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尫痹)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30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⑤皮下类风湿结节⑥手X线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10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A:受累关节- 1个大关节(0分)- 2~10大关节(1分)-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超过10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 RF和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0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1项结果)- CRP和ESR均正常(0分)- CRP或ESR异常(1分)D:滑膜炎持续时间- <6周(0分)- ≥6周(1分)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
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
总分≥6分者可诊断为RA。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关节疼痛、重者,或有肿胀,风邪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2.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框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常规框痹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变形为主证的疾病。
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受累关节的部位、活动度,有无关节睛形,功能障碍,晨僵以及关节外系统受累的表现(2)了解患者关节疼痛的性质、时间、部位、程度。
(3)观察患者关节周围皮肤是否破损。
(4)根据健康评估问卷(HAQ)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记录具体分值。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风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
舌淡红,苔白腻。
②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
舌胖,舌质淡暗,昔白腻或白滑。
③湿热痹阻证。
证候: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
舌质红,苔黄腻。
④痰瘀痹阻证。
证候: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
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
⑤气血两虚证。
证候: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
舌淡,苔薄白。
⑥肝肾不足证。
证候: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原,畏寒喜暖。
舌红,苔白薄。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干燥、安静、阳光充足、通风。
(3)患者避风寒、慎起居,根据季节变化适当增减衣物,注意关节保暖。
(4)患者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5)急性期患者卧硬板床休息,限制受累关节活动,保持关节功能位;缓解期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失用。
(6)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关节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②观察患者关节僵硬的程度,关节有无肿胀,畸形,活动受限。
③观察患者有无除关节以外部位的症状,如胸闷、腹痛、消化道出血、发热、乏力、咳嗽、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等,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给予配合处理。
关节炎的中医护理方案1. 概述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关节炎病因复杂,主要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有关,同时与人体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湿邪内阻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旨在通过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调和气血、驱寒除湿等方法,缓解关节炎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中医护理原则(1)调和阴阳: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温阳散寒、滋阴清热等方法,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2)活血化瘀: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和手法,改善关节血液循环,消除瘀血。
(3)驱寒除湿:针对寒湿邪气,采用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方法,缓解关节疼痛。
(4)强壮筋骨:通过按摩、锻炼等方法,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提高关节稳定性。
(5)养血润燥:针对气血不足和燥邪内盛的情况,采用养血润燥的药物和食物,改善关节症状。
3. 中医护理措施(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用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强筋骨、养血润燥等功效的中药,煎煮内服。
(2)针灸治疗:选用局部穴位和循经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缓解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3)拔罐治疗:在关节周围拔罐,以驱寒除湿、活血化瘀,缓解关节疼痛。
(4)按摩治疗:按摩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以增强关节稳定性,缓解疼痛。
(5)外敷治疗:选用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功效的外敷药物,敷于关节患处。
(6)饮食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养血润燥、驱寒除湿、强筋骨等功效的食物。
(7)锻炼和养生: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如太极拳、五禽戏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关节稳定性。
同时,注重养生,避免过度劳累和外邪侵袭。
4. 护理效果评价(1)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关节疼痛程度。
(2)关节肿胀程度:采用量化评分法评价患者关节肿胀程度。
(3)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关节活动度。
(4)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Q-3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标签: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护理;康复指导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
中医属“痹症”范畴,笔者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中医综合护理和康复指导,体会如下。
1一般护理1.1生活起居护理居住的房屋要通风向阳,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被褥要干燥、轻暖。
切勿在风口处睡卧(空调、电风扇、窗口);洗漱用热水,晚间洗脚,热水应能浸及踝关节以上,时间在15 min左右,以促使下肢血液通畅;急性期要卧床休息,严格限制关节活动;发热患者要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高热不退者可采用酒精擦浴,头部放置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关节疼痛明显者可用柔软枕头对关节保护,定时更换体位,以免发生褥疮;卧床者要保持关节处于功能位,髋、膝关节应避免屈曲位,膝关节下不要垫高,以防膝关节屈曲挛缩;关节僵硬者应给予按摩和被动活动,并鼓励患者在床上做四肢伸屈活动[1]。
1.2饮食调护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饮食不可过量,进食要守时、适量,不可暴饮暴食、饥饱失常,饮食应清淡,以素食为主,烹调方式应以清淡爽口为原则,少吃辛辣、油腻及冰冷的食物,饭后食用水果类(苹果、葡萄等),饮料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果汁等天然饮料为宜,少用汽水等易引起胃酸的饮料。
尽可能的减少脂肪的摄取,热量来源要以糖类和蛋白质为主,若是体重超过标准,要逐渐减轻体重。
食物的选择宜丰富,特别要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大豆制品,还宜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维生素C可抑制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
风湿活跃、关节红肿热痛时,要忌吃辛热燥火的姜、辣椒、葱、羊肉、狗肉之类。
1.3情志调护长期病痛易产生紧张、恐惧、焦急情绪,对治疗和康复不利,甚者加重病情。
护理时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谈心交流,告知患者情绪对疾病有很大影响,多举一些治疗成功的例子,让患者对治疗提高信心,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亲人和朋友要其耐心关怀,积极配合患者的治疗,鼓励患者在力所能及、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公益的社会活动,使其感受到自我价值所在。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版一、辨证分型:1.寒湿凝滞型:疼痛局限于关节,固定不移,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出现畏寒、腹泻等寒湿症状。
2.湿热侵袭型:疼痛较重,急剧发热,关节红肿,疼痛较重,口燥咽干,尿赤便秘等湿热症状。
3.气血两虚型:关节疼痛较轻,活动不受限制,常伴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色苍白等气血亏虚表现。
二、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尪痹的原则主要是祛寒湿、清湿热、补益气血。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寒湿凝滞型治疗:(1)祛湿疏通:应用温经解表的中药如防风、羌活、独活等,可以缓解疼痛。
(2)祛寒湿气:可选用温阳固表的药物如桂附地黄汤,能温经散寒,祛湿软坚。
(3)活络透疹:采用透疹化湿的方法如艾绞敷贴在患处,促进湿邪的排出。
2.湿热侵袭型治疗:(1)清湿热利水:选用清凉泻火的中药如藿香正气水,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2)活血祛湿:采用活血化瘀、散寒湿的药物如川芎、威灵仙、紫背海桐子等,可以消除湿热。
(3)清热解毒:应用清泻热毒的中药如排脓散等,能清热解毒、消散壅滞。
3.气血两虚型治疗:(1)益气补血:应用补益气血的中药如黄耆、党参、当归等,可以补充体内气血不足。
(2)温肾壮阳:选用温肾阳、祛风湿的药物如肉苁蓉、桂附地黄丸等,补益肾气。
(3)通络止痛:采用通络活血、舒筋止痛的中药如莪术、延胡索、红花等,可舒筋活络,改善疼痛。
三、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可采用寒湿体质调理和活血通络的穴位如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等,以及推拿疗法,达到祛寒湿、活血通络的效果。
2.热疗:采用外敷热敷、理疗仪或红外线照射等热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总之,风湿病科尪痹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不同的辨证分型来进行治疗,既要祛除病因,又要改善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结合针灸疗法、热疗等物理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尪痹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但在进行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且根据自身病情合理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廷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劳力过度,或因病人体虚以致营卫气血不足,正气亏虚。
如居处潮湿阴冷,冒雨涉水,或劳后当风取冷,或汗后冷水淋浴等,内虚湿邪由体表侵入,流走于关节、经络、肌肉之间,与气血相搏结,以致气血运行不畅发生痹证,甚至导致关节变形,丧失劳动能力。
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沉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装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装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三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三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三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三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09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A:受累关节-1个大关节(0分)-2—10大关节(1分)-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超过10个小关节(至少一个大关节)(5分)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RF 和ACPA(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y,抗瓜氨酸化的蛋白抗体)阴性(0分)。
-RF和ACPA,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
(2分)-RF和ACPA,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项结果)-CRP和ESR均正常(0分)-CRP和ESR异常(1分)D:症状持续时间-<6周(0分)-三6周(1分)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
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
尫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尫痹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尫痹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体内,阻滞了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关节炎症反应。
根据中医理论,尫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应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驱散湿邪,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下面是一套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1.中药汤剂治疗:-阳虚型:采用温补阳气的中药,如温腰带膏、肾宝丸等。
可以选择人参、当归、仙茅、细辛等药物。
-阴虚型: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如十全大补汤、二至汤等。
可以选择黄芪、麦冬、鸡内金、丹参等药物。
-湿热型: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如凉血饮等。
可以选择金银花、荷叶、泽泻等药物。
-血瘀型: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活血化瘀汤、桂附地黄丸等。
可以选择川芎、红花、桃仁、地黄等药物。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减轻疼痛和肿胀。
可以选择针刺肌肉和经络,如足三里、合谷、曲池等穴位。
-针灸治疗可以结合艾灸疗法,使用艾绒熏热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揉、捏、推、拉的手法,舒展筋骨,活络经脉。
可以选择经过训练的中医推拿师进行按摩治疗。
-推拿按摩可以结合温热疗法,如热敷和温泉浸泡,加速局部气血循环,舒缓疼痛和僵硬。
4.饮食调理:-饮食上应避免寒凉、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可以选择温热性食物,如姜、蒜、肉类、海参等。
-饮食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活血化瘀的食材,如黑豆、红糖、生姜等。
以上是一套中医诊疗方案,供尫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参考。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还需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中医治疗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调理和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湿痹阻: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
(二)寒湿痹阻: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暗淡,苔白腻或白滑。
(三)湿热痹阻: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
(四)痰瘀痹阻: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
(五)气血两虚: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
(六)肝肾不足: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晨僵1.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受累关节。
2.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
3.晨起用力握拳再松开,交替进行50~100次(手关节锻炼前先温水浸泡);床上行膝关节屈伸练习30次。
4.遵医嘱艾条灸:灸阿是穴。
5.遵医嘱中药塌渍。
6.遵医嘱中医定向透药。
7.遵医嘱耳穴压豆。
(二)关节肿痛1.观察疼痛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与体位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疼痛剧烈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受损关节保持功能位。
3.局部保暖并在关节处加护套。
4.勿持重物,可使用辅助工具,减轻对受累关节的负重。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阿是穴。
局部皮肤过敏者禁止贴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7.遵医嘱中医定向透药。
8.遵医嘱艾条灸:灸阿是穴.(三)关节畸形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跌倒/坠床等,防止跌倒或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遵医嘱艾条灸:取阿是穴。
3.遵医嘱中医定向透药。
5.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取阿是穴。
(四)疲乏无力1.急性期多卧床休息,恢复期适量活动,防止劳累,减少弯腰、爬高、下蹲等动作。
2.遵医嘱艾条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案(2017年版)⼀、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尪痹由风寒湿等邪⽓客于关节,⽓⾎痹阻,导致以⼩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关节疼痛、重者,或有肿胀,风邪偏盛者痛处游⾛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质淡,苔⽩腻或⽩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2.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下结节,⾆暗紫,苔⽩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4.肝肾不⾜证:关节肌⾁疼痛,肿⼤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畏寒喜暖,临床常伴⽓⾎亏虚可有乏⼒,⼼悸,头晕⽬眩,⾯黄少华等,⾆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法(⼀)辨证论治1.风寒湿痹证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1)推荐⽅药:风湿偏盛者选⽤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川芎、秦艽、桂枝、青风藤等。
寒湿偏盛者可选⽤乌头汤合防⼰黄芪汤加减。
制川乌(或制附⽚)、桂枝、⾚芍、⽣黄芪、⽩术、当归、⽣薏仁、羌活、防⼰、⽣⽢草等。
或选⽤具有同等功效的中成药。
(4)对于寒湿偏盛者,可使⽤中药全⾝浸浴:适⽤于四肢多关节疼痛、怕风、怕凉者。
具体操作:根据患者临床证候特点,选择川乌、桂枝、细⾟等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药物,煎煮成1000ml,然后使⽤专门全⾝浸浴桶,然以泡洗下肢,若⽆⼼慌胸闷或其他不良反应,可保持颈部以下部位泡洗于药液中,⼀般保持⽔温在42度左右,泡洗时间15~30分钟。
(5)中药离⼦导⼊技术:根据病情特点,选⽤川乌、草乌、桂枝、细⾟等具有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作⽤中药,煎煮成200ml每袋,每次使⽤1袋,通过专门的离⼦导⼊设备,将药物通过低中频电流导⼊肿痛关节,使⽤导⼊的药物温度控制在37度左右,避免⽔温太⾼或电流过⼤,从⽽引起⽪肤烫伤或者引起患者不适。
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一)晨僵1.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受累关节。
2.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
3.晨起用力握拳再松开,交替进行50〜100次(手关节锻炼前先温水浸泡);床上行膝关节屈伸练习30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双膝眼、曲池、肩髃、阿是穴等穴。
5.遵医嘱艾灸:悬灸阿是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1.观察疼痛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疼痛剧烈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受损关节保持功能位。
3.局部保暖并在关节处加护套。
4.勿持重物,可使用辅助工具,减轻对受累关节的负重。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阿是穴。
局部皮肤色红,禁止穴位贴敷。
6.遵医嘱中药热奄包(三)关节畸形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跌倒/坠床等,防止跌倒或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阿是穴。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阿是穴。
(四)疲乏无力急性期多卧床休息,恢复期适量活动,防止劳累,减少弯腰、爬高、下蹲等动作。
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内服中药:风寒湿痹者中药宜温服;热痹者中药宜偏凉服(其他详见附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