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蝴蝶梦》、《简·爱》与《呼啸山庄》叙事策略小议
- 格式:pdf
- 大小:92.64 KB
- 文档页数:2
《简爱》小说与影视的互文性解读《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一部经典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至今已被多次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其中最知名的版本是1943年的好莱坞电影版本和2011年的英国电视剧版本。
本文将对《简爱》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进行解读,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小说与电影/电视剧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表现在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重新诠释。
在小说中,简·爱是一个勇敢、坚韧、独立的女性,她勇敢地抗争社会的偏见和自我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在影视作品中,对简·爱的塑造则更加注重她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突出她的柔弱和脆弱。
这种重新诠释的差异使得观众对于简·爱角色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观感,增加了角色的层次和深度。
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文性也体现在对于故事背景和场景的还原和再现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文字描绘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环境和乡村风情,展现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妇女地位的种种困境。
而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则通过画面的呈现和场景的搭建,将小说中的场景还原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生活状态。
这种还原和再现使得观众不仅能够通过文字了解故事背景,还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当时的生活氛围,增强了观赏的沉浸感和代入感。
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还体现在对于故事细节和情节的梳理和改编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而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则会根据具体的拍摄需求和观众口味进行一定的删减和改编,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流畅,情节更加吸引人。
虽然这种改编可能会使得影视作品与原著有一定的差异,但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富有想象力的观赏体验。
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还体现在对于主题和意义的呈现和诠释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表达了对于自由、平等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探讨了妇女地位和社会等级制度的问题。
经典新读·新纪实252021.07一、引言在世界文学浩瀚的长河中,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与安妮·勃朗特堪称世界文坛极负盛誉的姐妹花,她们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
三姐妹的代表作品中尤其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最受读者追捧,据统计这两部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外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有多达几百个版本。
两部小说都以爱情作为叙事的主题与主线,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叙事,从思想性来说,这两部小说都具有思想深刻、隽永的特质;从表现的张力来看,两部作品都呈现出汹涌澎湃的激情。
两部小说在出版后也都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评论,小说《简·爱》所倡导的女性独立精神使得其在出版伊始就受到了不少评论家的高度认可与赞扬,但蕴含在其作品中的主观精神也使得该作品受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卫道士们的抨击与批判,批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作品所表达的强烈主观感情。
与《简·爱》形成鲜明对比的《呼啸山庄》,由于作者借助于客观叙事的手法来表达思想认识,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带有个人偏好的认知,故而在作品初问世之际,在道德领域该部作品并没有像《简·爱》那样受到更多的诘难。
重读《简·爱》与《呼啸山庄》之余,笔者拟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来对两部作品展开对比分析。
二、《简·爱》与《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叙述视角的单一视角与多重视角对比叙事视角,通俗来讲就是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视角与叙述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叙述者在叙述活动中承担着陈述主体的角色,其与视角一起,共同构成了叙述。
虽然在叙述方式上都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但是两部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个数和位置是存在不同的。
具体体现在《简·爱》的单一视角与《呼啸山庄》的多重视角。
《简·爱》是由其主人公——一名贫穷的家庭女教师来担任叙述者视角的,在该作品中,女主人公对其人生经历做了回顾,在其通过第一人称的回顾性的叙述过程中,有两条主线在交替进行,第一条主线是作为叙述者的主人公站在现在的角度上对于往事的追忆回顾,简言之就是叙述自我,第二条主线是被追忆的主人公在过去对于彼时正在经历的事件及其感受,即经验自我。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摘要】《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在19世纪英国社会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这两部小说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地位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但是她们对婚姻观念和自我意识的认识却有所不同。
与此女性在追求自立和自由方面也有各自的表现。
性别角色和性别歧视是影响女性意识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和知识的获取对女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比《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女性意识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并从中得到对女性意识的启示与反思。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是对当时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揭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简·爱》、《呼啸山庄》、社会地位、权力、婚姻观念、自我意识、自立、追求自由、性别角色、性别歧视、教育、知识、对比、态度、启示、反思1. 引言1.1 介绍《简·爱》和《呼啸山庄》《简·爱》和《呼啸山庄》是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两部小说,分别由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姐妹创作。
这两部小说中都描绘了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处境和意识形态,反映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简·爱》讲述了主人公简·爱从小孤苦无依到逐渐奋斗获得自由和尊严的故事。
简·爱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坚强意志的女性,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她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尊严,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和幸福。
而《呼啸山庄》则更加阴郁和充满暴力,描绘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复杂而不幸的爱情故事。
凯瑟琳虽然表面柔弱,但内心却充满了叛逆和渴望自由的意识。
在男权社会中,她的命运受到严重限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介绍这两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和意识的深刻思考。
关于比较蝴蝶梦与简爱第一篇:关于比较蝴蝶梦与简爱关于比较《简•爱》与《蝴蝶梦》内容摘要:关于《简•爱》与《蝴蝶梦》的相似点,从女主角、男主角、情节等的对比得知。
而其不同点,从其烘托对象及女主角性分析。
最后探寻两书作者的关系,得知两书的相像并非偶然。
关键词: 《简•爱》《蝴蝶梦》内容相似点不同点在看到课堂上放映的电影《简•爱》时, 在赞叹简•爱拥有如此高贵的灵魂的同时,也想起了另一位同样平凡但同样令人敬佩的女性。
偶然想起了许久前看过的一部外国小说《蝴蝶梦》。
虽然不能说是名著,但是其内容也足以令人印象深刻。
这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其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有其内容与《简•爱》的相似度。
关于这两部小说,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情节也是惊人的相似。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想要比较这两部小说,以期发现这相似度是偶然还是必然。
首先是简单的介绍这两部小说。
关于《简•爱》,《简·爱》创作于英国谢菲尔德,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关于《蝴蝶梦》,《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
作者通过刻画吕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与麦克西姆·德温特的畸形婚姻,对英国上层社会中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利伪善等现象作了生动的揭露。
首先来比较女主人公。
关于她们的身份,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
声屏世界2020/01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小说与影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写小说不能写生活,而是要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准确流畅的语言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好的小说形态各异、结构不同、语言风格各异,但是其共同点是能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影视是一种不同于文学的表现形式,如果说小说是一种通过语言激发想象力的艺术形式,那么影视则是一种通过画面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艺术形式。
《简·爱》和《呼啸山庄》不论是小说还是影视,都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这源于两者在科学、民主思潮的影响下,从女性视角出发,并结合大量的艺术表现形式分析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笼罩下勇于突破自我、争取社会地位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深刻思想。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影视作品《简·爱》最初源于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著作的一篇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在当时尊崇男权的社会中追求自由、追求尊严、坚持自我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电影艺术将演员、声音、人物、画面、图片等结合在一起,用直观、生动的叙述形式引人入胜地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男女主人公起伏曲折的爱情故事里,成功塑造了一个勇于说不、勇于反抗权威、争取和平、热爱自由的女性形象。
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尽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牢固,但是英国妇女的地位始终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个时期社会的显著特征是以男性权威为主、大部分女性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在社会上没有话语权、自我意识缺乏。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功之作,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独立、刚毅、热情、纯真的女性精神。
小说描写的是被山庄老主人收养的孤儿希斯克利夫因受屈以及恋爱失败,离家出走后回来复仇的故事。
小说《呼啸山庄》先后11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早的影视作品于20世纪30年代拍摄,并且影片导演被列入奥斯卡最佳导演名单。
根据小说《呼啸山庄》改编的同名影视作品,尽管年代不同、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遵循了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思想主旨。
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摘要】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主要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分析主题和角色的对比,探讨情节和结局的不同之处,揭示影片中的隐喻与暗示,并探讨影响与反响。
小说原著与电影改编在呈现方式和细节上存在差异,主题和角色在两个版本间也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情节和结局的改编会对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
影片中的隐喻和暗示给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影响与反响则揭示了影片对观众的影响和观众的反馈。
电影《呼啸山庄》与原著之间的互文性展现了不同版本在呈现方式和内容上的差异与联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
【关键词】电影《呼啸山庄》, 互文性解读, 小说原著, 电影改编, 主题, 角色, 对比分析, 情节, 结局, 差异, 隐喻, 暗示, 影响, 反响, 结论.1. 引言1.1 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介绍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是指在电影中对原著小说《呼啸山庄》的重新诠释和呈现,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异同,揭示出影片与小说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
互文性解读不仅是一种对原著的再创作,还能够展现出影片对小说中主题、角色、情节等方面的重构和延伸,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和观感。
在电影《呼啸山庄》中,导演和编剧通过对原著的重新演绎,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内心。
通过互文性解读,观众可以看到电影对小说的致敬和赋予新的生命,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导演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诠释。
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将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新的感知和探索的世界,为观众展现出小说和电影之间独特的关联和互动,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和丰富的体验。
2. 正文2.1 小说原著与电影改编《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经典小说,其深厚的文学内涵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直为读者所津津乐道。
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电影《呼啸山庄》中,导演和编剧会根据原著内容做出删减、增添或修改,以适应电影艺术的表现需求。
相似中的差异一《简爱》、《蝴蝶梦)2乙X,f L t李茜(许昌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摘要:美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壕梦>同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星。
而由于其二者相似的内容情节,人物设1。
写作手法及主题表现。
历来被人们视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在其相似的外表之下.两作品其实有着很多不容忽视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两作品详细而全面的对比分析。
透过其相似性而指出其不同之处。
为更好的理解和诠释这两部文学名著提供一己之力。
关键词:相似;差异:对比引言:很多人在阅读<蝴蝶梦)时,往往会产生一种似乎是在阅读一本较为现代版的‘简爱>的感觉。
很多读者。
甚至是学者,都认为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是对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的模仿。
其实。
在笔者看来,尽管此二书的确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性.但其二者仍然分别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二者的差异性在很多地方还是很明显的。
一.作品简介<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
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她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不平等的待遇让她饱受欺凌.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
成年后.她成了桑菲尔德贵族庄园的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主人的尊敬和爱恋,谁料命运对她如此残忍。
她为这段婚姻又付出了难以计算的代价,但自始至终她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作者在本书中成功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
此人在小说开始时即已经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未在书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
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
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小说到电影,从纸质媒介到影视媒体,就这样将许多经典小说故事以电影、电视的画面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中的许多经典名著也成为银幕经典,本文重点讨论的《呼啸山庄》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
经典电影《呼啸山庄》是由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代表作品《呼啸山庄》改编而成的,加上小说版本来就具备的知名度,这就使得电影《呼啸山庄》上映之后,更加唤起了广大读者观众的喜爱。
《呼啸山庄》这部作品在全世界广受流传,深受读者的喜爱,也曾多次被拍摄成电影呈现在观众读者的面前,其改编的电影《呼啸山庄》也同样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赞誉,无论是导演的设计还是故事中演员的表达技巧。
电影《呼啸山庄》与小说所不同的是,在影片中,大量添加与设置了各种剧情上的悬念,这种极具电影独特情趣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小说文体中所不具备的。
下面我们就以作品《呼啸山庄》为例,从小说到电影,从叙事手法到叙事风格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视角的分析与解读。
一、《呼啸山庄》剧情故事以及作者简介《呼啸山庄》剧情故事主要以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为主线,该部文学作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重要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19世纪英国文坛的一部经典代表作品。
剧情内容主要讲述了在19世纪的英格兰北部,在一处比较偏远的地区内,存在着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城镇,叫做“呼啸山庄”,这座山庄的主人是一位叫做恩肖的男子,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就是呼啸山庄主人恩肖收养的弃儿,名字也是恩肖取的。
主人恩肖让希斯克利夫与自己的一对子女在一起生活,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长大成人的希斯克利夫渐渐与恩肖的女儿凯瑟琳产生了爱情,但是恩肖的儿子辛德雷非常讨厌与排斥希斯克利夫。
在恩肖去世后,其儿子辛德雷自然而然就继承了家产,成了“呼啸山庄”的新主人,成为新主人的辛德雷禁止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接触,并不间断地去侮辱与虐待希斯克利夫。
随着故事的发展,凯瑟琳结识了周边的画眉田庄的小主人林顿,这位外表看上去温文尔雅的富家子弟表达了自己对凯瑟琳的爱,并向凯瑟琳求婚,而纯洁天真的凯瑟琳竟然同意了嫁给林顿,知道真相后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顿时激起了内心的恨。
《简爱》小说与影视的互文性解读《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而每一次改编都在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的也在与原著之间产生了多种形式和内容上的互文性。
小说与电影、电视剧之间的互文性指的是根据小说内容制作成电影或电视剧时所发生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现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简爱》小说与电影、电视剧之间的互文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情节、角色和主题三个方面来探讨《简爱》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文性。
在情节的表现上,《简爱》小说在描写女主角简·爱的成长历程中,呈现出了一个贫穷孤苦的女孩成长为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故事。
而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更加侧重于通过图像、音乐和表演等手段来表现这段成长历程。
在1996年的同名电影中,简·爱的童年时期的苦难和成长经历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画面的处理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2006年版的电视剧中,不仅呈现了简·爱的内心情感,还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以更好地吸引现代观众的眼球。
这些改编和细节的变化使《简爱》的故事在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中得到了不同的展示,同时也表现出了小说与电影、电视剧之间紧密的互文性。
在角色的呈现上,《简爱》小说中塑造出了简·爱、罗切斯特先生以及其他众多人物形象,而在电影、电视剧中,这些角色形象也被艺术地再现出来。
在1997年的同名电影中,简·爱的坚韧与罗切斯特先生的内心痛苦都被演员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2011年版的电视剧中,罗切斯特先生的内心挣扎和简·爱的独立坚毅也得到了恰当的表现。
这些角色形象的再现不仅丰富了小说原著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同时也使得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小说中的情感和冲突,从而加深了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在主题的呈现上,《简爱》小说所呈现的自由、平等、爱情、独立等主题在电影、电视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简爱》小说与影视的互文性解读【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本文探讨了小说与影视之间的互文性。
首先分析了小说与影视的相互影响,指出影视作品对小说的解读产生了影响并推动了小说的再传播。
其次讨论了改编与再创作,小说作品在被搬上银幕时如何进行调整和创新。
接着探讨了角色塑造的呼应,影视作品中如何呈现小说中的角色形象。
然后分析了情节调整与诠释,讨论了影视作品中对小说情节的调整和诠释方式。
最后讨论了背景设置和时代背景的呈现,探究了影视作品如何还原小说中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指出小说与影视之间的互文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让读者和观众更多角度地理解和欣赏《简爱》这部经典作品。
【关键词】《简爱》小说, 影视, 互文性, 相互影响, 改编, 再创作, 角色塑造, 呼应, 情节调整, 诠释, 背景设置, 时代背景, 总结1. 引言1.1 概述《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女主角简爱从孤儿院到寄宿学校再到家庭教师的成长历程,以及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并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呈现方式。
小说和影视作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互文性,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呈现,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简爱》这个经典故事的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小说与影视之间的相互影响,改编与再创作,角色塑造的呼应,情节调整与诠释,以及背景设置和时代背景的呈现等方面,以期深入解读《简爱》在文学和影视领域的独特魅力。
2. 正文2.1 小说与影视的相互影响"小说与影视的相互影响"部分是指在小说《简爱》和其影视改编作品之间相互影响和互文的关系。
小说《简爱》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在影视改编过程中不仅受到原著小说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小说进行重新诠释和再创作。
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和编剧会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特点进行调整和重新演绎,以适应视听媒体的表现方式。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
《简·爱》和《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两部代表作,这两部小说描绘了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女性形象。
在这两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女性意识的描绘,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生存状况。
《简·爱》中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主人公简的身上。
简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
她渴望得到教育和独立,追求自我的价值和尊严。
在一个男权主义的社会中,她不愿意接受一味地被人支配和摆布的命运,而是选择了寻找自我的道路。
她勇敢地逃离了自己被压抑的生活,去追求自由和完整的自我。
当她遇到罗切斯特先生时,她首先被他深厚的灵魂所吸引,而非他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最后她也表达了自己对罗切斯特先生的爱和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这些都体现了她深刻的自我意识和对自主权的追求。
相比之下,《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则更加被动和受限。
作品中描绘了几位女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凯瑟琳和伊莎贝拉。
凯瑟琳是一个美丽、聪明而又叛逆的女孩,但她的生活被父亲和兄长的权威所限制,导致她不得不接受婚姻,以满足她所期望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她的婚姻生活也无法给予她所追求的自由和灵性的发展,最终导致她的悲剧结束。
伊莎贝拉则是一个相当无助的女性,在遇到希思克利夫和希斯克利夫两个男人后,她也无法独立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而是沉溺于自己的情感中。
尽管她曾经试图摆脱希斯克利夫对她的控制,但结果证明她仍被两个男人所绑架了。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简·爱》和《呼啸山庄》是两部经典的英国小说,作为19世纪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女性形象也受到当时社会道德观念影响,但与此同时,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也展现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意志,这种女性意识逐渐地被社会所认知和接受。
首先,《简·爱》中的女主角简·爱,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失去父母,被送到一个非常严格的寄宿学校里接受教育。
在那里,简受到了教育的启发,学会了自我价值和自尊,她没有被逼婚,也没有因为缘份嫁给那些自己不爱的人。
简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她对自己想要的事物坚持不懈追求,试图自力更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那个英国文化依然传统的时代,做一个没有家庭的女性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简没有放弃希望,最终在爱情和自由之间做出了选择,嫁给了自己的灵魂伴侣罗切斯特,成为了罗切斯特庄园的女主人。
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家庭和经济基础的女人要想有自由和尊严,是非常难的,但是简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展现出了女性独立、女权思想。
而与此同时,她的对手安琪莉卡就造型成了一个相反角色,她出生在一个有钱人家庭,有优良的教育和家世,然而她一生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在家庭压力的下嫁给了密莉·冈德后儿子哈蒙德,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
两个不同阶层的女性命运的对比,向我们展示了富贵不代表幸福,甚至在幸福和自由的选择面前,生活背景并不是关键因素,人的内心和自我认知才是决定因素。
与简不同的是,《呼啸山庄》中的女主角凯瑟琳·厄恩肖,她与简一样坚定,但更偏执,她对自己的爱情和美丽有着独特的追求,她视财富和传统为迫害者,她的意志坚定,直到失败。
她对创造的迫切需求、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执着,都展示了她的独立思考和坚定意志。
同样是19世纪初的英国,压倒性的传统观念和财富、阶层的压迫,更是让凯瑟琳的坚定显得难以为继,她的自由、爱情、和追求最终在死亡中被实现。
《呼啸⼭庄》中两代主⼈公的内互⽂性解读2019-08-11摘要:本⽂从内互⽂性的⾓度来对⽐分析《呼啸⼭庄》中前后两代主⼈公的⼈物形象,两代主⼈公有着母与⼥或⽗与⼦的关系,因⽽在外貌和性格⽅⾯的相似性是易于理解的,本⽂将重点讨论后⼀代⼈物对于前⼀代⼈物的⼀些颠覆性特征,并通过这些特征来深⼊理解⼩说中的⼈物形象和⼈物命运,以此洞悉作者艾⽶莉的道德观和爱情观。
关键词:《呼啸⼭庄》两代主⼈公内互⽂性颠覆⼀、引⾔互⽂性是⼀个重要的⽂学批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著名理论学家朱丽娅·克⾥斯蒂娃在她的《符号学》⼀书中提出:“任何⽂本都是其他⽂本的吸收和转化,构成⽂本的每个语⾔符号都与⽂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
”[7]947后来斯塔姆等⼈指出,互⽂性的原义是指外互⽂性,其另⼀个相对的批评概念是内互⽂性,指同⼀⽂本内部各种要素的关系,[2]225这种关系既可存在于正⽂本与副⽂本之间,故事背景与⼈物之间,也可存在于⼈物与⼈物之间。
《呼啸⼭庄》是英国天才⼥作家艾⽶莉·勃朗特的唯⼀⼀部惊世之作,其中⼈物与⼈物之间有着明显的⽂内互⽂特征,本⽂将从内互⽂性的批评⾓度深⼊理解这部⼩说中的⼈物设计,进⼀步明确⼩说主题。
这部⼩说讲述了⼀个充满激情与仇恨的爱情故事,第⼀代主⼈公希刺克厉夫、凯瑟琳、埃德加之间的三⾓恋关系以死亡和毁灭⽽告终,⽽第⼆代主⼈公林顿、凯茜和哈⾥顿之间的爱情故事真实朴素、温馨浪漫,为陷于⿊暗之中的呼啸⼭庄和画眉⼭庄再次带来了光明。
本⽂着重探讨凯茜和凯瑟琳、林顿和希刺克厉夫以及哈⾥顿和希刺克厉夫这三对⼈物之间的互⽂性,母⼥或⽗⼦关系是这三对⼈物关系中共有的。
⼆、凯茜和凯瑟琳的互⽂性凯瑟琳·林顿(以下简称凯茜)和她的母亲凯瑟琳·恩萧(以下简称凯瑟琳)是⼀对具有互⽂性的⼈物⾓⾊。
凯茜从⼩在画眉⼭庄长⼤,在⽗亲埃德加的教育下是个知书达理、温婉可⼈的⼥孩,虽然不同于她母亲凯瑟琳的粗野丫头形象,⾻⼦⾥却依旧带着呼啸⼭庄的野性和反叛,和她母亲⼀样任性、冲动和傲慢。
文学WEN XUE2017.04《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但是二者有不同的叙事模式。
《简·爱》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权威性评价,通过单一叙述者的叙述创造了一个虚构域,而《呼啸山庄》有多个叙述者,创设了多个虚构域。
一、叙事时间1.叙事起点的不同叙事起点在小说的时间安排中非常重要,代表着故事开始叙述的起点。
《简·爱》的故事从主人公简·爱10岁开始,至其婚后10年结束,一共18年,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顺叙结构。
简·爱幼年失去双亲,寄居于舅舅家,在与舅妈和表哥发生冲突后又被送往寄宿学校,学成之后成为一名家庭教师。
她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相恋,却在结婚前夕发现罗切斯特另有妻子,愤而出走,最后两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
《简·爱》的故事仅涉及两代人,且上一代人中并没有重要人物,因此整个故事都围绕主人公的成长和情感历程展开。
《呼啸山庄》的时间跨度是1771年至1802年,共31年。
故事的起点是老庄主恩萧收养吉卜赛孤儿希斯克利夫,终点是希斯克利夫的去世。
《呼啸山庄》的叙事是从1801年开始的,也就是叙事起点位于故事的中间,整个故事情节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展开。
1~3章、32~34章采用顺叙的手法,4~31章则采用倒叙的手法,故事的核心部分是中间的追叙部分。
《呼啸山庄》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时空跨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更具张力的叙事结构。
作者艾米莉从故事的中间开始叙述,打破了单一的小说叙述模式,采用了更为复杂的故事结构。
作为一部风格超前的小说,《呼啸山庄》将叙事起点安排在故事中间,这样既能够引起读者的悬念,又可以使读者获得一种优越地位,掌握故事的基本发展趋势,对故事中震撼人心的情节予以接受和认同。
2.故事时序和叙事时序的不同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自然时间状态称为故事时间,将叙事文本中体现的时间状态称为叙事时间。
作者为了故事效果可能会重新安排和组合时间,以此造成叙事时间的变异。
电影《呼啸山庄》的互文性解读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小说到电影,从纸质媒介到影视媒体,就这样将许多经典小说故事以电影、电视的画面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中的许多经典名著也成为银幕经典,本文重点讨论的《呼啸山庄》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
经典电影《呼啸山庄》是由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代表作品《呼啸山庄》改编而成的,加上小说版本来就具备的知名度,这就使得电影《呼啸山庄》上映之后,更加唤起了广大读者观众的喜爱。
《呼啸山庄》这部作品在全世界广受流传,深受读者的喜爱,也曾多次被拍摄成电影呈现在观众读者的面前,其改编的电影《呼啸山庄》也同样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赞誉,无论是导演的设计还是故事中演员的表达技巧。
电影《呼啸山庄》与小说所不同的是,在影片中,大量添加与设置了各种剧情上的悬念,这种极具电影独特情趣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小说文体中所不具备的。
下面我们就以作品《呼啸山庄》为例,从小说到电影,从叙事手法到叙事风格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视角的分析与解读。
一、《呼啸山庄》剧情故事以及作者简介《呼啸山庄》剧情故事主要以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为主线,该部文学作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重要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19世纪英国文坛的一部经典代表作品。
剧情内容主要讲述了在19世纪的英格兰北部,在一处比较偏远的地区内,存在着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城镇,叫做“呼啸山庄”,这座山庄的主人是一位叫做恩肖的男子,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就是呼啸山庄主人恩肖收养的弃儿,名字也是恩肖取的。
主人恩肖让希斯克利夫与自己的一对子女在一起生活,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长大成人的希斯克利夫渐渐与恩肖的女儿凯瑟琳产生了爱情,但是恩肖的儿子辛德雷非常讨厌与排斥希斯克利夫。
在恩肖去世后,其儿子辛德雷自然而然就继承了家产,成了“呼啸山庄”的新主人,成为新主人的辛德雷禁止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接触,并不间断地去侮辱与虐待希斯克利夫。
随着故事的发展,凯瑟琳结识了周边的画眉田庄的小主人林顿,这位外表看上去温文尔雅的富家子弟表达了自己对凯瑟琳的爱,并向凯瑟琳求婚,而纯洁天真的凯瑟琳竟然同意了嫁给林顿,知道真相后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顿时激起了内心的恨。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简·爱》和《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品,两部小说皆以女性视角出发,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权利以及自由的种种限制。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浅析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所呈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简·爱》中的简·爱可谓是一位独立、坚强而又追求自由的典型女性形象。
从小被送到寄宿学校后,简就开始对自我价值和自由产生了强烈的意识。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遭受了种种困苦和挫折,但她从未丧失勇气和自尊,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她成为罗彻斯特先生家庭的家庭教师后,从一开始的卑微和羞怯逐渐转变为对罗彻斯特先生的爱慕之情。
而当她发现罗彻斯特先生已经有妻子时,她选择离开,绝不向命运低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爱情和自由。
这种自我价值和自由意识的坚持不懈,成为了《简·爱》中女性形象的标志。
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各有不同,但她们所展现的自我意识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却有着共通之处。
她们不仅拥有自我意识,更表现出对自由和尊严的坚定追求。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缺乏自由和权利,被男性社会压制和束缚。
但在这种压迫之下,勃朗特姐妹塑造的女性形象却充满了坚韧和不屈的力量,她们拒绝做被动的家庭妇女,而是勇敢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
这种女性追求自由和尊严的意识,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是极为少见的。
勃朗特姐妹通过她们的小说,向世人传递了女性在追求自由和尊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为后世女性树立了榜样。
在当今社会,女性地位和权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女性追求自由和尊严的意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女性应该像《简·爱》中的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卡瑟琳一样,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勇敢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只有这样,女性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幸福和尊严,实现自我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