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喘嗽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246.50 KB
- 文档页数:15
肺炎哮喘中医护理常规因外邪犯肺,痰阻气道,使肺气郁闭所致。
以小儿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
小儿肺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可参照本病护理。
1、一般护理①按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进行。
②发热,咳喘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喘憋明显者,取半卧位,③经常给予翻身,变化体位。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轻拍背部,促使痰液排出。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纪录①观察体温,呼吸,咳嗽,痰喘,腹部胀气,神色,汗出,二便和重症患儿的生命体征。
②出现面色灰暗,烦躁不安,肢冷汗出,呼吸急促,脉细微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③出现体温骤降或超高热,心率超过140次每分或间歇脉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中药宜温服或頻服,药后可给予热粥,热汤以助药性,微汗而出。
4、饮食护理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忌食荤腥,油腻,辛辣之品。
发热患儿可适度多饮水。
②阴虚肺热者,可给予牛奶,鸡蛋,瘦肉,鱼类及蔬菜。
③脾虚大便洗溏时,可用山药,红枣等温补食物。
④肺虚不足者,可食梨汁,橘子汁以助养肺生津止渴。
5、情志护理稳定患儿情绪,避免烦躁,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施护①风热犯肺证患儿的穿衣盖被不宜过暖。
②痰多壅肺证患儿出现气喘较重时,宜静卧,及时吸氧。
③痰多黏稠,不易咳出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④出现呼吸困难,面色紫绀时,及时吸氧。
7、健康教育①冬春季节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预防呼吸道疾病。
②指导患儿在进行户外活动时所需注意的事项。
③讲解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④指导患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偏食,保持大便通畅。
中医在治疗肺炎中的护理方案一、前言肺炎是肺部炎症的通称,其症状包括咳嗽、胸痛、发热、呼吸急促等。
中医治疗肺炎注重整体调治,强调辨证施治、调和阴阳、补益气血、清热解毒。
本护理方案旨在为中医治疗肺炎提供一套全面的护理指导,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二、中医治疗肺炎的基本原则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调和阴阳:调整阴阳平衡,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3. 补益气血: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 清热解毒: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
三、中医护理措施1. 生活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干燥,温度适宜。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宜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2. 情志护理:倾听患者的主诉,关心、体贴患者,缓解其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3. 症状护理:- 咳嗽: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促进痰液排出。
- 发热:注意观察发热的程度、持续时间等,给予适当的温水擦浴、退热药等处理。
- 呼吸急促: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适当的呼吸训练。
4.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针灸: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 拔罐: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拔罐治疗,注意选择合适的罐具和部位。
- 中药:按照医生的处方,正确煎煮、服用中药,观察药效和不良反应。
四、病情观察与评估1. 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并报告医生。
2.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的缓解情况。
3. 评估患者的饮食、睡眠、情志等方面的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五、健康教育1. 向患者讲解肺炎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2.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告知患者在生活中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4. 强调中药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服用中药。
六、总结本护理方案旨在为中医治疗肺炎提供一套全面的护理指导,通过辨证施治、调和阴阳、补益气血、清热解毒等方法,促进患者的康复。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喘病是指患者反复发作性咳嗽、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多见于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中医认为,喘病的发生和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肺脏、调理脾胃、调理肾脏以及调理心理等方面。
下面是一份中医喘病护理方案:一、调理肺脏1.空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清洁,避免吸入过多的灰尘、烟雾等刺激物质。
2.喝温开水或淡盐水:多喝温开水或淡盐水,有助于保持肺部湿润,促进痰液排出。
3.喝梨汁:梨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经常喝梨汁可以缓解喘病症状。
4.调节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食品等。
二、调理脾胃1.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减少身体虚弱引起的喘病发作。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冷、过热、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
3.忌烟酒:禁止吸烟、饮酒,这些会进一步加重喘病症状。
4.中药调理:可选用健脾益肺的中药,如党参、白术、黄芪等,具体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三、调理肾脏1.避免寒冷刺激: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寒冷刺激对肾脏的伤害。
2.锻炼身体: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肾脏功能。
3.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熬夜、剧烈运动等过度劳累,以免造成肾脏功能紊乱。
四、调理心理1.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通过放松的方式调节心理状态,减少喘病的发作。
2.参加社交活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扩大交际圈,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3.学习放松技巧: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
以上是一份中医喘病护理方案,具体的操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另外,对于喘病患者来说,定期监测病情,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应与中医师和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肺炎喘嗽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风寒闭肺: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3、痰热闭肺: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粘稠,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紫浮。
4、毒热闭肺: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发热1、密切观察发热时间及程度,性质和规律。
2、注意有无伴随症状,如怕冷、出汗、口渴、面色变化、舌苔、脉象、神志等的变化。
胃炎炎症# 13、体温过高或过低、发热程度与伴随症状不符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遵医嘱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5、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减轻呼吸道症状。
(二)咳喘1、咳喘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协助翻身拍背,必要时将痰液吸出。
2、注意观察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呼吸的频率、节律,咯痰的性质、量、气味、颜色,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症状。
3、出现呼吸困难、面唇紫绀时半卧位,给予氧气吸入。
4、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中医特色治疗1、风寒闭肺患儿中药汤剂宜热服,风热闭肺患儿中药汤剂宜频服、温服,痰热闭肺、毒热闭肺患儿中药凉服、频服。
胃炎炎症# 22、中医贴肺腧穴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必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常用的药物有穿琥宁、双黄连、清开灵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中药雾化吸入(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肺炎喘嗽的中医护理指导肺炎喘嗽是小儿最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鸣、气急、鼻煽为主要临床表现,重者患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病位在肺,病机为邪犯与肺,肺气上逆,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
中医药在防治此类呼吸道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如何做好肺炎喘嗽的护理护理呢?◆ 肺炎喘嗽的辨证分型及临症施护(一)风寒闭肺证① 病室避风,注意保暖。
②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③ 高热时要多饮水,可用温水擦身,或杵针大椎、合谷、少商、商阳等穴以散寒退热或中药保留灌肠退热;或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胃经等推拿退热。
(二)风热闭肺证① 穿衣被盖不宜过暖。
② 指导多饮水,拍背协助排痰。
③ 高热者,可针刺大椎、风池等穴或点刺放血;或物理降温,必要时可用中药退热;或中药保留灌肠清热解毒;或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胃经等推拿退热。
(三)湿热闭肺证① 痰多黏稠不宜咳出时,医嘱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② 祛痰贴贴敷肺腧、大椎穴以化痰、止咳。
③ 小儿肺炎推拿:平肝经清肺经、清补大肠经、清补脾经以清肺化痰止咳。
(四)痰热闭肺证① 病室空气流通,湿温度适宜,避免干燥、灰尘及异味刺激。
② 患儿出现气急、喘憋时宜静卧,及时吸氧、吸痰。
③ 多饮水,予以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④ 便秘者,于中药汤剂中加清热通便药,或单用大黄或番泻叶泡水,使热从下泄。
⑤ 祛痰贴贴敷肺腧、大椎穴以化痰、止咳。
(五)阴虚肺热证① 盗汗多者,可用干毛巾擦干,并及时更换内衣,以免受凉。
② 干咳者可用百部、百合、杏仁、麦冬煎汤频饮,以滋阴润肺。
③ 祛痰贴贴敷肺腧、大椎穴以化痰、止咳。
(六)肺脾气虚证① 低热患儿应多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自汗患儿可用黄芪、浮小麦、麻黄根泡水频饮。
② 咳甚患儿可用黄芪、紫菀、款冬花泡水频饮;便溏者腹部热敷。
③ 祛痰贴贴敷肺腧、大椎穴以化痰、止咳。
④ 小儿肺炎推拿:平肝清肺经、清补大肠经、清补脾经以清肺健脾化痰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