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生气孩子很争气_第2章 不拔苗助长,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51.67 KB
- 文档页数:27
父母孩子2015.1、2气”。
我有些愕然,说“妈妈没有生气啊”。
走在路上的时候,豆子很开心地冒了句:“我是警察。
”我问他:“豆子是警察,那妈妈是什么呢?”“妈妈是菲菲。
”我没听明白,这个“feifei ”是什么?于是又问了一遍,豆子说是《菲菲很生气》里的菲菲。
这是他最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说的是一个叫菲菲的小女孩,在被姐姐抢了玩具猩猩后非常生气,气得眼睛变成蓝色,鼻孔张得很大,连辫子都竖起来了,还发出大大的咆哮。
后来她跑出家门,哭了一阵,大自然的轻风和树林中的鸟鸣抚慰了她,她不再生气,回到家里,家人欣喜地接纳了她。
虽然这次豆豆随意一说,但是在他的心目中,难道我就是经常这样生气的吗?周末中午,我和豆子躺在床上玩耍的时候,他忽然开始拍打自己的脑袋,我轻轻问他:“小豆子,你生气了?”“嗯。
”我看着他一下一下拍自己的脑袋,一阵心疼,对他说:“宝贝,妈妈抱抱你吧。
”他窝到我怀里,抱住我的腰。
其实,豆子的脾气一直以来都很不错,他不会无理取闹,也没见过他摔东西或躺地上耍赖的样子。
他生气后无非是拍自己的脑袋或是咬住桌子不动。
看多了孩子的任性哭闹,我觉得豆子这样已经非常克制了。
我摸着他的额头说:“小豆子,你下次生气的时候可以捏捏被角,或是拍打被子,你还可以这样紧紧地抱着你的小枕头。
”说着我给他做了个示范,然后把枕头递给了他。
他马上就接过去,然后手脚并用紧紧地箍住枕头。
然后我问他:“你有没有觉得好一点?”他轻轻点了点头。
我教孩子情绪控制和释放压力的方法,有时候也扪心自问,自己能做到吗?答案是不能。
我偶尔还会暴躁易怒,难怪豆子总是说“妈妈不生气”。
虽然我一直自诩给豆子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但是确实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
他犯了小错误我经常苛责他,当然每地对我说:“妈妈不生气。
”有时候,我对别人大声说话或者语气不善时,豆子会走过来问我:“妈妈,你在干什么?”而我总是说:“没事,妈妈在和别人聊天呢!”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直指内心的能力,他们全身纤细的小触角能很敏感地探触到成人情绪的波动。
《妈妈不生气,孩子很争气》读书笔记小妖:昨天下载了上百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今天开始有空时会一一阅读,并做好重点笔记,并分享给大家。
感恩分享书籍的朋友们!《妈妈不生气,孩子很争气》——闫江敏著前言易中天“无为即有为,不教即家教师”,这道出了家教的真谛:不是不教,不是跟孩子生气较劲,而是用心教师,用合适的方式法法教;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少干预孩子,通过身教和鼓励支持来影响孩子。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妈妈;妈妈不生气,是一个心态问题,多花点心思,孩子就会很很争气,用心妈妈教出一流的孩子。
家长满脑子想着管教、约束孩子,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教育一定是以孩子为主体的,既要适合他们的天性,又要符合他们的身心成长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根据自已的意志安排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这样会害了孩子。
另一方面,要培养出一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阳光自信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独立自主的精神,这样他才能走好自已的人生路。
蒙台梭利: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最大限度地减少父母干涉。
皮亚杰: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减少父母的意志安排。
夸美纽斯:培养孩子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的品格。
杜威:教育即生活,孩子要在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第一章父母对孩子的世界观的形成最具有影响力。
家长要着力培养孩子的性格、习惯、引导其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妈妈。
孩子最信赖父母,当孩子的心里产生不满情绪时,父母的观点最具影响力。
人在饥饿的时候,会引发不良情绪。
同样的谈话内容在孩子饥饿的时候进行,不易接受,相反,孩子吃好了心情就会截然不同。
孩子诉说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辨析的过程。
这个过程,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再次分析和思考的机会。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么做好,怎么做不好。
他对这些都会重新去认识。
所以,作为妈妈,我就是他最理想的倾诉对象,妈妈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说下去,并且一直说下去。
(反醒:有时儿子跟我说话时,我因为不想听或想忙别的事时,总是打断他所说的话,所以他很不高兴,有段时间还很生气的跟我说“你让我把话说完”;昨晚也是他跟我说一件事,我说我要忙自已的事,然后他又不高兴了。
易中天老师说过:"无为即有为,不教即家教。
"这道出了家教的真谛:不是不教,不是跟孩子生气较劲,而是要用心教,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教;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少干预孩子,通过身教和鼓励支持来影响孩子。
经常有人问我,你家孩子这么厉害,考上最好的高中,又奔向最好的大学,看你却很省心,很少为孩子烦恼,你有什么窍门啊?其实,窍门就是易中天老师的那句话。
20年来,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一直在中学教学的第一线,还是班主任。
我培养了自己优秀的孩子,也带出了一批重点大学的尖子生,感觉最深刻的一点是: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妈妈;妈妈不生气,是一个心态问题,多花点心思,孩子就会很争气,用心妈妈教出一流的孩子。
我给很多父母讲过教子问题,虽然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孩子寄予的希望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外界环境对孩子的诱惑,孩子的个性也越来越强,家长们时间有限,感到教子越来越力不从心,发现孩子更难管教了。
其实这就暴露了一个观念的局限,家长满脑子想着管教,约束孩子,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大人在单位和公司不想被人"管教",孩子不也一样吗?我们不得不承认,同样的期望,不一样的付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法欠妥,观念不科学,交流不畅,造成不少教育问题和亲子间的摩擦。
家长们这样说:· 现在条件好了,对孩子有求必应,他却经常骗我的钱去玩游戏;· 孩子很不听话,越管越不服,还离家出走过,真恨不得打断他的腿;· 我家姑娘小小年纪不爱学习,就喜欢穿漂亮衣服,爱打扮,没个正经;· 孩子真没用,你说每个学期花上万给他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成绩一点没长进,钱全打水漂了;· 你说现在孩子活在幸福中不求上进,他又没啥缺点,就是平庸;孩子们这样说:· 我最烦我爸妈给我补这课那课的,压得我喘不过气,学的东西一点没消化。
大人都有周末和假期,凭什么我们就不能好好地放松玩两天;· 我学习上很自觉,会安排自己的学习,但是我有些自卑,因为爸妈总拿我的成绩跟人比,今天学习这个人,明天向那个人看齐,弄得我整天抬不起头来;· 我有很多缺点,喜欢看电视、睡懒觉,但爸妈也是啊!深更半夜还在各看一个电视,周末早上都不起来给我做饭;· 我家里做生意,是有钱,但他们只顾挣钱,小学时还把我丢老家读书,有时一周都见不到面,更别说陪我一起学习,我觉得自己被遗忘了,学习没意思;· 我痛恨老师体罚我、父母惩罚我,我做事有点笨手笨脚,成绩也差,但没人教我,没人鼓励我,我不知道怎么学,只是混日子;老师们则说:· 这孩子没有礼貌,缺少家教,总找借口,还爱顶嘴,真不想管他;· 其实她很正常,在学校很自觉,但听说到家里就发脾气,闹矛盾,这可能是亲子关系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孩子脑瓜子很聪明,但不爱学习,老爱耍小聪明;· 老师喜欢好学生,因为他们省心,好管理,有些偏爱是不言而喻的;· 有时候我们想帮助一些学生,但学生屡教不改我们就放弃了,而接受老师指导的学生后来都有大进步,所以我们对人肯定有所取舍;这些情况反映了一些共同的心声。
(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读后感
(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这本书中提到“父母是亲子关系的主导者,父母的情绪,是影响亲子关系与孩子成长的。
〞要做到对孩子不吼不叫,是一种教育智慧,也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其实不只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做到对学生的不吼不叫,但是在面对个别情况时,我们都很难操纵不住自己的情绪。
要如何能做到及时能操纵好自己的情绪呢?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读书,从书中找到孩子和学生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我们就不会又吼又叫,其实就算我们吼了叫了,他们也未必是听得进去的,所以我们要及时止损以及操纵好自己的情绪这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要想改变自己的孩子,不妨也给孩子一些有价值的“睡袍〞,让孩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朝着与“睡袍〞配套的方向开展。
信任孩子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努力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与身份之间的差异,努力到达“配套合一〞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目的是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而是要让他们觉得你是出于真正的信托。
我们要了解成功的教育并不只是给孩子提供最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是真正的陪伴孩子,敞开心扉与他们沟通。
无论父母们有多么忙碌,都要抽出时间来参与们的成长历程。
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第二章读后感《〈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第二章读后感》哎呀,读了《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的第二章呀,那可真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呢。
这一章里讲的东西,就像一把把小钥匙,打开了我脑袋里好多关于父母教育的小锁头。
在这一章里呀,有好多例子就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
比如说有个故事讲一个小朋友总是不爱写作业,他的爸爸妈妈一开始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可是越催这个小朋友呢,他就越不想写。
这就好像你想让一只小猫咪去洗澡,你越是追着它跑,它就跑得越远。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有时候也不爱写作业,我爸妈一开始也是很着急,就一直唠叨。
我就感觉自己像被唐僧念紧箍咒的孙悟空,脑袋都要炸了。
然后书里又说呀,好的父母呢,就像一个聪明的领航员。
他们不会只是在后面一个劲儿地催,而是会像在大海上引导船只一样,给孩子指出方向。
比如说那个不爱写作业的小朋友的父母,后来他们就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聊,问他为什么不想写作业。
原来是孩子觉得作业太难了,就像一座怎么也爬不过去的大山。
这时候父母就像超级英雄一样,他们和孩子一起把作业分成了一个个小部分,就像把那座大山变成了一个个小土坡,孩子一下子就觉得没那么难了,也就愿意写作业了。
我还看到里面有讲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这真的太重要了。
我有个同学,他特别喜欢画画,可是他的父母觉得画画没什么用,就想让他把时间都花在学数学和语文上。
我这个同学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整天都没精打采的。
这就好比你种了一朵花,你却不让它朝着阳光生长,非要把它扭到别的方向,那这朵花怎么能开得好呢?好的父母应该像园丁一样,尊重每一朵花的生长方向,给它们浇水施肥,让它们自由地成长。
书里还提到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这让我想起我的邻居叔叔阿姨。
他们特别爱看书,他们家的书架就像一个知识的小城堡。
他们的孩子也跟着特别爱看书,就像一只小蜜蜂总是在知识的花丛中采蜜。
我就想啊,如果父母自己整天就知道玩手机,那孩子能学好吗?就像一只老母鸡都不找虫子吃,小鸡能学会找虫子吗?肯定不行呀。
亲子阅读绘本推荐——《我不想生气》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感,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悲伤、嫉妒、沮丧、害怕......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被爸爸拥抱妈妈表扬,收到小朋友送的礼物......有时候只要一个嘉许的眼神,就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满足和快乐。
而无意中听到爸爸妈妈的争吵,在学校操场上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想做的事不能做被粗暴的禁止......这些事情不仅会让孩子的心情变得糟糕,而且还很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每一个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也许它们不会表达,可是这并不表示成年人可以忽略孩子成长中的情绪表现。
要重视孩子的情感要求并对孩子的情绪做出正确的引导,这就是特蕾西·莫洛尼在她的《宝宝的第一套情绪管理丛书》中想告诉每一个成年人的。
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感,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悲伤、嫉妒、沮丧、害怕......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被爸爸拥抱妈妈表扬,收到小朋友送的礼物......有时候只要一个嘉许的眼神,就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满足和快乐。
而无意中听到爸爸妈妈的争吵,在学校操场上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想做的事不能做被粗暴的禁止......这些事情不仅会让孩子的心情变得糟糕,而且还很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每一个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也许它们不会表达,可是这并不表示成年人可以忽略孩子成长中的情绪表现。
要重视孩子的情感要求并对孩子的情绪做出正确的引导,这就是特蕾西·莫洛尼在她的《宝宝的第一套情绪管理丛书》中想告诉每一个成年人的。
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感,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悲伤、嫉妒、沮丧、害怕......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被爸爸拥抱妈妈表扬,收到小朋友送的礼物......有时候只要一个嘉许的眼神,就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满足和快乐。
不焦虑的父母读后感读完这本书《不焦虑的父母》,我心里头那个暖洋洋的,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得人心头透亮。
以前啊,我总想着当爸妈的,得时刻绷紧那根弦,生怕孩子这不对那不行,结果自己累得半死,孩子也过得不自在。
这本书,就像是给我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育儿的方式——不焦虑,不强迫,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书里说的那些话,句句都戳到我心窝子里去了。
比如,它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花,有自己的花期和绽放方式”。
这话听起来简单,但细细品,里头含着多少智慧啊!以前我总担心孩子学这个慢了,学那个不如别人,现在想想,真是多虑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何必非要他们按照我们的剧本去演呢?还有啊,书里提到的一个观点我特别赞同:“父母的焦虑,很多时候是源于自己的不完美。
”想想也是,我们自个儿小时候就没少让爹妈操心,现在轮到自己做父母了,怎么就能保证自己做得尽善尽美呢?所以啊,得学会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
别老是拿那些高标准、严要求去套他们,让他们活得轻松点,咱们自己也轻松点。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老是浮现出小时候自己挨骂的场景。
那时候啊,只要成绩一不好,回家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骂。
现在回想起来,心里头还是酸溜溜的。
要是那时候我爸妈能像书里说的那样,多给我点鼓励和支持,少点批评和指责,那我现在是不是能更自信、更快乐呢?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以前吃过不少苦头,但现在有了这本书的指引,我也算是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我开始尝试着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成长,不再那么急功近利地追求成绩和排名。
我发现啊,当我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焦虑之后,孩子反而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了。
他们开始敢于尝试新事物,不再害怕失败和挫折。
看到他们这样的变化,我这心里头啊,真是比吃了蜜还甜。
当然了,不焦虑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作为父母啊,我们还是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的。
只是这种引导和支持啊,要更加温和、更加有智慧才行。
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做不吼不叫的教练式父母,与孩子愉快合作观后心得一、概述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够与孩子愉快合作,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采用吼叫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做不吼不叫的教练式父母,和孩子愉快合作呢?二、做不吼不叫的教练式父母的重要性1.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不吼不叫的教育方式可以缓解家庭中的紧张氛围,增添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和力。
孩子不再害怕父母,而是愿意跟父母交流,享受家庭的温馨氛围。
2. 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做不吼不叫的教练式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心态,让他们在家庭与学习的环境中更具自信和积极性。
3. 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传统的吼叫式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而做不吼不叫的教练式父母则可以让孩子更愿意与家长合作,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三、如何成为做不吼不叫的教练式父母1. 学会倾听要成为做不吼不叫的教练式父母,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选择。
只有建立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交流,才能够避免吵闹与冲突。
2. 坚持公平公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个孩子,不给孩子制造任何恐惧和排斥心理。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信任父母,愿意倾听父母的建议。
3. 善用奖励与惩罚做不吼不叫的教练式父母,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纵,而是要善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奖励可以增加孩子的积极性,惩罚则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当。
4. 注重自身修养作为父母,要做到做人范围,将自己打造成孩子可以信赖和学习榜样的人。
只有自己做好了榜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四、家长应该具备的素养做不吼不叫的教练式父母并不意味着失去了教育的权利和责任,相反,它强调了家长在教育中需要具备的素养和技巧。
1. 耐心耐心是做不吼不叫的教练式父母最重要的素养之一。
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善于和孩子交流。
孩子就像一棵正在发育的幼苗,有自己的成长规律。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不要过早地把学习当做一种艰巨的任务加在孩子身上,这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
人趋利避害的天性,会使他认定上学不好玩。
实际上孩子天生会盼望自己一天天长大,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好好学习。
当他自愿地去学习,认为学习与做其他事情没有分别的时候,就会把学习当做生活的组成部分,真正地完成自己的正业。
让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1.多放手,给孩子创造成长的空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来到世上,首先学会的是模仿,大人做什么,他就要做什么,大人怎么做,他也要怎么做,母子俩的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是相通的。
在这个时期,妈妈应本着一颗宽容的心,带着一束欣赏的目光,用行动代替说教,用时间换取空间,让孩子在绕膝游戏之时,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细细体会,慢慢品味。
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妈妈培养了一个通情达理的孩子,更幸福。
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回到家里,我和往常一样让他帮忙取东西,他摆出一副很不高兴的表情,大声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过了几天,他请我给他帮忙的时候,又变成了"小朋友要互相帮助"。
我明白了,老师说话有她的语言环境,但是孩子只学会了这句话,学会了就要用,至于什么时候用他不清楚。
所以什么时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什么时候互相帮助,需要父母一点一滴地去帮他理解。
厨房、客厅、洗漱室都是培养孩子的最佳场所。
孩子的衣服弄脏了,我洗了,孩子就要明白,妈妈是在帮他。
妈妈整理厨房,孩子帮忙搞运输,妈妈每次都高兴地称他运输大队长,并把高兴的心情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互相帮助的同时,感受到劳动的充实以及劳动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快乐。
孩子去幼儿园上学,和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幼儿园也是一个大家庭,孩子在这个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比在自己家里还长,如果能够互相帮助不是更快乐吗?我经常鼓励孩子,要积极地帮助小朋友做事,帮助老师做事,所以,孩子特别勤快,经常帮老师分发筷子,收拾桌子凳子,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
现在长大了,孩子的动手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在初三进行理化生实验考试的时候,他的动手能力要比其他孩子强得多,经常给同学们进行示范操作,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这一点和我当年的培养息息相关。
上小学时,有一次,他被我不小心碰着了,就横眉立目地要求我向他道歉,不道歉就过不了这个坎。
我想,这不知从哪里又学来了一招,先投降吧,我不能给他言而无信的感觉。
但是,有时候他也会做错什么,当他难为情的时候,妈妈赶紧说,"没关系"。
过了一段时间,他要求我道歉的次数渐渐少了。
懂得了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或同学之间除了"道歉",还有"宽容"。
其实,人最高兴的心情往往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自助和互助的过程中,品味快乐的生活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上行下效","孩子是妈妈的影子",这都是在强调榜样的力量。
在我家,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只要有时间就要看书学习。
孩子上学之后,作业一天天多起来。
但三个人做完家务后,都会各自在自己的房间学习,这个时间足以让孩子把作业写完。
所以,我经常鼓励孩子放学后和小朋友在操场玩耍,从来不让孩子一放学就写作业。
不过,孩子有一颗向善的心,最希望妈妈夸他是好孩子,希望老师夸他是好学生,而好好学习就可以得到表扬,所以孩子一直很努力。
他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情,父母就没有必要天天督促了。
我想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睁大眼睛,但不必张大嘴巴,心灵的交流,只在宁静之中。
可是,所有妈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吗?邻居家的儿子刚刚结婚生子。
小夫妇俩都在服务行业打工,工作之后才发现知识的匮乏,才意识到当时不听父母的教诲,没有步入大学的校园是多么遗憾。
所以,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妈妈就开始了不停的说教。
手牵着手去幼儿园的路上,教孩子"床前明月光";用自行车送孩子上小学的路上,教孩子"A、B、C"。
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妈妈不停地喊,你吃亏了,他占便宜了。
和其他妈妈们在一起时,她好像什么道理都懂,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幼儿园给孩子报双语班,小学给孩子报奥数班,一天都不让孩子自由活动,甚至孩子去了伯伯家,也不允许玩一个整天,每天都给孩子排得满满的。
现在,孩子上初中了,经常逃课,考试不及格,偷偷地去网吧,甚至晚上很晚才回来,妈妈没有办法了。
有人给过她一个建议:"孩子的学习应该张弛有度,不要管得太紧。
"她马上反驳:"你是不知道,这个孩子和你们的孩子不一样,抻着耳朵讲他都听不进去,如果不管他,他还指不定变成什么样子呢!"韩国教育家张炳惠说:"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好孩子的成功100%靠妈妈的改变。
"真乃至理名言。
儿子是妈妈的心头肉,母子连心。
母子之间心灵的交流,何须如此艰难?我呼吁妈妈们,要培养孩子,先提高自己。
不管你荒废了多少青春年华,不管你上到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孩子,多吸取一些育儿方面的经验还是可以的。
"读书是美丽的",用你读书时的宁静,给孩子创造一个思维的空间,让孩子学学你读书的样子对孩子会有很大好处。
许多做人的道理,不是从上课、写作业、拿高分中搞明白的,也不是通过妈妈的说教搞明白的。
有的时候,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中也能得到提高。
这是我给儿子整理书桌时看到的一篇命题作文和一封信。
难忘的事情上学期,我身边发生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是最让我感动的。
放学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正在高兴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一位同学被另一位同学绊倒了,腿上蹭破了一大块皮,腿上全是血,裤子也破了,看上去非常痛苦。
但是,他并没有生那个把他绊倒的同学的气,而是笑了笑说:"打篮球受点伤是难免的,没事儿。
"听到了这句话我们非常感动,所有人都放弃了玩篮球,把受伤的同学送到了医务室。
没有一个人抱怨耽误了时间。
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什么叫友情。
信的部分内容是这样的:六·一班"篮坛"的各位:我们分开快一个月了,心里非常想念你们。
在空闲的时间里,那些我们在一起打球的片段,总会浮现在眼前。
以前,我们在一起打球的时候,不管心里有多么不高兴,一到球场上剩下的就只有快乐。
我们在一起打球,在一起学习;我们经常一起高兴,一起难过;一个人有了困难,所有人都会帮助他。
能结识你们这样的朋友,是我的荣幸。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到,放学后,同学们一起玩球是多么的快乐!同学之间的感情是多么深厚!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的呢?同学的优秀品质对孩子心灵的净化和熏陶是书本知识和口头说教都难以达到的。
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不是在妈妈身边才能学到的,所以,给孩子一些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也许他会懂得更多。
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身心会更健康。
作文课上孩子有感可发也是一种收获吧。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具有社会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通常情况下,孩子是天真的、向善的,从小把孩子放出去,让他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是好事,但不能拔苗助长,违反孩子的成长规律。
即便孩子长大了,也得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学习才能变成轻松愉快的事情。
总之,玩不可怕,只要家长妥善引导,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既能够学到知识,也可以增长智慧,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让孩子朝着善的方向发展。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创造充分的生活空间,让孩子利用自己的洞察力去观察、学习,不需要太多说教,孩子也可以健康成长。
教子心经● 母子俩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都是相通的。
母亲应本着一颗欣赏的心,带着一束宽容的目光,默默地陪伴孩子成长。
让孩子在绕膝游戏之时,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细细体会,慢慢品味。
妈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只需睁大眼睛,不必张大嘴巴,心灵的交流,只在宁静之中。
● "上学期,我身边发生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是最让我感动的......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什么叫友情。
"孩子和同龄人在一起,最长见识。
城市的孩子太缺乏这种交往了,把时间还给孩子吧。
● 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不是在妈妈身边才能学到的,所以,给孩子一些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也许他会懂得更多。
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身心会更健康。
2.到点放学,不要随意延长孩子在校的时间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再从初中升入高中,每一次都要面对一种新的生活。
如果孩子能尽快接受这个新环境,喜欢这个校园,喜欢这里的新同学、新老师,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他要一点一滴地认识这里的事物,熟悉这里的环境,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同学和老师,逐步与大家融为一体。
要适应这里的要求,遵守这里的纪律,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刚入学就和高年级的学生一样,整天待在那里,孩子未必能适应。
邻居的小孩要上小学了,问孩子上什么班好。
我不了解,小学还分什么班吗?她说,最近得知,小区内落成的这所学校是私立小学,只有本小区居住的孩子是可以享受义务教育的,周边的孩子上学是要收费的。
而且,前者按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学,即上午11点半放学,下午3点40分放学;而后者,要在下午3点40分以后安排各种兴趣班,放学时间可以推迟到5点半。
我说,如果孩子3点40分放学,家里也没人接,只好上后者了。
她的回答是,家里人多,什么时候接都不是问题,现在担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早早回来了,人家的孩子还在学习。
学得多,懂得就多!怎能甘心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这是许多家长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简单想确实如此。
但其实还是存在弊端的。
孩子食量小,代谢快,上幼儿园时,每两餐之间都有加餐,或水果,或点心,随时饮水更没有问题。
上学后,没有加餐了,孩子毕竟刚刚离开幼儿园,正餐能吃得好吗?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吗?孩子能适应得那么快吗?这都需要考虑。
小学一年级,学习知识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儿童是活泼好动的,年龄越小,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越短,上学之后,必须慢慢培养,让孩子慢慢适应。
时间战和消耗战,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就让他们坐上两三个小时,会影响他们对学校的认识,甚至破坏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做过父母的都知道,婴儿饿了会哭。
连高年级学生有了饥饿感都很难集中精力学习,何况小孩子。
另外,在幼儿园,孩子午休不会与迟到挂钩,统一睡,统一起。
可是孩子上小学后,因为担心迟到,心里紧张,午睡很不踏实,这势必影响孩子下午的情绪和精神。
这样的话,让孩子下午一连"工作"三四个小时,对孩子的身心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