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景观设计基本要素.一、园林围墙园林围墙园林围墙有两种类型,一是作为园林周边、生活区的分隔围墙;一是园内划分空间、组织景色、安排导游而布置的围墙。
这种情况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是经常见到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破墙透绿"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说明对围墙的要求正在起变化,设计园林围墙时要尽量做到:1 能不设围墙的地方,尽量不设,让人接近自然,爱护绿化。
2 能利用空间的办法,自然的材料达到隔离的目的,尽量利用。
高差的地面、水体的两侧、绿篱树丛,都可以达到隔而不分的目的。
3 要设置围墙的地方,能低尽量低,能透尽量透,只有少量须掩饰隐私处,才用封闭的围墙。
4 使用围墙处于绿地之中,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减少与人的接触机会,由围墙向景墙转化。
善于把空间的分隔与景色的渗透联系统一起来,有而似无,有而生情,才是高超的设计。
围墙的构造有竹木、砖、混凝土、金属材料几种。
5 竹木围墙:竹篱笆是过去最常见的围墙,现已难得用。
有人设想过种一排竹子而加以编织,成为"活"的围墙(篱),则是最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墙垣了。
6 砖墙:墙柱间距3-4米,中开各式漏花窗,是节约又易施工、管养的办法。
缺点是较为闭塞。
7 混凝土围墙:一是以预制花格砖砌墙,花型富有变化但易爬越;二是混凝土预制成片状,可透绿也易管、养。
混凝土墙的优点是一劳永逸,缺点是不够通透。
8 金属围墙: 1)以型钢为材,断面有几种,表面光洁,性韧易弯不易折断,缺点是每2-3年要油漆一次。
2)以铸铁为材,可做各种花型,优点是不易锈蚀又价不高,缺点是性脆又光滑度不够。
订货要注意所含成分不同。
3)锻铁、铸铝材料。
质优而价高,局部花饰中或室内使用。
4)各种金属网材,如镀锌、镀塑铅丝网、铝板网、不锈钢网等。
现在往往把几种材料结合起来,取其长而补其短。
混凝土往往用作墙柱、勒脚墙。
取型钢为透空部分框架,用铸铁为花饰构件。
局部、细微处用锻铁、铸铝。
景观生态学试题含答案景观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显然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罗列情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大的草原、沙漠等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匀称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普通指大小和外形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衔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行预知的大事,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用背)12.景观破裂化: 是指因为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容易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延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延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13.景观衔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衔接和连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淌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16.景观生态分类:按照生态系统内部水热情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根据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互相区分、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举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逻辑、演替方向。
(未知)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景观生态学.填空.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1.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喧道、明道、(必考).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遮和汇2.基质的推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掌握.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3.景观异质性形成缘由: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匀称安排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4.景观多样性三种类型: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网络的结构特征:1 .结点2网络格局3.网眼大小5.网络的功能:生境、通道、电.干扰的类型:①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划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②按干扰的功能划分: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③按干扰产生的机制划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④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划分: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⑤按干扰产生的结果划分:离散性干扰和集中干扰.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裂化、缩小、消逝6.经过景观的生态流有三种: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直接采用价值、间接采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7.景观异质性类型: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三个指标:组织、适力、弹性简答题.景观分类的一般步骤和应用?答:景观生态分类的步骤①依据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形图和其它图形文字资料,加上野外调查成果,选取并确定景观生态分类的主导要素和指标,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及类型②具体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通过聚类或其它统计方法确定分类结果③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判别分析,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归属,作为功能性分类结果。
1.简述景观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景观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聚合体;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各种生态流或物质再安排;景观的形成受气候,地貌特征的影响;景观的特征与肯定的干扰集合相对应.3,简述斑块大小与外形的生态学意义.答案要点: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物种■面积关系上.斑块外形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边缘效应,斑块内缘比上.4简述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的涵义及其生态意义.答案要点:景观多样性主要描述斑块性质的多样化,景观异质性则是斑块空间镶嵌的简单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匀称性.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打算了景观空间格局简单性,对景观中的各种过程产生肯定影响.5,简述自然景观,经营(半自然景观)景观与人工景观各有何特点自然景观:没有明显的人类影响,或人类的干扰没有转变自然性质的景观.经营景观:景观中非稳定成分一植被被改造,人类可以收获的林地和草地.人工景观:由人类活动而新产生的景观称为人工景观6简述景观生态相宜性分析的含义与意义答案要点: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或景观的美学价值人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相宜性和限制性.7谈谈你对“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答题要点:景观美学上的涵义,地理学上的涵义,生态学上的涵义.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涵义,与风景同义.其次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第三种涵义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将景观视为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景观的这三方面的涵义有历史上的联系.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留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缘由,科学深化地熟悉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留意欣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8 .试述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与网络•结点模型.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构成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观空间异质性的一个基本模式. 斑块的定义;一般用斑块性质,斑块数目,斑块大小,斑块外形等指标描述,斑块大小,斑块外形的生态学意义. 廊道的定义:廊道的类型,廊道的连接度,环度,曲度,间断等度量.廊道的主要功能.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很多廊道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廊道交叉点,称为结点.结点通常可起到中继点的作用,可对某些生态流起着掌握作用,也可作为临时的贮存地.很多景观具有网络分布.网络把不同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是景观中常见的一种结构.网络的重要性:物质或物种移动通道,对四周基质和斑块群落的影响作用;网络的结构特征:结点,格局,网眼大小,连通性,环度.9试述景观类型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答案要点:类型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常呈正态分布的规律.景观类型少,大均质斑块,小边缘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低;随着景观类型(生境)多样性和边缘物种增多,物种多样性增加;当景观类型,斑块数目与边缘生境达到最佳比例时,物种多样性最高;其后,随着景观类型,斑块数目增加,景观破裂化,斑块内部物种削减,物种多样性降低.10.试述干扰对景观异质性,景观破裂化的影响作用.答案要点: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干扰,干扰频率,干扰强度和范围以及景观的恢复速率,景观的大小或空间范围等对景观动态变化有重要影响作用.干扰频率,干扰强度和范围以及景观的恢复速率,景观的大小或空间范围等对景观异质性有重要影响作用.景观破裂化把穿孔,分割,破裂化,缩小和消逝这5个过程全包括在内.分割和破裂化的生态效应既可以类似,也可以不同,这主要依靠于分割廊道是否是物种运动或所考虑的过程的障碍,缩小在景观转化中很普遍,它意味着讨论对象(如斑块)规模的减小,如林地的一部分被用于耕种或建房屋,那么残余的林地就会缩小.创新题1.以生活城市为对象说说区域景观生态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进行规划,原则和步骤?答:城市景观生态问题(1)自然生境大量损失林地、草地、水体及农田削减。
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景观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环境中人类文化的重要体现。
景观要素是指构成景观的各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
根据其性质和特点,景观要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社会要素。
一、自然要素自然要素是指地球表面上由自然因素形成并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元素。
它们包括:1.地形:地势高低起伏、山峰群峦、河流湖泊等地貌形态。
2.水体:江河湖海、瀑布泉水等水系。
3.气候:温度、湿度、气压等大气环境因子。
4.植被:森林、草原、沙漠等植物群落。
5.动物:各种野生动物和家畜家禽等。
这些自然要素在构成景观时,不但具有美丽的外表,还承载着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文化意义。
例如,山川河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还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人文要素人文要素是指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景观元素。
它们包括:1.建筑: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城市规划等。
2.文化遗产:历史古迹、博物馆、纪念碑等。
3.农业景观:农田、果园、花海等。
4.城市公共设施:公园、广场、街道等。
5.人工湖泊和水利工程:水库、大坝、灌溉渠道等。
这些人文要素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长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伟大工程,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三、社会要素社会要素是指由社会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各种景观元素。
它们包括:1.工业设施:厂房、矿山等。
2.交通设施:公路、铁路、机场等。
3.商业中心:购物中心、广场等。
4.居住区:住宅小区、别墅区等。
5.旅游景点:主题公园、度假村等。
这些社会要素是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产物,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会对空气质量和噪音水平产生影响,需要进行有效的环保措施。
景观生态学笔记-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第一节嵌块体一般是物种的集聚地,无生物群落或微生物。
1、嵌块体的起源与类型(成因机制、物种动态、周转演替过程)。
大火过后,留下火烧迹地如:森林、草原、农田(黑钙土是采伐植被、种植的结果)。
干扰机制:干扰环境异质性如人类种植造成残存(余)的环境资源。
1)干扰嵌块体:干扰是引起生态系统格局显著偏离常态的事件。
有内部(如风倒木)和外部(火)二种。
外部干扰有自然和人为之分。
物种动态:最初,主要是群落大小的变化。
许多种的种群大小变化较快,后因个体伤亡而急剧下降。
然后是种的灭绝。
某些物种在其领地范围灭绝,另一些生存下来。
较低的种群甚至处于休眠。
幸存种的种群大小发生急剧变化,数量上升,超过对初始个体损失的补偿。
最终是种的迁入。
此时有物种迁入,由先锋群落演替至顶极。
物种动态的特点是: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或平均年龄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
具体的类型有:单一干扰:能使物种迁入灭绝速度大幅度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最后嵌块体消失。
长期干扰:灭绝速度大幅上升,迁入速度略增,后来的干扰阻止了物种演替的正常序列。
主要为人类干扰,存留时间长并重复干扰如大气污染,形成某种稳定性。
而自然干扰使物种趋向适应。
2)残存(余)嵌块体:由包围着一小块未受干扰地区的大范围干扰(火烧、虫灾)造成的相同点:A都是干扰B初始,种群大小迁入、灭绝(主要是种群小,需要领地大的物种)变化较大,随后进入演替阶段。
当基质与其融为一体时消失变动速率处较高时期,具较高的周转率且生态交错区窄。
独特点:有较长的调整期。
物种变动速度增高之高不是稳定而是由迁入走向灭绝。
松驰期:种和灭绝种数量超过侵入种(最初的侵入种消失了)仍交替整个生命过程。
侵入取决于远处的种源地;一般较为缓慢。
长期干扰:造成长期隔离,物种灭绝速度更高。
种群小,松弛期更长,损失的种更多。
3) 环境资源嵌块体起源于环境异质性。
例如森林景观中的沼泽地其尺度小在林中中下部。
像兴安落叶松中的樟子松林在山坡顶部。
草原上的白桦林,热带稀树草原的低洼地的泡子。
特点:1、生态交错区宽。
2、边界较固定。
3、周转率低。
4、种群变动、迁入、灭绝变化水平低,无松驰期和调整期。
4) 引入嵌块体A、种植嵌块体:种植嵌块体内的物种动态和嵌块体周转率取决于人类的不断管理活动。
由自然进入至人为引入。
动物(像牛羊群)亦如此。
该嵌块体是动态发展的,从急剧变化的短暂的初始时期到管理期间相对稳定的长久期,最终到拓荒和演替期间的另一短暂重大变化时期。
B、聚居地:人为干扰,在物种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人为地引进的动植物;二是不慎引入的害虫和异地移入的本地种。
这种干扰取决于人类管理的程度和恒定性。
在城市和郊区里人和非本地物种占优势,而在城镇、乡村、农业区、孤立房舍的农业区等则以当地物种、人以及非当地物种为主。
补充概念:短生嵌块体——物种的短暂聚集现象,它是由群落相互作用或环境因素正常而短暂波动引起的。
2、嵌块体的大小物种、物质能量差异明显它直接影响到管理上所需嵌块体的最小面积是多少?最佳面积是多少?这两个数学参数极重要。
对于采伐区大小、形状、排列等问题;自然保护区的更新、持续生产、生态经济效益等密切相关。
1)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一般地,能量养分总量等于面积乘以例外的残存嵌块体A、边缘:物种密度高,单位面积生物量高。
这是由于阳光利用率高并且其开敞性减弱竞争。
B、内部:高营养级物种对大小最敏感。
因此,一个拥有许多大嵌块体,并且环绕小嵌块体和廊道的边缘地带特别长的景观。
拥有敏感的内部种和边缘种的野生生物宝库。
2)对物种的影响[1]岛屿:岛与嵌块体相类似。
1967年(美)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了生物地理学理论,认为岛屿种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移速度、面积、隔离程度及年龄。
物种多样性(S)=f(生境多样性—干扰+面积—隔离程度+年龄)对于岛屿面积A、大面积则生境多样性高B、中等面积则稀有种出现的机会多C、小面积种群小,只有近亲繁殖,年龄结构小易被干扰或灭绝。
[2]陆地景观A、与岛屿的区别<1>边界并不都是明确的,有些边界呈梯度变化吸引动物运动。
<2>基底远比海洋异质性高。
<3>隔离程度低。
B、生物多样性(S)=F(生境多样性—干扰+面积+年龄+基底异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基于这个原理,在自然保护区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高数量的物种。
2、维持稀有种、濒危物种。
3、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C、森林岛所谓岛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任何有别于周围生境的景观或生态系统。
与海岛情况相似,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林地变成非林地,同周边生态系统相隔离。
其结果将是1、一小片具有类似动植物的土地单元间隔。
2、生境的变异和大小受到限制,可预期岛上的一些种将灭绝。
森林岛与海岛的区别在于:1、障碍物不同,隔离程度上水体大,风播和飞翔动物活动困难而森林岛相对容易。
2、形成的时间大相径庭。
3、与周围群落的作用区别上:森林的破碎化及其生态后果较严重,存在物种生存危机。
[3]嵌块体与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原则:A、多样性程度高的物种其嵌块体要大于多样性程度低的物种。
B、单一的大的自然保护区要好于与其等总面积的几个小面积的保护区。
C、小保护区必须尽量靠近以减少隔离度。
D、嵌块体簇状分布要优于线状分布。
E、走廊连接,便于物种扩散。
F、尽可能使其成圆形。
3、嵌块体的形状1)生态学意义用形状系数表达:D=L斑块/2*(3.14*A)1/2其中A为斑块。
具体表现为:A、种的分布、种的动态(稳定、扩展、收缩、迁移及路线)B、生物的散布和觅食:动物领地范围一般是细长的,容易发现与迁移方向相垂直的狭长的采伐迹地。
C、林中裸地形状与环境变化及更新过程密切相关。
D、不同景观要素的配置。
2)边缘和边缘效应{1}边缘:两个不同生态系统的交错区(过渡带)如森林与沼泽。
固有边缘是环境资源上的差异,其过渡缓慢连续性变化很小。
诱导边缘则干扰显著且是短期现象。
边缘效应:边缘有不同于内部的物种组成和丰度。
从而造成不同形状嵌块体中生态学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典型的物种被限制在边缘或内部环境之中。
内部多样性与边缘多样性的比率说明了形状对物种的意义。
一般地,圆形要大于长条形;狭长的则更小甚至为零。
边缘宽度(其重要性质与太阳辐射角密切相关)。
A、太阳辐射角,向赤道方向的边缘宽度大于向北极方向的边缘宽度。
温带地区的边缘宽度超过热带地区。
B、风引起的干旱和养分流通:主风方向的边缘宽度超过其它的。
C、嵌块体与基底在垂直结构上差异越大则边缘宽度差异越大。
边缘种与内部种在边缘或内部的反应上表现为[1]两种生境(可觅食,逃生)[2]具有特殊生境(如高地、河流系统)[3]与某种生态系统有联系,可扩展到边缘。
{2}边缘效应的重要指标——内/缘比的生态意义:A、边界长度与基底的相互作用。
如果内/缘比高则相互作用变小。
如果内/缘比低则相互作用变大。
B、嵌块体中存在的障碍物。
如果内/缘比高则障碍物少。
反之则多。
C、嵌块体中生境多样性概率。
如果内/缘比高则多样性概率变小,反之则变大。
D、作为物种通道的功能(走廊的作用)。
如果内/缘比高则功能小,反之则变大。
E、物种多样性。
如果内/缘比高则多样性变大。
反之则变小。
F、嵌块体中动物觅食效率。
如果内/缘比高则变大。
反之则变小。
{3}特殊形状:A、圆形B、长方形C、环状中最典型的是山地。
类似于长方形内缘比低,内部种较少。
D、半岛(斑块中狭长的外延部分)基底/顶部、内/缘比低;物种多样性下降;迁移通道增多;顶端觅食、逃生路径多;障碍性增加。
4、嵌块体的个数和构型1)数量:多少自然保护区才能使景观中的物种多样性最大?大面积与等量的若干小面积的嵌块体的集合区别何在?四个特征(群落类型,起源类型,大小等级)按其一种或多种确定数目。
2)构型:分布、位置、排列在景观上功能各异。
距离疏散则相互交往和干扰少,林地之间有障碍(如沼泽)。
拼块越多干扰越易扩展。
导致拼块数下降,干扰减少最终拼块也上升从而形成反馈系统。
格局和干扰形成负反馈系统,不同立地条件格局不同。
(立地因子+多变量分析)第二节走廊(道)廊道:不同于基底的带、线状地带或孤立,经常与有相似组分的嵌块体相连。
如动力线与开阔地域,道路与建筑群相连。
廊道(的连接)影响景观的连通性,如物种、物质、能流,运输、保护、观赏等问题。
1、廊道的类型有如下几种:1)从起源上看,A、由各种干扰造成的带状干扰,线性采运作用,交通动力线等。
B、残存遗迹:由周围基质干扰引起的如采伐后的林带。
C、环境资源:如河流,河岸、杨柳、相邻高地(实际上是一种异质性)等,这些具一定的相对持久性。
D、由人类种植形成的:如树篱、防风林。
需要由人类长期输入能量,人管理、修剪灌木基部的交错编织。
2)从宽窄上看:有带状、线状等。
3)从与周围景观要素的高度来看,高位:农业防护林,低位:林间小径。
2、廊道的结构特点:俯视,不是平直的而是弯曲的如河、路。
1)不同廊道最明显的特征是曲度:D实/D直在美学上有曲径通幽之效而在生态学上却阻碍各种流的进行。
2)连通性:走廊中的中断数量来表示通道和屏障功能。
间断区对规划和管理极为有用。
它能提供相连接的物种源,促进物种的重新侵入。
3)狭点与结点:狭点形成障碍而结点提供了许多相系的物种源有利于物种重新进入。
生境条件决定小气候造成物种丰度不同,其相互作用强各种流就丰富。
4)断面上边缘区+中央区+边缘区=可相类似,走廊宽度及周围的性质决定了可有某种差别。
如为线状则边缘种占优势,如为带状则内部种占优势。
5)物种组成与相对丰度沿廊道逐渐变化。
D:环境梯度变化。
3、廊道的作用A、运输B、保护(障碍)C、资源D、观赏——曲径通幽。
1)线状廊道:很窄的带边缘种占优势。
受基底条件影响明显,如基底物种、土壤、风、人类活动。
七种:道路、铁路、堤堰、输电线、草本或灌木丛带、树篱不存在,只能在长在线上的物种周围可找到。
树篱是一种湿润景观。
A、起源:农业的发展而出现[1]种植,单一物种占优势如防护林同龄优势种,垂直、水平结构较均一。
多样性较低。
[2]再生动物、风播植物空间异质性,物种多样性高。
[3]残存不同物种的老个体,异质性大、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物种多。
B、结构由于土地集约化、农业现代化而被铲除其分层数目、生境差异造成[1]不同部位:植物种的组成和丰度随小环境不同而异阳面是开阔地物种,阴面是林地物种。
[2]明显的季节性和垂直结构。
C、作用:觅食、保护、水土保持。
2)带状廊道(生态差异、宽度不同带来的功能不同,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如:超高速公路、宽林带、宽动力线(输电线)。
宽度效应有明显的阈值,对宽为3-20M的30个树篱的研究表明,D与森林草本植物呈显著的线性相关。
3-12M物种性无明显差别,大于12M平均数字为窄的的倍以上多样性和丰度较高,内部种明显上升,边缘种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