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树与大树的对话
- 格式:docx
- 大小:8.04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课文]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
下面这篇文章,摘自一个小女孩同一位学者的对话。
读读课文,想想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再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时间:1999年8月21日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
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
知识创造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小苗: 大树,你好高啊!我才刚刚发芽,还很小呢。
大树: 哈哈,小苗,你好!是的,我已经生长了很多年了,所以才变得这么高。
小苗: 你是如何变得这么高的呢?我也想像你一样茁壮成长。
大树: 哦,那可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我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开始,需要土壤的滋养和阳光的照射来生长。
小苗: 噢,我明白了。
那我也要好好照顾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
大树: 很对,小苗。
你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心,因为成长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不要急于求成,慢慢积累经验和
力量。
小苗: 好的,大树,我会努力的。
谢谢你的建议!
大树: 不用谢,小苗。
记得,没有一种植物是一天就能长成大树的,所以你要保持勇往直前的态度,相信自己的潜力。
小苗: 我会的!我要像你一样扎根在土地上,长成一棵茁壮的大树。
大树: 很好,小苗!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成长为一棵美丽而强大的大树。
祝福你!
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1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学习目标】1、能借助字典认识三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学习重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感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
齐读课题。
提问:如果真的让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那么你认为他们会说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地说(不会时,老师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如:大树教育小树苗要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地与风霜雨雪作斗争等)(设计图图:培养口头表达力和想象力)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中的小树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小苗和大树的对话2. 课程年级:一年级3.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展示一颗小苗和一棵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吗?”(2)学生阅读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对话中的语气和表情。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小苗,你会和大树说什么?2.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谁能告诉我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小苗和大树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对话?”(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4)学生分组进行对话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对话创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复述课文,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小苗和大树的对话》2. 图片:小苗和大树的图片3. 角色扮演道具:小苗和大树的玩偶五、教学建议1.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尽量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角色扮演环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适当添加个人理解。
3. 在对话创作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指导。
4. 课后,教师可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进行类似的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扩展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颗植物,如花朵、草丛等,模仿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创作一段植物之间的对话。
2. 展示环节:每组选代表进行对话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对话小组。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在广袤的大地上,一颗小苗正在努力生长。
突然,一棵巍峨的大树
出现在小苗的旁边,两者展开了一场有趣的对话。
小苗:你好,大树!你长得真高大,我好羡慕你啊。
大树:嗨,小苗!谢谢你的夸奖。
不过,你也会像我一样长得高大的。
小苗:真的吗?可是我现在还这么矮小,怎么可能变得像你这样高
大呢?
大树:别担心,小苗。
你知道吗,成为一棵大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曾经像你一样小,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我才有了今天的身高。
小苗:那我该如何努力呢?我总觉得自己长得太慢了。
大树:首先,你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勤奋学习,不断吸收营养和阳光。
其次,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要轻易放弃,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
茁壮成长。
小苗:听起来好像很困难,但是我会尽力的。
大树:很好,小苗!只要你有决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成长为一棵
高大的大树。
记住,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相信自己,努力向着目标
前进。
小苗:谢谢你的鼓励,大树!我会好好努力的,争取早日长成一棵高大的大树,像你一样稳固挺拔。
大树:加油,小苗!相信自己,你一定会成功的。
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成长。
两者的对话渐渐淡出,小苗和大树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成长,迎接着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愿他们的对话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段动人的成长故事。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反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反思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反思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
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
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反思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惯例还是以教材的蓝框导读语为指导,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1、梳理出季羡林和苗苗谈了哪几方面的问题;2、对不同问题,两人的见解是什么;3、同学间探讨读后感受。
大树与小树对话:
小树说:大树你是吃奶粉长大的吗?
大树说:孩子,你看电视看多了,人的孩子才吃奶粉呢?
小树说:那你是吃什么长的这么高,这么壮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眼,白云两片,蝉鸣和蛙叫四量,每天早晚还吃晨曦和落日一遍,有时还吃腐叶和鸟粪,喝点朝露雨珠和山泉。
小树说:你吃这东西长的这么修长和挺拔的?
大树说:我还得感谢风雨雷电,它不是困难是对我最大的邦助。
风帮我修饰身材,雨帮我去除尘埃,雷能帮我劈去自私,电能帮我斩去傲慢!
小树说:为什么我身边的树,长的这么矮,这么歪呢?
大树说:是因为它们选择了不同的菜单,它们选择了抱怨,不公平,指责和黑暗,所以不可能长的光绿翠鲜!
小树说:今后我也要按你的菜单,每天吃白云,蝉鸣,晨曦与落日。
我也要无畏的迎接风雨雷电,有一天我也向你一样光绿翠鲜!。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及教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小苗:你好大树,你是怎么长得这么高的?大树:哈哈,小朋友,我是从一颗小种子慢慢长大的。
小苗:真的吗?那你是怎么变得这么粗的?大树:是的,我每年都会长出新的树木,一点一点地变得更粗壮。
小苗:太厉害了!那你是怎么长出那么多叶子的?大树:每年春天,我会长出许多嫩绿的叶子,它们给我提供养分和能量。
小苗:我也想像你一样长出高高的身子,粗粗的树干,和绿绿的叶子。
大树:只要你好好照顾自己,吃好喝好,也会长得高大有力的。
小苗:谢谢你大树,我会好好努力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对话,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2. 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力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大树和小苗的图片;2. 课堂展示板;3. 学生之间的合作活动中小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他们在春天学到的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
2. 出示大树和小苗的图片,让学生提问和猜测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
二、阅读原文(10分钟)1. 阅读原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再整理学生观点。
2. 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引导他们关注植物生长的过程和需求。
3. 学生们可以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探究交流(15分钟)1. 学生们分组,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小苗要问大树这些问题?”,“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等等。
2. 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陈述他们的答案和观点。
四、激发思考(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生长过程,他们是如何从婴儿变为现在的样子的。
2.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可以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和发言,帮助他们得出结论: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只需要好好照顾自己。
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绘制一幅描绘植物生长过程的画册;2. 邀请一个植物学家来学校进行分享,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
小学语文交流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精选5篇)小学语文交流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交流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交流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准备】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学,交流资料。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二、同伴互助,检查自学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教师重点讲解)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见教案后)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古文也很重要。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此部分的目标与过程并不统一,加强品读)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及教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小苗:大树,你好高啊!我好想长得和你一样高。
大树:小苗,你不要太着急。
每一棵树都有它自己的成长过程。
只要你努力,也一定能够长得高大。
小苗:可是大树,我觉得成长好慢,我等得好着急。
大树:小苗,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每天都要接受阳光、空气、水分的滋养,才能够茁壮成长。
你也要耐心等待。
小苗:大树,你好厉害啊!我看你能够为鸟儿提供栖息的地方,还能够为我们提供阴凉。
我也想变得有用。
大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小苗。
你现在是嫩芽,将来一定能够长出叶子、开出花朵。
不要放弃对自己的希望和信心。
小苗:谢谢你的鼓励,大树。
我会努力成长的,希望有一天能够像你一样高大。
大树: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小苗。
加油!教案:课程目标:通过让学生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成长意识和耐心等待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中的对话,领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对话中提取寓意,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课文原文、教学反思单。
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棵树的特点。
2. 介绍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背景,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3. 让学生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小苗为什么想长得和大树一样高?- 大树是如何回答小苗的问题的?- 大树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 小苗对大树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有什么想法?4.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并和学生一起总结故事中的主题,即成长和耐心等待。
5. 让学生讨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以及如何培养耐心等待的品质。
6. 结合教学反思单,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的短文。
7.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短文,并互相给予鼓励和反馈。
8.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耐心的价值。
扩展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画一幅关于成长和耐心等待的插画,并在班级内展示和分享。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5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能概括说出季老先生和“苗苗”提出读书问题的见解。
3、能组织语言用一段话语说出自己对读书的感受学习重点: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出小苗和大树对读书的见解。
学习过程:一、揭示课题,识字读通课文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吸引人,怎么吸引你们了。
生:小苗和大树其实都是指人。
生:小苗是指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苗苗,大树是指季羡林。
师(出示课文插图)季羡林爷爷是怎样的一棵大树呢?生:(读课件上的文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
师:他们在1999年8月21日北京大学季羡林家有一番特别有意义的对话。
我们同桌之间一人读季羡林的话一人读小苗的画,相互检查有没有把每个字音读通顺。
(同学之间相互读课文)师:检查这些字的认读(出示课件)水浒传、绿林好汉、嗯、三侠五义、彭公案二、自主学习,交流概括见解(一)静心自主学习师:全文就围绕读书的话题展开真诚的对话。
在对话中对读书都有自己的见解。
分别是怎样的见解呢?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
.学生静静读书10分钟,老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
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二)引导交流概括1、-突破难点----关于读闲书师:我们交流交流。
生: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应该多读一点闲书。
自己小时候看的三本闲书是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的。
师:我们继续补充。
为什么主张看闲书呢?生:因为看闲书对于作文能力提高特别有帮助。
师:季羡林爷爷的见解容易明白,那苗苗的见解呢?生:喜欢读闲书,也认为多读课外书能帮助提高作文能力。
2、其他观点生:苗苗说自己偏科,只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等。
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喜欢语文是一件好事,但是仅仅喜欢语文是不够的。
小树与大树的对话作文大树与小树的对话路边,有一棵大树,它站在那儿很多年了,树皮在渐渐地脱落,它的身边,最近新栽了一棵小树。
大树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奇怪,怎么我身边有这么一棵小树呀?”小树好奇地问:“大树爷爷,为什么这儿只有您一棵树呢?”大树沉痛地说:“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已经有70岁了。
前40年,我们这儿绿树成阴,空气清新。
后来,有一天,好多伐木工人将它们砍倒运到别处去了。
我是唯一的幸存者。
30年来,我都是这样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站着。
”小树奶声奶气地问:“那为什么他们要砍倒树爷爷和树奶奶呢?”“因为他们要用树木做一次性筷子啊!”大树抚摸着小树的头,说道。
小树显然是听入迷了,急忙问道:“我们这些树木不是给人类作了许多贡献吗?他们怎么还要砍我们呢?”大树沉重地说:“是啊,我们帮他们吸收车辆排放出来的废气和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氧气,再排放出去。
还帮他们固住泥沙,使水土不会流失。
可是他们却恩将仇报,大量砍伐同胞做一次性筷子。
你要知道,一棵20年树龄以上的好树才是做筷子的材料,可是这些树又有多少呢?大面积的森林被破坏,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消失,一些动物都灭绝了,其余的动物也都所剩无几,只好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居住。
森林已是廖廖无几,并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减少。
”小树听了,不断地摇头,发出几声叹息。
“不过,人类也遭到报应。
大树不再板着脸,舒展了一下,又接着说:“树死了,根就无法牢牢地固住泥土,风一吹,大面积的泥沙被吹走,飘到空中。
每年有几万吨的泥沙流入大海,剩下的沙子被风一刮就飘在空中,形成了沙尘暴。
马路边的大树被砍倒,就无法吸收废气与二氧化碳,路面上的车辆又多。
所以,过了不久,每个城市的天空中都有一层厚厚的黄色‘云彩’,地上都有一层浓浓的黑色‘雾气’。
每个人都惶惶不可终日。
”小树连忙问:“那人类觉悟了吗?”大树笑着说:“是的,人类意识到树木的重要性,真诚地向我们道了歉,忏了悔。
而且不再砍树,反而大面积的种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学生苗苗对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完全口语化,浅显易懂。
季老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苗苗是一名谦虚好学的小学生。
两者的对话让我们明白: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
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大树和小树的对话作文1大树和小树小树问大树:“你吃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两片,蜂鸣与蛙唱四两,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大树:“这还要感谢风雨雷电。
风为我做身材的修饰,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大树说:“因为我们各自的菜单不同。
他们选择吃的是愤事、是抱怨、是黑暗,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2大树和小树一天,小树听到沙哑的咳嗽声,揉揉睡眼,睁开眼睛一看,眼来是旁边的大树正在抽泣。
那沙哑的声音加上眼泪的催动,显得十分忧伤。
小树不解得挠挠叶儿,问道:“数爷爷,你怎么了?生病了吗?”大树听到小树那稚气的安慰声,停止了哭泣,回过头来看了眼小树,又抬头望着天空,用手臂指着天空一处,慢慢地回答:“不久,我就要到那去了!”小树的目光随着大树指着的地方一看,它明白了,在它身边的着棵大树就要死了。
便似问非问的说:“你怕吗?”大树勉强一小,“我不怕,只是……”“只是什么?”小树话刚出口,就后悔起来:这不是在掀人家的伤疤吗?它怎么可以这样。
大树看出了小树的尴尬,便拍着小数的肩膀对它说:“我只是太喜欢我生长的这个地方了,还有,还有那个女孩。
”大树顿了顿,“她是一个好孩子,每天都会来帮我浇浇水,捉捉虫,跟我谈谈心。
可是,现在我要走了……”大树的眼神暗淡了下来。
的确,要把一个好朋友留在这,自己却去了“远方”,有谁会舍得呢?于是,小树便尽可能得插开话题,不让大树又伤心。
“树伯伯,我刚到这个城市,你能不能跟我介绍一下这啊?”大树见小树一脸兴奋的样子,那种渴望的眼神,就立刻换了种心态,就像一位十分老练的导游:“这个美丽的地方叫布鲁吉,这里的人们都十分热情,对外来的客人十分友好。
还有,这里盛产葡萄,那葡萄就像一颗颗黑宝石,紫水晶似的。
”“真的吗?那肯定很好吃喽。
哎,可惜我没有亲眼目睹,亲口所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夏显章
1教学目标
~1 .能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得到读书、学习的启示,通过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能从书中与大师交流,从而有所启发。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 .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能否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大师的要求。
2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1•图片展示,大家知道这
个人是谁吗?对,是季羡林大师。
有谁了解他?生回答,师总结。
2.其实了解大师有很多种方法,读他的作品就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季老就有很多文章收集到我们小学课本当中,如:《自己的花是给别
人看的》《怀念母亲》《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首先请打开书到第6页,我们和苗苗一起走进课文与书中的季大师交流(板书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我们已经学过,请小组合作学习,
按屏幕上的要求完成学习。
生回答(点名到第几组)屏幕显示 4. 看来这篇访谈录让大家受益匪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文体。
(微课展示)5.通过刚才的短片我们知道了访谈是一种咨询获取信息的常用方法,同时访谈可以面对面的交流直接接受大师的熏陶。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你,久而久之你也可能成为大师。
正如古人刘向说的: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也就是说:我们经常和品行高尚的人接触,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
己也会成为品行高尚的人。
苗苗深知这个道理,她采访了许多大师,访谈记录都收集在《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这本书中(出示这本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苗苗在书中与这些大师交流。
二.合作学习,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感悟。
1•请同学们拿出阅读材料,默读课文。
2.理清内容,填写表格(学会抓关键词)。
3.小组交流读后感受。
4.各组分享收获,形式不限。
三、总结在书中,我们可以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大师在书中已经为我们积累了厚厚的文学底蕴。
分分秒秒的变化就这样静静地发生在我们翻动书页的瞬间,点点滴滴的收获就这样默默地形成于我们与大师交流的时刻。
其实语文很简单,我们通过阅读,与朋友交流,向老师汇报,学会总结。
就会在语文的国度自由翱翔。
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大师的熏陶下成为品行高尚、学识渊博的读书人。
四、综合性学习活动①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
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
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也就是说:我们经常和品行高尚的人接触,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己也会成为品行高尚的人。
苗苗深知这个道理,她采访了许多大师,访谈记录都收集在《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这本书中(出示这本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苗苗在书中与这些大师交流。
二.合作学习,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感悟。
1•请同学们拿出阅读材料,默读课文。
2.理清内容,填写表格(学会抓关键词)。
3•小组交流读后感受。
4. 各组分享收获,形式不限。
三、总结在书中,我们可以与大师对话,
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大师在书中已经为我们积累了厚厚的文学底蕴。
分分秒秒的变化就这样静静地发生在我们翻动书页的瞬间,点点滴滴的收获就这样默默地形成于我们与大师交流的时刻。
其实语文很简单,我们通过阅读,与朋友交流,向老师汇报,学会总结。
就会在语文的国度自由翱翔。
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大师
的熏陶下成为品行高尚、学识渊博的读书人。
四、综合性学习活动①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
交流。
板书设计: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阅读交流汇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