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太帧认识以太网
- 格式:pdf
- 大小:288.64 KB
- 文档页数:9
以太网通信原理以太网通信原理是一种局域网技术,通过电缆连接计算机和其他网址设备,它是一种基于帧的通信方式。
以太网使用CSMA/CD(载波侦听多径访问/碰撞检测)协议来控制访问网络链路。
以太网中的每个设备都具有一个全球唯一的物理地址,称为MAC地址。
以太网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将数据分为小块,称为帧,然后通过网络传输。
在以太网通信过程中,计算机发送数据时,将数据分解成帧,并在帧中添加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以识别数据发送和接收的设备。
这些帧在网络链路上通过不同设备传输,直到达到目标设备。
目标设备通过匹配帧中的目标MAC地址来接收数据。
在以太网中,当多个设备同时尝试发送数据时,可能会发生碰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
设备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监听网络上是否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
如果检测到信道空闲,设备开始发送数据。
如果多个设备在同一时间开始发送数据,就会发生碰撞。
当发生碰撞时,设备会发送一个干扰信号,然后等待一个随机时间段后重新发送数据。
以太网通信原理还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
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和环型。
在总线型拓扑中,所有设备都连接在同一条电缆上。
在星型拓扑中,每个设备都连接到一个中央设备,例如交换机或集线器。
在环型拓扑中,设备通过一个环形电缆相互连接。
除了物理层的连接方式和帧的传输,以太网还支持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如IP协议和TCP/UDP协议。
这些协议帮助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
总之,以太网通信原理基于帧的通信方式,使用CSMA/CD协议控制访问网络链路。
它还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和支持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
通过理解以太网通信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局域网技术。
以太帧及IP相关报文分析以太帧(Ethernet Frame)和IP(Internet Protocol)相关报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基础且重要的数据传输单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以太帧和IP报文进行分析。
一、以太帧以太帧是以太网中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由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以太类型/长度、数据字段和帧校验序列构成。
1.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2.以太类型/长度:以太类型字段用于指示以太帧中封装的数据的协议类型,例如IP协议、ARP协议等。
当以太类型字段的值为小于或等于1500时,这个值表示数据字段的长度,即以太帧中封装的数据长度;当以太类型字段的值大于1500时,这个字段被称为以太类型,表示封装的数据是什么类型的协议。
3.数据字段:数据字段是以太帧中封装的实际数据,如IP报文、ARP报文等。
数据字段的长度可变,具体长度由以太类型字段指示。
4.帧校验序列:帧校验序列用于检验以太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会计算校验和,并将校验和值附加到帧的最后。
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也会进行计算,如果计算结果与接收到的校验和不一致,则表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
二、IP报文IP报文是基于I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由IP头部和数据部分构成。
1.IP头部:IP头部包含了多个字段,用于指示数据传输的相关信息。
-版本:指示IP协议的版本,通常为IPv4或IPv6-首部长度:指示IP头部的长度,以32位字长为单位。
-区分服务:指示数据传输的优先级和服务质量要求。
-总长度:指示IP报文的总长度,包括IP头部和数据部分的长度。
-标识、标记和片偏移:用于支持IP分片,当数据包过大时,可以进行分片以适应网络传输。
-生存时间(TTL):表示IP报文在网络中可以经过的最大路由器跳数。
-协议:指示IP报文的上层协议类型,如TCP、UDP等。
-校验和:用于检验IP头部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指示IP报文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了一种称为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的协议来控制数据传输。
在以太网中,数据被分割成帧,然后通过网络传输。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首先,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来控制数据传输。
这意味着当一个设备想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会监听网络,确保没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
如果网络空闲,设备就会发送数据。
但是,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碰撞。
当检测到碰撞时,设备会随机等待一段时间,然后重新发送数据。
其次,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识别设备。
每个以太网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它由48位二进制数组成。
当数据帧被发送到网络上时,它包含了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太网设备会根据这个地址来决定是否接收数据。
此外,以太网使用了CSMA/CD协议来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
在以太网中,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和树型。
总线型拓扑中,所有设备都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星型拓扑中,所有设备都连接到一个中央设备上;树型拓扑则是将多个星型拓扑连接在一起。
最后,以太网使用了以太网交换机来提高网络性能。
交换机可以根据MAC地址来转发数据,而不是像集线器一样简单地将数据广播到整个网络上。
这样可以减少网络拥塞,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总之,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了CSMA/CD协议来控制数据传输,使用MAC地址来识别设备,使用不同的拓扑结构来搭建网络,同时利用以太网交换机来提高网络性能。
通过了解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局域网的工作方式,从而更好地设计和管理网络。
以太网的名词解释在当今的数字时代,以太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被广泛应用于家庭、企业和全球网络中。
然而,对于以太网这一术语的含义与其背后的技术我们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
本文旨在通过定义和解释以太网的相关术语来揭示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以太网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局域网(LAN)的标准通信协议。
它建立了一种连续的传输媒介,使得许多计算机和设备能够共享信息和资源。
在以太网中,每个设备通过一种称为“MAC地址”的唯一标识符进行身份识别。
MAC地址是一个由六组十六进制数表示的物理地址,类似于每个人拥有的独特身份证号码。
局域网适配器(LAN Adapter)是一种用于将计算机连接到以太网的硬件设备。
通常,它嵌入在计算机的主板上,负责接收和发送数据包。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网卡”的可插入设备可以用于将计算机连接到以太网。
以太帧(Ethernet Frame)是在以太网中传输的数据单位。
它由多个字段组成,包括目的地MAC地址和源MAC地址,用于在网络中正确地路由和传递数据。
以太帧的长度通常在64到1518字节之间,这允许在网络中传输不同大小的数据。
以太网交换机(Ethernet Switch)是一种用于连接多个设备的网络设备。
它根据MAC地址的目的地和源地址,将数据包传输到正确的设备。
与传统的以太网集线器不同,交换机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大的网络容量。
网络套接字(sockets)是以太网通信的一种接口。
它允许应用程序通过网络相互传输数据。
当网络套接字建立连接时,就会使用IP地址和端口号来唯一标识每个设备。
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将网络分割成多个逻辑上独立的子网络的技术。
VLAN允许不同的用户和设备连接到同一个网络,同时保持彼此独立。
通过在交换机上配置VLAN,管理员可以实现网络流量的隔离和安全性的提高。
无线局域网(WLAN)是一种无线以太网技术,通过无线访问点(Access Point)将无线设备连接到局域网。
以太网的三种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使用双绞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采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在以太网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标准,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
本文将对这三种以太网标准进行介绍和比较。
首先,以太网是最早的以太网标准,它使用10Mbps的传输速率,采用基带传输技术,传输距离最远为100米。
在以太网中,数据帧的最小长度为64字节,最大长度为1518字节。
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来解决数据冲突问题,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出现了更高速的以太网标准。
其次,快速以太网是在以太网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它使用100Mbps的传输速率,采用基带传输技术,传输距离最远为100米。
快速以太网在数据帧的最小长度和最大长度上与以太网保持一致,但由于传输速率的提升,快速以太网能够更快地传输数据,适用于对传输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景。
快速以太网的出现,使得局域网的传输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大改善了网络性能。
最后,千兆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标准,它使用1Gbps的传输速率,采用基带传输技术,传输距离最远为100米。
千兆以太网在数据帧的最小长度和最大长度上与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保持一致,但由于传输速率的进一步提升,千兆以太网能够更快地传输大容量数据,适用于对传输带宽要求较高的场景。
千兆以太网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局域网的传输速度和带宽,满足了现代网络应用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综上所述,以太网的发展经历了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三种不同的标准,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传输速率和技术,适用于不同的网络场景。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以太网标准也在不断演进,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高速的以太网标准,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传输需求。
在选择以太网标准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网络环境来进行合理的选择,以实现最佳的网络性能和传输效果。
计算机网络以太帧1. 简介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其通信基本单位是以太帧(Ethernet Frame)。
以太帧是数据链路层中用于在网络中传输数据的基本单元。
本文将详细介绍以太帧的结构、功能和处理过程。
2. 以太帧结构以太帧是由一系列字段组成的数据包,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2.1 帧前导码帧前导码是一个固定的字段,由7个字节构成。
它的作用是在数据传输之前进行同步和定时,以确保接收方能正确解读数据。
帧前导码的内容为10101010。
2.2 目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是一个6个字节的字段,用于识别帧的接收方。
每个网络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用于标识其在网络中的位置。
2.3 源MAC地址源MAC地址是一个6个字节的字段,用于识别帧的发送方。
与目的MAC地址类似,源MAC地址也是设备的唯一标识符。
2.4 类型/长度字段类型/长度字段用于指示数据字段的类型或长度。
它可以表示以太网上使用的协议类型,如IP、ARP等,或者表示数据字段的长度。
2.5 数据字段数据字段包含实际传输的数据。
它的长度可以根据类型/长度字段的指示进行变化。
2.6 帧校验序列帧校验序列是一个4字节的字段,用于检测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
接收方会根据帧的内容计算校验序列,并与接收到的校验序列进行比较,以确认接收到的帧是否正确。
3. 以太帧的工作流程了解以太帧的工作流程对理解其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下面是以太帧的基本工作流程:3.1 数据封装在发送端,数据从应用层逐层向下传输,最终被封装成以太帧。
数据会按照特定的格式组织,然后与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等信息一起构建帧。
3.2 帧传输以太帧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地。
在传输过程中,帧会经过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这些设备会根据目的MAC地址将帧转发到正确的接口,以确保帧能够到达正确的接收方。
3.3 帧解封在接收端,以太帧被接收到,并根据其结构进行解封。
接收方会根据目的MAC地址判断是否接收该帧,并提取数据字段中的数据。
1、什么是以太网。
⏹以太网是以C S M A / C D作为M A C算法的一类L A N。
●CS:载波侦听。
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监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会。
●MA:多址访问。
每个站点发送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CD:冲突检测。
边发送边检测,发现冲突就停止发送,然后延迟一个随机时间之后继续发送。
2、以太网的MAC地址●M A C地址有4 8位,但它通常被表示为12位的点分十六进制数,例如:00e0.fc39.8034。
●M A C地址全球唯一,由I E EE对这些地址进行管理和分配。
每个地址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供应商代码和序列号。
其中前2 4位二进制代表该供应商代码。
剩下的24位由厂商自己分配。
●如果48位全是1,则表明该地址是广播地址。
●如果第8位是1,则表示该地址是组播地址。
3、以太网的帧结构●以太网帧结构有5种:Ethernet V1(1980)、Ethernet V2(ARPA,1982)、RAW 802.3(Novell,1983)、IEEE802.3/802.2 LLC(1985)、IEEE802.3/802.2 SNAP(1985)。
目前比较常见的为Ethernet V2和IEEE802.3。
●区分两种帧:根据源地址段后的前两个字节的类型不同。
如果值大于1500(0x05DC),说明是以太网类型字段,EthernetII帧格式。
值小于等于1500,说明是长度字段,IEEE802.3 帧格式。
因为类型字段值最小的是0x0600。
而长度最大为1500。
4、以太网通信的原则:●同一时刻只能有一台主机在发送,但可以有多台主机同时接收——广播;如果一个以太网报文被完全发送出去则在链路上肯定不会发生冲突,即理论上不再需要发送第二次。
5、共享式以太网的缺点●在共享式以太网中,所有的主机都以平等的地位连接到同轴电缆上,但如果以太网中主机数目较多,则存在以下严重问题:介质可靠性差、冲突严重、广播泛滥、无任何安全性6、传统以太网连接设备HUB●所有的HUB都是半双工的,HUB仅仅改变了以太网的物理拓扑●HUB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设备。
常见以太网帧结构详解以太网是一个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其数据传输是以帧的形式进行的。
以太网帧是以太网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通过帧头、帧数据和帧尾等部分来描述有效载荷的数据。
以太网帧的结构如下:1. 帧前同步码(Preamble):以太网帧的开始部分有7个字节的帧前同步码,其作用是为接收端提供定时的参考,帮助接收端进行帧同步。
2.帧起始界定符(SFD):帧前同步码之后的1字节帧起始界定符为0x55,标志着以太网帧的开始。
3. 目标MAC地址(Destination MAC Address):目标MAC地址占6个字节,表示帧的接收者的MAC地址。
4. 源MAC地址(Source MAC Address):源MAC地址占6个字节,表示帧的发送者的MAC地址。
5. 长度/类型字段(Length/Type Field):长度/类型字段占2个字节,当该字段的值小于等于1500时,表示以太网帧的长度;当该字段大于等于1536时,表示该字段定义了帧中的协议类型。
6. 帧数据(Data):帧数据部分是以太网帧的有效载荷,其长度为46到1500字节,不包括帧头和帧尾。
7. 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帧校验序列占4个字节,主要用于对帧进行错误检测,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8. 帧尾(Frame Check Sequence,FCS):帧尾占4个字节,用于标识以太网帧的结束。
以太网帧的长度为64到1518字节,其中有效载荷部分数据长度为46到1500字节,不同帧的长度可以根据网络需求进行调整。
在发送以太网帧时,发送方会在帧尾的后面添加额外的字节以保证整个帧的长度达到最低限制。
这些额外的字节即填充字节(Padding),用于使帧长达到最小限制的要求。
以上是以太网帧的常见结构,它描述了以太网帧的各个部分的作用和位置。
了解以太网帧的结构对于理解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和网络通信非常重要。
以太网的名词解释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企业等各种场景。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以太网作为实现互联网连接的一种重要技术,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太网最早是由Xerox、Intel和DEC共同开发的一种局域网协议。
它基于电信号传输,采用了一种称为“以太网帧”的数据封装格式。
这种格式包括了目标地址、源地址、数据内容以及冗余校验等信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以太网的工作方式是通过计算机之间的物理连接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每台计算机上都有一个网卡,它的作用是将数据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网线发送出去。
多台计算机通过集线器或交换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局域网,实现彼此之间的通信。
在以太网中,数据传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广播和点对点。
广播是指通过局域网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可以接收到相同的数据,适用于需要向多台计算机发送相同信息的场景。
而点对点则是指数据只会被发送给指定的计算机,提供更加私密和安全的通信环境。
除了上述的基本概念,以太网还有一些相关的名词需要解释。
其中,网络拓扑结构是指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方式。
例如,星型拓扑结构是指每台计算机通过一根网线连接到中央集线器或交换机,形成一个星形结构。
而总线型拓扑结构则是将多台计算机通过一条网线串联起来。
此外,以太网还有不同的速率和类型。
速率是指数据传输的速度,常见的有10Mbps、100Mbps、1000Mbps等不同级别。
不同的速率适用于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网络环境。
而以太网的类型则根据物理介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包括了光纤以太网、双绞线以太网等。
以太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10Mbps到如今的千兆以太网,其速率和传输距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太网已经成为了实现互联网连接的主流技术之一,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
总之,以太网作为一种局域网技术,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太网,不仅能够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还能够连接到互联网,获得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从以太帧认识以太网Version 11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的格式1.1 基本概念MAC地址也称为硬件地址、物理地址、或二层地址,它是预先编程并存储在硬件上如网卡。
在以太网中,最后的寻址是落实到MAC地址上,在IPV4的网络里实际上是靠MAC地址去转发数据包或帧。
MAC为6个字节,48位,如00-60-08-09-ab-12,first three octets indicate the vendor—OUI(Organizational Unique Identifier),OUI决定了MAC地址是全球唯一、不重复冲突的; The last three octets equate to a host identifier for the device.1.2 注意事项(1)MAC地址是本网段有效,在不同的网络里MAC地址不冲突。
(2)MAC地址一般是可以改变的:A) 路由器以太口上MAC的修改:未修改前修改后:以上修改的内存驻留的MAC,其bia即固化的MAC未变B) 交换机背板地址一般不能改变C) PC机网卡MAC的修改:也可用修改注册表来实现1.3 MAC地址绑定用IP与MAC的静态绑定防止ARP地址欺骗:在PC机上绑定网关路由器的MAC,在网关上绑定PC的MAC。
下面是一个在PC上绑定网关(192.168.200.200)的MAC,防ARP欺骗的例子:以上这个例子说明,只要把网关的IP(192.168.200.200)MAC (cc-00-8e-58-00-00)在PC上进行绑定,那么,PC就会把包送到这个网关。
2 以太网帧的格式及帧的大小802.3的帧格式:2.1 以太网的帧格式一共分四种,最普遍的是以下两种:a) 第一种Ethernet V2(ARPA),一般应用于用户数据帧b) 第三种802.3/802.2,一般就用于以太控制帧以上是一个STP帧,可以看到length字段及DSAP/SSAP,另外还可以看出一个帧的最小长度为64(以上不包括CRC 4个字节)2.2 以太帧的大小:以Ethernet V2为例A)一般情况下最大帧为1518,其中1500为payload,18个字节为头(6+6+2+4),最小为64个字节,不够的用padding/traile r补齐,在以上802.3/802.2的帧中可看到trailer。
B) 实际应用数据中的三种帧的类型a) Unicast frame:目的地址都为主机MAC,其目地MAC的IG(Bit0 of Octet 0 )位置0b) Broadcast frame:目的地址为FF-FF-FF-FF-FF-FF,其目地MAC的IG(Bit 0 of Octet 0 )位置1c) Multicast frame:目的地址为01-00-5E开头(224.0.0.0—239.255.255.255),其目地MAC的IG(Bit 0 of Octet 0)位置12.3 Baby Giant及Fragment2.3.1 Baby Giant大于1518字节(oversize)的帧叫Baby Giant,如802.1q的帧(1518+4=1522),或QinQ(1522+4=1526)的帧,关于Baby Giant IEEE 的802.3ac扩大的以太帧的最大尺寸为1522,所以交换机 802.1q缺省情况下不用增加MTU值即可正常工作,但如果启用QinQ(Sw mo dot1q-tunnel)功能,交换机的MTU必须改为1504(SYSTEM MTU 1504)。
2.3.2 Fragment小于64字节的碎片在以太网里是无用的,在半双工模式的共享网络发生冲突时会大量产生这种碎片,碎片在存储转发模式(store-and-forward)及免碎片模式(Fragment-free)下是会被会被丢弃的,但在快速转发模式(cut-through)下是会被转发的。
2.3.3 jumbo 帧帧的大小为9K,因为帧小使网络的转发效率低,这也是存储网络中用Fiber Channel的原因之一,因为FC的转发是Block-lever基于块的,它的payload为2112大小。
当今高性能的交换机大都支持Jumbo帧,但要求整个网络中的所有设备都要支持。
3、几种特殊的MAC3.1 HSRP 和VRRP的动态产生MAC二者的地址都是一个虚拟的地址,其实数据流走的还是真正的active/master的MAC。
HSRP MAC: 0000.0C07,AC XX VRRP MAC:0000.5E00.01XX,其中XX为组号。
以上几乎是有关以太网中关于MAC地址的详尽阐述。
3.2 MS NLB(Network Load Balance)的动态产生MAC产生的NLB Cluster用IP是单播地址,而MAC地址是组播地址,如果交换机工作在三层模式,那么要求交换机的支持单播IP地址到组播MAC的映射,即支持static multicast ARP。
3.3 虚机的MACVMware MAC:00-0C-29-XX-XX-XX, 00-50-56-XX-XX-XX4 包的转发率异步传输:每发一个字节,一个停止位,即1/8浪费带宽同步传输:在数据前加一个前导位7E:01111110,收到前导位后,后边是所要发的数据以太网传输:101010….1011(8个字节preamble前导位)+1个以太帧+12字节停止位在计算交换机包的转发率时是按以太网最小包64字节计算的,10M端口如在线速下其包的转发率为:(10000000/8)/(64+(8+12))=14880包/秒,即对于一个1G端口,在全线速下包的转发率为1.488Mpps5以太网的流控(802.3x)5.1 概念由于发送方的速率太快,导致接收方处理不了时,用pause帧即xoff/xon强迫对方停止和继续开始传输。
Pause帧是一种符合IEEE802.3标准的以太网帧,其属于MAC控制帧的一种,MAC控制帧的格式如图所示。
目的MAC地址域,6字节,要求为01-80-C2-00-00-01(STP的地址为01-80-C2-00-00-00);源MAC地址域,6字节,为本设备MAC地址;以太网帧长度或类型域, 要求为 88-08,用于标明本帧的类型为MAC控制帧;MAC控制操作码,2字节。
Pause帧仅是MAC控制帧的一种,对于Pause帧,其在MAC控制帧中 的操作码为00-01;MAC 控制参数域,包含用于MAC控制相关的参数。
对于Pause帧,此处应填入要求对端设备暂停发送的时间长度,由两个字节 (16位)来表示该长度,每单位长度为物理层芯片发送512位数据的时间。
所以发送一次Pause帧,要求对端设备暂停发送的时间长度最长为:65535×512/以太网传输速率;保留域。
5.2 实例5.2.1 HPC 存储IO网络环境说明:A)红色为10G以太网连接B)存储节点为6个10G线路连接,并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GPFS。
C)刀片交换机采用1G下行10G上行刀片交换机,途中绿色部分。
D)每个节点采用14个刀片,本测试环境共5笼刀片,(整个环境超过20笼刀片)E)测试工具为iozoneF)刀片服务器系统为Linux系统,网卡为Broadcom千兆网卡5.2.2 现象描述(计量单位为bps)A)刀片服务器采用直通模块,不采用刀片交换机单节点存储读的性能为80M,当逐个增加刀片服务器时读性能持续增加B)采用刀片交换机网络连接设备单点的存储读的性能为40M左右,并且随着读客户端数量的增加,整体IO性能不会变化或者递增。
5.2.3 分析当进行读操作时,由于刀片交换机上行链路是万兆—连接存储服务器,而刀片交换机内部端口是千兆--连接刀片存储客户端,造成链路不匹配,使从服务器方向来的数据不能及时被客户端所读取,由此造成刀片交换机端口拥塞,由此刀片交换机向存储服务器发流控,服务器收到流控后暂停发数据----所有的客户端都得不到数据,当不拥塞时传输又继续,接着又拥塞,又叫停。
如此,传输时断时续。
一个刀片客户端叫停后,其它客户端也就无数据可读处于“饥饿”状态,更为严重的是多个客户端会造成相互“感染”,使问题更为严重。
5.2.4 最后解决的方法关闭刀片交换机连接GPFS服务器的上行万端口的flow control。
与此相反,当客户端进行写操作时,是由千兆向万兆的方向进行,所以不存在此问题。
半双工:用Back Pressure6MAC地址表6.1 概念二层设备交换机都有一个功能—地址学习功能,即通过学习转发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生成一个端口与MAC地址的对应表,称作MAC地址表(FDB表或CAM表),之后的数据转发时,就会查此表,如果数据帧的目的MAC在表中,那么就从所对应的端口中转发,从而避免数据的广播(交换机对数据帧目的地址未在MAC表中的处理机制是广播,即对所有的端口进行转发)。
查看MAC地址表的基本命令如下:G8264#show mac-address-table6.2 MAC地址表分类6.2.1动态和静态6.2.1.1动态交换机自动学习所生成的MAC地址表,叫动态MAC地址表或表项;6.2.1.2 静态MAC地址表或表项由手工配置所生成的,叫静态地址表或表项;手工配置的命令如下:a)静态单播:b)静态组播6.2.2单播和组播MAC地址表一般所指的是单播的MAC地址表,同时交换机也可以手工静态地配置组播MAC地址表,如果交换机启用了IGMP Snooping后,那么交换机也会动态地生成组播MAC地址表。
单播与组播的MAC地址表的主要区别:在一台交换机的一个VLAN中,一个单播MAC只能与一个端口相关联对应,而一个组播MAC地址可与多个端口关联对应,因为组播地址代表的是一组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