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5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一、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其主要特点《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其中上册包含四大主题,即四个单元。
这四个单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基本上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但又有所不同。
每个单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又表现了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社会的若干重要侧面。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重点】1.通过对北京人的基本生产生活的了解,理解劳动揭开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2.南北方农业生产结构产生的原因及各自的特征。
【单元难点】1.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本单元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内容,实际上是以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最有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来表现,如元某人是目前可以证明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以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最能说明;中华文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在南北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水田农业(粮食作物为稻)和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为粟),进而说明中华文明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中华人文始祖的传说和祖先崇拜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
即使到了今天,人类、粮食和祖先崇拜,仍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三个根本内容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法指导:本单元在会考中的题型多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如在学习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具体史实时,设计表格,从距今年代、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社会组织等方面对比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XXX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XXX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全解读教材分析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研究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研究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研究惯差。
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研究。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
由于研究态度不端正,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研究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
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
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介绍本文档分析了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
该教材是学生在历史课上使用的指导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通过对该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其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内容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历史概述:该教材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时期,包括三皇五帝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
2.重要历史事件:该教材重点介绍了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如黄河文明的形成、中华文明的传播、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等。
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3.历史人物与文化:该教材介绍了一些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___、___、___等。
同时,还涉及一些与中国历史相关的文化内容,如诗歌、茶文化、传统节日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多样性。
结构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的结构合理,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前言和目录:教材的前言介绍了该教材的目标和使用方法,目录列出了各个单元的主题和章节。
2.单元划分:教材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主题进行了划分,如“上古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国古代的国家”等。
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使学生能够更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知识。
3.章节设置:每个单元包含多个章节,每个章节以一个主要事件或主题为中心,深入探讨相关内容。
章节设置清晰,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4.图文并茂:教材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地图等辅助材料,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和文化内容。
这些辅助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5.练习和评价:每个章节末尾都提供了针对学生的练习题和评价题。
这些练习题涵盖了知识点的复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方法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参与,包括:1.案例研究:通过介绍具体的历史案例,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的认识历史学科是知识性学科,是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七年级历史课本以历史科学为基本素材,坚持历史教育的严肃性。
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尽管篇幅有限,还是适量增加了翔实、准确、与文字相配合的插图、地图,使历史教学更直观可信,更方便有趣。
通过真实的图片及“自由阅读卡”“动脑筋”等栏目将许多传统的难点和疑点化难为易。
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涉及的民族问题较多,讲述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七年级历史课本精心选材,科学阐述,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各民族的历史。
如第3课“远古的传说”,增添了黄帝、炎帝的“发明传说”(第13页),就在教材中成功地写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第一笔。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第93~97页),把民族间的发展与和平相处归为主线。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深浅适度,循序渐进地讲述了各民族间的进步及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这样,就使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教育落在了实处。
七年级历史课本还把一部分历史规律的发现、历史观点的总结、重要人物与事迹的归纳与评价,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
这些很适合初一起始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符合了探究创新的时代精神。
七年级历史课本努力实现严谨的科学性与教育的实践性之间的有机统一。
在单元题目上,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等,使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在文化类课文中,用“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夏商西周)、“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春秋战国)、“汉字的演变”“活跃的学术思想”等标识,准确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
加之图文并茂,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育。
即使是传说或古迹的运用,也恰当地将科学与思想的教育贯彻其中。
如“导入框”设置如同文章的引言,多以科学论据开头。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用“从猿到人”的科学理论导入(第1页)。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特点1.构建了新的主题式初中历史教科书体系最明显的变化是,明确划分出了单元,并在每一单元的前面加上了突出反映本单元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标题,如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改变了原来人教版教材从第1课直到最后一课没有明确单元划分的情况。
教材的主体结构和体例:主体结构由单元和课组成。
每一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下设若干课时。
中国古代史共分九大学习主题,分布于七年级上、下两册中。
前七个主题(单元)排列顺序与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基本一致。
但教材略了一直沿用的关于社会性质的说法,不再出现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概念。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即是原教材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
第3—7单元分别讲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五大时期。
单元题目突出了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阶段特征)。
如第三单元突出“大一统”,第四单元突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下册第一单元突出隋唐特别是唐朝的“繁荣与开放”,第二单元突出“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第三单元突出明清的“繁盛与危机”(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一个发展高峰)从单元和课时题目,能够看出教材重点讲述的内容和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另外的第八、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
2.教材以文明史为主线表现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开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文明标志)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文明进步)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文明交汇)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文明发展)第六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文明碰撞)第七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文明转型)3.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旧教材突出知识线索、注重历史发展系统性的编写特点,而是以历史的主体知识(重大事件)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达成历史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教材分校是上好一节的基础,首先我和给我考官交流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F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该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该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
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三维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
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提高学生史料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之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清晰可见了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本节当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教法采用视频欣赏、图片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②学法那么本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材料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我将通过播放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上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景。
2020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初一历史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相关内容,包括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与更迭,以及早期国家制度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夏商周的传说和部分历史事实。
但学生对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过程及其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与更迭,了解早期国家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了解国家发展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与更迭,早期国家制度的特点。
2.教学难点: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及其与原始社会的关系,早期国家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early state 的产生和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与更迭。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早期国家制度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如夏商周的更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
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概况本册书共分为七个单元 23 课, 3节活动课,每单元均有单元综合与测试。
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即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课标要求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分析本方块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
呈两条线索,即中国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通过列强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分析,理解中国近代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用史实阐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通过分析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得出腐朽的清朝封建制度是导致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提升爱国主义情感;而面对列强的肆虐,中国人民进行的不断抗争也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优秀民族,这也正是我国得以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源泉所在。
三、知识要点1、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影响以及英法和沙俄所犯下的罪行。
《大变革的时代》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这一时期,社会急剧变革,各种思想学说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教材通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思想的内涵和影响等方面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百家争鸣的背景,从微观上理解各家思想的特点,并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古代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观点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教学难点:各家思想的内涵和影响,以及如何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古代哲学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战国时期的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各家思想的兴趣。
3.案例分析法:以各家代表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
4.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将古代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定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各种思想学说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教材分校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首先我和给我考官交流一下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F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
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三维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
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提高学生史料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之后,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清晰可见了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本节课当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教法采用视频欣赏、图片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②学法那么本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材料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将通过播放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上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