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2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
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喘息哮鸣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7.遵医嘱中药泡洗。
8.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量、颜色、性状。
2.咳嗽胸闷者取半坐卧位。
3.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
4.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胸背部叩击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大肠等穴。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哮喘(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护理建议目标与范围这份护理建议旨在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中医护理方案,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发作的频率。
我们希望通过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护理理念,确保这些建议既实用又可持续。
现状与需求分析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发作时常伴随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症状。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哮喘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明显。
许多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常常忽视了中医的调理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调养,尤其是在饮食、情绪和环境调节方面。
患者普遍需要关注几个方面:- 理解哮喘的病理机制- 学会控制环境中的触发因素- 进行合理的中医调理实施步骤与操作指南一、中医体质辨识每位患者的体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需要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来进行分类。
主要的体质类型包括:- 风寒型- 湿热型- 阴虚型- 气虚型针对不同的体质特点,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包括饮食、药物及日常活动的调整。
二、饮食调理饮食在中医护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不同的体质,推荐的饮食如下:- 风寒型:可以多吃温性食物,比如生姜、红枣、羊肉等,尽量避免生冷的食物。
- 湿热型:适合清淡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莲子等,避免辛辣和油腻的东西。
- 阴虚型:可以增加一些滋阴的食物,比如梨、百合、枸杞等,少吃燥热的食物。
- 气虚型:多摄入补气的食物,如黄豆、山药、鸡肉等。
保持饮食多样化,确保营养均衡,适量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
三、情绪管理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哮喘患者常因焦虑和紧张而加重症状。
因此,建议:- 进行深呼吸练习,帮助放松心情。
- 参加心理辅导,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 尝试太极、瑜伽等身心结合的运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和放松感。
四、环境控制避免触发哮喘的环境因素至关重要。
建议患者:- 定期清洁居住环境,减少灰尘和过敏源。
- 使用空气净化器,确保室内空气清新。
哮病中医护理方案哮病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认为,哮病的发生与肺气虚弱、气血亏虚、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下面是一种中医护理方案,供参考。
1.调理气血哮病患者常伴有气虚血弱的情况,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是哮病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通过调理饮食、运动及草药来调理气血。
饮食上可以适量摄入补气养血的食物,如枸杞子、红枣、糯米等。
运动上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加气血的运行。
2.化痰祛痰哮病患者常伴有痰湿阻滞的情况,中医认为痰湿是哮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可以通过调理饮食和草药来祛痰化痰。
饮食上可以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草药上可以选择一些化痰祛痰的中药,如半夏、百部、枳实等。
3.湿化燥痰哮病患者常伴有痰瘀阻滞的情况,中医认为湿瘀是哮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可以通过调理饮食和草药来湿化燥痰。
饮食上可以避免食用油腻、生冷等食物,增加水分、蔬果的摄入。
草药上可以选择一些湿化燥痰的中药,如葶苈子、藿香、茯苓等。
4.调理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忧郁等情绪因素对哮病的发作有一定的影响。
可以通过调理情绪来缓解哮病症状的发作。
可以选择一些调理情绪的方法,如放松训练、冥想等。
5.避免诱因哮病患者的发作往往与一些诱因有关,如室内外空气污染、过敏原等。
可以通过避免诱因来减少哮病的发作。
可以注意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污染环境中,避免接触过敏原物质。
6.规律作息哮病患者的作息规律对疾病的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可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劳累。
总之,中医认为哮病是一个复杂的病证,需要综合治疗和调理。
以上只是一个中医护理方案的简单介绍,具体的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前言哮病支气管哮喘(Asthm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气道狭窄和阻塞,导致呼吸急促、喘息、胸闷等症状。
传统西医治疗哮喘主要是使用内吸或外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和抗组胺剂等多种药物,但是治疗效果不稳定,容易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并且长期使用会对身体产生损害。
中医则是采用中药、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以调整人体气血、平衡阴阳为主要手段。
本文将对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病因病理哮喘的病因病理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如潮湿、寒冷、灰尘、毛发等刺激,呼吸道病毒感染、紧张等均可引起哮喘发作。
内因主要是人体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气虚痰湿、热毒互结、肺肾不交等病理机制是导致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
中医护理方案1.体质辨识针对哮喘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理论,哮喘可分为气虚型、痰湿型、肺热型、肺肾不交型等不同类型。
气虚型哮喘以治疗气虚、补益肺气为主;痰湿型哮喘以化痰、排痰为主;肺热型哮喘以清热解毒为主;肺肾不交型哮喘以滋补肾水为主。
2.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治疗哮喘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麻杏石甘汤、平喘散等。
其中,麻杏石甘汤可以用于治疗神经性哮喘、情绪焦虑引起的哮喘等;平喘散则用于调节气管、支气管畅通,缓解哮喘发作。
3.艾灸艾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哮喘的方式之一。
它是一种通过燃烧艾草对患者体表进行刺激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经络、调和气血,来起到缓解哮喘、增强免疫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4.食疗调理哮喘患者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辛辣调料、葱姜蒜等,还需要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量饮食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引起气管、支气管的刺激。
常见的食疗方包括糯米粥、苦瓜芦笋汤等。
5.心理疏导哮喘发作和心理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心理疏导也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之一。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药物治疗
1.清热化痰方:包括麻黄薏苡甘草汤、麻杏石甘汤等,主要作用是清
热解毒,化痰止咳。
这些方剂中的麻黄、桔梗、石膏等药物能够祛除体内
的热邪,薏苡仁、甘草等药物则具有化痰的作用。
2.补肺定喘方:包括参苓白术散和五苓散等,主要作用是补益肺气,
平喘止咳。
这些方剂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物能够补充肺气,乌梅、
桔梗等药物则具有止咳的作用。
3.苦寒活血方:包括三七、桃仁、地龙等,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消
散肺络。
这些药物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能够改善痰湿阻塞气道的情况,
缓解哮喘症状。
二、中医调理
1.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引起哮病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原因
之一、因此,调理脾胃是改善体质,预防哮病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关键。
建
议调理脾胃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尽量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重视膳食营
养的均衡,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2.调节情绪:情绪波动是哮病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对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心
理疏导、休闲放松、运动健身等方法来缓解精神压力和情绪紧张。
3.锻炼呼吸肌肉:哮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因为气道痉挛和痰液堵塞,导
致肺活量减少。
适量的呼吸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改善肺功能。
可以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量运动。
4.调节环境:哮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诱发发作。
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封闭的环境,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源,对改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急诊科室哮病中医护理方案优化要点摘要:本文针对急诊科室哮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优化研究,旨在提高哮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通过对哮病中医护理方案的深入分析,提出优化要点,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一、哮病概述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为特征。
哮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哮病属于“哮证”范畴,病因为痰饮内伏,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
二、急诊科室哮病中医护理现状1. 护理诊断不全面:目前急诊科室哮病中医护理方案中,护理诊断主要集中在哮病发作期的症状,如喘息、气促、胸闷等,而忽视了哮病缓解期的护理诊断,如痰湿内伏、肺脾气虚等。
2. 护理措施不具体:哮病中医护理措施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护、情志调理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未能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
3. 护理评价标准不完善:目前哮病中医护理方案中,护理评价标准多以症状缓解、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为依据,缺乏对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证候改善等方面的评价。
三、急诊科室哮病中医护理方案优化要点1. 完善护理诊断:在哮病发作期,加强对痰湿内伏、肺脾气虚等中医证候的识别,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在缓解期,关注患者体质调养、情志调理等方面,以预防哮病复发。
2. 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如中药汤剂、针灸治疗、食疗、情志调理等。
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3. 建立完善的护理评价体系:将中医证候改善、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纳入护理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哮病中医护理效果。
此外,可通过设立护理观察指标,如哮病发作频率、发作程度、肺功能改善情况等,对护理措施进行持续改进。
4. 加强护理团队建设:提高急诊科室护士的中医护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质量。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常规哮病,是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是临床常见难治病之一,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既往有无特异性病史、家族性病史。
(2)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3)观察患者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
(4)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呼吸型态,是否有哮鸣音。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
3.风哮o证候: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打喷嚏、咳嗽等Q舌淡苔白,脉浮紧Qb.寒哮。
证候: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憨气逆,痰多且色白、多泡沫,易咳,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Οc.热哮。
证候:喉中痰鸣如吼,痰液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扇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d.虚哮。
证候: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②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
a,肺脾气虚证。
证候: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澹。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b.肺肾两虚证。
证候: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液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额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患者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急性发作期,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给患者安全感。
患者急性发作时取半坐卧位或坐位,因夜间发作较多,应加强夜间巡视。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痰鸣气喘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
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痰鸣气喘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
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
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喘息哮鸣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7.遵医嘱中药泡洗。
8.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量、颜色、性状。
2.咳嗽胸闷者取半坐卧位。
3.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
4.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胸背部叩击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大肠等穴。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 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
舌淡苔白。
2. 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
3. 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4. 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 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 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一)喘息哮鸣1.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 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 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7. 遵医嘱中药泡洗。
8. 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咳嗽咳痰1. 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量、颜色、性状。
2. 咳嗽胸闷者取半坐卧位。
3. 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
4. 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胸背部叩击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
5. 保持口腔清洁。
急诊科室哮病中医护理方案优化要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急诊科室哮病中医护理方案优化要点在急诊科室中,哮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案至关重要。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
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
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9.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丰隆等穴位。
10.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肥甘油腻、辛辣甘甜之品,戒除吸烟习惯,避免海腥发物。
(二)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
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
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
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三)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每日饮水≥ ml。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
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7.刮痧疗法:感受外邪引起的发热,遵医嘱刮痧疗法,可选择大椎、风池、肺腧、脾腧等穴位。
8.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曲池、肺俞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