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16.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新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5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选择题1.(2016·河北石家庄一模)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聚集效应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题。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增强B.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聚集效应C.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大城市聚集效应减弱D.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解析注意纵坐标的变化,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先增强后减弱,选项A、B错误;都市圈的形成减弱了城市聚集效应,选项C正确。
逆城市化出现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选项D错误。
答案 C(2016·山东济南期末)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据此完成2~3题。
2.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B.工业化带动城市化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3.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 )A.资源短缺B.劳动力短缺C.环境质量下降D.农产品供应不足解析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第3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是环境质量下降。
答案 2.B 3.C(经典题)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
下图中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
完成4~5题。
4.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当地市场广阔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5.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解析第4题,从Ⅲ走廊的位置可看出,其有别于Ⅰ、Ⅱ走廊的有利条件是临长江,故水运便利。
第2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考点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1.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并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2.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
如下表所示:命题角度 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分析 [经典例题](2015·某某高考)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
下图为崇明区(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据此回答(1)~(2)题。
(1)2000年到2012年,崇明区(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第一产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2)崇明区(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A. 休闲旅游业B. 高端金融业C. 农贸批发业D. 房地产业 [思维建模] 1. 文字信息获取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图中反映了崇明区(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的变化。
2. 图像信息获取3. 推理分析解答过程中应结合图中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和某某城镇率的变化趋势具体分析回答,需特别注意产业产值比重与该产业总产值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4. 知识调用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城市化的最重要的标志和不同产业活动对城市化的影响。
[小试牛刀](1)________(2)________[方法归纳]拓展性归纳(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又会促进工业化。
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基础巩固组](2017·莱芜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近五年产业发展矩形方阵分析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在产业发展中( )A.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增长潜力较大B.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发展空间较小C.缺少增长快、比重大的优势主导产业D.纺织业可优先培育为主导产业2.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②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③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④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但近五年增长率较低。
第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增长率较大的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且大都为原料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故应该加强资源深加工力度,延长产业链;主导产业较少且增长率较低,故应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答案:1.C 2.B(2017·昆明质检)就业人口密度即单位面积中某一行业就业人口的多少。
下图示意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2000年和2009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与甲地相比,乙地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地价较低B.历史悠久C.交通便捷D.原料充足4.图中所示的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就业人口密度的变化,将导致( )A.城市化水平提高B.高新技术产业发展C.第一产业产值降低D.环境人口容量增大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上海,地价较高,乙地离上海较远,地价相对较低;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区位选择与其发展历史关系不大;乙地交通通达度不如甲地;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其进行区位选择时主要考虑的是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原料是否充足。
第4题,由图可知,2000~2009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增大,上海附近地区,就业人口密度更大,说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水平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与劳动力素质有关,与劳动力数量关系不大;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增大,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减少,并不能说明第一产业产值降低;环境人口容量是否增大与就业人口密度的变化关系不大。
第2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考纲展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情分析核心素养思维导图1.结合产业结构变化图,考查区域工业化的进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2.以区域产业分工示意图为情境,考查不同城市间的分工合作以及产业升级与城市化的关系。
1.综合思维:综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当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产生问题及解决措施。
3.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工业,合理发展城市,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8页[基础自查]知识清单特别提醒对外开放的前沿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又会促进工业化。
2.对外开放的前沿(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①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辨析】工业化与城市化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不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不一定相同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动力也不同,如“珠三角”地区的动力主要为对外开放,而“长三角”地区的[深化探究]1.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提示自然环境优越(地势低缓,气候条件好,河网密布,交通便利,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劳动力优势和侨乡优势;文化、教育科技发达;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2.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有哪些?提示(1)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2)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经济腹地较小,辐射的国内市场范围有限。
3.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提示城市化和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农业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科技、文化、交通,以及各项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