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简介(PPT)
- 格式:pptx
- 大小:3.99 MB
- 文档页数:20
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简介(.cn)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最早成立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1993年正式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2001年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同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并,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遂分为东西两区。
现馆舍总建筑面积15811平方米,其中西区图书馆为2006年新建,2007年投入使用,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东区图书馆199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现图书馆下设办公室、流通部、东区流通部、阅览部、采编部、信息技术部一个行政与五个业务部门。
图书馆现有职工38名,其中博士1人,硕士1人,在职硕士生3人,本科生15人,大专生14人,大专及以下4人;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3人。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馆馆藏建设已形成了一个以中医药文献为主、西医文献为辅、兼容其它学科的藏书体系。
现馆藏纸质书刊达66万余册,并每年新增纸本文献4万余册,其中馆藏中医药图书3.1万种,共近20万册。
馆藏线装书2435余种,共6179函,3万余册;其中含善本及少量孤本,主要以明清两代刻本为主,许多是医学经典藏书,2005年起我馆陆续收到教育部赠送总价三百多万元的《中华再造善本》一套。
馆藏期刊10万余册,其中中西医期刊6万6千余册,外文期刊2万8千册,现刊千余种。
另我馆自2000年开始陆续购买了电子图书,至今已33万余册,其中中医药类电子图书2.3万册。
我馆自主开发了《道藏医药文献数据库》《馆藏中医古籍数据库》《本校师生著作学术文库》《中医医德文献数据库》《国外中医药法律法规数据库》《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论文》六个数据库。
图书馆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并和校园网相联。
本馆可向读者提供文献外借、阅览、检索、Internet上网、中医药科研课题检索与查新等服务。
我馆对本校师生免费开放,周开馆时间达到85小时。
我馆书刊已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并对读者实行全开架借阅一体的管理模式。
【大学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申办,2021年4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列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实施本科层次教育的独立学院。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位于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京、津、塘高速公路,北京市公交大巴直达校园,首都城铁即将开通。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中医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经过近十年的创新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四院(二级学院)、八系、三中心、七大专业、十一个专业方向。
目前在校学生12058人。
学院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高素质“双师型”(专家教授、主任医师)教师队伍,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了可靠保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院坚持“铸魂抓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秉承“三个统一”(发展本科教育与发展中医药事业相统一,不以盈利为目的与积极建设东方校园相统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东方品牌与优化办学环境相统一)的办学理念,深化内涵建设,拓宽办学功能。
实行“双禁”、“四无”(禁烟、禁酒,无人吸烟、无人酗酒、无人打架斗殴、无人夜不归宿)的制度化管理;坚持“三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与“三感”(归宿感、成就感、成长感)教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打造了优秀的东方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东方校园文化”,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学院三届毕业生考研被录取人数逐年上升,2021年同比翻两番。
分别考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研究生院。
其中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38人、天津中医药大学38人。
今年针推学院报考研究生为32人、其中23人上线,上线率为70%。
目前,北京海、陆、空三军各大兵种总医院及京、津、翼地区多家“三甲”医院都有东方学院学子被录用,就业率超过98%。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目录、导师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分东、西两校区,校本部设在西校区。
全校占地面积共计25.3万平方米,教学区总建筑面积达27.7万平方米。
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和管理人才。
学校在办学层次、学科门类、科学研究、医疗水平、办学效益、对外合作等方面居于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前列,是中国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解决中医药重大科技问题、防治重大疾病和现代难治病的重要基地,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学、科研、医疗、产业四位一体的高等中医药学府。
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中医药研究生和具有博士、硕士授权的单位之一。
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开中医药学发展史研究生教育之先河;1983年开始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1986年开始接收台港澳及外籍在读研究生;1987年被批准具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攻读硕士学位的授权单位;1994年开始接收博士后工作人员进站工作,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98年被批准为开展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2001年经国家批准并开始招收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现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
目前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其中硕士学位学科授予点16个,博士学位学科授予点15个以及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截止2003年6月,学校在校研究生已达782人,其中博士生300人、硕士生482人;另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课程学习567人。
20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养研究生1080人,其中博士311人、硕士769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早在1956年创建,是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药研究生和具有博士、硕士授权的单位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学科建设将更上台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及解决中医药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显着提高,科技产业长足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行业优势突出,通过努力,北京中医药大学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
尚考教育是国内最早针对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的机构,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北京排名比较好的一对一考研辅导班,集训保录和全科一对一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查缺补漏,挖掘潜能,发挥优势,轻松快速的提高学习成绩。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考研参考书701中药综合:《有机化学》(第二版)80分,吉卯祉主编,科学出版社。
1、学科简介有机化学是一级学科化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以天然有机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研究有机合成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着手,发展有机化学的反应、合成、方法和理论。
2、培养目标依据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有机化学专业的专门人才。
(1)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素质。
(2)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有机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熟练地查阅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能力。
(4)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能独立的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具有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开发研究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工作。
北中医考博辅导班:2019北中医针灸推拿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
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成立于1982年,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合并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在学科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2009年更名为针灸推拿学院。
经过30余年的建设,学院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我院针灸推拿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针灸学学科、推拿学学科、中医气功学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生物学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三级实验室;针灸特色疗法重点研究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针灸推拿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教学中心;针灸推拿学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特色专业;针灸推拿教学团队为北京市针灸推拿优秀教学团队;经络腧穴学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我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29人,拥有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办学层次,招生专业有针灸推拿学(五年制)、针灸推拿学(针刀方向五年制)、针灸推拿学(康复方向五年制)、中医学(卓越针推八年制)、中医学(卓越针推对外八年制)、康复治疗学(四年制)等6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已逐步形成了“高层次、国际化、强能力”的教育教学特色。
北京中医药大学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111计划”入选高校,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共同建设。
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中医药领域的首善院校和最高学府。
同时,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4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
先后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92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和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推广基地(北京)”。
并且与解放军总医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海军医学研究所、解放军302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辟和构建了军地合作的新领域和新模式。
历史沿革:1、北京中医学院1956年,学校于北京市海运仓成立,隶属于原卫计委。
1960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六十四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为五所全国重点医学院校之一。
1971年7月至1977年11月与卫计委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合并,保留学院名称和建制。
1978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2、北京中医药大学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
2000年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直属教育部。
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大师云集,英才荟萃:胡熙明:原国家卫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强:卫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啸宏:原卫计委党组成员、卫计委副主任吴刚: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阎树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毛群安:卫计委宣传司司长、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方来英:北京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房书亭: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李振吉: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龙致贤: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董建华: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医大师任应秋: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王绵之:著名中医学家、方剂学科创始人、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著名中医学家、中药学专家、首届国医大师王玉川:著名中医学家、首届国医大师孔光一: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琦:中医体质学学科创始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第二届国医大师孙光荣: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国医大师晁恩祥: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二届国医大师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高学敏: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姜良铎:著名中医学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顾海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建: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许树强: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院长李宁: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陈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刘清泉: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院长王笑民: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耀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李澎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田金洲:长江学者刘建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高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人文系教授徐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安阿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卓小勤: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卫生法学人士翁维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我国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开创者、中国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高招政策学校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中西医结合、多科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拥有一流的中医药学科平台和科学研究实力,在国内中医药界、国际中医药界都享有很高声誉。
学校下属有17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国际学院)、3个政府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个科研机构,涵盖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体育休闲健康、社会医学与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
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以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现代中医药工程技术等学科为特色。
作为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以“德才兼备,德为先”的培养理念,注重培养知识深厚、技术精湛、品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
学校还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平台和全方位的支持,多年来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学校一直注重国际教育和国际合作,在与东南亚、欧美、非洲和澳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包括师生互访、学科合作、科研合作等方面,令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本科计划招生1900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开设16个本科专业,聚焦人才培养全程,创建以“岐黄国医”为代表的长学制教育体系,探索“中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引领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
招生专业: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药事管理、护理学、英语、法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医骨伤科学16个本科招生专业。
特色班型:中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中西医临床医学(华佗班)学制为9年,是5+4的本博连读专业。
中药学(时珍国药班)为4+4的本博连读专业,以教育部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时珍国药班)为培养平台,实施本博贯通7-9年弹性学制培养。
1、北京中医药大学10026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之一。
现有12个院系,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点,26个硕士点,16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部局级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总排名第173/477,市内排名第22/48,医药类排名第17/61 学科门类排名:医学16/179、管理学197/343。
优势专业:5★等(6个):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1/10、中医基础理论1/27、方剂学1/25、中医儿科学1/22、中医内科学1/36、中西医结合基础2/44。
4★等(10个):中医妇科学2/24、针灸推拿学2/29、中医五官科学2/22、中医诊断学2/22、中医外科学2/24、中医医史文献2/24、中医临床基础3/29、中医骨伤科学3/24、中药学5/51、中西医结合临床9/66。
2、天津医科大学10062天津医科大学介绍创办于1951年,“211工程”建设大学之一。
现有17个学院,5个学系,3个教学部。
44个博士点,61个硕士点,5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211”重点建设学科。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总排名第144/477,市内排名第3/18,医药类排名第11/61。
学科门类排名:哲学161/169、法学329/341、理学240/326、工学302/343、医学23/179、管理学289/343。
优势专业:5★等(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3/66。
4★等(2个):肿瘤学8/59、生药学9/51。
3、中国医科大学10159中国医科大学介绍创办于1931年,卫生部与辽宁省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的高等医科院校。
现有27个院系,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9个博士点,61个硕士点,5个国家重点学科,27个省重点学科。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总排名第74/477。
省内排名第3/33,医药类排名第3/61。
学科门类排名:哲学133/169、教育学131/198、理学119/326、工学315/343、医学10/179、管理学198/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