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国情教育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生国情教育青少年讲习所冷集镇中心学校杨敏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资源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祖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树立起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学习的崇高志向。
国情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人文精神、传统思想、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在中小学生中积极开展国情教育,对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复兴中华营造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是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中小学生的政治、历史、地理教学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最基本国情、人口国情、资源和环境国情。
国情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国情,爱我中华。
一个国家民族认同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没有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只能是一盘散沙。
增强青少年的国情教育,我觉得首先应该增强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国情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切身体验,增进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爱党、对祖国认同的情感。
具体的内容标准有八项: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课程思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时代,社会风气日渐腐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偏离传统,学生们更容易被外部环境影响,导致家国情怀的缺失。
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课程思政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明确家国情怀的概念。
家国情怀是指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关怀和尊重,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更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为先导、以育人为根本的一种教育改革模式。
通过课程思政,学校可以在各个学科课程中渗透思政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价值观的洗礼,并且使思政教育深入学生的灵魂,成为他们日常行为的一种潜移默化。
要想在课程中实现家国情怀的厚植,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以身作则。
只有教师本身具备高尚的家国情怀和良好的思政水平,才能引领学生正确树立家国情怀。
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和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并且以自身的修养和师德榜样引领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爱国爱家。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通过增加国学、德育、国情、历史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国学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对祖国的认知和理解。
在德育教育中,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懂得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在国情教育中,应该教育学生认识祖国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祖国的建设和改革。
在历史课程中,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兴衰史,认识祖国的崛起和发展经过,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眼前的和平与幸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相关话题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和艰辛,激发他们爱国情感。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中国国情教育》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包括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文化特色等。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基本国情知识。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中国国情的特点。
2. 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学生感受国歌的庄严与神圣。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对中国国情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文化特色等基本国情知识。
2. 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对中国的认识。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的国情特点。
例如: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地理景观?中国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的文化特色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国情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中国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与伟大。
二、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国情相关的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制作中国地图、收集中国历史故事、绘制中国美食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出具体行动方案。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 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国情教育讲座寺村中心校2011年10月小学生国情教育大家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无数个世界之最,可是,你知道这最中之最是什么吗?对,那就是人口。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6月2日评论版文章: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已经公布。
六普数据是一个信息宝库,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人口形势和人口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启示一:中国人口增长处于减速阶段,人口的生育率和增长率都已很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数据表明,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根据全国人口调查统计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就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进入低生育率时代。
考虑到80后、90后严酷竞争的生存环境以及令人咋舌的孩子抚养成本,所以他们的理想子女数也已经达到很低的水平。
人口流动也是降低生育率的重要机制。
根据六普数据,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全国流动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14,显著地低于非流动人口的1.43。
核心家庭数据也可以佐证超低生育率。
中国的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2010年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但从长远看,超低生育率弊远大于利。
几乎在所有遭遇很低生育率挑战的国家,无论人口总量如何,低生育率维系时间越长,年轻人口短缺的后果越严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越小。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重要的议题——学生国情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而要更好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国情,增强爱国情怀。
今天,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生国情教育的内涵所谓学生国情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关于国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方向,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性1. 增强国家观念,树立民族精神了解国情,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伟大成就和英雄人物,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伟大,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精神。
2. 提高综合素质,助力个人成长学生国情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国情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能力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助力社会发展了解国情,使我们更加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增强国际视野,提升国家竞争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了解国情有助于我们拓宽国际视野,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同时,通过学习我国的发展经验和优势,我们可以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三、如何加强学生国情教育1. 加强课程设置,融入国情教育学校应将国情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课程,如《中国近现代史》、《地理国情》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国情。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教育效果学校可以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主题班会、举办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国情,增强教育效果。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学生国情教育的关键。
XX教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关注学生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XX教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关注学生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深感教育的伟大和责任重大。
我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关注学生的国情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事迹和成果。
一、学生国情与校本教材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对国情的了解,我认识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因此,我积极与学校合作,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将其中的国情教育元素融入到各学科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我选取了一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解和感受祖国的千年文化积淀。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对祖国的热爱。
二、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题展览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发展和进步,我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各类爱国主题展览。
例如,在某次参观中,我们去了一场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展览。
通过展览的历史文物、照片和实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和牺牲精神。
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组织爱国教育活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经常组织各种爱国教育活动。
例如,我们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学生们通过参观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增强了对祖国的认同和自豪感。
此外,我还组织了一次以“我们的国旗,我们的骄傲”为主题的活动,学生们亲手制作了国旗手抄报,并在班级宣传栏展示,营造出浓厚的爱国氛围。
四、倡导阳光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阳光健康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讲述国内外爱国英雄的故事,我启发学生们传承爱国精神,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带领学生自发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为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进步尽一份力量。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爱国之情的真挚与深刻。
总结起来,我关注学生的国情教育,通过与校本教材结合、参观爱国主题展览、组织爱国教育活动以及倡导阳光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的爱国主题教育已逐渐深入到中小学校园中,成为党委政府在教育领域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一步。
实施爱国主题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引领他们扎根祖国、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国家意识作为爱国教育的核心,加强国家意识教育是最主要的方向。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道德往往是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在学校中,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和民族精神,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认同感。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和地标建筑,让他们领略祖国的悠久文化和美丽风景;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阅读经典作品、聆听名人演讲和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使同学们领略祖国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同时,还要在教材中加入一些优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这样能够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爱国的责任和荣誉,从而促进国家意识的增强。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加强国家意识教育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关键。
在学校中,教育机构要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应该以优秀的人物为榜样,引导同学们认真学习英雄事迹,尤其是先祖的历史和事迹,这样能够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发展。
同时,教育机构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的协调工作,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形成全面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爱国主义超凡人物。
只有这样,才能够支持国家的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
三、强化国家意识教育在进行爱国主题教育时,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让他们能够评判有关国家发展基础问题的观点和事件,加强他们的理智判断能力。
小学生国情教育的知识点总结国情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意识的重要途径,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在小学教育阶段,国情教育被注入到各个学科中,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民意识。
本文将总结小学生国情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教育内容。
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小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他们可以学习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和中国的传统美食等。
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而培养出对中国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二、地理知识小学生国情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地理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自己所在的国家的地理位置、边界和邻国,掌握中国各个省份和主要城市的位置和特点。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如长江、黄河、珠江和西南地区的山脉等。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增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中华名山与历史名胜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名山和历史名胜的国家。
小学生国情教育中,学生被要求了解中国的名山和历史名胜,如五台山、泰山、黄山、故宫和长城等。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故事了解这些名山和历史名胜的特点和故事,增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这些名山和历史名胜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加强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
四、国旗、国歌和国徽国情教育还包括对国旗、国歌和国徽的学习。
学生需要了解国旗的寓意、构成和正确使用方法。
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学生需要了解国歌的含义和正确的演唱方式。
国徽是国家的标志,学生需要学习国徽的构成和寓意。
通过了解国旗、国歌和国徽,学生可以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一步推动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
孟寨中学学生国情教育材料(一)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先给大家读一篇短文: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还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迟毓凯[背景资料]5年前,株洲老师尹健庭因“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的言论失去了工作。
昨日,记者采访了已返回株洲并重执教鞭的尹健庭,他坦言,自己当时在表达方式上过于露骨,但这也不是自己的本意尹老师为自己当初的言论道了歉,恭喜一位有着不错的思想的老师又可以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有人认为,这体现了我们社会中“社会宽容”正在逐步增长,“尹健庭原来确实说过不当的言论,为人师表,这些言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时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就应该有海纳百川,有容为大的胸怀,我们应当对这些错误表示谅解,并帮助犯错的人改正。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尹老师到底犯没犯错,犯的究竟是什么错?无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尹老师当初的“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是一句大实话,是社会上大多数的群体所身体力行着的行为理念;这也是一句尹老师的心理话,他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向学生说了。
但尹老师却因此酿成错误,为此五年多的时间不能执掌教鞭,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问题在哪里?难道老师不能向学生说实话,说自己的真心话么?尹老师的事件所体现出的其实是教师的职业角色与生活中真诚的人际交流之间的矛盾。
具体说来,在我国的教师职业角色中,老师其实是不能说实话,说自己的真心话的,要说的是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话”。
换言之,优秀的老师也必须是一个“合格或者出色的骗子”,我们不能说对某位学生的喜欢,我们只能说对着5、60人的班级一碗水端平;我们不能说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我们只能说身处的和谐社会;我们不能说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我们只能说“读书是为了中华之崛起”。
不能告诉我们的真心话,只能向孩子宣传符合社会价值观的理念,“教师对学生的欺骗”也是一种必须,这其实更是对教师的一种折磨。
尹老师认了错,重新执掌了教鞭,这对他是一件好事。
但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也因此失去了一位敢说真话的教师。
迟老师谈了他的意见,我们尊重他的意见,同时感觉到,一个老师(尤其是政治老师)不能仅仅教育学生为了“挣大钱娶美女”而读书,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大实话,能够挣大钱娶美女,恐怕是每个男士的梦想。
还应该教育学生把个人的人生道路和我们的祖国联系起来,教育他了解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祖国,让他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承受的屈辱和苦难,让他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正在这里一次伟大的民族复兴。
国情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国情,爱我中华。
一个国家民族认同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没有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只能是一盘散沙。
增强青少年的国情教育,我觉得首先应该增强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国家命运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中国小将张丹张昊征服了全场观众,也感动了无数国人的心。
伴奏音乐〈龙的传人〉气势磅礴地回荡在奥运会赛场。
那一刻,真切感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骄傲。
作为一个中国人,离开了中国的时空条件就不能生存,更不能发展。
同样,我们个人的情感与民族文化息息相连,与国家命运密不可分。
具体来说,我们的情感活动是个体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综合产物。
我们强调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强调尊重和学习传统文化,并是说要现在的学生嘴里之乎者也,穿着长袍马褂,见面鞠躬作揖。
民族文化有外在的器物的层面,也有内在的精神内核。
这个精神内核就是我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一个民族中,当代人的许多情感特征都可以从民族文化中找到历史渊源。
例如,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的情感,从屈原的“上下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飞的“精忠报国”,一直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些民族精神的精髓我们应该很好的继承下来。
一个民族不应该轻易的丢掉自己的文化传统。
韩剧《大长今》向世界人们展示了韩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也应该注意文化传统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二.在尊重和爱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能够以包容、欣赏的眼光看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的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深。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国际理解教育非常必要。
所谓国际理解教育,就是教育青少年要在尊重和爱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开放的胸襟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进行友好往来。
三.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现在的流行文化。
有人把现在的青少年叫做追星族,确实,现在的青少年对影视明星特别是港台的明星非常痴迷,特别是近年来“超女”现象使很多成年人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非常担忧。
有一个小学老师曾经在班里搞了一个调查,让同学们写一写他们最喜欢的歌。
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A班小薇、我不是黄蓉、童话、栀子花开、噢,苏珊娜(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半兽人希望、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个孩子在学古筝,为古筝曲)双节棍、七里香、一路向北、两只蝴蝶、你的微笑、美丽新世界、欧若拉、你好,周杰伦后来、想起、六月的雨、美丽的神话、酸酸甜甜就是我、算你狠、2002年的第一场雪B班童话、同一首歌、迪迦(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佳亚、远方、希望、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双节棍、爱上未来的你、漂移、你到底爱谁、月亮代表我的心、醉拳、盖亚(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摇篮曲(陶喆)、波斯猫、茉莉花(梁静茹)、朋友、杰克、猪之歌、上海滩、叮当猫、西游记(动画片版)、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我要飞、SUPER STAR、流浪歌、经视人家(娱乐类电视节目)主题曲、爱情三十六计、恶搞反恐、你的微笑、我爱你、爱迪(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CS十年告白(是将《十年》进行改写后的网络歌曲)、小狼狗有两点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
第一,几乎是清一色的流行歌曲,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儿歌;第二,两个班的的歌几乎没有重复的。
真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时代。
对于沉迷于追星的青少年,老师和家长该如何处理呢?1.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首先要把它看做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切忌激烈的态度和言辞,否则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和敌对。
从上面列举的这些歌曲来看,说不上有多好,但也说不上有多坏,不算是“香花”,也不是“毒草”。
如果你觉得“粗俗”,其实这些歌曲都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现在的成人文化就够粗俗了,我们怎么要求未成年人的文化有多么高雅,不能说大人病了让孩子吃药。
2.因势利导。
偶像崇拜本质上是一个接受其价值内化的过程。
偶像崇拜既是一个事实,也是一种动力。
要引导孩子认识到,偶像的什么地方是值得崇拜的,有的就不宜模仿。
大人也有自己的偶像,世界杯期间很多大人如此痴狂,他们也有自己钟爱的球员,这些球员就是他们的偶像。
这些大人就是追星族,不过这些大人一般能够区分这些偶像那些地方值得崇拜,那些地方不不值得崇拜。
每个人心中的偶像也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消失。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为何而崇拜,偶像的价值在哪里,自己的价值又在哪里。
初中生国情教育(二)认清国情爱我中华国情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切身体验,增进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爱党、对祖国认同的情感。
具体的内容标准有八项: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5.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6.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7.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8.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社会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
作为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一.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的。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我国的不发达体现在许多方面,从总体上看,主要体现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党的基本路线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简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就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个有利于”是指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根本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