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邓稼先-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是我国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邓稼先-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的故事吧!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
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
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
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
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
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
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
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
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
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
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
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
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
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人物简介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两弹元勋邓稼先人物事迹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是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他为中国的核弹和卫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伟大人物。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是湖南湘乡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
他从小聪明好学,一直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初中毕业后,他考入了长沙公立实验中学,接受了更深入的教育。
在这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数学天赋,曾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的数学竞赛奖项。
1950年以后,邓稼先开始在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中崭露头角。
他先被派往苏联学习核力学和核物理等相关学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回到中国后,邓稼先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针对核武器的研发工作,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最终成功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并于1967年试射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为国家的核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中国在世界核力量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除了核武器领域,邓稼先也在卫星通讯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通信技术相对落后于其他发展中的国家。
邓稼先认为,应该利用人造卫星来解决通讯问题。
他开启了中国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并于1970年发射了中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和日本之后,世上第五个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随后,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先后发射了众多卫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除此之外,邓稼先还是中国科学院的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国科技界的重要领袖之一。
他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的天文、数学、工程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研究机构,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
邓稼先自豪地说:“中国核武器爆炸,是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封锁。
”他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豪和自信心。
作为中国的科技骨干,邓稼先在中国的核武器和卫星通讯等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仅是一代人的楷模,更是鼓舞中国科技发展的源源动力。
【导语】《“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学语⽂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篇课⽂。
本单元以“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的⾏为规范,它内化为科学家的科学良⼼,外化为公众的科学意识。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引导学⽣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描写中品味他的⼈格魅⼒。
3.学习作者巧妙组材的⽅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描写中品味他的⼈格魅⼒。
教学准备:1964年我国第⼀颗原⼦弹成功爆炸的视频歌曲《我的中国⼼》重点词句的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情境导⼊。
1.创设情境,调动学⽣的情绪。
(播放第⼀颗原⼦弹成功爆炸的视频,感受第⼀颗原⼦弹爆炸成功的⼀刻,⼈们欢呼雀跃,激动之情。
) 问:看到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学⽣发⾔。
2.师:同学们,知道吗?这个带头研制原⼦弹的⼈就是被我国国防部长张爱萍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今天,就让我们⾛近“两弹元勋”,认识爱国科学家邓稼先。
(板书:“两弹元勋”邓稼先) ⼆、初读课⽂,了解⽂章⼤意。
1.⽣⾃读课⽂8――14⾃然段,了解邓稼先其⼈其事。
(整堂课播放⾳乐《我的中国⼼》) 学⽣交流⾃读收获。
师适时介绍当时的国情:上世纪五⼗年代,新中国刚刚成⽴不久,国⼒贫穷落后,国防科技也正处在起步阶段,百业待兴,当时全国许多地⽅⼜遭受了严重的⾃然灾害,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担任了原⼦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他先挑选了⼀批⼤学⽣,准备有关俄⽂资料和原⼦弹模型。
1959年6⽉,苏联政府中⽌了原有协议,公开撕毁合同,撤⾛了专家,中共中央下决⼼⾃⼰动⼿,搞出原⼦弹、氢弹和⼈造卫星。
邓稼先作为主攻⼿,吃苦在前,不讲享受,终于,在1964 年10⽉16⽇,中国第⼀枚原⼦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两弹元勋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李颖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
1950年获美国普都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战略核武器,是衡量它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条件。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者之一。
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我国物理学家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邓稼先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流亡学生(1937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占领中国大片土地,许多青年学生不愿做亡国奴,离开被日军占领的家乡流浪到后方。
这些青年当时称“流亡学生”),进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考取赴美公费留学,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与二百多位留学生一起,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那时他才26岁,人们开玩笑称他“娃娃博士”。
回国后,他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研究,工作很出色,撰写的学术论文获得好评,是物理学界升起的一颗闪亮的新星,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注目。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建立研究机构,筹划研制核武器加强国防;当时的苏联曾给予合作与技术援助。
苏联人突然背信弃义(不守信用,不讲道义),中止技术援助,撤走所有专家,带走了一切技术资料。
这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我们要继续研制,必须自力更生,一切从头开始。
1958年秋天的一个日子,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位负责人找到邓稼先,向他说:“小邓,我们要放个大炮仗,这是国家绝密的工作,希望你参加,你看怎么样?”邓稼先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让他参加研制原子弹。
面对这艰巨、光荣、关系重大的工作,他一时不免有些惶恐:“啊,研制原子弹,我能行吗?”那位负责人又说:“这是光荣的任务,可又是国家高级机密,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不可能长年和妻子、孩子生活在一起。
《“两弹”元勋邓稼先》说课稿
课标要求
1、理解写人的文章中事件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2、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讲的是中国原子弹主要的理论设计者,被称为中国的奥本·海默的物理学家邓稼先。
朗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的,讲述了有关他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本文时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划分层次
依据文章的内容以及题目的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
一(1-6)写邓稼先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主要写他克服困难,“一切从头干起”,终于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二(7-17) 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事迹。
分析人物
文章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不怕牺牲,甘愿做无名英雄,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语言揣摩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这是邓稼先把调动工作的事告诉妻子时所说的话。
质朴的语言,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
平静中透露着无限的喜悦和自豪.
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
突出了他坚守岗位,身先士卒,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和工作作风.
“邓稼先他们含辛茹苦地工作到1959年,就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的轮廓勾画出来了。
”这一句话中的“1959年”,只是在交代时间吗?
这并不仅是简单的时间交代,更是强调了时间之短,可见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成效,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工作的投入。
从而表现了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伟大精神以及忘我的工作作风.
环境描写的作用
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作者写这些目的是什么?
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30几度的严寒、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
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的艰苦困难。
目的是为了突出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不怕牺牲,甘愿做无名英雄,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