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度颈椎治疗仪颈椎病伴髓内钙化一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不管是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相通的从事这个职业而患有的某些病症,我们通常概念里它们就是职业病。
由于电脑的普及及广泛使用,电脑一族的职业病最为广泛,而最为常见的是颈椎病。
长期从事财会、写作、编校、打字、文秘等职业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劳损,椎体前缘相互磨损、增生,再加上扭转、侧屈过度,更进一步导致损伤,易于发生颈椎病。
小编推荐你3个方法,简单防治颈椎病。
1.办公室工作人员首先在坐姿上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头部略微前倾,保持头、颈、胸的正常生理曲线;尚可升高或降低桌面与椅子的高度比例以避免头颈部过度后仰或过度前屈;此外,定制一与桌面呈10~30度的斜面工作板,更有利于坐姿的调整。
2.对于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在1~2小时左右,有目的地让头颈部向左右转动数次,转动时应轻柔、缓慢,以达到该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准;或行夹肩运动,两肩慢慢紧缩3~5秒钟,尔后双肩向上坚持3~5秒钟,重复6~8次;也可利用两张办公桌,两手撑于桌面,两足腾空,头往后仰,坚持5秒钟,重复 3~5次。
3.当长时间近距离看物,尤其是处于低头状态者,既影响颈椎,又易引起视力疲劳,甚至诱发屈光不正。
因此,每当伏案过久后,应抬头向远。
颈椎动力位磁共振成像分析1836?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7May,16(13) 成分,从而改变瘤体内渗透压,导致周围血窦内的液体成分进入瘤体形成囊变;若脱屑的细胞未崩解,则形成实性颅咽管瘤l2J.颅咽管瘤MRI信号复杂,囊液病理成分多种多样,当肿瘤液化坏死囊性变时,MRI表现为长T】长T2信号;当瘤体或囊液胆固醇含量较高时,MRI表现为短T长T2信号;当瘤体或囊液胆固醇含量较低时,MRI表现为等T长T2信号;当囊液内含有高角化蛋白和脆弱骨小梁时,MRI表现为长T短T信号.颅咽管瘤内小血管发生炎变后,可引起瘤体出血,Tw/rw均成高信号.囊变加钙化是颅咽管瘤的典型特征,本文12例患者MRI显示钙化不明确,这是由于钙化在MRI上常表现为无信号或由于部分容积效应而呈低信号,并无任何特异性,且往往还要取决于钙化的大小.瘤体实性部分或囊壁一般都有明显强化.颅咽管瘤需与鞍区常见肿瘤如垂体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等鉴别.鞍区能辨认垂体或垂体柄,可以排除垂体瘤可能,如果垂体或垂体柄不能确认,结合患者激素含量,瘤体生长方向,可以确定瘤体大致类型.脑膜瘤常伴有颅底骨质硬化,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表皮样囊肿增强后,囊壁不强化.据文献报道颅咽管的组织学分型有:釉细胞型,鳞状乳头型及混合型3种组织学亚型,这3种组织学亚型是否与其大体分型及影像学表现有相关性,目前尚存在争议L3—41.综上所述,颅咽管瘤MRI信号复杂多样,仔细分析肿瘤囊性成分,实性部分强化特点,结合瘤体正确定位,MRI对颅咽管瘤有很高诊断价值.[参考文献][1]孙楠,高培毅,罗麟.颅咽管瘤:MR影像,病理及临床表现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8):606—609[2]徐东,戴建平,高培毅,等,颅咽管瘤的MRI影像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2):98—101[3]戴平丰,胡吉波,周晓俊,等,颅咽管瘤的MRI信号模式[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4):260—263[4]李文华,沈天真,陈星荣,小儿脑肿瘤的影像学[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6(4):248—262[收稿日期]2006—0830颈椎动力位磁共振成像分析徐胜,丁建荣,张冰茜,李扬飞,樊树峰(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临海317000)【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颈椎;动立位[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07)13—1836—02 临床常用颈椎过伸和过屈位(动力位)X线摄影来判断有无颈椎旋转与失稳,但x线片对软组织分辨率低,且动力位x线摄影在颈椎间盘突出,韧带退变,椎管狭窄和颈椎稳定性等方面所提供的信息有限.磁共振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探讨颈椎动力位MRI检查技术,认识各种颈椎病变在动力位状态下的MRI表现,有望为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重要的信息j.2005年10月--2006年3月,笔者在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上,应用脊椎线圈和常规成像序列,在完成颈椎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对颈椎进行动力位成像,获得了理想的图像质量与动态效果,方法简易可行,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上述时期共对5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动力位MRI检查,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17~80(46.12±15.33)岁.动力位MRI检查均经患者自愿同意,并先用常规(中立位)MRI检查排除有颈椎动力位检查禁忌的患者.1.2方法使用GE公司生产Signa1.5T超导型双梯度磁共振成像仪.每例患者均先做中立位MRI检查,分别在头,颈或/和背后部用自制定位海绵垫,将颈椎固定于过伸或过屈位,伸或屈角度尽可能大(过伸≥15.,过屈≥30.),且患者无明显不适,能良好地配合检查.如患者在伸或屈时发生左右偏斜,及时调整至与中立位一致.接受线圈均仅用颈后脊椎成像相控阵线圈.颈椎常规检查(0.)序列包括:矢状位SE T】WI500/15ms(TR/TE),FSET2WI4000/90ms(TR/]rE),横轴位FSET2WI4000/90ms(TR/]rE);过伸一过屈检查序列为:矢状位FSET2WI4000/90ms(TR/]rE),横轴位FSET,wI4000/90ms(TR/]rE).矢状位256×192,横轴位巨阵为256x224,2次采集.55例患者图像均由2组有经验医师分别做出评价,意见有出入者,一起讨论取得一致.1.3图像质量判断标准以中立位图像为判断标准,评价动力位MRI检查的图像质量,动力位图像质量与中立位一致, 且无明显伪影者定为优;动力位图像质量比中立位差或有伪影,但仍能清楚显示脊髓,脑脊液及韧带满足诊断需求者定为良;图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者定为差.2结果图像质量优35例,良19例,差1例,图像质量优良率达98%.29例(29/54)过伸位MRI显示硬膜囊(伴或不伴颈髓)受压加重,5例(5/54)过屈位MRI显示硬膜囊(伴或不伴颈髓)受压加重,6例(6/54)过屈位MRI显示硬膜囊(伴或不伴颈髓)受压减轻,5例(5/54)过伸位MRI显示颈椎不稳而中立位MRI显示阴性.3讨论完成颈椎动力位MRI检查,一方面要求检查位置尽可能紧贴线圈,保证图像有足够的信噪比;另一方面要求患者有足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7May,16(13)? 1837?够的舒适性,保证在检查过程中不发生轻微运动或颤动,减少运动伪影[卜.使用正交表面线圈可使检查位置贴紧线圈,但颈椎在过伸或过屈状态下难以固定,容易产生运动伪影,且颈椎动力位MRI检查一般是在用脊椎相控阵线圈完成中立位MRI检查后进行,更换表面线圈也会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使用通用脊椎相控阵线圈,患者动力位检查位置容易固定,但在过伸或过屈状态下,颈椎离线圈的距离会加大,使图像信噪比下降.因此,在用脊椎相控阵线圈做颈椎动力位MRI检查时,要备好舒适且高度适中的定位垫,依患者具体情况.在其头,颈或/和背部合适位置放置适当的自制定位垫,努力使患者舒适,以便很好的配合,保证颈椎在动力位状态下离线圈尽可能的近.本研究显示,在高场强条件下,使用通用脊椎相控阵线圈,依据患者情况,在其头,颈或/和背部放置适当的自制定位垫,借助头部两侧护墙的固定,可使颈椎稳定地处于过伸或过屈位,完成动力位MRI检查,为颈椎病的诊治提供进一步的信息,图像质量优良率达98%.[参考文献][1]DuerinckxAJ,YuWD,EC-sadenS,eta1.MRimagingofcervical spinemotionwithHASTE[J].MagnresonImaging,1999,17(3):371—381[2]MuhleC,MetznerJ,WeinertD,eta1.KinematicMRimagingin surgicalmanagementofcervicaldiscdisease,spondylosisandspondyloticmyelopathy[J].ActaRadiol,1999,40(2):146—153[3]ChiavassaH,SansN,GalyFD,eta1.HASTEsequenceandcine—MRIevaluationofthecervicalspinalcanal:evaluationinl1healthysubjects[J].JRadiol,2000,81(6):611—617[4]ClintWS,StuartEM,KathirkamanathanS.AssessingCervicalSp? ineStabilityinObtundedBluntTraumaPatients:ReviewofMedicalLiterature[J].Radiology,2005,234:733—739[收稿日期]2006—08—06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声像图表现钮益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172)[关键词]老年人;急性胰腺炎;B超检查;声像图[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07)13—1837—01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急腹症之一.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该病有相当高的发病率,且老年人体质较差,如合并其他疾病且诊断不及时,病死率较高.现将近年来本院诊治的26例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病例声像图表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岁.均以突发性上腹痛,恶心,呕吐来院急诊,其中14例伴有体温升高.26均经B超检查及血,尿淀粉酶测定和治疗后证实.1.2方法采用ALOKASSD一10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在第1—2腰椎平面行横切扫查腹部,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坐位和饮水法扫查.2结果本组有16例显示胰腺大小均在正常值范围,即胰头<25mm,胰体尾<20mm;6例胰头>30Irlm,胰体尾>22inm;4例胰腺显示不清,通过坐位和饮水法扫查有2例显示胰体尾部<20mm.16例见整个胰腺不肿大,轮廓不清晰,边界不规整,胰腺内部回声增强,不均匀,并呈条状,斑点状的强回声.少数伴声影,胰腺主胰管不扩张,胰腺后壁回声不增强.6例胰腺肿大,轮廓不清,边界不规整,胰腺内部回声减弱,可见稀疏的光点,后壁回声稍增强.其中4例合并胆结石,3例主胰管,胆总管扩张伴结石.4例因胃肠道积气太多,超声出现气体反射现象,通过饮水法和坐位法扫查,其中2例显示了胰体尾部,但胰头仍显示不清.3讨论急性胰腺炎是胰酶消化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胰腺炎性水肿,充血及出血坏死,故声像图表现为全胰腺普遍均匀性肿大或局限性肿大,胰腺轮廓不清, 回声减弱,后壁回声增强.本组16例均显示胰腺未肿大,回声增强,不均匀,边界不规整.这些表现并非排除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恰好是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声像图的一个显着特征. 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声像图不同于其他年龄组是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老年人胰腺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导致胰腺体积缩小,胰腺实质细胞体积变小和数量减少, 而腺泡间质发生增生和纤维化,包膜也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因此老年人发生急性胰腺炎时胰腺水肿不明显,间质充血,水肿较轻,倾向于发生局灶性坏死和钙化而出现上述声像图表现.本组有4例因胃肠道内大量积气,胰腺显示不清.通过坐位法和饮水法扫查后可提高图像的显示率,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结合病史和血,尿淀粉酶测定可作出相应诊断.本组老年人急性胰腺炎声像图表明,B型超声不仅可作出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还可观察是否合并脓肿,囊肿,结石,且能够明确显示胆囊,胆管病变,也能显示膈下,腹腔,肠道内积气和积液情况.只要在诊断上注意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结合病史和临床不难作出鉴别诊断.因而B型超声是一种检查方便,患者无痛苦,易接受,诊断快速,有价值的老年人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技术.[收稿日期]2006—08—20。
颈椎病案例分析颈椎病,又称颈椎病变,是指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总称。
颈椎病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经常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的人群,比如长期办公室工作的白领族群。
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给医学界提出了新的挑战。
小明,男,45岁,因颈部疼痛、僵硬,头晕、头痛3个月入院。
患者平素颈部曾有酸胀不适,无明显诱因,近3个月来逐渐加重,疼痛呈持续性,常放射至双侧肩部、上肢,活动后稍减轻,伴有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无四肢乏力、麻木,无尿、便潴留。
查体,颈部生理曲度减弱,棘突压痛,颈部活动受限,生理性曲度减弱,叩击颈椎棘突有明显疼痛,叩击枕骨下有明显疼痛,右侧上肢肌力4级,生理反射存在。
经颈部MRI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减直,C3/4、C4/5、C5/6椎间盘变性,C4/5、C5/6椎间孔狭窄,C5/6椎管狭窄。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诊断为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颈部疼痛、僵硬,头晕、头痛,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
颈椎病的症状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导致肢体乏力、甚至瘫痪。
颈椎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职业、生活方式等,其中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的人群更容易患上颈椎病。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首先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其次,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按摩、理疗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颈椎的功能。
对于严重的颈椎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椎间盘切除术、植骨融合术等。
手术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有很好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颈椎病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适当进行颈部的锻炼,保持颈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
另外,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也是很重要的。
250例颈椎病X线平片分析与探讨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50例颈椎病患者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50例颈椎病X线表现为:①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退变者占81%;②颈椎骨质增生占79%;③椎间孔变形占71%;④颈椎失稳、曲度改变者占50%;⑤软组织钙化影占35%;⑥椎管狭窄占20%。
结论X线平片目前仍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方法,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其中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形是诊断颈椎病的直接征象。
骨质增生退变是颈椎病的主要依据。
颈椎矢稳。
曲度改变(4-6椎体为中心)为颈椎病的起因,是诊断本病的基本特点,椎部软组织影,各小关节增生伴功能紊乱是本病的间接现象。
关键词颈椎病X线分析探讨颈椎病又叫颈椎关节病、颈椎椎骨狭窄综合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
它的发病机制是以软骨退变为本,出现在先:有骨关节肌腱韧带的增生,肥大是末,表现在后,颈椎失稳,解剖结构的变化导致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之后而出现的一种综合症。
临床表现除颈肩、臂酸痛、麻木、头疼、头晕外,还有许多特殊的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现将我院近年来250例颈椎病X片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文重点收集我院近三年间颈椎病250例,其中90%以上为40-65岁中、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85%以上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方法均采取传统X线侧、斜位及正位,双斜位摄影。
2、X线平片诊断分析2.1椎间盘退变:发病率81%,多在颈4-7椎间盘,其X线特征为:⑴椎间隙变窄;各椎间隙均程度不同受累而失去正常的结构比例,尤以颈椎侧位比较显著。
椎间隙改变是诊断颈椎病的重要依据之一;⑵纤维环钙化:常见受累椎间隙前端呈小三角形或线状、点状钙化,证明有纤维环的退行性改变;⑶髓核钙化:部分受累椎间盘有点状,环形或呈砂石钙化影;⑷真空现象:见于椎体间隙内呈一横线状或分叉状透亮区,常在增生明显时椎间隙呈不对称性狭窄有真空现象;⑸软骨下骨增生:在椎间隙狭窄的关节面及椎体上、下缘密度增高、硬化,证明有软骨终板的退变和变薄。
颈椎病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职业病,由于长时间保持不良坐姿、低头玩手机、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导致颈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颈椎关节错位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头晕等症状。
颈椎牵引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讨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评估颈椎牵引治疗对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活动度、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2. 分析颈椎牵引治疗的安全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5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5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严重疾病。
2. 实验分组: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3.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 牵引角度:根据患者颈椎生理曲度,设定牵引角度为15°-20°。
② 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设定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0%-15%。
③ 牵引时间:每次牵引时间为20-3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
(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颈椎康复操、理疗等。
4. 观察指标:(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
(2)活动度:采用颈椎活动度测试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活动度。
(3)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
5.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疼痛程度:实验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颈椎牵引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2. 活动度:实验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颈椎牵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
3. 功能:实验组治疗后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颈椎牵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颈椎功能。
曲度颈椎治疗仪在骨科疾病控制交流会中脱颖而出不久前,一个震惊颈椎疾病界的消息乍然传出,那就是曲度颈椎治疗仪在众多颈椎疾病的仪器中脱颖而出,成为治疗颈椎病的最佳选择。
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就在于它是通过制造最佳治疗环境为基础,随后再开始治疗,最后巩固颈椎以防复发三个阶段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2012年,曲度颈椎治疗仪获得国内十年专利,被列为国家二类医疗器械。
曲度颈椎治疗仪经过专家团体历经8年的共同研究和探索,在2009年三大医院及数千名颈椎病患者显著疗效验证,可以科学有效地矫正变形颈椎生理曲度,解除颈椎压迫的国家专利产品!经过实际应用治疗,曲度颈椎治疗仪在治疗颈椎领域有显著的效果,并被全国上百家专家举手称赞。
经过慎重考虑,也为了能更好的帮助颈椎病患者,曲度颈椎治疗仪厂家决定在网上直接面对消费者,给颈椎病患者带来更直接的服务。
2013年9月27-30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骨科疾病控制交流会”中,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向来自全国各地专家讲述了曲度颈椎治疗仪的治疗原理,并得到了来自各地专家的认可。
曲度颈椎治疗仪轻松的解决了颈椎病三大治疗难题:第一:颈椎曲度变形,治疗起来如果不能使颈椎恢复到原有的37度,就会使颈椎病再次发作。
而曲度颈椎治疗仪采用了“呼吸式智能调节曲度”,手动调节到适合自己的37度颈椎原有弧度,给颈椎病治疗提供一个最佳的治疗环境。
第二: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炎症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由于纤维环破裂部位都在颈椎内侧,所以普通的药物很难达到纤维环破裂之处。
然而曲度颈椎治疗仪通过“360度环形射频火灸”技术,针对颈间盘突出和增生部位治疗,使得突出和增生的部位回缩。
第三:颈肩肌肉受损使颈椎受到伤害。
由于颈肩肌肉受损会直接影响到颈椎部位的牢固性,所以直接影响到了颈椎的健康。
曲度颈椎治疗仪通过“离子红外热透理疗”技术,对劳损的肌肉进行火燎修复,从而达使颈椎更加牢固,预防颈椎病复发的效果。
曲度颈椎治疗仪比起以往的仪器,治疗方法独特而又科学,从根本的生理曲度出发,是治疗颈椎病的一大突破。
颈椎的X线诊断体会颈椎间盘非特异性退行性病引起的头颈、四肢、上背部及内脏侯统称为颈椎或颈椎综合征。
1 解剖要点和发病制关于颈部的人体解剖为众人熟悉,现简要介绍如下:1.1 钩突关节、颈椎体两侧缘偏后各有一个向上的唇样突起称钩突。
它与上个椎体下侧缘相接,称之为钩突关节(Luschka关节)也称钩椎关节。
1.2 椎间孔、在X线颈椎斜位片上可清晰地看到,呈卵圆形,纵径大于横径,孔宽等于孔长的2/3,孔长约为椎体长度的3/5。
1.3 韧带、维护椎体内外平衡的因素中韧带起重要的作用。
1.4 椎动脉、由左右锁骨下动脉各发出1支椎动脉,经过所所有椎体横突孔进入脑基底动脉,在颈椎病时椎动脉易遭受损伤,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
1.5 发病机制、一般因为年龄与损伤为主要诱发因素,即积累性劳损引起颈椎退行变,颈椎间盘发生慢性萎缩而致椎间隙变窄,减弱椎体间的稳定性而产生代尝性生理弯曲改变,长久后骨质增长,颈椎机构位置变化就引起刺激或压迫周围组织产生颈椎病。
2 临床分型与分期可归纳下列6种类型。
2.1 颈型:表现为颈、肩、臂、手背、肩周围或胸前区疼痛麻木。
2.2 神经根型:2.3 脊髓可因椎管变窄刺激压迫引起血运障碍而出现脊髓症状。
2.4 混合型:即神经根型和脊髓型和脊髓型二者同时存在的类型。
2.5 椎动脉型:颈椎的骨赘可压迫或刺激动脉,引起脑底动脉循环不良。
2.6 其他类型:如食道梗阻型,交感型等。
3 X线检查3.1 常用X线拍片有颈椎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前屈与后伸位片,还有特殊拍片如体层、CT、碘油造影等。
3.1.1 正侧位片:必须保持自然姿势。
3.1.2 双斜位片:左右45°,或48°等。
3.1.3 前屈与后伸位片:此法较常用。
3.1.4 特殊拍片:进来多以CT代替。
3.1.5 碘油拍片:进来使用较少。
3.2 以往对颈椎病X线表现可归纳为8个方面。
3.2.1 好发部位:活动度大的下段颈椎C5-6受累为最多,C6-7及C4-5为次之。
颈椎病伴髓内钙化一例分析
[关键词]颈椎病;髓内钙化
颈段髓内钙化在颈椎病中罕见,其影响颈神经功能,导致颈椎的退变程度与其临床症状不相符合,会引起更严重的临床颈椎病症状。
本例以髓内较大范围的钙化并与周围骨质不连续为其主要特征,其髓内钙化区是引起患者较重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病例情况及讨论报告如下。
1病例简介
王某,女,55岁,职业汽车司机。
患者2001年来逐渐出现头晕、枕颈部及肩部疼痛和麻木、上肢无力伴肌肉萎缩、血压升高等临床症状,2002年4月5日CT检查显示:C4-5髓内呈多个不规则并相互融合纵向发展与周围骨质不连续的较大范围的条状钙化影,CT 值200-600 HU,其颈椎间盘、勾椎关节、椎间关节、后纵韧带呈轻度退行性改变,椎体骨质轻度增生,硬膜囊轻度受压。
2讨论
颈段髓内钙化在颈椎退变中罕见,其影响颈段的神经功能,导致更严重的临床症状。
一般颈椎病的影像改变以骨质增生、间盘退变、韧带肥厚、横突孔变窄为主(1),这种改变即颈锥病骨性学说病理基础,它认为颈间盘变性,骨刺、骨赘等增生,椎间孔变形缩小是发病的直接原因(2)。
但“骨性学说”并不能完全解释颈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因为:1)大多数人过了30岁即可发生骨刺、骨赘等退行性改变,55岁以上年龄80%的人有骨刺等增生改变,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引起颈椎病,其中有症状的仅占1/8左右。
2)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在无颈部急性损伤或其他诱因情况下突然发病,症状明显,疼痛剧烈,骨性病变特别是骨刺、骨赘是不可能突然发生的。
3)影像所见与临床症状不是正相关,颈椎病早期表现为颈肩部剧烈疼痛,但75%-80%的患者影像所见却无明显的骨质增生改变,而有些人骨刺、骨赘很重,甚至形成骨桥,但颈椎病的症状很轻,甚至毫无症状。
4)临床发
现经手术治疗(骨刺、骨赘)数年后,照片复查骨质增生更为明显,却毫无临床症状。
5)临床有些患者,经按摩、推拿、理疗或穴位封闭治疗,症状也可缓解,但这些疗法对骨刺、骨赘等增生性改变并无直接作用。
1992年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提出了颈椎病发病原因的“软性学说”,1993年孙树椿教授发表有关无菌性炎症与颈椎病的最新研究报告“炎性病因学说”,揭示了颈椎病早、中、晚期颈部变化过程。
研究表明,颈椎病在原发性病变基础上,因各种退行性病变而诱发:①颈椎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运动是有机的统一,超过正常生理或耐受极限活动,就会造成颈部慢性损伤和劳损,进一步导致颈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刺激神经、血管、脊髓、韧带而产生一系列颈椎酸痛、僵硬等症状,从而引发轻度颈椎病。
②在颈间盘磨损、退变、缺血、缺氧和无菌性炎症的双重作用下,颈部自由基产生增多,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造成骨组织细胞的慢性损伤,这种损伤就是骨性改变产生骨质增生的原因,进而引发颈椎椎间盘退变和椎体骨质增生,产生压迫、刺激症状,而加重病情,形成中度颈椎病的典型症状。
③颈椎骨质增生长期刺激周围软组织,造成颈椎间盘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反复发作,且使炎症不断扩散,而无菌性炎症进一步使骨质增生范围扩大,增生程度加重,使病情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影响脊髓功能,导致神经受损的严重后果,进入颈椎病重症期(3)。
作者简介:关策(1963—),男,满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副主任医师,学士。
而本例以髓内较大范围的钙化并与周围骨质不连续为其主要特征,其颈椎的退变程度与其临床症状不符,其髓内钙化灶是引起患者较重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
如何会产生髓内广泛钙化灶?我们分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首先颈椎退变导致椎体及椎间关节相对不稳,在此基础上颈部的过度运动及一些特殊的外部因素就会造成不稳椎体对应段的神经、血管、韧带的牵拉,如在伴有动脉硬化引起毛细血管壁弹性退化,就可能造成毛细血管的损伤导致管壁慢性渗血,每次渗血量较少不足以引起明显加重的临床症状,但毛细血管损
伤的原因持续存在,损伤得不到修复,渗血过程持续缓慢发展,导致渗血激化过程不断发生,钙化形成并且范围逐渐扩大延长,最终形成髓内较长范围钙化灶,而且从影像分析及临床症状看,这种损伤过程是一个缓慢发展过程,是日积月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