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1982年至2016年)
- 格式:xls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摘要: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已经持续多年,从1994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呈现双顺差态势,直到近几年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局势才有所缓和,资本和金融账户一度出现巨额逆差。
本文是以分析国际收支变化趋势及原因为出发点,通过阅读已有文献,总结国际收支变化的原因,并从中选取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际收支主要项目1982-2019年的数据,总结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国际收支主要项目的影响,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我国需要采取一些政策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收支;外商直接投资;原因一、前言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全部货币价值总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其他地区的金融债权债务的交易及转移项目。
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国际收支作为分析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贸易与金融服务的重要工具应运而生,能较完整地反映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服务的记录。
纵观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收支状况,我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逐渐严重,1982年至今经常项目只有五次出现逆差,还都是在1994年之前。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程度越来越明显,双顺差的规模逐步扩大。
从1982年到现在,我国也针对国际收支不平衡采取过一系列措施,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
适当的双顺差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持续扩大的双顺差会使国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国际收支的调整过程无论是自发的,还是由特定政策措施推动的,研究与之相关的经济现象及其连带问题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收支的状况分析(一)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分析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40年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急速扩大,更是体现了实施对外开放的巨大成果。
第十章国际收支(练习)一、本章要义练习说明:请结合学习情况在以下段落空白处填充适当的文字,使上下文合乎逻辑。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1)——、(2)——和(3)——而引起国际间资金移动,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间(4)——收支行为。
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部分是:(5)——和(6)——两大账户。
除此之外,各国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往往会设置误差和遗漏项目。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除了误差与遗漏项目之外,其余所有项目都代表着实际的交易活动。
按照交易主体和交易目的,这些实际发生的国际交易活动可分为(7)——和(8)——两种不同类型。
尽管导致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因具体国家时期而异,但是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9)——、(10)——、(11)——和(12)——四种情况。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其一是早期的主流国际收支理论,它们大多主要考虑贸易收支活动,而忽略(13)——的影响,(14)——、(15)——和(16)——均为主要考虑贸易收支的国际收支理论;其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17)——,该理论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18)——为研究对象,强调国际收支的整体均衡,将研究范围从(19)——扩展到(20)——,将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从实体经济部门扩大到包括货币部门在内的所有领域。
该理论被认为是最接近实际情况的国际收支理论。
外债是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一国居民所欠(21)——的以外国货币或(22)——为核算单位的具体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借外债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影响着一国国际收支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反过来说,国际收支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债务活动的周期,表现在贸易顺差可以用来偿还外债的本息。
世界银行把债务周期依次分为(23)——、(24)——、(25)——、(26)——以及(27)——五个阶段。
国际收支平衡表指标说明一、编制原则1.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规定的各项原则编制,采用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记录国际经济交易。
所有交易均发生在我国大陆居民与非我国大陆居民之间。
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贷方项目是: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收益收入、接受的货物和资金的无偿援助、金融负债的增加和金融资产的减少。
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借方项目是: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收益支出、对外提供的货物和资金无偿援助、金融资产的增加和金融负债的减少。
二、项目含义(一)经常项目: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和经常性转移。
A.货物和服务:包括货物和服务两部分。
a.货物:指通过我国海关的进出口货物,以海关进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要求,出口、进口都以商品所有权变化为原则进行调整,均采用离岸价格计价,即海关统计的到岸价进口额减去运输和保险费用统计为国际收支口径的进口,出口沿用海关的统计。
此项目中还包括一些未经我国海关的转口贸易等,对商品退货也在此项目中进行了调整。
出口记在贷方,进口记在借方。
b.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
贷方表示收入,借方表示支出。
1.运输:指与运输有关的服务收支。
包括海、陆、空运输,太空和管道运输等。
2.旅游:指对在我国境内停留不足一年的外国旅游者和港澳台同胞(包括因公、因私)提供货物和服务获得的收入以及我国居民出国旅行(因公、因私)的支出。
3.通讯服务:包括:(1)电讯,指电话、电传、电报、电缆、广播、卫星、电子邮件等;(2)邮政和邮递服务。
4.建筑服务:指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土之外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以及非居民企业在我国经济领土之内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
5.保险服务:包括各种保险服务的收支,以及同保险交易有关的代理商的佣金。
6.金融服务:包括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收支。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包括计算机数据和与信息、新闻有关的服务交易收支。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历年对比分析(1982—2007年)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经济指导教师:***20090501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历年对比分析(1982—2007年)作者:赵琳琳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1.期刊论文董文亮我国十年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浅析——以1997年和2007年为例-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2)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始终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速度.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支出法GDP统计资料并结合国际收支平衡表等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了我国十年间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2.学位论文徐田娜削减我国贸易顺差的路径选择研究2007本文立意于如何削减我国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详细阐述了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提出了以下两条削减贸易顺差的路径: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经验研究得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顺差影响不大,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削减我国贸易顺差的必由之路。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分析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为160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922亿美元,增幅达134.2%。
其中,货物出口7625亿美元,货物进口6283亿美元,顺差1342亿美元。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顺差上,美国与欧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的来源国和地区。
持续扩大的高额贸易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诸多影响,给经济运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首先,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使我国外汇储备急剧攀升。
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089亿美元,同比多增加2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