D.经济运行机制9.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时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0.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A.生产方式B.经济体制C.社会经济制度D.资源配置方式11.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方式B.生产资料所有制C.社会分工D.上层建筑1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动力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供给和需求的矛盾1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A.系统方法B.数学方法C.唯物辩证法D.归纳和演绎法14.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15.与按性别、年龄分工相适应的经济形式是()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16.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科技革命的标志是()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B.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C.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D.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17.自然经济建立的基础是()A.国际分工B.个别分工C.社会分工D.自然分工18.以下物品属于商品的是()A.腐烂变质的食品B.阳光C.木工做的家庭自用的小木凳D.联想公司生产的电脑19.商品经济生产生()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末期C.封建社会末期D.资本主义社会早期20.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21.商品的二因素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B.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2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性是指()A.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为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同时占有B.使用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由具体劳动形成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D.有价值的物品未必有使用价值23.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A.价值B.使用价值C.交换价值D.剩余价值2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26.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A.关系不确定B.无关C.成正比D.成反比27.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A.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价值制约B.商品价格总是与价值保持一致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总是低于价值28.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A.成正比B.成反比C.关系不确定D.没有关系29.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价格标准和支付手段C.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D.世界货币和国际货币30.价值形成发展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A.简单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31.在1只绵羊=2把斧头的简单价值形式中,等式左端的"绵羊"()A.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B.是表现价值的商品C.处于等价形式上D.处于被动地位32.货币经历了非金属货币、金屈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这说明货币()A.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本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C.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流通规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3.由于流通中的货币量相对不足而引发的经济现象是()A.生产过剩B.信用膨胀C.通货膨胀D.通货紧缩34.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清偿债务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35.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A.成正比B.成反比C.时而正比时而反比D.无关36.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用货币()A.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B.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C.充当贮藏手段D.清偿债务37.观念上的货币可以执行的货币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38.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是()A.纸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足值的金属货币39.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会出现()A.通货膨胀B.通货紧缩C.金属货币贬值D.金属货币升值40.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定期付款的保证书是()A.期票B.汇票C.支票D.债券41.最早出现信用形式是()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C.企业信用D.消费信用42.随着经济繁荣期生产的发展,商业信用规模()A.扩大B.萎缩C.不变D.不确定二、多选题43.以下属于企业信用的是()A.个人住房贷款B.银行贷款C.国库券D.企业债券E.企业股票44.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A.增加投资机会B.加快商品流转速度C.加深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减缓资本的积聚和集中E.刺激投资引发信用危机45.按照主体不同,信用可分为()A.商业信用B.市场信用C.消费信用D.国家信用E.企业信用46.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A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 B.商品价格水平C.货币流通速度D.通货膨胀率E.利息率47.金银作为货币是由于()A.它天然就是货币B.具有便于携带的特点C.它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的特点D.它体积小、价值大E.它不易腐烂变质、便于永久保存48.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有()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相对价值形式E.货币形式49.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自发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C.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D.促使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劳动转化为私人劳动E.将商品价值转化为价格50.四个生产者织一批相同的布,甲用10小时,乙用9小时,丙用8小时,丁用7小时,而当时大多数生产者用8.5小时。
导论一、概念比较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3.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2.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3.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其中,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和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它是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4.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5.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
三、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1.由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是人们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所以生产关系是可以由人们自由选择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阐述的经济规律,是马克思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创造的。
3.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阶段上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什么是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和其它经济规律的关系如何?五、论述题1.什么是生产力性质、水平和状况?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如何理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3.为什么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始终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第一章商品与价值一、概念比较1.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2.使用价值和价值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1.商品的价值全部都是由该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创造的。
2.活劳动就是具体劳动,物化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3.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它的生产者来说,是一种非使用价值。
4.某食品厂生产的糕点因保管不善,腐烂变质,其使用价值不复存在,但在糕点生产过程中耗费了劳动,因此这些糕点仍有价值。
四、简答题1.交换价值和价值是什么关系?2.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6.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有何关系?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2.怎样理解商品和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章货币与货币流通一、概念比较1.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2.价值和价格3.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4.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二、填空题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成正比,与成反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作业广西大学院系:姓名:学号:导论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市场经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完全形成?答:市场经济,是指依靠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机制实现各类经济资源配置的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
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以市场为中心;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以市场为导向;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竞争来配置,市场决定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向,并依靠市场力量形成均衡价格;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机制。
而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它与自然经济的产品经济相对称;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它与计划经济相对称。
商品经济按发展程度来区分,可以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市场经济则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发达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现代化形式和发达形态。
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商品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当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全面对外开放,参与世界市场,融会于世界经济之中,才能形成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在什么社会是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方式?它又有哪些缺陷?答: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一方面,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的配置,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市场上的商品供求,使市场上长线商品的生产得到控制和缩减,短线商品的生产得到发展和扩大,在各市场要素正常作用的前提下,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市场竞争、资源流动,使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大体上的平衡,从而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受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还是有利提高市场竞争主体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所以,只要是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市场经济就是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方式,除此以外的资源配置方式,都不能使社会资源实现有效而合理的配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4、怎样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及特点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2.列宁晚年“政治遗嘱”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的参考价值?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4、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2、就一个方面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何收获?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2、西部建设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有何意义?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使用价值。
4.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根据科社的学习,试述中国应该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市场经济与市场机制主讲:许旭红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即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
不存在没有市场的商品经济,离开市场,商品经济无法运行。
但商品经济并不等同于市场经济。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但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才有市场经济萌芽。
从最初的市场经济萌芽,经过发育、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才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一,生产要素市场化。
不仅产品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而且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
其二,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
不仅有商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而且存在要素市场,通过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不是一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经济的,只有当商品经济关系发展到全社会,整个国家或整个地区的总体经济而不是局部经济受市场调节,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这种经济才能称为市场经济。
二、资源及其配置问题(一)资源的经济学定义资源是指人们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
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而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社会。
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社会必须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根据资源的不同用途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即资源配置。
(二)资源配置及其目标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使用。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问题,由此而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按比例配置社会资源是一切社会化生产的共有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式,而商品经济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
商品经济是指以商品交换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活动,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商品经济的核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在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为了获取利润而生产商品,买者则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购买商品。
商品的交换是在市场上进行的,市场价格则是卖者和买者之间自由协商的结果。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形式。
市场是商品的交换场所,是供需关系的体现。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竞争、自由选择和资源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市场的两个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市场交换商品和服务,实现价值的转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商品经济提供了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则为商品经济提供了交换的场所和价格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 1 -。
第四节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内容」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区别⼜有联系。
区别在于: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经济联系的⼀种经济形式,与⾃然经济、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
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式。
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
市场经济是与⾃然经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资源配置⽅式。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式:市场经济从微观⽅⾯,引导企业⽣产要素的投向,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计划经济从宏观⽅⾯,通过有计划地、⾃觉地保持总供求平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布局,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计划⼿段配置资源,必须依据市场机制的作⽤和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
联系主要表现在: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市场经济运⾏中价值规律对社会⽣产的调节作⽤,决定了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只有在商品经济⾼度发展以后,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产的作⽤⼤为扩展的情况下,才会形成市场经济。
因此,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种资源配置⽅式,它本⾝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属性。
不过,它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存在和运⾏的,为该社会经济制度服务。
2、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发挥着市场调节在作⽤。
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各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发挥功能,⼜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
⑴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发挥作⽤的机制。
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和发展有多⽅⾯的调节作⽤,可以调节资源配置,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向和结构,调节收⼊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区别:
(1)含义不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商品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市场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3)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联系:
(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资源配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