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 格式:docx
- 大小:17.08 KB
- 文档页数:10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
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文化全球化的含义等几个方面来界定。
另外,英语作为应用极为广泛的语种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其存在状态与走向也应予以关注。
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文化/英语一、众说纷纭“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80 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
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
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
第二,全球化不单指经济生活全球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
第三,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
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
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
第四,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新现象。
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动态课题组,《世界经济全球化研究现状》,载《人民日报》,1998年8月22日。
)。
不过把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到这一层面是不够的。
全球化可进一步理解为行为主体的发展并建立起全球网络这样的过程。
全球化含义的不同,对其理解也就不同了。
有人提出:(1 )全球化是带有全局性、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
(2 )一体化带有制度趋同的意思,实际上不可能出现一个单质世界,所以可提全球化,不可提全球一体化。
解读“文化全球化”之内涵【摘要】:文化全球化是这样一个过程:不同民族文化在统一的”全球场”内、在”融合”与”互异”的同时作用下,不断交流、互补,实现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逐渐呈现出趋同性增强、融合性增强以及多元性增强的特征。
趋同性特征的显而易见,使得人们将文化同质化等同于文化全球化,而这是对文化全球化的误读。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文化一、文化全球化之”文化”与”全球化”界定文章采广义文化说,即”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其内容的系统。
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物质文化;作用于社会,产生了制度文化;作用于人本身,产生了精神文化。
”[1] 因此,文化包括三个层面:显露在外的是物质文化层,它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中最易于变化的层面;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层,作为人类行为和活动的习惯、规则,它既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物质文化的工具,同时也制约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精神文化层面居于文化结构的里层,它是一定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精神文化层是人的实践活动长期积淀的结晶,是文化中最保守的因素。
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文化的有机统一整体。
“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内在的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二律背反”[2]。
一方面,全球化包含着同质化。
各国各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某种趋同化,国际组织的增加及其作用的增强,国际性标准、规范的制订、接纳与遵守,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这一趋势。
另一方面,”它在推进同质化的同时也导致异质化”,它是”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并存与辩证统一”[3]。
本土民族主义的复活以及本土认同的增强,民族独立与民族自治运动的此起彼伏以及遵守、解释、实施国际准则中的本土化倾向,无一不体现着全球化过程当中的特殊性。
二、”文化全球化”的内涵作为全球化的一个方面,文化全球化本身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作者: 魏海香[1]
作者机构: [1]北京工商大学社科部,北京市100048
出版物刊名: 新视野
页码: 70-72页
主题词: 文化全球化;全球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性文化
摘要:学术界在对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中,出现了与文化全球化互译的几个概念:全球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性文化。
它们与文化全球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如果将它们直接等同于文化全球化,将会导致对文化全球化概念理解的偏差,但如果将它们看作对文化全球化的完全误读,又会忽略文化全球化与之复杂的关联,因此,考察和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对正确理解文化全球化而言,至关重要。
如何评价文化全球化的观点如何评价文化全球化的观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热门话题。
作为学术概念,“全球化”最初用于描写经济现象,即“经济全球化”,之后才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成为从知识界到大众百姓所普遍关心的热点。
面对经济全球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也必然走向全球化,这一点已日益凸显在人们面前。
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带来文化全球化”。
其根据是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所发生的并不是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而是各个民族的文化多元化和多极化的发展。
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尚未准确地把握“文化全球化”的含义,以为“文化全球化”就是“全球文化”,就是各个民族文化的消亡。
事实上,若准确地界定文化全球化的内涵,我们就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主要是指超越本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全球化的产生意味着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普遍价值,已经作为一种现实存在于世,因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指民族间文化平等的交流和共融;文化全球化指国际制约机制具有的超国家性的权力对各国文化权力的制约;文化全球化指存在着一些超越本土的价值观念。
文化全球化不等于“全球文化”或统一的世界文化。
各民族的精神活动成果越来越成为“共同享受的东西”,这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同时,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并不会因这种“共同”而失去发展的活力,正相反,各民族文化从这种同一性中获得新的生机。
全球化不等于一体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体是全球化产生的结果之一。
因此,承认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实际上就是承认世界上的各民族在文化上没有优劣之分,能够相互交流和融合,否认文化的多样性,就会导致文化霸权说的产生。
文化霸权,也称文化强权、文化殖民主义,指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价值观的强加行为。
文化全球化并不能说是文化霸权的外衣,它们本质并不相同,但文化全球化可以说是文化霸权产生的背景。
文学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特色一、文学全球化的概念文学全球化是指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交流与互动。
它既包括文学作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翻译与出版,也包括作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全球文学奖项的设立和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
二、文学全球化的表现1.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读者能够欣赏到其他文化的文学作品。
2.作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作家会议、文学节、作家访问等活动,促进了作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全球文学奖项:如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文学奖等,奖励了世界各地的杰出作家,提高了文学在全球的关注度。
4.文学理论的互鉴: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对文学理论进行交流与探讨,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三、文学本土特色的坚守1.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作家在创作中关注本土文化,挖掘本土历史、民俗等元素,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2.本土语言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本土语言,体现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3.本土视角的呈现:作品反映本土生活、描绘本土风情,展现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4.本土价值观的传达:文学作品传递本土价值观,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四、全球化与本土特色的辩证关系1.相互影响:全球化使本土文学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受到外部文学的影响,使本土文学不断发展。
2.相互借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文学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成果,丰富自身内涵。
3.保持特色:在文学全球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应坚守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现象。
4.共同发展:在全球化与本土特色的辩证关系中,各国文学应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五、中学生如何面对文学的全球化和本土特色1.拓展阅读视野:中学生应阅读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增强本土文化认同:通过阅读本土文学作品,了解本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3.培养国际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学生应具备国际视野,关注世界文学的发展动态。
什么是全球化,它对世界有什么影响?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个方面。
简单来说,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日益加强,趋向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全球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方面。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全球贸易和国际投资也日益增加。
这种趋势的好处是可以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副作用包括增加了贫富差距、加剧了有些国家的贫穷问题、加速了全球资源的消耗等等。
二、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融合和扩散。
通过全球化促进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认识,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但是,文化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文化同质化现象的出现,这也可能导致本地文化的消失。
三、技术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利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将生产、供应和销售过程全球化。
这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也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然而,技术全球化也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因为跨国公司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持有谨慎态度。
四、政治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是指各种全球性的政治的力量不断地涌现并产生影响力。
例如,联合国等全球组织的成立为全球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
但是,这也带来了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因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目标。
总结起来,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对世界各国和人民都有重大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
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文化全球化的含义等几个方面来界定。
另外,英语作为应用极为广泛的语种在文化全球化过
程中其存在状态与走向也应予以关注。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文化/英语
【正文】
一、众说纷纭“全球化”
“全球化”一词,是80 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
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
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
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
了全球经济整体。
第二,全球化不单指经济生活全球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
第三,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
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
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
第四,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新现象。
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
不过把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到这一层面是不够的。
全球化可进一步理解为行为主体的发展并建立起全球网络这样的过程。
全球化含义的不同,对其理解也就不同了。
有人提出:全球化是带有全局性、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
一体化带有制度趋同
的意思,实际上不可能出现一个单质世界,所以可提全球化,不可提全球一体化。
不加定语的全球化是不准确的,因为只有经济
和科技全球化是一种现实趋势。
其他如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虽有相互影响和吸收,但不可能实现全球化。
二、文化全球化的意义
费孝通先生在描述20世纪的局面时说:“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
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
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
这种形成的过程,我
就将之定义为“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狭隘的民族文
化保护主义和殖民主义。
第二,它拓宽了文化分类的范围。
第三,它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并对
我们的建设事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缩短了人们之
间的时空距离,这为文化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实现全世界的和平和共同发展的理想是这一过程的理论基础。
三、对文化全球化的认识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
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我们不妨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称之为“全球
化文化”。
对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认识就是对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第一,全球化文化不是某一种文化的扩张
和垄断,如人们担心的“美国化”、“中国化”。
也不是世界上的主要文化,如“儒家文化”、“西方文化”。
而是包括一切文化的整合体。
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文化群体,他们在世
界融合的过程中为了维护各自的特征、自我肯定和认同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产生多种多样的担忧和抵抗。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是表现为某一两种文化的对抗,也不只是与主要文化有关。
例如,“日本化”对韩国的威胁就要比“美国化”大得多。
而柬埔寨更害怕
“越南化”,斯里兰卡害怕“印度化”。
各种“文化圈”,如“中华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从某方面来说是一种想象性的群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则制造了文化间的“壁垒”,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垄断。
我们所说的全球化文化涉及的是一切文化。
第二,全球化文化不是建立在土地疆域划
分基础上的一种文化,而是建立在文化主体——人的基础上的文化。
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为解释世界各民
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提出“挑战与回应”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该民族对其所生成环境所作的挑战的一种
回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9页。
)。
也就是说,每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对其文化
的产生与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人们从地理环境的不同归纳出东西文化的差异。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扩大和日益复杂,文化的差异更加明显。
即使同一社会的成员,由于个体的不同也存在着文化差异。
而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疆哉的人也能有着同样的
文化观。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差异和依存
关系,人的神圣性和普遍人性便成为能维持人类共同性和一致性的文化理念。
如“民主”、“自由”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
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文化真的会由这些理想
而统一或同化,因为这些文化理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处于本土化的进程之中,从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我们所说的“全球化文化”中的“全球”更强调一个极为广
大的人群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域概念。
第三,全球化文化的表征是一种动态的流动,而不是静态的文化形态。
它主要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各个文化群体间人员、技术、资金、意识形态的相互融通。
这种流动中,人们最注意的是意识形态的
渗透。
如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这种全球化的意识形态的流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观
念输入、输出的过程,而必须通过“跨文化”的翻译。
这个翻译过程就是一个“文化消化”的过程。
当前,全球化意识形态流动中,主要是“自由”、“民主”、“权利”、“平
等”等基本价值观念的流动。
第四,全球化文化不是否定世界强势文化
与弱势文化的差别,也不是无视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对立。
文化全球化中弱势文化并不是处于受损害、遭消解的被动地位。
全球化文化不是强势文化同化弱势文化的文化。
也不是弱势文化被同化的文化;既不是强势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以“世界”为处所的一体化文化。
全球化文化是多向文化流动而产生的多元、多重组合形式。
不同的流动方式就有不同的文化存在场所。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文化是一种复数的文化。
但互不相关、互不流通的各种民族文化即使并存于世,也不能称其为全球化文化。
在这种相互的交流中,各种文化的地位是平等的,应充分发扬所有文化的优点,从而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局面。
对此点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民族文
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
随着“文化商品化”程度的加深,各商业大国的文化随着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份额的扩大而影响范围增大。
某些西方国家正是利用这一点来加强本国
文化的渗透,从而达到“文化殖民化”的目的。
但历史表明殖民主义不可能解决文化共存的问题。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吸取当地文化的优点,创造和谐的局面是我们文化推广的目的所在。
四、文化全球化中的英语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它的全部。
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
文化的发展可以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前提。
毋须置疑,英语的应用席卷全球,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
根据英国文化委员会所做的名为“English 2000”的大型调查数据表明:全球以英语为母语者为亿;到2000年,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将超过10亿;英语教学工业每年给英国带去70多亿英镑的有形和无形收入。
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必然会产生英语的迅速本土化。
“新加坡英语”、“中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