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14.68 KB
- 文档页数:10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山水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
- 讲解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讲解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方法。
2. 演示法 - 教师现场示范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构图、笔墨、色彩等。
- 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内涵。
- 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作品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4. 实践法 - 安排学生进行山水画的实践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 - 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 提问学生对山水画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部分 - 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笔墨、色彩等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意境和氛围的绘画形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画的定义和特点。
2. 理解山水画传递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欣赏山水画作品,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1. 展示山水画作品的图片或幻灯片。
2. 准备画笔、水彩颜料和画纸。
3. 课堂活动所需的板书或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或屏幕上展示一幅山水画作品,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你们对山水画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山水画有什么特点?讲解(15分钟)1. 定义山水画:山水画是一种以山、水、云、石等自然景物为主题的绘画艺术形式。
2. 山水画的特点:a. 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强调自然美。
b. 追求意境,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力。
c. 运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法和构图手法。
欣赏(20分钟)展示几幅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感受画作中传递出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每幅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创作(4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画纸、画笔和颜料。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作品,尝试用水彩颜料进行模仿或创作。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境。
让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笔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展示与评价(20分钟)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赞赏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水画作品所传递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多欣赏和创作山水画,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山水画作品,并说明自己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他们继续欣赏和研究山水画作品,积累更多的艺术知识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山水画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示范演示,以进一步了解山水画的技法和意境。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观摩更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3. 开展山水画比赛或展览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并与他人交流。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山水画的构图和基本技法;3.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山水画的定义和特点;2.山水画的构图要素;3.山水画的绘制技法;4.山水画的名家作品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介绍山水画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并观赏几幅经典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水画的魅力和意境。
2.讲解山水画的构图要素(15分钟)分析山水画中的物象、组合、平衡和整体气象等构图要素,解释它们对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同时,以示范作品为例,详细解说构图要素的具体应用方法。
3.山水画的绘制技法(30分钟)介绍山水画的常用绘画技法,如线条运用、墨色运用、创造亮点等。
并结合实例示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法的运用方法。
4.学生练习绘制山水画(4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到的山水画绘制技法,自主选择山水画题材,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5.作品欣赏和评价(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评估:1.综合评价学生的作品:根据作品的构图、技法运用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2.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3.以小组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评价。
选取几组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五、教学延伸:1.拓展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的山水画名家作品,培养对不同风格山水画的鉴赏能力;2.参观画展或美术馆:组织学生参观山水画专题展览或美术馆,亲身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艺术魅力;3.继续练习和创作: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创作,通过多次实践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资源:1.山水画名家作品图片;2.绘画工具和材料(纸张、墨、颜料、画刷等);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山水画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设计结束。
九年级下册14《⼭⽔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技能:学⽣初步了解⼭⽔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掌握画⼭⽔画的⼀般⽅法。
过程与⽅法:通过讲授和欣赏,使学⽣了解和欣赏⼭⽔画的意境之美,并能主动参与实践,展⽰⾃⼰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和完成⼭⽔画的过程中,达到了丰富学⽣想象⼒,加强了对传统⽂化的认知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画的意境美,画出有⼀定意境美的⼭⽔画。
教学难点:对笔墨的控制⼒和对意境的理解程度。
三、教具准备:⽑笔,墨汁,⽣宣纸,笔洗,瓷盘,画毡四、课时安排:⼀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讲述齐⽩⽯和⽼舍的故事,引出《蛙声⼗⾥出⼭泉》。
提问:如果是你,将如何画呢?画⾯⾥会安排哪些景物呢?学⽣活动:青蛙,⼭泉,⾼⼭教师活动:展⽰《蛙声⼗⾥出⼭泉》,⽩⽯⽼⼈以诗⼈的素养、画家的天才、⽂⼈的⽓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板书:⼭⽔画的意境(⼆)讲授新课,初步体验1、欣赏名作,理解意境教师活动:意境理论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学创作上,北宋画家郭熙最早在⼭⽔画上提出。
北宋郭熙《窠⽯平远图》画⾯近景,溪⽔曲折,岸边岩⽯裸露,⽯上杂树⼀丛,枝⼲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叶,⽤淡墨渲染。
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尘,是⼀派深秋的景象。
范宽《溪⼭⾏旅图》巍峨的⼭峰,葱茏的林⽊,突兀的巨⽯,描绘出雄伟的⾃然景⾊;⼭路间⾏商的⼩⼩驮队⼜显出了⼈世间⽣活的脉搏,⾃然与⼈世的⽣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齐⽩⽯《古树归鸦》取仰视的⾓度描绘乌鸦归巢的情景,画⾯构图简洁⽽富有诗意。
作品底部以简笔画出⼩桥栏杆,房屋仅画出屋顶,给⼈以天⾼⽆尽之感。
占据画⾯半幅的树枝与⼭峦则以淡墨出之,其间以重墨点出疏密有序的乌鸦。
作品⽤笔简练,墨⾊讲究,笔墨⼲湿。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山水画的意境适用年级:初中课时数: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含义和意境,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想象能力;2.通过学习山水画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意境;2.山水画的技巧和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作为导入,引起学生对于山水画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自然景物,思考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知识讲解(40分钟)教师介绍山水画的基本定义和意境,解释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通过展示多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画家对于意境的追求和表现手法。
讲解山水画常用的笔法和线条结构,教授如何描绘山、水、云、树等自然景物。
3.实践操作(40分钟)给学生准备纸张、颜料和画笔,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绘制山水画。
教师提供一些山水画的范例,供学生参考。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让学生运用画家所学的技巧和要点,去描绘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4.艺术交流(20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的艺术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5.总结和展示(1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展示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信心。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技巧和要点完成山水画作品;3.学生在艺术交流中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五、教学资源:1.展示多幅山水画作品(可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2.学生个人用纸、颜料和画笔;3.展示学生的作品。
六、教学延伸活动:。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的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课《山水画的意境》。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意境,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创作出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意境。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创作出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山水画作品、视频资料、PPT、毛笔、墨、颜料、画纸等。
学生准备:画纸、毛笔、墨、颜料、水杯、抹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
2. 基本技法讲解:教师通过PPT和视频资料,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构图、皴法、泼墨等。
3. 意境讲解:教师讲解山水画的意境,使学生了解山水画不仅仅是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理念。
4. 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创作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5. 作品展示: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山水画的意境基本技法:构图、皴法、泼墨等。
意境:模仿自然,表达情感和理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2. 作业要求:构图合理,用墨恰当,富有意境。
3. 作业答案:学生作业答案因个体差异而异,主要以富有创意和意境为评价标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欣赏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
3.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2.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三幅画同学们,你们从这三幅画感受到这三幅画的意境吗?下面请你们跟随我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去体会。
教师板书课题:14 山水画的意境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以山水画艺术成就最高,开创中国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
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
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
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
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1)字音惆怅(chang)真挚(zhi)渲染(xuan)胸有成竹(xiōng)朝朝暮暮(mu)浮光掠影(yǐng)(2)词义【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古诗词。
二、学习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学以致用,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鉴赏古诗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观赏中国山水画谈谈其特点。
明确: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赏几幅山水画。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大家都说得很好,说出了山水画具有的独特审美追求,如留白、注重神似、以墨色浓淡表现画面层次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作者李可染就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家,他深谙山水画艺术,那么,在他看来,山水画的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山水画的意境》。
(出示作者简介)(二)整体感知,梳理行文思路任务:默读,抓关键词句,梳理结构【出示任务】1、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以下要素:每段中心句(主要观点)、所举例子、所做结论2、根据关键句,以提纲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文章的论述思路。
【反馈指导】每段关键句和提纲示例:【方法小结】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文章,但其实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阅读的方法和一般议论文一样,只要抓取了以上几个要素,一篇文艺论文的基本内容和论述思路就基本理解了。
(三)细读文章,分析实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本文探讨山水的意境,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对“意境”“景”“情”等核心概念展开阐释,丰富了观点的表达。
赏析示范:以李白和毛主席诗歌为例,印证“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
【方法小结】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景与情融合无间,对意境的理解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山水画的意境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山水画,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2.了解和理解山水画表达的意境;3.培养学生欣赏山水画并自我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山水画的意境是什么,如何表达意境;2.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山水画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引入山水画概念,向学生展示一幅著名的山水画作品,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山水画的意境是什么,如何通过绘画表达意境。
2.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山水画作品,包括唐代的千里江山图、宋代的小石图等。
让学生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并引导学生描述和分析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3.山水画的意境(30分钟)教师讲解山水画的意境是什么,它强调“似”和“不似”,以意象表现事物的美感和思想情感。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山水画的意象,如山、水、云、树等,以及如何通过构图、线条、墨色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意境。
4.艺术实践(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山水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模仿山水画的构图和笔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幅简单的山水画作为参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使用铅笔、炭笔或水彩等不同的绘画媒材进行表达。
5.展示和评价(15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评价。
学生可以自由陈述自己画作的意境和感受,也可以相互欣赏和评论。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个性和创造力。
四、教学延伸:1.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比较它们的意境表达和艺术特色;2.继续进行山水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题材和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理解和感受;3.考察学生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运用语言描述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五、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2.学生对山水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学生完成的山水画作品及其意境的表达。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运笔技巧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2.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3.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及意境的创造;4.实践训练与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知识介绍(20分钟)1.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山水画始于中国,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化,成为中国绘画的一项重要艺术形式。
-追求“写生”的真实感,强调墨色之美和笔墨的表现力,同时注重意境的营造。
2.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基本构图:三分法、幅线法、点线面法。
-运笔技巧:重墨、破墨、点染、掣笔等。
3.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及意境的创造-山水画通过构图、运笔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场景和意境。
-运用线条、墨色和色彩的变化描绘山水的景观、气氛和表情。
-总结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淡墨山水、虚实结合、水墨渲染等。
三、学习实践(60分钟)1.观察分析学生观察一幅山水画,分析构图、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并讨论画家的意图和表现手法。
2.实践训练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山水画题材,运用所学构图和画法进行创作。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创造独特的意境。
3.互评和展示学生在课堂结束前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同时作品也可以展示在教室内或学校展览中,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四、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概括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意境的创造,并展示一些著名山水画作品以启发学生的延伸思考。
教学资源:1.山水画书籍、图片和视频;2.画笔、画纸和水墨颜料;3.展示板和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画作和创造力;3.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简单的山水画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山水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了解。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评价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山水画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山水画的画面和表现形式。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画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喜欢山水画吗?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山水画的意境。
讲授新课教师讲解山水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意境深远、笔墨精妙、构图巧妙等。
教师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包括:勾、皴、擦、染、点等。
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包括:写实、写意、工笔等。
教师强调山水画的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等手段表达出来的一种情感和思想。
1. 2. 3. 1. 2. 1. 2. 3. 4. 5. 1. ◦ ◦ ◦ 2. ◦ ▪ ▪ ◦ ▪ ▪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课堂练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幅简单的山水画作品。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部编九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篇关于山水画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特点、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能深入体会其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呈现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山水画的认识。
2.阅读指导:(1)师生共同阅读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师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什么是山水画?它具有哪些特点?b.为什么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c.山水画有哪些意境?如何表现这些意境?3.听音指导:(1)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2)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完背景音乐后,让他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4.观察指导:(1)呈现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其中的意境。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体验指导:(1)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一位山水画家,用画笔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山水意境。
(2)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总结指导:(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山水画的特点是什么?b.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如何表现这些意境?(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课堂延伸:1.展示名家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山水画的魅力。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一、导语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曾以近3亿的人民币在近现代书画拍卖场中成交,创拍卖纪录新高!请同学们想想其作品高超艺术体现在哪里?同学们可能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万山红遍,看到雄奇的山峰,错落的红林,明亮的飞瀑,涓涓的小溪,参差的山村,白墙与黑瓦。
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令人震撼的美丽。
但此画究竟为什么有如此高超的艺术魅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样的美的?就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山水画的意境》,体悟作者的绘画感受。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明确文中以诗歌意境为例来论述的作用。
3.领悟山水画创作对写作的启示,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诠释题目疑难【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发展,隋唐始独立,脱离了人物画。
四、让我们自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意境"并解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4段)2.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5-8段)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意境和意匠二者要紧密结合;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
(9-10段)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段: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5.请结合原文语句,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如何快速有效地理清文章的思路。
善于抓住语段中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内容,随着对意境的认识,逐步理清行文思路。
理清文章的思路,是我们阐述文章论证思路的首要条件。
五、跳读课文,思考:文章在论述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举例论述。
例1.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运用水墨画技法创作具有个性化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教学重点:1.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艺术特点。
2.山水画意境的感知和表现方法。
3.水墨画技法的实践运用。
教学难点:1.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表现。
2.学生对水墨画技法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山水画作品、图片及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毛笔、墨汁、宣纸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对山水画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山水画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内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教师介绍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背景和内涵。
2.教师讲解山水画意境的感知和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解读山水画的意境。
三、技法讲解与示范(15分钟)1.教师讲解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如勾、皴、点、染等,并示范操作。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技法的运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水墨画技法能力。
四、实践创作(20分钟)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水墨画技法创作具有个性化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2.学生进行实践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意境表达。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顾山水画的意境和技法。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改进方向。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山水画展览,深入了解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邀请山水画艺术家进行讲座,与学生分享创作经验和心得。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水墨画技法能力。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美术组:张尊高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
设置
意图
情境导入
播放动画《山水情》
提问:看完这段动画,大家一定深有感
触,我想你们现在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下自己
的感受。
总结学生发言:山水画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山水画的意境是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景
与情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学生观
看动画《山
水情》,发表
感想。
学生
的视听觉
充分的享
受,激发学
生学习的
兴趣,引导
学生从认
识山水画
所表现的
意境的美
入手,感受
山水画独
特的艺术
美感。
新课讲解
1.出示课题《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可
以说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2.欣赏分析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平沙落
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其意是“借
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学生欣
赏现代画家
傅抱石的
《平沙落
雁》,总结画
面,感受画
面带来的意
境。
创设
欣赏环境,
分析中国
山水画是
如何表现
意境的
欣赏分析
设疑引导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
漠)、弹琴的老人、大雁……。
播放古琴曲“平沙落雁”
提问:驰骋自己的想象你感受到了什么
样的意境?
总结:作者以简洁的横图和笔法创造一
个无限开阔、空灵而又古雅的境界。
画面中
琴声、雁声、水声化成诗一般的意境。
依画之意境作诗:
平地风起愁近秋,
沙飞卷带百花休。
落幸屈子《离骚》奏,
雁去流水《九辩》忧。
3.请大家想一想:
如果让你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
画一幅山水画,你会怎么画呢?
能描述一下吗?
4.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学生思
考并描述:
以“蛙声十
里出山泉”
为题画一幅
山水画,会
怎么画?
通过
设疑,逐步
引导学生
了解中国
山水画的
巧妙构思
和立意。
赏析理解
总结: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
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
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达到了中国画“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中国历来就有诗、书、画同源说,三者
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
中国山水画
各个时代都有“诗情画意”的佳作。
5.欣赏马远的《雪图》
总结:画面的景物虽少,但给人的感受
却很丰富,特别是使人感受到一种诗的意
境。
提问:马远作品中这种运用大片的空白
来衬托气氛,突出主体的艺术手法,是中国
山水画的一大创造,还记得这种手法叫什么
吗?
“计白当黑”具有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的特点,诗情画意也更为浓厚、鲜明,达到
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
6.欣赏分析吴冠中的《大漠》
提问:说一说画家用笔用墨的特色是什
么?
学生欣
赏南宋画家
马远的《雪
图》,回答问
题。
7.欣赏黄秋园的《一帘山色雨初晴》
总结:画家用传统的节奏,精妙的节奏,完成了对“诗情画意”的完美追求。
8.教师示范
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为题作画。
学生欣
赏现代画家
吴冠中的
《大漠》,回
答问题。
进一
步分析中
国山水画
是如何表
现意境的?
实践操作
拿起笔,画一画你心中的山水世界吧!
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到动手练习中去,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教师可适当加以指点。
学生创
作活动
通过
创作活动,
培养学生
想象和创
造能力以
及更进一
步理解山
水画的意
注: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流程(文字描述)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
我从备课开始就觉得:国画从一般技法表现讲,难以体现中国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精髓。
诗、书、画溶为一体,这才是中国画的真谛。
是“国粹”“国学”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外国人叹为观止的。
因此我认为学生到了高中,理应对我们祖国的伟大传统文化艺术有所领略。
所以我在国画中多加了些课时,力求使学生全面了解体会并实践“诗情画意”,并运用所掌握的绘
画语言来依诗作画。
2.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主题创作的能力。
学生自由选择主题进行诗情画意山水画的创作,并互相分析、探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技法;学生体验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结合在创作中的效果;在画面依画作诗或依诗作画。
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和理解,提高了绘画创作水平,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增加了他们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以及拼搏进取的信心。
3.多媒体辅助教学
(1)利用大屏幕展示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2)利用课件展示教师作品及演示,清晰、直观、有感染力。
(3)利用背景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创作灵感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