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瘤的CT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242.90 KB
- 文档页数:3
脾脏肿瘤的CT诊断
吴恩福;郑祥武;李建策;胡之同
【期刊名称】《温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32)003
【摘要】目的:探讨CT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2例脾脏肿瘤的CT资料,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目、密度、边界以及强化程度等表现.结果:脾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后多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脾脏肿大显著,常伴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密度均匀的低密度灶,脾脏不大或轻度肿大;血管瘤、错构瘤强化显著,淋巴管瘤强化不明显.结论:CT可较好地显示脾脏大小、病灶密度、边界及CT强化程度,对大多数脾脏肿瘤CT可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总页数】3页(P153-154,156)
【作者】吴恩福;郑祥武;李建策;胡之同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浙江,温州,325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3;R733.2
【相关文献】
1.脾脏肿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J], 李振龙;张鹏;赵英杰;方晓义;陈素苗;黄丽丹
2.脾脏肿瘤的CT诊断 [J], 李宗梁
3.脾脏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何柳;高玉颖
4.脾脏肿瘤的CT诊断 [J], 柳婷艳;朱应合;王旭华;
5.脾脏肿瘤26例术前MSCT诊断分析 [J], 史达; 张序昌; 章绪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35例脾转移肿瘤患者的 CT 表现【摘要】目的:研究和总结脾转移瘤的 CT 表现。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5例患者进行CT 扫描。
结果:单发病灶64例, 多发 46 例,弥散性微小结节和脾肿大 25 例。
结论:脾转移 瘤的 CT 表现缺乏特异性,不能用来确诊脾转移,但为发现 脾转移瘤提供了较好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脾转移瘤,计算机断层扫描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样器官,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具有造血和血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和接 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
研发于脾脏的肿瘤非常少见, 偶见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脾脏 不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器官,大多为血道转移 [1],一般发生于晚期肿瘤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检出时多已伴有 全身其他部位广泛转移。
本文收集了我院 2005 年 3 月至 2015年3月间经CT 诊断、病理证实的135例脾转移瘤患者,对 其CT 表现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般资料本组 135 例脾转移瘤患者中, 男 75 例,女 60例;发病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7.6岁, 岁。
135例患者原发肿瘤分别来自:胃癌 40例,占 29.63%; 肝癌 35 例,占 25.93%;胰腺癌 26 例,占 19.26%;结肠癌 20例,占 14.81%;肺癌 14 例,占 10.37%。
105 例患者无明显症 状,左上腹不适者仅 10 例,约占 18.5%,可触及脾肿大者 12 例,约占1.1 中位年龄 558.89%,血小板减少者8 例,约占5.93%。
见表1-1。
表1-1:患者一般情况和CT 结果原发灶例数百分比(%)性别数目CT值单个多个弥散混杂靶型胃癌40 29.63 2515191633肝癌35 25.93171814132681胰腺癌2619.26201718结肠癌20 14.8114695161肺癌14 10.371.2检查方法CT扫描使用西门子Somaton DR全身扫描机,厚8〜10mm,间距10mm。
脾脏疾病的CT诊断作者:张艳雄综述何继勇审校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0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084-02作者简介:张艳雄(1974.5-),男,本科,党员,主治医师,放射科主任。
脾脏属网状内皮系统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尽管磁共振、核医学和超声成像对其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CT仍是脾脏检查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因其具有高峰对比强化,特别是现代多排螺旋CT的应用,它具有连续数据采集和克服病人呼吸运动伪影的优点,从而使脾脏病理学的改变得以充分显示,对微小实质性病变和血管异常的检查更具有独到之处。
本文就应用螺旋CT进行脾脏病变检查作一介绍。
1 检查方法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
非离子型造影剂按2ml/kg计算注射量,以3ml/s速度注射,动脉期为注药后27-30s开始扫描,门脉期为注药后60-70s。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螺距为1.0,5mm准直,层厚为10mm连续重建。
延迟扫描(注射后3-5min)可对某些疾病的鉴别发挥更大作用。
2 正常脾脏的CT表现脾脏位于左上腹,由淋巴滤泡和网状内皮细胞以及散在分布的血窦组成。
脾脏的大小个体差异较大,在CT图像上其长轴不超过5个肋单元,厚不超过4.5cm,下缘不超过肝脏下缘,其前缘和后缘不超过中线[1]。
在CT平扫图上正常脾脏密度均匀一致。
它的增强早期是不均匀强化的,这是由于血液通过血窦时分成两路到达脾静脉,一部分血液经过脾索通过“开放循环”到达脾静脉,余下的血液经过“封闭循环”直接建到达脾静脉,它不影响脾索血流,后者为一更迅速过程,由于上述原因,这种不同的血流就产生了不规则的和迂回的增强表现,这种表现被命名为网格状图形强化。
约有50%的正常脾脏在动态CT上表现不均匀性增强,其中66%的病例可在血管造影中表现此种强化。
这种不均匀性增强由于团状对比增强的缘故而在螺旋CT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在大多数CT扫描中都可见。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脾动脉瘤是指脾脏内的动脉发生局部扩张形成的血管病变。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影响。
及早发现和诊断脾动脉瘤非常重要。
CT检查是目前诊断脾动脉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CT影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
在进行脾动脉瘤CT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 影像表现:脾动脉瘤在CT影像上通常呈现为脾脏内的局部扩张病变,形状呈椭圆形或圆形。
扫描时要观察血管壁是否完整,有无出血或漏出血等异常情况。
2. 动态观察:在进行CT检查时,医生需要观察血管病变的动态变化,了解其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过动态观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3. 血流动力学参数:除了观察脾动脉瘤的形态外,CT检查还可以测量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量等动力学参数,帮助评估病变对脾脏血液循环的影响。
4. 非对称性脾脏扩张:脾动脉瘤常常导致脾脏非对称性扩张,即脾脏的一侧明显比另一侧大。
医生在CT影像上应注意观察脾脏的大小和形态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5. 伴随病变:有些脾动脉瘤还会伴有其他血管病变或脾脏疾病,如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等。
医生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病变,及早发现并进行综合治疗。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影像表现、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参数、非对称性脾脏扩张以及伴随病变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标准,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脾动脉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风险,并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预后。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能够进一步完善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第二篇示例:脾动脉瘤是一种相对罕见但严重的血管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内出血和脾梗死。
CT扫描在脾动脉瘤的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脾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特征,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