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小组成员:郁洁、张静雯、张苗苗、章莉丽、赵浏婷、仲秋、周阳、朱珏(组长)

一、共同之处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你属于,哪些国籍,我们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个老师。中国或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总是在最基本的位置的。

第二,家庭教育应从小开始,履行职责。

家庭,“家长们应该是言传身教。从他的表情,我们知道他生气或快乐,然后给予指示。”因为“它很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他长大后,他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孩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第三,有时候父母的分工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孩子教育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一些坏的结果。

在中国或在西方,母亲几乎是被描述的主要角色,然而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少部分。母亲几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是负责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如饮料和食物,母亲是孩子物质保障,情感等方面的主要承担者,也

是培养孩子的主要监护人。

第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知识的价值。

中国的父母在远古时代就充分意识到这个道理,他们在孩子校时候就教他们阅读《四库全书》和《五经》,并且学习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在西方,父母也注重家庭阅读。孩子必须在睡觉前听的故事,这是一种优良的西方传统家庭教育。

五、注重以个人的例子以及口头令来教学。

父母是孩子的模式,通常父母一个简单的动作是更有效率的灌输,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他们的父母。

二、不同之处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这显然是从小锻炼的结果。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约有50万送报童。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因而懂得不要乱花钱。西方国家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中、日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较量”活动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的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孩子需预支某些“必需品”用钱时,家长会断然拒绝,其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但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

得“可怜”。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减少。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

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第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于是就出现了三、四岁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饭,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带。城市的小学生多由家长接送还不算,有的连书包都由家长替背;中学生还要由家长给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很多由家长“护送”,甚至连床铺都由家长给铺好。总之,中国的不少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武装到牙齿”。第三,经济上的放任。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对孩子的零用钱普遍表现“大方”,随要随给。孩子上街一、两站也要乘车,甚至发展到一些中、小学生上下学“打的”、花钱雇人值日、做作业,更有甚者有个别学生(大款子女)考试时花钱雇人替答卷。这纯粹是由家长的溺爱、娇惯,特别是经济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

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

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例一位母亲伤心地讲述她念大学的儿子时说:“我儿子学习很好,但什么也不会干,而且非常自私,只关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们有病他从不在意,可他自己有点小病,就催我们带他到大医院去看医生,嫌校医院水平低而不去那里就医。”她接着自责地说:“这不能怪别人,都怪我们从小把他惯坏了。”试想,只关心自己,连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还会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可谈呢?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

西方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选择。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个性。谁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中国家长:支配欲强,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

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想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四)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西方家长:经常沟通重视心理健康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

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

中国家长:更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

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五)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

(六)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探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

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

的差异。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

四个家庭教育的经典场面

1、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回家家长会问我们什么问题?

中国妈妈:“小宝,老师今天有没有给你喝牛奶/有没有别的小朋友打你?”

日本妈妈:“小宝,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帮同学和老师做事情?”

我们不能说问那个问题就对或不对,但是这两种问法将导致不同的结果,我们无意抬高日本,但是全世界都知道日本人比中国人团结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引导的,当我们忽略了孩子与人相处的怎么样时,我们关注的焦点可能就放在了孩子是否喝牛奶、吃饼干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了,每个学生都有牛奶喝,我们的孩子怎么可能没有呢,即使比别人少吃了一块饼干,那又怎么样呢?我们看看日本妈妈是怎么引导孩子的,当妈妈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说:“妈妈,在学校里面需要帮助同学和老师做事情吗?”,这时候妈妈告诉孩子:“小宝啊,一个人在班级(团队)里面要注意到左右,明天开始想办法帮同学和老师做点事情,回来告诉妈妈。”那么这个孩子明天可能就不一样了,他可能会帮助老师搬凳子或者帮助同学过马路,团队精神从小就被这么引导出来了。可惜的是我们中国的妈妈很少这样问,很少这样引导孩子,甚至有人总是担心孩子吃亏吃苦多出力,更别谈什么帮助同学或老师做事情了,等孩子长大了再给他教什么是团队精神已为时已晚。

2、在游泳馆,看到自己6岁的孩子也想学别人从跳台跳到游泳池的时候妈妈的反应?

中国妈妈:飞快的跑到跳台上,把孩子一把抓住“我的小祖宗啊,咱家就你一根独苗”

欧洲妈妈:回过头来微笑的看着孩子,并给孩子伸出一个大拇指“好样的,跳跳看”

游泳池的跳台本来就不高还有专门的保安救护人员,根本就没有那么危险。我们中国的妈妈很多时候却是过度的呵护孩子,不敢让孩子冒险,“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犹如温室里面的花朵,一辈子也不没有学会跳水。并不是欧洲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跳一次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万一下去以后游不上来,自己或让保安救护人员下去把孩子捞上来就可以了,当然每个妈妈也不可能让从来没有下过水的孩子直接到跳台上跳。孩子是可以引导的,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不要过度的溺爱而折杀孩子喜欢尝试冒险的天性。担心孩子出问题,我们可以给孩子采取安全措施,比如系上安全带或

者安排保安救护人员到下面接应,有问题时立刻进行救助都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胆量。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很刻苦,但是就是不喜欢参加活动和讲话,多多少少可能也和这种家庭环境有关。

3、考试结束,当孩子拿着考试成绩单回来报告的时候家长的反应?

中国妈妈:“你的数学怎么只靠了59分,你怎么学的”(尽管其他几科都是90分以上)

法国妈妈:“小宝,你真棒,考了这么多90分以上,下次把数学也考90分就更棒了”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父母多喜欢批评孩子,发达国家的父母多喜欢赞扬孩子,但是很多研究表明赞扬更能激发孩子的进步。尽管中国父母批评孩子从根本上也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有时候这种批评过于苛刻和伤害孩子的自尊。有一篇报道的题目是《妈妈,请别问我分数》,讲的就是孩子考试不好回家就会哭,这时候妈妈会说“哭,就知道哭,考这么点分数还有脸哭”,可是当孩子考试不好,强忍着不哭的时候,妈妈又说“你真是越来越不要脸了,以前考的不好的时候还知道哭,现在连哭都不哭了”,这岂不是不想让人活吗?

4、小孩子在马路上不小心摔倒,当孩子趴在地方深情的仰望是家长的反应?

中国妈妈:“哎呀,小宝,摔疼了没有,妈妈扶你起来”(会把迅速把孩子扶起来)

美国妈妈:“小宝,站起来,你这个样子将来怎么保护妈妈?”(给与鼓励的眼神)

我们中国妈妈缺少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总是想帮孩子做事情,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很大程度上造成孩子长大以后总喜欢依靠父母,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有的中国妈妈在孩子跌倒的时候,还错误的教育孩子“都是这棵树的错,谁让你把我儿子绊倒了”,他们为了安慰孩子就把孩子跌倒的原因推脱到树、石头、妈妈、爷爷、奶奶身上,甚至主动把脸伸到孩子面前,对孩子说“小宝,来,打妈妈,是妈妈没有把你扶好”,真是奇怪,妈妈都可以打,爷爷、奶奶还有什么不能打的,这种孩子长大了往往极端个人主义,总是别人对不起自己,甚至虐待老人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而美国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妈妈的鼓励下,孩子也比较自信且富有责任感。

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与分析

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与分析 [1509] (2008-08-07) 将中美的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并非贬低中国,而是反思中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育人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鄙人作为50年代出生之人,家庭教育并不成功,虽然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80年代初为人父之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教育子女。因此,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抒发一点家庭教育方面的感想,对于即将成为父母的中国 80 后一代,可能会有所启迪。 一、 美国:从小就让婴幼儿在小房间单独睡觉 中国:婴儿出生后立马睡在父母的 中间或爷爷奶奶那里 二、 美国:孩子摔跤,父母不会搀扶,一定让他自己爬起来 中国:孩子摔跤,全家搀扶,大人之间互相指责,从小养成孩子的“太子”习惯 三、 美国:小孩子按正常时间与家人一起吃饭,不开小灶 中国::经常有大人拿了调羹追在玩耍的孩子后面喂饭 四、 美国: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中国:父母让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功课上面,不少二十多岁的青年从来不做家务 早报导读 [名家专评] 薛理泰:为何朝鲜坚持要发射卫星? [中国早点] 一薄一扁 / 7加4等于14? [南中国海] 南海对峙 中国第3艘海监船现身 [朝鲜问题] 朝鲜火箭飞行一分钟后解体坠落 1周点评:千万富翁白手起家的秘密!

五、 美国: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自己劳动挣钱 中国:上海、北京一些空置房的户主,是一批未成年的“公子、公主”;不过,最近几年,有一批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利用暑假打工,体验生活。 六、 美国:尊重孩子的意愿,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中国:把高考作为指挥棒,帮孩子安排好一切,一切围绕孩子的读书 七、 美国:家长鼓励孩子做登山、攀岩、渡海等危险性运动,培养“海盗”精神,凸现海洋文化 中国:孩子的安全是全家的第一要务,“宝宝”长大以后,只能是温室里面的“花朵” 八、 美国: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自己挣钱读书,很多人勤工俭学,或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 中国:在大中城市里,大多数家庭最大的投资便是教育,幼儿园“择校费’动辄几万,留学外国更是几十万、上百万。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上网吧玩通宵游戏。 九、 美国:即使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也很节俭,同学无论是一起进公园或到舞厅,还是在餐馆用餐,一切费用大都是“AA制” 中国:即使是“贫困生”,也有人挪用学费,用于上网玩游戏,少数男学生把小肚子吃得隆起,苏州大学学生开宝马等中高档轿车已经是屡见不鲜 10、 美国: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美国人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这会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比尔.盖茨是最生动的例子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The Comparison of Family Educatio n 英语毕业论文----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Abstract] In the last few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athet ic education has stricken root into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the f amily education has been a hot spot of society, in which tens of t housands of families#39; vital benefits and urgent need lie. Because, good family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ldren#39;s quality an d behaviour, and related to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is good, large number of parents a nd schools have created successful experience, even many parents study the family education knowledge initiatively, the educational idea has undergone the profound change. Nevertheless, the family education is still a weak link, particularly, As the Western educational thought is penetrating through the East and facing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 rn thought about family education, the Chinese parents are torn betwe en the two choices. Therefore, developing family education is either an opportunity, or a challenge. Moreover,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fam ily education each has its own good points, but in different aspects ,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are different, so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 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amily education, make up f or one#39;s deficiency by learning from others#39; strong points, and push forward the family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stantaneously, in that case, China will have the inestimable prospects. [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 n difference comparison [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所在。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作者:————————————————————————————————日期: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值得父母不断追求的艺术,需要父母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根据孩子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家庭教育,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魅力。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中国有些 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讲道理VS具体指导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幺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幺,不该做什幺;做什幺是对的,做什幺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小组成员:郁洁、张静雯、张苗苗、章莉丽、赵浏婷、仲秋、周阳、朱珏(组长) 一、共同之处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你属于,哪些国籍,我们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个老师。中国或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总是在最基本的位置的。 第二,家庭教育应从小开始,履行职责。 家庭,“家长们应该是言传身教。从他的表情,我们知道他生气或快乐,然后给予指示。”因为“它很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他长大后,他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孩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第三,有时候父母的分工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孩子教育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一些坏的结果。 在中国或在西方,母亲几乎是被描述的主要角色,然而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少部分。母亲几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是负责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如饮料和食物,母亲是孩子物质保障,情感等方面的主要承担者,也 是培养孩子的主要监护人。 第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知识的价值。 中国的父母在远古时代就充分意识到这个道理,他们在孩子校时候就教他们阅读《四库全书》和《五经》,并且学习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在西方,父母也注重家庭阅读。孩子必须在睡觉前听的故事,这是一种优良的西方传统家庭教育。 五、注重以个人的例子以及口头令来教学。 父母是孩子的模式,通常父母一个简单的动作是更有效率的灌输,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他们的父母。

二、不同之处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与教育分不开,而教育有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主要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等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最后从中得出一些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美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都相当熟悉。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的影响很多很大,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越来越多,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对孩子成长最我们必须了解的,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比较分析两者对于我国的家庭教育的发展将有促进作用。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的特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具有三个特点:注重平等意识、注重培养独立意识和吃苦精神、注重培养创造能力。我国家庭教育也有三个显著特点:生活上包办代替、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教育观念上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2、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所以,美国家庭十分注重孩子从小的锻炼,充分且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积极成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找到好工作,一生都很顺利的度过。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在生活上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学习上特别注重孩子的成绩,但是学习之外的方面都很少考虑。 3、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很丰富,他们注重孩子在体力、认知、语音、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些教育内容,美国的家长让孩子多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力,对孩子的各种感官加以训练以发展孩子的认知,他们还十分注重开拓孩子的交往、审美视野和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社会性方面美国家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开题报告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开题报告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姓名:闫姗姗班级:1003班学号:20103952 专业:英语 一、课题研究目的 1.正确认识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原因 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分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是我们正确借鉴美国的先进育人理念的前提。 2.寻找,借鉴美国一种更加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中美在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很多差异,在这个差异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借鉴美国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使中国的家庭教育趋于完善。 3.完善中国整个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作为教育中一个重要细胞,对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差异的对比研究能够有效的完善整个教育体系。.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开题报告 4.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 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

主要场所,对其日后的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研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包含了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也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是出于起点位置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现今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课题,家庭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而这种观念导致中美在教育方式上产生巨大差异。正确认识两国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家庭教育的定义和特征,接着,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总结出从中美家庭教育对比分析中得到的启示。通过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使人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促进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开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内容 A.家庭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整理

1. Family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majority of family educational expert consider that family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 narrow and broad sense. Generalized family education indicates that family members teach each other in their daily life. In a narrow sense, it indicates that the elder members (especially for parents) of a family teach younger in their daily life. Family education as one part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education has an irreplaceable meaning to other two educations. Family education is not onl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health of children, but also their mental health which makes them more adaptable to competitive society in the future. More often than not, education is also an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parents which means that they both be educ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 2.1The Feature of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First, Chinese parents usually charge of whole things of their kids to make them have enough time to study. Especially for those parents who have only child provide them anything what their kids need. There is also a new phenomenon that we can see mos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mobile phones, digital camera, MP5 which are top grade cons umer goods. It’s detrimental to develop children’s independent ability and imperceptibly make them spend freely on money which given by their parents. A lot of Chinese parent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ir kids’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but not their inner mind which easily make them have mental or moral character problems. In the meantime, it’s easy to make their kids have personality defect and lose ability of living all by themselves. Therefore,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absolutely unreasonable and lack short of scientific. Second, the matters of family education one-sided emphasize test score. Chinese parents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their kids but seldom evenly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nd art to their children. So that it’s the main cause of uneven i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integral ability. We also see a phenomenon that a lot of only children are high intelligent, vulnerable and sensitive. But in the fields of developing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 Chinese parents only care for their result of ability of memory, comprehension and computational problem. On the contrary, innovation-oriented society is pressed for practical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Third, Chinese parents always regard their kids as private property. They are concerned more about face-saving than their kids. They deserve their kids are their own and have right to control the children’s behavior. When their kids betray their orders, they also use their dignity or effect violence to their children but do not know it is illegal. They believe the concept of family education needs violence sometime to their naughty behavior. Furthermore, Chinese parents also think if they love their kids, whatever methods of expression, the kids should accept it and unconditional comply with it. As the times passes, the children would not lik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parents who will not be told by their kids when they have something mental problems.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一、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 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洛克菲勒解释说,

“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而言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这样对待孩子太过于冷血残忍。英国的教育理念受其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加之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社会制度相对健全,社会福利较丰厚,这也减轻了国内人民不少负担。对于他们而言,受教育成为了选择之一而非必由之路。他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方向。从英国国内市场看,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更宽泛,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专业技术在英国是非常实用的香饽饽。所以英国的家长们不局限于要求孩子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独立负担其生活,顺利在社会中立足。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塑造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康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不同,两国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模式。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两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结果进行比较,呈现出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比较 引言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美两国文化的比较 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界定不一。早在19世纪,最有影响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著名的“文化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进程所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和思考模式等。由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观念意识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使中美两国的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反之,被视为不礼貌。美国人深受基督教新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淡薄。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晚辈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可以与长辈争论问题,提出自己个性的主张。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这与美国文化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到限制,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这在中国却被视为另类。 (二)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儒家伦理,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幸福家庭的标准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亲情关系密切。一片“少有所抚,老有所扶”的祥和景象。在美国却不一样。美国人平等意识强调人人平等,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人人都要尊重自己,不允许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显赫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因为他们坚信,不管怎样,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并且美国式的家庭结构相比中国就简单多了。 (三)民族性格的不同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篇一: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

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摘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任何其他教育所无法替补的。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儿童在成人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浅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的建议性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育儿观;传统;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及原因 1.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儿童也由此学会了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长者是权威的象征。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

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言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以适当的奖励。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2. 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美国家庭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从小就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诸如劳动锻炼、意志的锻炼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 3.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差异开题报告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差异开题报告 ,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材料 题目(中文)____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______ 题目(英文院系 __外国语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11040204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职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一三年六月ΟО 二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研究题目 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 ,一, 问题提出 背景: 家庭教育方式是为人父母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当今时代下,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被纳入各个国家整体规划中。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兴衰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如今,几乎所有国家都对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密切的关注,不断地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家庭教

育是整个教育的组成细胞,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美家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而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是由中美两国不通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社会习俗、观念意识和底蕴造成的,同时也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导致中美家庭在教育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在我国,按我们的传统文化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在西方形成了注重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都起着基础作用。但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工程中是薄弱一项。我们能否将中美两国不同形式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开创一种更加合理,完美的教育模式,是人们现在积极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从介绍家庭教育的定义开始,对比中美两国家庭教育方式的比较分析,最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几点适合中国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庭成员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研究目的 1,正确认识中美两国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 着许多差异。分析两国家庭教育方式差异的原因是我们正确借鉴美国的先进育人理念的前提。 2,寻找,借鉴美国一种更加合理,趋于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 中美在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着许多差异,在这个差异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借鉴美国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使中国的家庭教育趋于完善。 3,完善中国整个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 法取代的,作为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细胞,对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能够有效地完善整个教育体系。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哪个。他的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们2人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结果他赢了,并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而一个中国犯人也说道,小时侯,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那个犯人就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但结果却不一样。外国的那位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话来换取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通过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存在差异的,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其目的都是表现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下面就简单列举一些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

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学生姓名谢梓丹指导教师陈朝虹 系(部)外语系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 93 学号 09124340 提交日期2012年月日答辩日期 2012 年月日 2012 年月日

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论文提纲 前言 一、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比较 2、中美家庭教育的过程比较 3、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三、概括 1、教育目的 2、教育内容 3、教育方式 四、结束语

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谢梓丹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英教093班) 摘要: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不痛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是方方面面的,主要体现在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价值观、道德观等,这一切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关注中西文化差异,学习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各种体现,有助于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取长补短,使我国的家庭教育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美文化差异;家长;孩子;跨文化 前言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篇文章就是在阐述着中西方家庭在教育子女时有哪些差异,为什么会导致这些差异?哪些该继续发扬哪些该摒弃?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中国人为什么独立能力不如美国人好呢?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 一、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启蒙部分,它对孩子习惯、兴趣、生活方式,甚至个性的培养产生了深远意义。家庭核心的意义在于,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不自觉地接受着基本生活常识和文化价值观。所以说,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中西方孩子的不同性格、处事方式和生活态度等。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在教育方面,中国教师强调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多引导他们呢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则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自由滴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重视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什么都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还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