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21 KB
- 文档页数:2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提高公共场所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场、学校、医院、车站、机场、旅游景点等)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
1.3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2.1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是公共场所应对突发事件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2 指挥部组成(1)总指挥:由场所主要负责人担任;(2)副总指挥:由场所分管负责人担任;(3)成员:由场所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2.3 指挥部职责(1)组织制定和实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决定应急处置措施;(3)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4 应急工作组根据突发事件类型,设立应急工作组,负责具体应急处置工作。
(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伤员救治、人员疏散等工作;(2)现场维护组:负责现场秩序维护、交通管制、警戒等工作;(3)信息保障组:负责信息收集、报告、发布等工作;(4)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保障、生活救助等工作;(5)善后处理组:负责善后处置、调查评估等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3.1 预防措施(1)加强公共场所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2)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处置意识;(4)加强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2 预警信息(1)密切关注气象、地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预警信息;(2)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四、应急处置4.1 紧急处置程序(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组织现场救援,救治伤员;(3)开展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4)维护现场秩序,确保交通畅通;4.2 应急处置措施(1)现场救援:立即组织救援力量,开展伤员救治、人员疏散等工作;(2)现场维护:维护现场秩序,确保交通畅通;(3)信息发布: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回应公众关切;(4)后勤保障:提供物资、设备、人员等后勤保障;(5)善后处理:调查评估事件原因,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公共场所应急预案精选15篇公共场所应急预案1一、目的为了及时、迅速、有效地处理和控制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故,迅速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护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从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做好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工作。
要做好人员、各类防护物资、检测试剂及设备的应急储备和日常监督、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控制事故的发生和蔓延。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旗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原则,逐级落实责任,成立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故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故应急处理及对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的统一指挥调度。
(三)依法管理、快速反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确保对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故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地开展现场调查、取证、监测、救治、控制、报告和处理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成立本店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指挥本店卫生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启动应急预案。
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三、应急准备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的要求,包括:通讯工具、灭火器等。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合集6篇)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第1篇为维护社会稳定,规范大型活动的管理,杜绝群死群伤等事故、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央及市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单位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组织机构组长:黄宇平副组长:冯国勤、刘颖、张健、冯景华组员:尹月清、颜秀珍、刘乐薇、潘伟莉、陈亮、鲍向群、陈耀辰、王海燕、孙雁、罗毅、蔡承志、李康、武侃、屠耀明、万红弟二、事故防范1、举行大型活动前做好安全纪律教育,定岗、定位、定责。
2、活动前针对本次活动具体情况,做好活动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
3、大型活动的场地、设施须符合安全要求,消防设施须保证,活动场地出入和通道要畅通,便于疏散,若夜间开展活动,须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停电时要有应急措施。
4、对参加活动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避免在活动中产生危险时,不知所措。
5、对组织参加活动的领队进行活动前的协调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的交待,确保活动进行有序。
6、举办大型活动必须向主管部门申请,报公安部门审批。
三、事故处理(一)防范拥堵现象时:1、1号门由屠耀明、值班人员及一名门卫负责,主要工作是及时疏导和控制参加活动的人员进出,防止人员聚集而堵住进口处。
2、2号门由一名门卫负责,主要是负责车辆进出。
自行车全部停放在外面的寄存处。
如有紧急情况,应及时打开2号门疏散人员。
3、安排值班安全员把守各要道口,防止活动人员原地返回而造成进出人员汇流。
4、陈耀辰负责A楼、B楼的安全保卫工作。
做到防止人行通道堵塞,并及时疏导参加其它场所活动的人员到达指定场所活动。
5、潘伟莉、陈亮、蔡承志、李康、武侃负责D搂剧场、多功能厅的人员活动安全。
王海燕、孙雁负责C搂及名人廊的安全工作。
6、散场时,各要道口安全值班人员要主动指挥参加活动的人员按规定路线离开。
7、如遇突发事件,情况汇报流程如下:治安具体工作人员→屠耀明→陈耀辰→黄宇平、冯国勤。
8、如遇突发事件,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成员应立即赶到现场,采取果断有效措施,运用相应的对策尽快解决,防止事态扩大。
公共场所安全应急预案公共场所安全应急预案(通⽤6篇) 在我们的学习、⼯作或⽣活中,难免会突发⼀些事故,为了避免事情往更坏的⽅向发展,很有必要提前准备⼀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应急预案。
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呢?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公共场所安全应急预案(通⽤6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公共场所安全应急预案1 1、总则 1.1⽬的: 1.1.1为减少热轧⼚⽣产安全事故中的⼈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照宁波钢铁公司《⽣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重⼤⽣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法》的要求,结合热轧⼚的⽣产、设备运⾏和重⼤危险源点可能产⽣的危害特点,特制定《热轧⼚⽣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1.2为了说明热轧⽣产系统应急救援组织具有的资源和动作的⽅法,以及处理可能发⽣的各种紧急情况,减少热轧⼚的事故损失和与热轧⼚有关联的单位损失,保障员⼯的健康和安全。
1.1.3预案描述了应对热轧⼚⽣产系统各种紧急情况时的组织、设备(设施)、服务和必要的通讯联系等内容。
1.2范围:本预案所指事故,是指在热轧⼚⽣产系统内部的重⼤危险源发⽣⽕灾、爆炸、有毒⽓体泄漏等有可能造成次⽣灾害或⼀次事故造成多⼈伤害的事故。
1.3适⽤性: 1.3.1本预案是为防⽌热轧⽣产系统内部重⼤事故扩⼤和蔓延的综合事故应急预案,应与宁波钢铁公司《⽣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相应接轨,同时启动,以便上级领导能够统⼀、协调地指挥决策,处理好各种事故,迅速恢复⽣产。
1.3.2本预案适⽤于热轧⼚⽣产系统各类紧急情况,从较⼩的紧急事件到可能对热轧⼚的员⼯和与热轧⼚有关联的单位⼈员对健康和安全影响的重⼤事故。
2、⽣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组织机构 2.1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周皓 副总指挥:李忠前、徐怀⽟、张保忠 成员:管传华、吴⼤伟、孙顺富、沈勤荣、⼘宏光、朱剑辉、宋章明、胡翊华、刘冠中、当班调度。
2.2常务指挥中⼼设在作业规划室 常务指挥中⼼主任:管传华 成员:值班副主任 3、应急指挥机构职责: 3.1指挥部职责: 3.1.1事故发⽣后,⽴即启动本⽅案,组织指挥有关⼈员进⾏抢救和善后⼯作。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工作目标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旨在建立健全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确保公共场所卫生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提高卫生水平,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建立健全预防措施,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
(2)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2)优化应急流程,提高应急处置效率,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三、组织管理1、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发布和组织实施。
2、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
3、设立专家咨询组,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4、设立应急处置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
5、设立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和人员的保障工作。
6、设立信息发布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
7、各级部门、单位要明确职责,密切协作,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8、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定期对相关部门、单位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制定并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卫生管理常态化、规范化。
(2)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严格执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场所进行整改或依法予以取缔。
2、改善卫生条件(1)提高公共场所的硬件设施,确保通风、照明、卫生设施等符合相关标准。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六篇【篇1】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为了切实加强我校师生外出活动的安全管理,避免在活动中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明确安全事故处理的责任,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不受伤害,特制订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学校建立学生外出活动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某某副组长:某某成员:某某领导小组负责本预案的制订和实施。
如果在外出时一旦发生事故,班主任老师应在第一时间内设法报告领导小组,并通知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协助有关部门处理。
全体成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迅速、高效、有序的开展救援处理工作。
二、外出要求1、全体领导和教职工均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学生的安全负责。
对学生加强,抓好安全管理,确保外出活动万无一失。
2、实行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申报审批制度,外出活动,首先上报惠济区教体局,并由上级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进行,并在活动期间认真做好活动的组织和师生人身安全。
3、出发前集中所有外出人员,认真做好本次活动的及活动安排。
4、各班清点人数上报领导小组。
5、租用的车辆必须要有正规的营运执照客车。
6、组织学生有秩序地上车,教育学生不要争先恐后,要礼让。
乘车时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7、到达目的地后要认真组织和开展活动,不得随意“放羊”,并强调任何学生都不得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特别是山水及偏僻的地方。
8、分散自由活动时,要求学生三五成群,以组为单位;不得个别行动,教育学生发现问题或发生事故时要及时报告,班主任和跟班老师要加强巡视,分管领导要做好整体监控,发生事故要采取应急措施。
9、活动结束要在规定的地点按时集中,清点人数上报,并有秩序上车,班主任及跟班老师跟车回校,待学生离校后,才能离开。
三、处理事故的职责四、关于安全事故的调查结案原则:突发安全事故发生后应先抢险救急,及时汇报,按照依法办案、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开展事故调查处理。
1、确认事故现场,保护现场,抢救伤员排险,防止事态扩大而采取紧急措施和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做出标志,协助交警、交管部门拍摄或绘制现场图并写出书面记录。
一、预案背景为确保公共场所安全,预防和减少公共场所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公共场所人员生命财产安全;2. 最大程度减少公共场所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3. 提高公共场所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公共场所安全稳定。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医院、学校、车站、机场、旅游景点、体育场馆等。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公共场所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公共场所安全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疏散群众等工作。
(2)应急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车辆、人员调配等工作。
(3)信息宣传组:负责应急信息收集、发布、舆论引导等工作。
(4)善后处理组:负责事故调查、善后赔偿、恢复重建等工作。
五、预警与报告1. 预警:公共场所安全应急指挥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预警。
2. 报告:公共场所发生危险时,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指挥部报告,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启动应急预案。
六、应急处置1. 现场救援组:(1)迅速开展现场救援,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2)疏散现场群众,确保人员安全。
(3)对现场进行警戒,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2. 应急保障组:(1)调配应急物资、车辆、人员,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2)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3. 信息宣传组:(1)及时发布应急信息,引导舆论。
(2)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4. 善后处理组:(1)开展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
(2)做好善后赔偿工作,妥善处理群众诉求。
(3)恢复重建受损设施,确保公共场所安全稳定。
七、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公共场所安全应急指挥部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物资保障:公共场所安全应急指挥部应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公共区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公共区域,包括但不限于城市街道、广场、公园、商场、车站、机场、码头、旅游景点等。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公共区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指挥、协调、调度和应急处置。
(2)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的救治、转运和医疗救治保障。
(3)疏散救援组:负责人员疏散、转移和现场救援。
(4)通讯保障组:负责信息收集、报送、发布和通讯保障。
(5)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供应、生活保障和设施维护。
(6)舆情应对组:负责舆情监测、引导和处置。
四、应急响应1. 预警(1)发现公共区域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发布预警信息。
(2)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密切关注预警信息,做好应对准备。
2. 初步响应(1)接到预警信息后,应急指挥部应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处置。
(2)现场指挥组应立即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3. 全面响应(1)根据现场情况,全面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医疗救护、疏散救援、通讯保障、后勤保障和舆情应对等工作。
(2)各工作组应按照职责分工,迅速行动,全力开展应急处置。
4. 结束响应(1)经评估,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应急指挥部宣布结束应急响应。
(2)各工作组应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应急处置措施1. 人员疏散:根据现场情况,组织人员迅速疏散至安全区域。
2. 医疗救护:及时救治伤员,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3. 疏散救援:组织救援力量,开展现场救援工作。
4. 通讯保障:确保通讯畅通,及时收集、报送和发布信息。
5. 后勤保障:提供必要的物资和生活保障。
6. 舆情应对:加强舆情监测,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六、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应急指挥部应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应急值班、调度和协调。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公共场所是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而突发事件的发生时常不可避免,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我将就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突发事件风险评估首先,对公共场所进行风险评估是制定应急预案的基础。
对公共场所的建筑结构、人员流动情况、设备设施等进行评估,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如火灾、爆炸、地震、恐怖袭击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
二、突发事件预警与监测其次,突发事件的预警与监测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环节。
建立公共场所监测系统,包括摄像头、烟感、温感等设备,实时监测公共场所的安全情况。
同时,与相关部门建立预警机制,接收来自气象、地震等部门的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应急组织与指挥制定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与指挥机制是保障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的关键。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指挥、协调突发事件应急工作。
明确各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流程。
四、应急演练与培训定期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和培训是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组织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应急演练,加强对突发事件处置的技能培训。
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宣传教育计划,提高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应急物资与设备储备合理储备应急物资与设备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
根据公共场所的规模和风险评估结果,储备足够的灭火器材、急救药品、通讯设备等,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与相关部门建立紧密配合关系,及时调用外部资源和援助。
六、应急响应与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预案,进行应急响应与处置工作。
指挥中心根据事件情况,采取适当措施,通知相关部门的人员及时赶赴现场进行救援、疏散、消防等工作。
及时向上级报告事件情况,并组织开展事后评估和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应急工作提供参考。
七、事后补救与恢复突发事件的处理不仅限于应急阶段,还包括事后的补救与恢复工作。
一、预案背景为提高公共场所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对公共场所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建立健全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所:1. 商业场所:商场、超市、专卖店、市场等。
2. 交通场所:火车站、机场、汽车站、码头等。
3. 文化场所:电影院、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
4. 体育场所: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等。
5. 教育场所:学校、幼儿园等。
6. 医疗场所:医院、诊所、药店等。
7. 公共设施:公园、广场、公共厕所等。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1)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总体指挥、协调和决策。
(2)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具体落实。
2. 应急救援小组(1)成立应急救援小组,负责突发事件现场救援、医疗救护、物资保障等工作。
(2)应急救援小组下设以下专业小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疏散、警戒等工作。
2)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救治、现场医疗救护等工作。
3)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调配、发放等工作。
4)信息宣传组:负责现场信息收集、发布、宣传等工作。
3. 应急保障小组(1)成立应急保障小组,负责突发事件应急资金、物资、技术等保障工作。
(2)应急保障小组下设以下专业小组:1)资金保障组:负责应急资金筹措、使用等工作。
2)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调配、发放等工作。
3)技术保障组:负责应急技术支持、保障等工作。
五、应急响应1. 紧急预警(1)当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发布紧急预警信息。
(2)各应急救援小组根据预警信息,迅速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措施:
在公共场所如发现任何人士有中毒情形,无论是误服或故意服毒,除立即报警外,还需采
取以下措施:
A、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呼救,如医务人员没有及时赶来,中毒者有生命危险,要将中
毒者送附近医院抢救,并通知中毒者的单位或亲友。
B、保护中毒者所在现场,不要让任何人触摸有毒或可疑有毒的物品(如:药物、容器、
饮品及食物、呕吐物等)。
C、安排好车位以便警车和救护车到达及离开时用。
D、将中毒者之私人物品登记交与警方。
E、防止闲杂人员围观。
F、将有关资料(包括警车、救护车到达及离开之时间、警方负责人姓名等资料)登记备案。
J、发现投毒者或可疑人员,立即滞留,交-警方处理。
卫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017-04-03 18:16 | #2楼
为及时调查、处理本单位的突发卫生事件,查清事件原因,减少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制定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防方案。
一、为防止危害健康的突发公共场所卫生事件的发生,建立本单位传染病防治组织和机构,明确组织分工和职责,健全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件的报告制度。
二、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
消除
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有碍公共场所传染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
三、当公共场所发生以下突发公共场所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场所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单位负责人及卫生负责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①生活饮用水遭受污染或饮水污染所致介水传染病的流行和中毒;②公共用品用具和卫
生设施遭受污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和皮肤病;③因使用化妆品所致的毁容、脱发及皮肤
病(包括过敏性皮炎及各种皮肤损伤);
④意外事故所致的:氯气、一氧化碳、氨气、消毒剂、杀虫剂等中毒事件。
三、发生卫生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停止相应的经营活动,及时抢救中毒人员(事件病人),并负责保护好事故现场。
四、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现场事故调查,控制事故蔓延。
五、卫生突发事件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及时撰写写本单位事件总结报告,并上报有关单位和存档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