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更重要”
- 格式:pdf
- 大小:153.68 KB
- 文档页数:2
生活化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落实摘要:生活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内容之一,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的目标。
作为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是进行生活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承担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把“生活化教学”落实到课堂中也是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三生教育”;生活;教学要求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62-0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教学环境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为此,《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要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出富有情趣和价值的教学活动,让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构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生活化。
那么,在日常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该如何落实生活化教学呢?一、落实生活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落实生活化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自觉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落实教学生活的前提。
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只有教师对学生可以说“不”。
这时,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和谐的关系,即教师不仅是传授者、监督者、指令者,而且拥有绝对的权威。
这显然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为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生活化理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科知识中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在教学上,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以“三维目标”为导向逐步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认识到历史教学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知识点,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未来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历史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生活化1.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历史课堂除了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使用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各种历史素材,如,学生家的老照片、观看过的历史影像资料等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来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2.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1)情景复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生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的认识;学生的历史认识不应该只是概念上的理解,而应该是通过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抽象认识。
(2)社会考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
其理论是学习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
(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1.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是使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知识。
发掘生活中的历史知识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历史课堂教学以实际生活为真正指南和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
2.适当运用乡土教材乡土史资源具有感性、生动和直观的特点,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亲切感,产生去了解探究的强烈欲望,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历史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作者:王西富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1期摘要:《历史与社会》是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让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改形势下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本文从课堂教学出发,谈谈如何促进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化;关注生活;教师素质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27-01人教版教材《历史与社会》在课程标准上要求贯彻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教学内容上,要求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以生活为主线,以学生参与为主轴。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善于选择生活和创造生活。
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如何把纸上谈兵式的理论学习和说教转变为与学生关心的具体生活实际相结合,把教材中描述的生活实际转变为学生能切身感受和经历到的生活实际?这将是每一位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难题,也是教学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
下面,我就一个偶然的教学情境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教学情境]2009年3月23日,这天的课,我上的是人教版教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爸爸成功创业的秘密》,教材通过探讨爸爸成功创业的“学问”,来引导学生认识如何进行生产性投资,即创业有方。
原先设计:在导入时采取提问导入,假如你有500万,如何使这笔钱花的更有意义?引导学生回答后导入本课内容,然后结合教材事例讲述影响创业的因素及规避风险的策略。
学生纷纷发言,说买车、买房、买股票、集邮、储蓄、创业等,当讲到创业时,一名学生举手发言:“我会利用这笔钱建一个罐头厂。
”“为什么呢?”我趁机追问。
“因为今年我家和村里的许多桔子都卖不出去,假如有家罐头厂,就能够收购我们的桔子,大家的损失就不会那么大了。
·文科研究【摘 要】本文论述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策略:融入生活资源和热点新闻,建构生活化内容体系;创设情境,使用角色体验、影视主题探究等生活化教学方法;使用档案法、活动法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实施生活化评价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历史教学 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146-02生活化教学指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融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丰富其生命体验,促使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让课程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是当代课程发展的重要理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到要加强历史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要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基于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善于转化,建构生活化内容体系历史教学的内容大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距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转换,从生活中寻找有关的资源,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在合理转化中更好地建构生活化教学内容。
(一)立足教材,补充生活化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的教材内容大多是冷冰冰的历史叙述,比较枯燥,教师可以立足教材补充一些和学生生活有关的课程内容,尤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作品,渗透到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
例如,在学习“辉煌灿烂的文学”时,将历史和文学结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状况。
教师引入生活化资源,如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读到过哪些经典的唐诗,说说唐朝有哪些典型的诗歌类型。
学生自主总结出了边塞诗、田园山水诗、咏怀诗等诗歌类型。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说说为何会流行这样的诗歌类型。
学生有所感悟:“唐朝国力强盛,和周边地区也互有往来,让边境各国感受到了唐朝的强大国力,所以在唐诗中有很多边塞诗,它们都展现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情怀。
什么是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可以通过实际的生活例子来教授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的应用。
在学习科学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生活化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并且更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而且,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自主探索和发现。
生活化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
而且,生活化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提高学习动机,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生活化教学,积极探索和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历史教学设计的三个要素历史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并培养其历史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学设计应该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分别是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
本文将详细讨论这三个要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加以应用。
第一个要素是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目标应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知识、历史思考和历史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目标可以包括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概念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能力等。
目标设定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和兴趣等因素,确保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
同时,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以便在教学结束后进行评估。
第二个要素是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涉及到教学材料的选择和组织。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应该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和多样性。
时代性意味着选择与学生所学历史时期相关的内容,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代表性则涉及到选择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到更广泛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多样性是指选择不同类型的教材,包括文字资料、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历史事件的本质。
第三个要素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
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和实地考察等。
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促使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中。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辩论来了解不同历史观点之间的争议,以及其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和技术(如互联网、数字化工具等)进行独立研究和表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之,历史教学设计的三个要素: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历史教学的关键。
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我们知道,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富有生命的历史。
但在很长时间里,由于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我们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历史课堂大多数有意无意地成为机械的“驯兽场”,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学历史没有用。
正是针对诸如此类的弊端,新课改强调历史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现实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机会。
从内容上看,正是人的生活构成了一部缤纷饱满的人类历史画卷,所以学历史无非就是学习人的生活。
那么,历史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升华,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的这一终极目标。
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易中天的《品三国》节目几乎已经无人不知,他赋予三国历史以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运用了一些诙谐、时尚通俗的语言。
比如他调侃刘备曾说:“鲁肃来讨还荆州,刘备用孔明的计策装哭,鲁肃说:‘刘使君,别哭了,我这有餐巾纸。
’”这种生活化的语言使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很容易就记住了三国这段历史。
如果在我们的日常历史教学中能够借鉴易中天等人在百家讲坛上的上课方式,恰当地运用生动、有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史实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我们的历史课堂将有可能真正建构起“生命的课堂”。
比如,在讲到“市的发展”这个问题,笔者是这样进行讲解的:“从秦朝到唐朝,管理‘市’的人,也就是市场管理员,那时叫市长,当然这跟我们今天的‘市长’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啰。
那时候坊、市是分开的,也就是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可见当时人们生活很不方便。
有诗为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首诗大家应该很熟悉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吧!奇怪的是,到了唐朝由原来的四市变成了两市。
到宋代就好很多了,市突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街市,也就是今天的门市房,以及夜市晓市,你想吃早点、夜宵下楼买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