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拖布卡镇的民族
- 格式:pdf
- 大小:98.73 KB
- 文档页数:3
云南省(16市辖区、15县级市、69县、29自治县)昆明市(辖7区、3县,3自治县,代管1县级市)东川区(辖6个镇、1个乡)汤丹镇、因民镇、拖布卡镇、乌龙镇、阿旺镇、红土地镇、舍块乡晋宁县(辖5个镇、2个乡)晋城镇、新街镇、二街镇、上蒜镇、六街镇、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富民县(辖2个镇、5个乡)永定镇大营镇罗免彝族苗族乡赤鹫乡款庄乡东村乡散旦乡宜良县(辖4个镇、2个乡)狗街镇北古城镇马街镇竹山镇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九乡彝族回族乡嵩明县(辖5个镇、1个乡)嵩阳镇杨林镇小街镇牛栏江镇滇源镇杨桥镇阿子营乡石林彝族自治县(辖3个镇、1个乡)长湖镇、圭山镇、西街口镇、大可乡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辖3个镇、13个乡)屏山镇转龙镇茂山乡翠华乡团街乡云龙乡中屏乡皎西乡汤郎乡九龙乡则黑乡乌蒙乡雪山乡马鹿塘乡大松树乡撒营盘镇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10个乡)仁德镇塘子镇羊街镇柯渡镇倘甸镇功山镇河口乡七星乡金所乡先锋乡六哨乡鸡街乡风仪乡联合乡金源乡甸沙乡曲靖市(辖1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共59个镇、47个乡)麒麟区(3个镇)茨营镇、东山镇、越州镇宣威市(辖28个乡镇)倘塘镇、田坝镇、羊场镇、格宜镇、龙场镇、海岱镇、落水镇、务德镇、龙潭镇、宝山镇、东山镇、热水镇、得禄乡、普立乡、西泽乡、杨柳乡、双河乡、乐丰乡、文兴乡、阿都乡马龙县(辖2个镇、3个乡)马过河镇、纳章镇、马鸣乡、月望乡、大庄乡陆良县(辖7个镇、2个乡)板桥镇、三岔河镇、马街镇、召夸镇、大莫古镇、芳华镇、小百户镇、活水乡、龙海乡师宗县(辖5个镇、3个乡)丹凤镇、雄壁镇、彩云镇、竹基镇、葵山镇、高良壮族苗族瑶族乡、五龙壮族乡、龙庆彝族壮族乡罗平县(辖4个镇、6个乡)板桥镇、富乐镇、马镇街、阿岗镇,老厂乡、钟山乡、大水井乡,鲁布革民族乡、旧屋基民族乡、长底民族乡富源县(辖9个镇、1个乡)中安镇、后所镇、墨红镇、大河镇、营上镇、竹园镇、富村镇、黄泥河镇、十八连山镇、古敢水族乡、老厂乡会泽县(辖8个镇、13个乡)金钟镇娜姑镇迤车镇矿山镇者海镇待补镇大井镇乐业镇纸厂乡马路乡火红乡新街回族乡雨碌乡大海乡鲁纳乡老厂乡上村乡五星乡驾车乡大桥乡田坝乡沾益区(辖2个镇、5个乡)白水镇、盘江镇、大坡乡、菱角乡、德泽乡、炎方乡、播乐乡玉溪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3个自治县。
2021年5月「聚焦云南」——记白鹤滩水电站东川区格勒村移民搬迁工作文|姜定才李卓璞梁波摄影|冯燕云金沙江上建家园白鹤滩水电站位于昭通市巧家县、昆明市东川区和四川省宁南县交界的金沙江大峡谷,总库容190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装机规模仅次于三峡电站,居全球第二,在建规模居全球第一,是国家重点能源工程,被誉为新时代大国重器。
白鹤滩水电站淹没区涉及东川移民搬迁604户2358人。
其中,拖布卡镇559户2190人、因民镇42户155人、舍块乡3户13人。
拖布卡镇除少数移民进城安置外,格勒村398户1559人要集中安置却遇到难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所限,搬迁群众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十分困难。
要大面积集中搬迁,并且能够稳步发展致富就“难于上青天”,因为群众搬迁没有落脚的土地,更没有发展致富的资源。
国家工程大于天。
面对困难,东川区委、区政府通过实地调研,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出在金沙江格勒村象鼻岭段江面上筑岛建村,为群众打造岛上村庄,水上家园。
象鼻岭因形象而得名,这里是金沙江、小江、以礼河“三江交汇”处,地处横跨金沙江的金东大桥下。
依托象鼻岭岩脚,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全力支持下,以再造山河的勇气在三江口筑岛建家园。
象鼻岭新建安置点群众称为“金港”,因其位居金沙江上、背靠金东大桥、面临东川港而得名。
“金港”岛筑地151亩,高828米,堤身填筑380万立方米,土石方开挖92万立方米。
主体工程包括堤防工程和场地回填工程。
金港安置点房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
为了按质按量早日完成房屋建设,指挥部靠前指挥,把临时活动板房建在小岛工地中间,指挥部10多人挤在一起办公。
他们吃住在指挥部,由于机械大面积施工,往往一阵风过后满头满脸都是灰,“心中有祖国,肩上有力量;心中有群众,肩上有担当。
”白鹤滩格勒片区移民工作充分证明,只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好移民工作。
云南特有民族概况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1,482,000人,75%左右聚居在大理自族自治州。
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有少部份自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和湖南桑植县。
臼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也有人主张属彝语支)。
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汉文一直是白族人民习用的文字,在历史上虽曾有过借用汉字标音的“白文”,但因缺乏统一规范而没有能够推广。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远在三千年前社会分工己有一定程度发展。
公元前二世纪时,分布在云南西部、中部的白族已经与中原和邻近地区的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自唐南诏以后,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自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住房多采取“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大井”格式。
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
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
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巾缠在头上,雪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花,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云南省(16市辖区、15县级市、69县、29自治县)昆明市(辖7区、3县,3自治县,代管1县级市)东川区(辖6个镇、1个乡)汤丹镇、因民镇、拖布卡镇、乌龙镇、阿旺镇、红土地镇、舍块乡永定镇狗街镇嵩阳镇屏山镇乌蒙乡雪山乡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10个乡)仁德镇塘子镇羊街镇柯渡镇倘甸镇功山镇河口乡七星乡金所乡先锋乡六哨乡鸡街乡风仪乡联合乡金源乡甸沙乡曲靖市(辖1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共59个镇、47个乡)麒麟区(3个镇)茨营镇、东山镇、越州镇宣威市(辖28个乡镇)倘塘镇、田坝镇、羊场镇、格宜镇、龙场镇、海岱镇、落水镇、务德镇、龙潭镇、宝山镇、东山镇、热水镇、得禄乡、普立乡、西泽乡、杨柳乡、双河乡、乐丰乡、文兴乡、阿都乡马龙县(辖2个镇、3个乡)金钟镇新街回族乡雨碌乡大海乡鲁纳乡老厂乡上村乡五星乡驾车乡大桥乡田坝乡沾益区(辖2个镇、5个乡)白水镇、盘江镇、大坡乡、菱角乡、德泽乡、炎方乡、播乐乡玉溪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3个自治县。
共45个镇、27个乡)红塔区(6个镇、2个民族乡)北城镇春和镇李棋镇大营街镇研和镇高仓镇小石桥彝族乡洛河彝族乡江川县(辖5个镇、2个乡)大街镇江城镇前卫镇九溪镇路居镇安化彝族乡雄关乡澄江县(辖6个镇)凤麓镇龙街镇右所镇九村镇阳宗镇海口镇秀山镇盘溪镇龙泉镇双江镇桂山镇平掌乡澧江镇保山市隆阳区(辖2个街道、6个镇、10个乡)板桥镇河图镇汉庄镇蒲缥镇瓦窑镇潞江镇金鸡乡辛街乡西邑乡丙麻乡瓦渡乡水寨乡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芒宽彝族傣族乡施甸县(辖5个镇、8个乡)甸阳镇由旺镇姚关镇太平镇仁和镇万兴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酒房乡旧城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老麦乡何元乡水长乡腾冲县(辖5个镇、13个乡)腾越镇芒棒乡界头乡五合乡曲石乡团田乡明光乡蒲川乡滇滩镇新华乡固东镇猴桥镇马站乡中和乡和顺镇荷花傣族佤族乡北海乡清水乡龙山镇田园镇珠街彝族乡昭通市旧圃镇炎山乡大山包乡文屏镇梭山乡巧家县(辖6个镇、10个乡)药山镇大寨镇茂租乡东坪乡红山乡小河镇新店乡崇溪乡中寨乡老店镇白鹤滩镇包谷垴乡马树镇炉房乡蒙姑乡金塘乡盐津县(辖4个镇、6个乡)盐井镇普洱镇豆沙镇柿子乡牛寨乡中和镇兴隆乡滩头乡落雁乡庙坝乡大关县(辖6个镇、3个乡)翠华镇玉碗镇吉利镇天星镇木杆镇悦乐镇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寿山乡高桥乡永善县(辖6个镇、9个乡)溪洛渡镇桧溪镇黄华镇茂林镇大兴镇莲峰镇团结乡细沙乡青胜乡务基乡马楠苗族彝族乡水竹乡墨翰乡伍寨彝族苗族乡码口乡中城镇乌峰镇大湾镇芒部镇坪上乡牛街镇海子乡扎西镇向家坝镇丽江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2个自治县。
拖布卡镇及小陷塘村的风土民情与扶贫攻坚[按语] 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半年多驻村扶贫的所见所闻,从风土民情角度介绍拖布卡镇及小陷塘的历史与现况,拟促进扶贫工作者深入了解拖布卡与小陷塘,为揭示致贫根源以及确定扶贫攻坚措施提供参考线索。
拖布卡镇距东川区政府所在地64公里,位于滇川两省四县的交界处,是昆明市的北大门。
全镇夹在金沙江及其支流小江中间,东西边分别隔小江、金沙江与曲靖市会泽县、四川会东县相望,北边和昭通市巧家县相接,南面是东川区汤丹镇和因民镇。
东格公路沿小江穿境而过,是出滇入川的最便捷通道。
一、拖布卡的历史沿革在彝语中,拖布卡是“大树林”的意思,拖布卡是历史久远的彝族居住地之一。
在雍正改土归流以前,拖布卡是比较纯粹的彝族聚居区,放牧牛羊,蓄养猪鸡,种植苦荞、燕麦、蔓菁等,猎捕飞禽走兽,度着他们的悠悠岁月。
在这块特殊的土地上,先民们不断聚成新的村落,如拖布卡、播卡、格勒、树桔、马嘎。
改土归流后,特别是随着东川铜矿的大规模开发,先是汉族移入,接着蒙古族、苗族、以及少量的布依族也移入,鉴于汉族人多势众,移入的几个少数民族一度都说自己是汉族。
其他民族的移入,彝族出于不同原因的外迁,拖布卡的彝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现在主要居住着汉族,杂居部分少数民族。
云南和平解放后,1950年初,中共会泽县委成立“解放委员会”,由赛学贵担任主任,副主任则由伪乡长朱绍德担任。
朱绍德表面协同共产党工作,暗中却谋划推翻共产党的领导。
几个月后,纠集了几百名暴徒举行暴动。
消息传到县委,县长陆子英亲率部队前来布卡平乱。
1950年冬至1951年春,开始“清匪反霸”工作,将参与暴乱的土匪和地主恶霸捕获、镇压。
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后代,振兴布卡,原拖布卡区委于1985年在东川九中苹果园内,修建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碑,园中并列修建了七位烈士的墓茔。
1959年成立拖布卡公社,1961年设立播卡公社,2005年拖布卡与播卡两乡合并为拖布卡镇。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景洪市世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
一、傣族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群。
据傣文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开始迁入景洪地区。
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明确记载。
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白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夷”;清代以来则多称“摆夷”。
在景洪,因居住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某些差异又分别称为“水摆夷”,“旱摆夷”和“花摆夷”。
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为“傣”。
但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傣泐(水傣)、傣讷(旱傣)、和傣雅(花腰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景洪市,傣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景讷乡、普文镇、勐旺乡。
2011年,傣族人口为139799人。
二、哈尼族哈尼族源于古代西北部羌人。
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献记载中。
据考察,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沅江、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地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
内部分为吉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等支系。
景洪哈尼族自称为“阿卡然”,汉族称哈尼族为“阿卡”,傣族称哈尼族为“卡戈”。
1953年7月15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哈尼族自称“雅尼”译为“僾尼”,统称为爱伲族。
国家正式进行民族识别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景哈乡、勐龙镇。
2011年人口为71495人。
三、拉祜族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
战国时期向南迁徒,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
我单方面宣布:拖布卡!全昆明最幸福的小镇!在昆明东川你只知道红土地那就太遗憾了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处风景绮丽、气候宜人的小镇它坐落在海拔2400米的山顶平坝上周围崇山峻岭、森林环绕它就是拖布卡镇这个小镇让人来了就再也不想离开!拖布卡,一个不在画中已入画的小镇拖布卡镇用彝语翻译过来就是被森林环抱的村庄图源洋芋哥雨过天晴后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彩虹横跨而过,美得让人窒息图源洋芋哥在阳光的照射下明暗交错,层次感极强就像写意的水墨画小镇缭绕在雾中,村庄若隐若现犹如仙境般美妙图源洋芋哥金沙江大峡谷和泥石流大峡谷在此处交汇峡谷风光震撼人心当你站在这里,整片土地都在脚下看着触手可及的天空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放松这样的风景,让人沉醉!它的美景,令人神往!拖布卡,“黄金小镇”并非浪得虚名这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除了黄金外还有铁矿、铜矿等多种矿藏在这里发现特大型金矿黄金储存量约100吨被国土资源部认定为“世界级金矿”厉害了,拖布卡镇!拖布卡,童话世界里的村庄在这里隐藏着一个童话世界般的村庄它是这样低调而又美丽的存在图源洋芋哥平淡而又宁静的小镇演绎着都市所没有的闲适色彩斑斓的小镇随处都透着幸福感他们的人生也许不够精彩也不够浪漫但很真实、惬意图源洋芋哥这样的地方可以抚平人们的创伤可以慰藉人们的心灵图源洋芋哥可以寄托人们的梦想可以让人忘记烦恼忧愁......这是所有都市人的幻想图源洋芋哥当亲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被它的美所震撼会被它深深的吸引图源洋芋哥它的清秀古朴,让人着迷它的一片祥和,让人羡慕图源洋芋哥冬天的它被大雪覆盖着,一片雪白雪后的世界又是别样的美它安静的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城市的繁华但是,在这里你的身心将得到放松!拖布卡,幸福指数极高的小镇生活在这里,可以说是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幸福指数极高这里物产富饶除庄稼外还有多种水果看着挂在树上丰硕的果实,心里满是欣喜丰收的季节就是最幸福快乐的时候脸上露出纯真的笑容是那样的满足而幸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闲适而快乐纯朴而友善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挂在脸上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在这里没有紧凑的生活节奏没有为生活而忙碌的奔波没有拥挤的交通......显的一片怡然自得!拖布卡,历史浓厚拖布卡虽小却是块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七擒孟获从这里出发太平天国石达开从这里走过红九军团从这里巧渡金沙江为缅怀先烈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这些都是历史的沉淀!拖布卡,有一个即将消失的村庄拖布卡镇有个美丽的村庄它就是格勒被称为”昆明北极“”昆明最低点、“昆明唯一出海口”......由于下游建设水电站这个美丽、祥和的村庄即将消失这里有大量的金沙江奇石价值不菲引得人们纷至沓来这就是拖布卡小镇美得太嚣张却没人一睹它的容貌如果你的生命里曾经有拖布卡这个小镇出现过其他小镇就会变成将就拖布卡昆明最幸福的小镇!。
2021年7月26日—8月2日,我们来到云贵高原,开启“重走长征路·退耕还林还草作家记者行”云南段的征程,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足迹,采访这条路上正在上演的另一个故事——退耕还林还草。
长征路上看退耕文/高立鹏See the Farmland Returning to Woodland on the Long March赤水河畔种竹人很多人认识扎西,是因为中央红军曾在这里开过一系列著名的会议,史称“扎西会议”。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扎西是赤水河的源头地区之一。
赤水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扎西河,源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城扎西镇。
它向南流21公里,到达一个叫二龙抢宝的地方,与从镇雄流过来的赤水河汇合。
发展方竹产业是威信县退耕还林的重要内容,也是威信县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7月27日上午,我们采访了威信兴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兴江。
他是威信的退耕还林大户,栽种方竹总面积3800亩,其中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计划的有1000亩。
王兴江今年40岁,斑鸠村人。
“我是2008年退伍的老兵,回到家乡,发现这里的土地大量闲置,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昔日热闹的村庄显得萧疏落寞,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发展一项事业,把人气重新聚拢起来,把村子振兴起来。
”王兴江回忆说。
“2014年9月,我到延津县看望在军队服役时的老领导。
碰巧盐津县是方竹产区,正值方竹抽笋,我走进竹林一看,好家伙!每平方米土地冒出几十株嫩笋。
一打听,方竹笋材两用,效益好!内行人指点我说,斑鸠村土壤好,水份足,海拔1300〜1600米,特别适合发展方竹,我心头豁然开朗,下决心发展这种植物。
”王兴江追忆当年退耕还竹的缘起时,眼里还闪烁着光芒。
“我父亲也热爱造林,但因为没有选好树种,结果失败了。
因此,我意识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很重要。
”王兴江告诉我。
“我们合作社自2014年至今共种植方竹3800余亩,基地涉及农户132户,现进入出产阶段的竹笋约1000亩左右,初步采笋量亩产达300斤。
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是一个彝族聚居地区,拖布卡,彝语是“大树林”的意思。
彝族同胞在拖布卡镇居住的历史十分久远。
根据各地彝族《指路经》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彝族人民的始祖希慕遮及其部落,在我国商末周初,即“自旄牛徼外入居邛之卤”。
过了三十一代后,这个部落已发展成以希慕遮的后人阿普笃慕为领袖,由数目众多并达到一定规模的村落组成,农业生产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畜牧和狩猎仍占据重要位置的彝人部落。
而就在这段时间的某个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了村庄和耕地,人们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生存条件严重恶化,阿普笃慕只好率部落转移到洛邑山(或叫罗宜白、洛尼本、洛祖业等)这个地方,到山洞里避难。
水退后,阿普笃慕及其族人的生活已经无法恢复常态,所以他召集分别担当各部落首领的已经成年的六个儿子在落雪这个地方研讨对策,最后决定由自己率一部分族人留在洛邑山,六个儿子分别率自己的部落朝不同的方向去寻求发展,这就是彝族传说中的六祖分支。
关于这个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或口头传说中均提到的洛邑山,从目前人们所掌握的资料看,就在东川区红土地镇,拖布卡镇离该地直线距离不足60公里,是当时处于游耕状态的彝族先民活动的核心地区。
对于留下来的彝族同胞而言,拖布卡镇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它不仅是几个主要聚居区的连接点,还有附近唯一的凉爽且达数平方公里的拖布卡坝子(现镇政府所在地)。
另外,有通行条件较好的树桔渡口与四川相连,江对岸就是四川的会理县。
虽然地居山头,但坝子中自古以来就有大沙沟、小沙沟、普家龙潭、白泥井等水源,能满足当时分布零散、总人口不多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特别重要的是,拖布卡还紧偎着方圆百里内唯一的产盐地。
从拖布卡坝子往会理方向走到金沙江边,再顺金沙江逆流而上15公里左右,就到达牛场坪村,村对面的悬崖脚下埋藏着岩盐,这些岩盐又被地下水溶解成卤水涌出,每年雨季的时候,泉眼往往被江水淹没,而到冬春季节,江水下落,泉眼又冒出水面。
这时,人们就用“种”盐田的形式晒盐煮盐。
他们先在滩涂上修出类似于梯田的小块平地,再从不远处取来一种细白泥,铺在平地底上用元宝石(一种被金沙江水从很远的地方冲来,棱角完全被磨光滑、变得圆溜溜的一种奇石)敲打结实,确保盐水不渗漏,然后铺上一层细沙,细沙上再铺上厚厚的一层砾石,盐田就成型了。
盐工们只管把用船运来的卤水往砾石上泼,泼一次后便等着风干,风干后再泼,直到砾石上有较厚的盐层析出,便倒入铁锅中用柴火烧煮。
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彝族人民什么时候开始在这个地方煮盐,但至少在1935年罗炳辉、何长工率领的红军第九军团从拖布卡渡金沙江的时候,这里的煮盐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生产的盐远销会泽、巧家,老板、雇工、盐贩子都以拖布卡人为主,不少人家因此致富,政东川拖布卡镇的民族文/陈文兴39ETHNIC TODAYETHNIC TODAY府还在当地驻有税警和其他工作人员。
在这块特殊的土地上,彝族先民们不断聚成新的村落,并为其命名,于是,除拖布卡外,有了播卡、格勒、树桔、马嘎等地名。
经过长期音转,现在已经无法判定这些地名的准确含义,但来自彝语是没有疑问的。
改土归流以后,特别是随着东川铜矿的大规模开发,先是汉族迁入,接着蒙古族、苗族以及少量的布依族也迁入,与此同时,一些彝族群众由于不同原因而外迁,拖布卡的彝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由于长期共处,迁入的汉族接受了彝族的很多风俗习惯,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到大树林祭祀山神等。
只是火把节的很多内容已经简化,至于节日中姑娘小伙对歌谈情说爱的情景,在东川范围内只在舍块、红土地、阿旺等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乡镇还保留着,拖布卡的善歌者也往往前去参与。
拖布卡的汉族基本按家族分布,来得早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家族有魏、刘、陈、王、孙、张、苏、毛等姓。
其中魏家主要分布在从小江边的大横路到格勒的狭长土地上;刘家主要分布在拖布卡村树桔坡村民组,据说是乾隆年间从宣威东山迁来,东川的舍块、因民都还有其分支;陈家主要分布在坡头村委会、安乐箐村委会、树桔村委会;王家主要在松坪和安乐箐两个村委会。
汉族初到拖布卡时,大都以务农为生,主要种植小麦、苦荞、甜荞、豌豆、红薯、洋芋、油菜、花生、玉米、甘蔗等,只在金沙江、小江岸边,以及安乐箐、汤家箐、补味有少量水田能种稻谷。
所以,都以玉米、红薯、洋芋为主食,吃米非常困难,在过去,就是富裕的人家,也只能年节时吃上几顿米饭,要是到哪家做客,主人煮米饭、火腿肉、做豆花招待,那你在主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现在不一样了,大米变成了人们的主食,原来的主食变成了杂粮。
蔬菜有豆子、南瓜、青菜、白菜、莴笋、韭菜等,其中豆子、白菜、青菜是主打菜,由于总体上缺水,所以,除安乐箐外,多数地方只能在雨季种菜。
人们为了使有菜的日子多一点,往往多储存一些干红豆、黄豆、洋芋,并设法把青菜制成干酸菜、背阴菜,白菜做成干板菜,南瓜做成瓜条储存起来在种不出菜来的季节食用。
这也使得拖布卡的一些乡土小吃令人回味无穷,如豌豆凉粉、汤锅黄山羊肉、土鸡汤、老火腿、腊肉炒牛肝菌、苏子糖、酸菜红豆汤、血豆腐、沙地洋芋、青瓜豆、连渣菜豆腐、甜荞粑粑等。
本地人对其有偏爱自不用说,近年来随着特大黄金矿及铁铜矿开发,来到拖布卡的外地人,对这些菜也赞不绝口。
养殖的牲畜、家禽主要是牛、羊、猪、鸡,马、骡、驴只有较少的人家养,牛只做耕地用。
但随着发展,一些人发现煮盐和经商比较容易赚钱,便加入到煮盐和经商行业中来,到当地人称为“江外”的四川会理县建立商业网络,收购土特产通过人背马驮运到会泽、昆明等地出售,走出了一条特殊的茶马古道。
解放前已有很多人因此到过昆明,其中一些人一直在讲述吴井桥有个东川巷,东川会馆就设在那里,讲述唐督军时期怎样照顾东川老乡的故事,把年轻人吸引得心痒痒的。
到解放的时候,除煮盐人外,拖布卡有相当多的人家纯粹靠做生意过活,有两家规模很大的染坊,一家制作和销售奢侈品的银器店,都很富裕。
城镇虽小,也设有东西南北各门,沿街居住的人,观念相当开放,对家乡和土地并不眷恋。
1935年红军第九军团过拖布卡时,上百人别妇抛雏,义无反顾地跟着走。
田野今TianYe40汉族成规模移入拖布卡的同时,也把他们的宗教信仰种植在这块土地上,为这块土地增加了新的多元的文化要素。
解放以前,几乎每一家人都供奉着各种偶像和牌位,其中供奉观音和天地国亲师的最多。
只要有10户人家的村落都有自己的庙,每座庙又按照村民迁出地的不同供奉着不同的神祇,并以迁出地命名,如江西籍的就修了江西庙,位置在今天拖布卡粮管所后院。
信众最多的土地庙,位于拖布卡坝子西南边的一块高地上,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可以俯视拖布卡的每一个角落,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磬,据说敲打起来,声音可以传至数十里外。
该庙解放前一直有专人管理,其报酬就是可以住在里面,并且在某些节日到街市上每个摊位抓一点东西,主人不但不收钱,而且还要因他送来喜气而感谢不已。
解放后的历次运动,把这些代表民间信仰的符号都摧毁了。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逐渐改善,不仅一些小庙又在原地上重新建立起来,而且香火旺盛。
属于蒙古族后裔的人主要分布在野猪塘、树桔坡等地,他们中保留着一个铁改余的故事,铁木健九子一女分逃及改姓的传说,以及十句认亲诗,认为自己是铁木健的后代。
据说他们还提出一个旁证,就是家族中有一些力气特别大的人,其中一人能把驮着东西的骡子抱着跑,他蓄起胡须时,很像现在可以见到的成吉思汗的像。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已经完全适应农耕生活,和汉族邻居的差异基本消失。
拖布卡镇的苗族都姓潘,有几十户,生产生活方式已很像汉族,没有固定的婚姻圈子,只是在当地人看来,性格上略为倔强。
布依族只有几户,而且长期被认为是汉族,只是他们自己不这样看并保留着一些传说。
由于彝族文化的影响深远,长期以来,这里的群众爱山、爱水、爱一草一木,对自然怀有一份敬畏。
一些地方就以植物为名,如祭山树、大树脚、三棵树、九棵树、桃园、西瓜地、松坪、苦桃树、柿花园、茶花箐、红花箐、小松棵、刺坪子……很多林木受着特别的保护,最有名的莫过于杨大人松棵,占地20余亩,据说只要有风,两公里外就听得见那里传来的松涛声。
有一棵古老的乌木树长在大树脚到坡头之间的路边,由于气候变化几死几活,堪称神奇,来往的人都喜欢在下面乘凉,但没人会动其一枝一叶。
完好的植被,不仅使大量野生动物可以栖息繁衍,还为拖布卡保留了充足的水源,其中安乐箐水源最足,虽在群山之中,夏秋之际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惊起蛙声一片”的江南水乡特色。
往东西两边走向金沙江和小江边,沿途有多个泉眼,其中小江边还有一眼不错的温泉,水温在50度左右,以前虽然没有什么设施,但附近人们为了解除疲劳或治疗某些疾病,也不时来泡澡。
这和东川很多地方“滇铜出,滇山秃”的荒凉很是不同,如同处于世外。
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一度被破坏得很严重,特别是杨大人松棵,已经毫无踪迹,但还是保留下了乌木树、拖布卡村刘家、丁家坟地的两棵特大黄连桃树、安乐箐小学校里的一棵特大栎树和上田坝的几棵古柏树。
人们在不同时期栽培的各类水果,每逢春来,便用扬起的花瓣,为拖布卡涂上烟霞,与炊烟和玩耍的孩子一起阐释着山镇的宁静。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逐渐减轻,生态环境呈整体性恢复的趋势。
只是城市化的印记和喧嚣也在不断增多,田园牧歌般的诗意正逐渐淡出。
41ETHNIC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