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科学技术社会 以菌治虫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13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实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
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并指出注意事项:①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
②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
③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
④要实行恒温培养。
质疑:相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
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55页最后一段到56页第一段。
教师建议学生先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教师展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皮肤表面使人得足癣、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思考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
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科学·技术·社会以菌治虫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一)生物防治的三种类型: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二)以菌治虫的科学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大胆思维、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自然力量防治病虫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农药的危害,牢记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环保理念,初步形成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现代农业思想。
教材分析:本课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内容短少深奥,但科学性强,生物防治的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能给学生理想前途教育。
教学重点:(一)以菌治虫的科学原理。
(二)以菌治虫的意义,教学难点:以菌治虫的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这门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学习热情高,但有些学生平时的观察能力不强,部分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导致有些知识点没有理解透彻,容易混淆概念。
教学方法:利用观察对比加深学生记忆,利用电脑补充课外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吸引学生,更加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问: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二)引起动植物患病。
(三)与动植物共生。
实际上“引起动植物患病”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细菌和真菌能引起一些有益的动植物患病也能引起一些有害的动植物患病。
那么引起一些有害的动物患病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生物防治中的以菌治虫。
板书课题:以菌治虫。
二、观察图片,观看视频,讨论使用农药带来哪些危害?小结:1、农药残留在植物体内,沿食物链富集,引起动物和人类中毒。
2、害虫产生抗药性。
不断加大农药使用剂量。
3、对土壤、水源产生长期污染,且具有不可逆性。
三、引出生物防治等概念。
(一)生物防治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公元304年左右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和公元877年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虫蚁防治柑橘害虫的事例。
19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世界许多国家有了迅速发展。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科学·技术·社会以菌治虫》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以菌治虫”的概念,了解几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及其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农业理念。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展示一组害虫危害农作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问:“面对害虫的侵扰,我们通常有哪些解决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优缺点?”学生活动:2.1 学生认真观看图片或视频,对害虫的危害产生直观感受。
在教师提问后,积极思考并回答,提出化学农药、物理方法等传统防治手段,并讨论其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展示和问题引导,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以菌治虫”这一绿色防治方法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3.1 概念讲解:•引入“以菌治虫”的概念,解释其基本原理,即利用某些细菌或真菌等微生物来防治害虫。
•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以菌治虫方法,如苏云金杆菌防治玉米螟、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等。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对“以菌治虫”有了初步的认识。
过程点评:•概念讲解清晰,举例生动,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以菌治虫”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2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个具体的以菌治虫成功案例,详细介绍其实施过程、效果及环境影响。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该案例的成功要素,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参与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质疑。
过程点评:•案例分析环节通过具体实例的探讨,加深了学生对“以菌治虫”方法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菌治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科学.技术.社会”栏目。
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细菌、真菌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学习内容。
《以菌治虫》该部分内容是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多方面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材中介绍了两种杀虫微生物:第一个是苏云金杆菌,介绍了其名称来源、杀菌机理、使用方法和杀灭害虫的种类;第二个是白僵菌,介绍了其杀灭害虫的种类及害虫死亡时的状态,内容较为简单,学生能够大概了解以菌治虫这种生物防治方法。
教材还介绍了以菌治虫的优点,有助于学生明白以菌治虫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大体了解细菌、真菌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分析以菌治虫的原理。
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解一些治理害虫的方法。
2.能力方面: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完初中生物的所有内容,具备较强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资料。
3.情感方面:通过近两年的学习,学生认同生物学知识与社会密切相关,也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害虫防治的一般方法。
2.关注以菌治虫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说明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治虫的原理。
四、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并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资料,分析草地贪夜蛾危害农作物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一步理解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学会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资料《苏云金杆菌的发现》,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精神,增强科学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科学阅读和资料分析能力。
3.结合苏云金杆菌致死昆虫的主要机理模式图,描述苏云金杆菌杀虫的途径,提升图解分析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分析以菌治虫的优缺点,学会辩证看待事物,增加科学研究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以菌治虫-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步骤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点:
1.了解菌对害虫的防治作用;
2.学会菌防虫技术的基本原理;
3.了解菌在防治害虫中的应用范围和作用。
步骤二:教学重点
1.菌的防治作用;
2.菌防虫技术的基本原理。
步骤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介绍菌对害虫的防治作用。
2. 学习过程:
1.学生听讲,了解菌的防治作用和基本原理;
2.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以加深对菌防虫技术的理解;
3.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实例,探讨菌在防治害虫中的应用范围和作用。
3. 练习与应用:
1.学生分组,选择一种害虫进行研究,并展开调查;
2.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开展虫害防治实验;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菌在防治害虫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步骤四: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记录、实验分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和点评。
步骤五:教学反思
老师结合教学实际,对本节课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认真分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对自身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总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掌握了菌防虫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了菌在防治害虫中的应用范围和作用。
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以菌治虫》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不教”,在于学生获得仅仅过程的体验,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在于形成准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基于以上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理解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虽然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已经在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作了初步的介绍,但本节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全面、更深层地介绍细菌、真菌。
通过本节学习对学生形成辩证的世界观,提升综合分析水平都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与本节课相关的一些知识,但还没有把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起来。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水平。
教学重、难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辩证地看待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水平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水平和交流表达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
2.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策略与手段:学生主要采用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实行学习,教师通过视频、图片设问等形式对学生实行启发引导,并适时评价。
作业设计1、小猫把鱼内脏埋在土里,过一段日子,小猫再挖开泥土,内脏不见了,你能告诉小猫,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对自然界有何意义?2、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豆类植物具有肥田的作用,《齐民要术》中就指出豆类与谷类套作轮栽的好处,你知道为什么吗?3、选做题:课本P69页评价试验方案(有水平的学生先课下思考,下节课共同讨论)板书设计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生产者无机环境消费者分解者二、与动植物共生1、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2、豆科植物根瘤: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3、以动物共生的细菌三、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第三节真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2、知道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孢子印,使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实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会真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生活。
学习重点:1、理解真菌繁殖的方式、营养方式、细胞结构。
2、能理解常见的真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学习难点:1、观察水平的训练。
2、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 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它有哪些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分别是什么?二、预习检测:1.日常生活中,你都知道哪些真菌?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益处和害处?2.真菌可分为和两类,例如:是前者,是后者。
三、自主导学,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组内同学讨论、研究共同完成下列任务:1.观察蘑菇,结合教材P62彩图并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回答问题:蘑菇是一类大型真菌的总称。
地上部分是菌盖和菌柄,二者合称为子实体,由菌丝构成。
菌盖下面的菌褶表面可产生大量的孢子。
地下部分是纤细的菌丝,交错伸展在土壤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有机物。
(1)理解蘑菇的结构(重点观察菌褶),并指出各部分名称。
(2)想一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什么?2.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阅读教材P63,回答问题:(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2)青霉和曲霉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它们与细菌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点?(4)真菌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宜它们的繁殖?3.归纳总结真菌的主要特征。
真菌的特征是:既有单细胞的个体,如_________,也有多细胞的个体,如_______________,细胞内有_______的细胞核;能够产生________,________能够发育成新个体;细胞内_____叶绿体,营养方式为________。
《以菌治虫》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不教”,在于学生获得只是过程的体验,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在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基于以上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虽然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已经在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作了初步的介绍,但本节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全面、更深层地介绍细菌、真菌。
通过本节学习对学生形成辩证的世界观,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与本节课相关的一些知识,但还没有把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起来。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辩证地看待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
2.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策略与手段:学生主要采用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通过视频、图片设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并适时评价。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小猫把鱼内脏埋在土里,过一段日子,小猫再挖开泥土,内脏不见了,你能告诉小猫,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对自然界有何意义?2、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豆类植物具有肥田的作用,《齐民要术》中就指出豆类与谷类套作轮栽的好处,你知道为什么吗?3、选做题:课本P69页评价试验方案(有能力的学生先课下思考,下节课共同讨论)板书设计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二、与动植物共生1、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2、豆科植物根瘤: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3、以动物共生的细菌三、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以菌治虫的优势:安全、环保。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科学·技术·社会以菌治虫》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生物防治的概念,特别是以菌治虫的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以菌治虫的实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理解生物防治相比化学防治的优势。
3.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及农业科技的兴趣,鼓励他们关注并探索更多生物防治的方法。
4.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到生物防治在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以菌治虫的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生物防治相比化学防治的优势。
三、教学难点•理解以菌治虫过程中微生物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分析并评价生物防治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以菌治虫的原理示意图、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实例图片或视频)。
•相关科学文献或网络资源,介绍生物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以菌治虫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实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以菌治虫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作用机制、效果及优缺点。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异同点,以及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描述一个农田中害虫肆虐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防治害虫而又不破坏生态环境。
•提出问题:介绍生物防治的概念,提问:“你们听说过以菌治虫吗?它是如何实现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以菌治虫的原理:•讲解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在自然界中的生态作用,特别是它们对害虫的抑制作用。
•展示以菌治虫的原理示意图,说明微生物如何识别、寄生或产生毒素杀死害虫。
•以菌治虫的应用实例:•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农业生产中以菌治虫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玉米螟等。
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水平目标:尝试制作甜酒、酸奶或泡菜等。
能够使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注重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食品腐败的原因;食品保存方法;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食品腐败的原因;食品保存方法;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录像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上堂课内容】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生: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
师:1,细菌和真菌是如何参与物质循环的?2,举几个典型的有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动植物和人患病的例子。
3,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是如何与动植物共生的。
抽学生回答,记入平时成绩。
【新课讲授】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的作用,有的对我们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不利。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是如何利用细菌和真菌为自身服务的。
师:首先,我们能够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
请同学们自行阅读书P71—72,列出下表附:(一)酒曲:纵观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的历史,可发现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酒绝绝大部分是用酒曲酿造的,而且中国的酒曲法酿酒对于周边国家,如日本、越南和泰国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二)酵母菌在有氧时和无氧时对葡萄糖分解的反应(三)制作酸奶在发酵制品中,酸奶是一种最为流行的产品。
酸奶的种类很多,按照脂肪的含量高低,能够分为全脂酸奶(脂肪含量大于3%)、半脱脂酸奶(脂肪含量为1%~3%)和脱脂酸奶(脂肪含量小于1%);按其凝乳状态,又可分为凝固型酸奶和搅拌型酸奶;按照风味又可分为普通酸奶、果味酸奶、果料酸奶等。
《科学·技术·社会以菌治虫》教学设计
庄河市第九初级中学徐淑芬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以菌治虫已经在我国普遍推广,其中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在我国的应用最为广泛。
利用细菌、真菌作为杀虫剂,不仅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还可以通过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2.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本节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取师生讨论和启发式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关于以菌治虫,学生可能了解的比较少,教师多查阅资料,让学生通过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以菌治虫。
②列举常见的细菌或真菌杀虫剂。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学以致用”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关注生物防治技术。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关注以菌治虫的应用。
2、难点
说明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的应用原理。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六、板书设计
科学·技术·社会以菌治虫
一、概念
二、苏云金杆菌
三、白僵菌
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