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最终5篇)第一篇: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东星资源网准备了《鸦片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鸦片战争》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2019-2020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一)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能力(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
(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动脑与研究历史能力。
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主义、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力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力。
(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生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
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人民不断抗争结果,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2.通过鸦片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
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火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领域、清朝政局、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两次鸦片战争发生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2)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比较两次鸦片战争,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进行讨论,探究问题,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2)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2、难点: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难点问题。
)三、教、学法1、教法:(1)启发式提问法:通过设置争议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堂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学法:(1)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比较法: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问题。
(3)历史场景重现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用多媒体插入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它的果实成熟饱满。
《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虎门销烟”一目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应当引导学生从战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思考,认识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一目主要叙述中国爱国军民英勇抗击英国入侵,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并同英、美、法三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其重点在于分析以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战火再燃”一目主要叙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历史。
应引导学生认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这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这次侵华战争在起因、经过、结果等诸方面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2、理解: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能力目标】⑴通过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现和深层次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⑵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⑶引导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提升综合能力。
使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⑷掌握哲学原理:根本与直接原因、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战争原因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2)中西方兴衰趋势的鲜明对照,了解国情和球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
《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内容: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二讲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教学目的: 了解本节知识要点,掌握初步分析问题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 五、教学过程 第二讲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原因: ①根本原因:不满既得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
②直接原因:修约交涉失败 (二)借口: 亚罗号事件(英)和马神甫事件(法) (三)过程: 第一阶段:1856年10月英国侵略广州—1858年1月广州沦陷(广州) 第二阶段:1858年1月广州傀儡政权—1858年6月《天津条约》(天津) 第三阶段:1858年6月英公使到大沽口——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四)性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从战争的原因和目的上分析)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扩大: 从过程:①侵略国②时间 ③区域 ④签约国数 ⑤割地赔款⑥ 口岸⑦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分析:①割地(英国、沙俄)——丧失大量主权和领土②赔款(1800万两白银)——增加中国人们负担③通商(11处)——使列强势力由北至南,从沿海到内地,范围扩大,更便利其商品输入。
加之海关税务由外国人把持,使中国对列强的经济侵略更无法抗拒。
④其他特权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使侵略者可直接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清政府开始正式成为列强的附庸和工具,且在辛酉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借师助剿)B 、外国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规定——使中国始终面临列强威胁C 、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便于列强文化侵略D 、鸦片贸易合法化——使毒品大量流入中国,泛滥成灾(五)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1862年清政府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原因:①清政府感到要维持统治,必须遵守不平等条约,尽量满足洋人要求。
②列强清楚:必须在清政府中寻找代理人,帮助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保住清政府的统治,才能保证不平等条约的实施。
2019-2020年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内容: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二讲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教学目的:
了解本节知识要点,掌握初步分析问题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
五、教学过程
第二讲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原因:
①根本原因:不满既得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
②直接原因:修约交涉失败
(二)借口:
亚罗号事件(英)和马神甫事件(法)
(三)过程:
第一阶段:1856年10月英国侵略广州—1858年1月广州沦陷(广州)第二阶段:1858年1月广州傀儡政权—1858年6月《天津条约》(天津)第三阶段:1858年6月英公使到大沽口——1860年10月《北京条约》
(四)性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从战争的原因和目的上分析)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扩大:
从过程:①侵略国②时间③区域④签约国数⑤割地赔款⑥口岸⑦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分析:
①割地(英国、沙俄)——丧失大量主权和领土
②赔款(1800万两白银)——增加中国人们负担
③通商(11处)——使列强势力由北至南,从沿海到内地,范围扩大,更便利其商品输入。
加之海关税务由外国人把持,使中国对列强的经济侵略更无法抗拒。
④其他特权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使侵略者可直接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清政府开始正式成为列强的附庸和工具,且在辛酉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借师助剿)
B、外国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规定——使中国始终面临列强威胁
C、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便于列强文化侵略
D、鸦片贸易合法化——使毒品大量流入中国,泛滥成灾
(五)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1862年清政府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
原因:①清政府感到要维持统治,必须遵守不平等条约,尽量满足洋人要求。
②列强清楚:必须在清政府中寻找代理人,帮助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保住清政府的统治,才能保证不平等条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