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4.5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内容包括:金田起义、永安建制、武昌起义、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太平天国的军事扩张、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展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画卷。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题,可能对其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关注其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资料和文字,创设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平天国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
人教版必修①教学设计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历程的重大事件;识记《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内容。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论从史出找原因。
(2)组织学生研读《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作出正确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研读分析太平天国的两大文献,感受太平天国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形成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情感体验。
(2)学习评价天京变乱的讲解,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3)学习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因果,认识时代呼唤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及代表。
【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两大文献及精神。
难点:对两大文献的评价;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此部分的学习内容涉及较少,感知也较我少。
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总结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课内容比较繁杂,且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不易接受,所以应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思考讨论,教师加以归纳。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关于太平天国爆发、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路线图等视频、太平天国路线图动画、及有关图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根据教材,写成《同步作业》导学案;列出本课大事年表;查找相关本地区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一)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调研存在疑惑和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近年来,党和政府把“三农”问题放在了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三农”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由于我国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本课将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展开。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洪秀全等人的活动,以及太平天国政权的发展和衰败。
此外,教材还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次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农民起义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太平天国运动较为复杂,涉及的人物、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可能较难理解,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述法:教师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
2.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2.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3.投影仪或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详细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的发展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太平天国运动。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深入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金田起义、太平天国的建立、太平天国的发展和衰落、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的人物、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简单描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面、深入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太平天国运动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
3.案例素材:教师收集太平天国运动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4.视频资料:教师准备太平天国运动相关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平天国运动。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太平天国运动》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高潮和结局。
教材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建设、天京事变、捻军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等方面展开,全面展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画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近现代史实有所了解。
但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模糊不清、理解片面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高潮和结局,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地位和影响。
2.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原因。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太平天国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纲领所表现出的局限性。
(2)颁布《资政新篇》
材料七兴银行。
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设问:《资政新篇》能否得到农民的欢迎为什么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有什么异同设计意图:深入分析《资政新篇》,既要看到《资政新篇》的进步性,又要看到这一纲领的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这个天国不太平
材料八
材料九
设问:材料七、材料八之间有何联系你如何看待
设计意图:以“不太平”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鼓吹的所谓“人间天国”的本质,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
材料十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
设计意图:如何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通过引用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并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方法。
教师:前一阵子,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大国无兵》,书中有这样一则材料,让我感到很震撼。
材料十二“1851年至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死亡人数一亿六千万。
而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至少在一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七千万以上。
”
——田秉锷着《大国无兵》“(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
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
这次屠杀,是历来南京灾难中最惨烈的一次。
屠城、焚烧城后,南京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了。
清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
”显然这次屠杀最保守估计也应该在50万人以上。
材料十三
设问:依据材料十二、十三,根据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
设计意图:进一步拓展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步骤3:结束语: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煮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回首太平天国运动,感触很多。
下面,我用这样一段文字,作为本课的结束,也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投影: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使是穷途末路,大丈夫也不当死于沟壑。
没有希望改变现状,而苟且偷生的诱惑是如此之小,造反就几乎没有成本。
洪秀全豁出去了,太平军也跟着干了。
令人深思的是,洪秀全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回眸晚清的中华大地,英雄豪杰壮志难酬,黎民百姓流离失所。
在这席卷半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