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优秀人格养成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人格塑造。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家庭纽带,重视礼仪道德,尊重长辈,注重孝道,塑造了中国人追求谦虚、坚韧、忍耐、勤劳和勇敢的品质。
下文将从家庭观念、孝道、礼仪道德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人的归属地。
传统的家庭观念追求亲情、和谐与稳定。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纽带,传统中有着“千里姻缘尽于一脉”的理念,追求儿孙满堂的幸福。
这种家庭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塑造。
中国人具有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乐于为家庭奉献,维护家庭团结和谐的大局。
在家庭中,长辈的地位被尊重和崇高,而年轻一代则承担起照顾长辈和孝敬家人的责任。
这样的家庭观念塑造了中国人坚持家庭责任、忍辱负重和以家庭利益为重的品格。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理念对人格塑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秉承着尊长、敬老、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传统观念中,子女们必须尊敬和服从长辈,并对他们尽心尽力地照顾。
这种孝道观念从儿童时期就被灌输给中国人,培养了他们的忍耐力、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孝顺父母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亲情的伦理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理念对中国人在塑造和发展自身人格上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传统文化注重礼仪道德的培养,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礼貌待人。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要求人们要遵从规则,注重礼貌待人,不论是在家庭、社交还是公共场合,都要遵循特定的礼仪规范。
这种礼仪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人们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人格塑造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德育与人格塑造。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与培养,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准则,培养其个人修养与道德价值观。
人格塑造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塑造个体的心智特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特点,以形成一个完善的个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人格塑造,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一、孔子与德育在中国古代,孔子被誉为德育的先驱和典范。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追求,倡导“仁爱”、“礼节”等传统美德,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主张“修身”,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与品德塑造。
他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自律和谦卑的个人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孔子注重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品格,通过教育与礼仪来培养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儒家文化与人格塑造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人格塑造的影响不可忽视。
儒家文化重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与公德心等方面的培养。
儒家思想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培养个体的品德和人格的基础。
仁爱是指以仁慈、关爱和同情的心态待人;义是指行为符合正义和道义;礼是指合乎社会规范和人伦道德;智是指具备理性和智慧;信是指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培养和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点。
三、道家思想与道德修养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重要思潮,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也有其独特的观点。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心智修养和心灵境界的提升。
道家强调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在物欲与精神之间找到中道,追求自然真实和内在的道德境界。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来培养个体的道德品格和人格特质。
四、佛教的价值观与慈悲心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与人格塑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注重个体的内心修行和慈悲心的培养。
佛教倡导放下欲望,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佛教积极提倡慈悲心和善良的行为,在个体面对痛苦和困境时,通过修行和慈悲的心态来化解痛苦并以善行造福他人。
DOI:10.16661/ki.1672-3791.2003-4998-6295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大学生人格塑造宋朝晖 董庆涛(齐鲁医药学院 山东淄博 255300)摘 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极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与保留。
大学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促进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有效契合,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传统 人格塑造 价值 影响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8(b)-0208-03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Personality Building ofCollege StudentsSONG Zhaohui DONG Qingtao(Qilu Medical University, Zibo, Shandong Province, 2553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ctive and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s can be inherited andpreserved. College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personality buil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learning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 learn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ying out rich and colorful soci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buil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ruly realizing the inf 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personality building of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Cultural tradition; Personality shaping; Value; Inf luence大学生是21世纪的主力军,作为一个大学生,人格品行十分重要。
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影响探究作为一个古老而丰富的国家,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影响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传统美德等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其重视人的社会性、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
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先圣后贤的经学是必修的课程,使人通过学习来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家八股文也使人养成了整洁的写作习惯和较为规范的思考方式。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儒家思想强调了自我完善,人的“仁义礼智信”是基本道德标准,对个人的修身养性和家庭伦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推崇从身边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态度,培养个人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其次,道家思想对人的成长和人格塑造也有积极的影响。
道家强调塑造人的个性与自我,探索人性的深层次和脱俗。
道家强调“道,是生万物之母,通天下之情”,注重普遍而全面的宇宙观,引导人们走向和谐的人生境界。
道家的“乐天知命”和“无为而治”思想,提醒人们要摒弃焦虑、追求宁静的生活方式,逐渐体悟人生的真谛。
对于人格塑造而言,道家主张“养生”,强调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和谐,使个人的情感世界更加充实丰满。
第三,佛教思想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佛教强调“往生净土”,注重个人超脱及对内心的冥想。
佛教的修行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人克服欲望,提高意志力,培养冷静思考和宽容包容的情怀。
佛教思想强调坦然面对生死,使人在遭遇困境时更加强大和坚定。
通过对佛教的了解,人们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生命观、宇宙观和人生观。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也对个人成长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美德是一种历史沉淀下来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忠诚、勤劳、诚信、孝敬等。
这些传统美德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准则,指引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美德依然对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养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学生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渗透在中学生的心灵深处,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尤其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传统文化能够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身修养,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惑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能够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之道、仁爱、孝道等道德观念,有助于中学生培养克己奉公、尊老爱幼、诚信守约的优良品质。
在社会责任感的引领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塑造了中学生高尚的情操。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推崇和追求,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如《红楼梦》中的琴棋书画,给中学生提供了追求美的范例,塑造了他们追求高雅、凝练情感的审美情趣。
中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传统艺术,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艺术修养,还能够开始站在更高的视角思考人生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着中国人民勤劳务实的精神,对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人民对劳动的崇尚和工匠精神的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品质。
这种精神不仅需要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劳动来锻炼自己,更需要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展现出责任感和品质。
通过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中学生能够培养勤劳务实的习惯和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贤和文化名人留下了许多崇高的品格和精神追求的典范。
中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品质与精神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
“以德教育”的理念,可以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影响。
浅谈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者:孙小杰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52期尽管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课的占比和分量越来越大,但由于传统文化课不列入考试评价科目。
几乎所有学校把传统文化课都空设在课程表上。
只做检查用,而实际上都上成了考试科目。
下面浅谈一下上好传统文化课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告诫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教我们怎样做事、做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价值永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陶冶人格,塑造灵魂。
二、当今的中小学生人格状况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如今的孩子都出生在八、九十年代后,是张扬个性的时代,他们的成长过程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的陪伴,其思想和行动就如脱缰的烈马任其驰骋。
我曾经教过一个孩子,白天趴在桌子上睡觉,晚上成夜成夜的上网打游戏。
班主任说了他两句。
他公然顶撞老师。
老师在气头上拿起手机给家长打了个电话,这个孩子居然顺手操起拖把向老师头上轮过去。
这个孩子不懂敬重师长,不懂礼仪规范。
这都是传统教育缺失的后果。
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培养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竭的精神源泉,为孩子终身持续发展奠基。
三、统文化有助于拓宽中小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功利主义大环境思想泛滥影响下,不少学生对传统的记忆日渐淡漠,人文知识几乎一片空白,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开设,为学生学习文化课以外的知识打开了一扇窗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不足,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典雅高贵,意境深远,自然与社会,形式与内容,表现为高度美妙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青年成长与人格塑造的引导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青年成长与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青年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而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他们寻找自我定位和价值观的重要依托。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观念的培养,对于青年人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被强调和尊重。
青年人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情感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对于青年人的成长和人格塑造至关重要。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的传承,对于青年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青年人在接受孝道教育的过程中,会逐渐培养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同时,孝道也教会了青年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之道,对于青年人的行为规范和修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准则,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
青年人在接受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修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礼仪也能够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塑造高尚的人格。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文学艺术的熏陶,对于青年人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青年人通过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学作品,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文化素养。
同时,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能够为青年人提供人生的启示和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青年成长与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传统文化培育理想人格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德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治,即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以德治民。
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对个人人格的培养上,强调道德修养、品德高尚。
2.强调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
交往的基本准则。
在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注重礼仪教育,强调尊重他人、以礼待人。
3.倡导忠诚: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认为忠诚是人格的重要品质。
在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个人的忠诚品质,包括对国家、对家庭、对朋友等各个方面的忠诚。
4.追求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认为和谐是社会和个人的理
想状态。
在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个人的和谐品质,包括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注重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践,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在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注重实践教育,强调个人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修养自我个性。
800字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五千年传承不息的辉煌历史,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奇异的瑰宝。
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诚意正心,修身养性,综观古今中外人类积累的优秀品质,我觉得基本的主要应该具备善良、真诚理智、谦逊、进取、简朴六种美德。
作为财政干部干部,更应加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以利于更好的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以工作上不能纸上谈兵,要深入研究事情的来龙去脉,与时俱进,不断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事态。
二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与道德品质败坏和卑劣之人划清界限。
三是学习榜样,向模范看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积极学习焦裕禄、郭明义、王英等新时期的楷模,对照榜样,找差距、找不足;对照榜样,知耻而后勇;对照榜样,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四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我们的工作每年都是重复的、琐碎的,在此情况下,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潜下心来干事、静下心办事,在寂寞中、清贫中寻找乐趣,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新的突破。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世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当今的社会仍十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
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对世界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
也是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
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传统文化和优秀人格养成
李晓莉
古人云:“文以载道”。
我们可通过教学当中的常规活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挖掘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力求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刻也不会平静的,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感情渲泄,以满足他们树立信心、摆脱逆境、显示才华的需求。
但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很容易在物欲膨胀、人性贬值的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迷失自我。
因而,正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让他们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墨化中修身养性,形成健康人格以终身受益。
古代哲人圣贤的人格关照和警世言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
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的洋溢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的散文;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精辟入里的剖析……都能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
此外,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傲
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坦荡心境,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丰厚肥沃,足以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常规活动中,我们应推荐学生阅读《伟大的足迹》等著名传记,组织学生通过智者故事会、诗歌朗诵、三分钟演讲、正义辨论等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认清低劣人物的丑恶面目,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生活中学会明辨是非,明大义,识大理,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所以,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使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教师要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使学生在同文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感。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
因此,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
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
但是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
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而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激情“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在激发主体意识中陶冶美的情感,使学习始终保持自主能动的积极状态。
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有很多,教师应采用有表情地美读,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
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
如讲授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的感受:“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
”(见《岳阳楼记》)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艺术世界,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使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悠扬自得,其乐无穷。
这就是美的魅力。
优秀的文本需学生潜心揣摩,生活教人求真,解读文本应该符合生活本真,只有如此,课内课外才能相得益彩,在讲授唐宋诗词和八大家教文等古典文献时,我们不是满足于向学生补充一些作品,而是
花费较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和一些作家的生平思想。
让学生了解李杜、韩柳、欧苏……他们曲折坎坷的经历、忧时济世的热情、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识见、彪炳千载的文学创作,让他们知道苏轼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代代传诵,光照千古,而且也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的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
他曾蹲过监狱、惨遭非人的折磨;他曾一贬再贬,浪迹天涯;他谪居黄州,忧谗畏讥;他泛舟赤壁,浩歌江东;他关心民瘾,兴修水利……。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感到震颤。
作文其实就是说话,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
古人说:“心生而里,言力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鲁迅先生说,作文“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可见,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精神,应让学生开括胸襟,学会关怀,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
一次成功的写作往往是热情参与的结果。
如果学生精神世界过于贫瘠、过于匮乏,不关心人与自然的状况、价值、命运,人的情感如何变得丰富、博大?没有兴趣、激情,又怎能拿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司马迁总结过圣贤发愤著述的事例,更出于切身体验,深刻指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人们才会有一种力量,拿起笔来写作。
“愤”是写作的巨大推动力,但说到底,这种也许还是发源于关爱。
比如我们为什么会激扬文字,借助笔墨,“代草木立言,为河流请命”?因为我们知道,关怀它们就是关怀人类自己,草木被滥砍滥伐,河流、水源被污染,我们的生存质量也会随之降低。
总之,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底蕴最为丰富的学科之一,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最能引起学生的实践、创新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积累、涵养、顿悟的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等的介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思想,即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李镇西语),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