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应工程第七章
- 格式:ppt
- 大小:309.00 KB
-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 绪论1.什么是生物反应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技术?2.生化反应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生化反应工程的研究方法有那些?4.解释生物反应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作用?5.为什么说代谢工程是建立在生化反应工程与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上的?6.何为系统生物学?7.简述生化反应工程的发展史。
8.如何理解加强“工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9.为什么在当今分子生物学渗入到各生物学科领域的同时,工程思维也成为当今从事生物工程工作人员共同关注的话题?第二章生物反应工程的生物学与工程学基础1. 试说明以下每组两个术语之间的不同之处。
生物工程与生物科学、发酵工程与生物工程、速率和速度、反应速率与传质速率2. 何为准数和雷诺准数?并解释后者的物理意义3. 工程思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 简述酶的催化特性与调节功能。
5. 在一个实际的生物催化过程中如何确保生物催化剂(如酶)的稳定性,并提高催化效率?6. 酶在应用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于化学催化剂和微生物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地方?7.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的世代时间与倍增时间是否是同一概念。
8. 在生物工业中,微生物细胞的量一般采用干重表示,为什么?9. 为什么要固定化酶或微生物细胞?10. 进行生物催化剂(酶或微生物细胞)催化机理研究时,采用固定化酶或微生物细胞是否更有利于清楚了解催化过程机理?11. 何为生物分子工程? 12.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操作工人观察到发酵罐上的压力表中的读数为0.025MPa,罐中的发酵液深度为10米,试问在罐底处的微生物细胞承受多大压力?在发酵液表面呢? 13. 如果在2小时完成生物反应器中70m 3的装液量,请计算物料输入管的管径。
如果要求50分钟将反应液排空,请计算物料输出管的管径。
第三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1. 简述酶促反应的特征及其与化学反应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 .应用直线作图法(Lineweaver —Burk 法;Haneswoolf 法;Eadie —Hofstee 法和积分法)求取米氏方程中的动力学参数K s 和r max ,并比较由各种方法所得结果的误差大小。
《生物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以生物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
它以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将传递过程原理、设备工程学、过程动态学及最优化原理等化学工程学方法与生物反应过程的反应特性方面的知识相结合,进行生物反应过程分析与开发,以及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和控制等。
生物反应工程主要研究生物反应过程中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问题,其在生物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学科分类看,生物反应工程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反应过程动力学基本规律,掌握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生物反应过程的工程分析与开发,以及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扩大、操作和优化控制等工作。
三、教材教参教材:《生物反应工程原理》,贾士儒,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
教参:《生物反应工程》,岑沛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生物化学工程基础》,李再资,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生化工程》,伦世仪,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年7月。
四、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和讨论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
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物展示台,将实物、图表等抽象东西尽量展示,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进行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
五、教学内容及时数根据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共2学分,总的教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讲授32学时。
具体如下:1.绪论(2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基本内容:本课程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及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生物反应工程的定义、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难点:生物反应工程的定义和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新知识点:生物反应工程的定义、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生物工程导论1.生化反应工程的概念以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利用化学工程方法研究生物反应过程的一门学科。
2.生化反应工程研究对象研究生物反应动力学反应器设计3.生化反应特点优点:反应条件温和设备简单同一设备进行多种反应通过改良菌种提高产量缺点:产物浓度低,提取难度大废水中的COD和BOD较高前期准备工作量大菌种易变异,容易染杂菌4.生化反应动力学本征动力学:又称微观动力学,生化反应所固有的速率没有物料传递等工程因素影响。
反应器动力力学:宏观动力学,在反应器内所观察到的反应速率是总速率考虑。
5.生化工程研究中的数学模型结构模型:由过程机理出发推导得出半结构模型:了解一定机理结合实验数据经验模型:对实验数据的一种关联第二章生物反应工程的生物学与工程基础1.因次:导出单位,也称量纲。
2.红制及基本单位密度比容气体密度压力第三章微生物反应计量学教材p53-641.反应计量学:对反应物组成及转化程度的数量化研究2.得率系数与维持因数:得率系数:细胞生成量与基质消耗量的比值维持因数:单位质量细胞进行维持代谢时所消耗的基质。
3.细胞组成表达式及元素衡算方程细胞组成表达式CH1-8O0.5N0.2元素衡算方程CHmOn+aO2+bNH3=CCH2O3Nr+d H2O +e CO24.得率系数与计量系数关系当细胞反应是细胞外产物的简单反应时,得率系数与计量系数关系如下:5.呼吸商:二氧化碳产生速率与氧气消耗速率之比6.实例计算第四章均相酶反应动力学(教材P8-10,26-38)1.酶活力表达方法及催化特性催化特性:酶具有很强的专一性较高的催化效率反应条件温和易失活,温热,氧化失活2.了解反应速率方程的几种形式零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零次方成正比一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一次方成正比二级反应:反应速率与浓度二次方成正比连锁酶促反应:3.米式方程快速平衡和拟稳态三点假设4.米式方程推导5.M-M方程与B-M方程比较6.酶反应一级动力学表达式及计算7.动力学常数Km与Vm的求取8.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因素:底物浓度酶浓度产物浓度PH值温度激活剂抑制剂9.竞争性、非竞争性、和反竞争性抑制的概念及动力学表达式竞争性:抑制剂为底物类似物,酶结合位点结合阻碍底物一般可逆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结合,不影响底物的结合,最终可形成三联复合物反竞争性:抑制剂不与游离酶结合,但与复合物ES结合形成三联复合物10.酶失活动力学模型及测定方法第五章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教材P15-17,39-46)1.固定化酶、细胞制备方法与特点固定化细胞:物理化学手段将细胞限制哎一定空间保持活性并连续使用2.固定化酶与游离酶区别3.评价固定化酶生物催化剂指标固定化酶活力偶联率及相对活力4.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本征速率及本征动力学代表酶的真实特性;固定化酶催化反应速率受扩散和传质影响;所测速率是宏观有效反应速率和游离酶不同。
《生化工程》学习指南一、课程性质生化工程,也称生物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的交叉学科,也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进行工业开发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该研究主要采用化学动力学、传递过程原理、设备工程学、过程动态学及最优化原理等化学工程学原理,也涉及到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和遗传学等许多学科领域。
二、学习方法《生化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基础课程。
它重点研究了酶反应动力学、细胞反应动力学、理想反应器模型、传质与传递过程以及反应器的选择、设计与放大,这些内容都是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的。
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解各种理想数学模型的原理和推导过程,重点考察物料平衡,注意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多想、多看,理解并记住一些经典理论方程。
另外,以工程放大的角度,从点到面,系统思考一个生物过程体系的方方面面。
三、各章学习指南本课程是学习如何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进行工业化开发的一门学科,是工程放大的基础。
本课程的模式和公式比较多,有些必须要记住,有些可以推导或了解一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从青霉素、链霉素的发现及其工业化生产中引出现代发酵工程及产业,生化工程的研究进展重点:生化工程的定义,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难点:了解生化工程与化学工程之间的差别与共同点。
第二章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主要内容:包括酶反应的特征,可逆酶反应的动力学,影响酶反应的因素重点: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米氏方程表达式,Km的含义,L-B双倒数法测定参数,别构酶的Hill方程,pH的对酶动力学的影响及pK-pH关系。
难点:反应级数判定和计算理解快速平衡学说与稳态学说之间的区别,会用两种学说进行反应动力学推导掌握几种不同可逆抑制的原理及动力学推导,包括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抑制第三章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主要内容:包括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的特征,外扩散限制反应,内扩散限制反应。
重点:固定化酶的定义、优缺点,几种固定化酶的方法,外扩散限制下的酶反应速率与传质关系,内扩散限制条件下的φ(Thile)西勒模数的意义,如何减少内扩散限制的对酶动力学的影响。
《生物反应工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定义、形成与展望生物反应工程,简称BRE(Bioreaction Engineering),是一门应用化学工程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反应过程和生物系统的科学。
它涉及到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典型的多学科交叉领域。
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对象包括微生物、细胞、酶等生物催化剂,以及它们在生物反应器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生物反应工程的形成和发展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崛起密切相关。
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系统和生物体进行物质的生产、加工和转化的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反应工程逐渐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为生物制品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望未来,生物反应工程将继续在生物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产业的发展,生物反应工程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
特别是随着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生物反应工程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有望在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1.2 生物反应工程的主要内容生物反应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反应动力学:研究生物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和反应物质量的变化规律。
包括酶促反应动力学、微生物反应动力学、细胞反应动力学等。
(2)生物反应器设计:根据生物反应的特性和要求,设计合适的生物反应器,使其能够高效、稳定地进行生物反应。
包括反应器类型的选择、反应器尺寸的确定、反应器内部构件的设计等。
(3)生物反应器操作:研究生物反应器中生物反应的运行规律,优化操作条件,提高生物反应的效果。
包括分批式操作、流加式操作、连续式操作等。
(4)生物反应器优化:通过对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进行优化,提高生物反应的产率和质量。
包括过程优化、参数优化、控制策略优化等。
(5)生物反应器控制:研究生物反应过程中的控制策略和方法,实现对生物反应过程的稳定控制。
生物反应工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生物反应工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生物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利用生物体进行工程化生产的学科,它涉及到生物体的生理学、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生物反应工程的目标是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反应条件,提高生物体的生产能力和产物质量,从而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生产。
在学习生物反应工程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
下面是《生物反应工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的答案,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生物反应工程概述1. 生物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利用生物体进行工程化生产的学科。
2. 生物反应工程的目标是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反应条件,提高生物体的生产能力和产物质量。
3. 生物反应工程涉及到生物体的生理学、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第二章:微生物生长动力学1.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是研究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数量关系的学科。
2. 在生物反应工程中,通常使用生长速率方程来描述微生物生长的动力学过程。
3. 常见的生长速率方程有Monod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等。
第三章:反应器设计与操作1. 反应器是进行生物反应工程的核心设备,其设计与操作对反应过程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2. 常见的反应器类型有批式反应器、连续流动反应器、气液循环反应器等。
3. 反应器的设计应考虑反应物的输送、温度、pH值等因素。
第四章:质量传递与传质过程1. 质量传递是指物质在反应器中的传输过程,包括物质的输送和扩散。
2. 传质过程对反应的速率和效果有重要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
3. 常见的传质方式有对流传质、扩散传质等。
第五章:反应动力学与反应机理1. 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学科。
2. 反应机理是指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步骤和反应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 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的研究对于反应过程的优化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生物反应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生物体的生理学、微生物学和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生物反应工程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生物反应过程: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经工艺及工程开发而成为可供工业生产的工艺过程。
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
生物反应过程最重要特征:有生物催化剂的参与*由四部分组成:原材料的预处理---生物催化剂的制备---生物反应器及反应条件的选择与监控---产品的分离纯化。
整个生物反应过程以生物反应器为核心把反应前与后称为上游加工和下游加工。
重点内容:1)建立生物反应过程动力学,以确定包括传质因素影响在内的生物反应过程的宏观速率;2)建立与设计生物反应器,以保证为生物反应过程提供适宜的物理和化学环境,实现反应过程的优化。
反应过程的特点:1)采用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原料成分难以控制。
2)反应条件温和。
3)生物催化剂易失活,难以长期使用。
4)生产设备较简单、能耗较低。
5)反应基质与产物浓度不能太高,生产效率较低。
6)反应机理复杂,较难检测与控制。
7)反应液杂质多,分离提纯困难1.2.2.1生物反应动力学①本征动力学:(微观动力学)它是指没有传递等工程因素影响时,生物反应固有的速率。
该速率除反应本身的特性外,只与反应组分的浓度、温度、催化剂及溶剂性质有关,而与传递因素无关。
②宏观动力学:(反应器动力学)它是指在一反应器内所观测得到的总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反应器的形式和结构、操作方式、物料的流动与混合、传质与传热等。
研究方法(细胞反应动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方法):机理模型(结构模型)、半经验模型、经验模型生物技术的最终目的:建立工业生产过程,并且又以生化反应过程为核心。
第二章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酶催化作用的特点:高效的催化活性;高度的专一性;催化作用条件温和;酶活性的不稳定性(易变性失活);常需要辅因子的参与(金属离子、辅酶、辅底物);酶活性的可调节性(酶浓度调节、共价修饰调节、抑制调节、反馈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别构调节)酶催化反应类型: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连接酶类)酶的转化数Kcat: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是酶催化效率的一个指标催化周期T=1/KcatKm 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一般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可用于鉴定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