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队列研究进展202003
- 格式:pdf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58
队列研究医学研究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队列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研究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关注。
队列研究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以特定的目标群体为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筛选,并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以探究不同因素对人群健康状况或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队列研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观察人群暴露到某一特定因素(例如环境、遗传、生活方式等)与某一特定疾病之间的关系。
此外,队列研究还可以用于观察不同暴露因素组合可能对人群健康状况造成的影响,以及评估各种干预措施的效果。
在进行队列研究时,研究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
队列研究一般包括建立研究队列、确定暴露和结果指标、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步骤。
研究者需要严格控制各种潜在的干扰因素,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尽管队列研究具有许多优势,如能够提供较强的证据支持和较高的研究效应,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队列研究需要长时间的追踪观察,因此会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
此外,由于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不能主动干预暴露因素,因此无法获得与干预研究相同的证据水平。
展望未来,队列研究方法仍将是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管理的完善,队列研究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研究过程中的挑战,提供更加可靠和全面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队列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研究方法,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队列研究能够为我们揭示不同因素对人群健康状况或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为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结构部分可以描述文章主体内容的组织方式和各个部分的主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队列研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方法进行综述。
1.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文章将简要介绍队列研究的概念和医学研究的重要性。
同时,也会明确文章的目的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框架。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研究设计在医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原因、发展和预防措施。
其中,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是两种常用的研究设计,本文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
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设计,它通过比较患病组和非患病组的暴露情况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者首先选择一定数量的病例,即已经罹患某种疾病的个体,然后在同一人群中选择同样数量的非患病个体作为对照组。
然后,研究者回顾性地调查个体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个体的暴露率差异。
这种研究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控制许多潜在的混杂因素,且成本相对较低。
然而,病例对照研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难以回溯性调查暴露因素,容易出现记忆偏差,以及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等。
队列研究是一种前瞻性研究设计,它分为前向队列研究和后向队列研究。
前向队列研究也称为纵向研究,它首先选择一群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个体,然后对这些个体进行随访,观察他们在未来的时间里是否发生疾病。
后向队列研究也称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它首先选择一群已经暴露和非暴露的个体,然后回顾性地观察他们过去是否发生过疾病。
队列研究可以直接计算出相对风险和绝对风险,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
此外,队列研究还可以评估不同暴露水平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并且可以检测到较为稀有的暴露因素。
然而,队列研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时间和成本较高,难以控制混杂因素,以及可能出现失访和死亡的偏倚等。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不同的研究场景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病例对照研究适用于探索罕见疾病和疾病发生风险较低的情况,以及研究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
而队列研究适用于评估常见疾病和疾病发生风险较高的情况,以及评估暴露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此外,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还可以结合使用,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是两种常用的研究设计,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病例对照研究适用于探索罕见疾病和疾病发生风险较低的情况,而队列研究适用于评估常见疾病和疾病发生风险较高的情况。
人群队列研究的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策略(全文)摘要大型人群队列研究因具有大样本量、多时间点数据等特点,使得其在病因学研究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带来了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的巨大的工作难度。
我国近年来启动多项大型人群队列研究,相关队列数据的管理与质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综合当前我国队列研究领域已有经验和共识,从队列数据特点出发,针对问卷调查数据、临床诊疗数据、生物样本检测数据和观察结局数据等四种主要来源的队列数据的类型和主要形式,从数据存储、流转及传输等工作环节,全面概括了队列数据管理相关工作内容与方法,并针对这些队列数据,从调查问卷评估、数据逻辑核查、调查对象抽查以及多数据库复核等多种途径提出了相应的数据质控策略,以期为我国人群队列研究中数据管理与质控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
20世纪中期,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峻,人群队列研究开始蓬勃兴起。
人群队列是一类针对特定的人群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以评估暴露和结局的因果关联的一种前瞻性的观察性研究[]。
这种研究形式先因后果的时间顺序明确,论证因果关系的证据强度高,结果外推性好,且可以同时评估多种暴露因素对多种结局风险的影响[],因此是一种高效的关联研究策略。
自1948年美国弗雷明汉心脏队列(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率先建立以来[],诸如英国医生队列(The British Doctors Study)[]、美国护士队列(Nurses' Health Study)[]以及欧洲多国的出生队列已经并且仍然在产出了大量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人群病因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队列研究的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趋势,样本量更大,如英国的UK Biobank和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均超过50万人。
伴随着大样本量而来的海量人群数据的质量是评价队列建设的核心指标[]。
第七章队列研究第一节第一节概述一.定义及原理(一) 定义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也称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发病研究(incidence study)、随访研究(follow study)、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队列研究是选定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种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者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联系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
(二) 原理及结构模式队列研究方法与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是分析流行病学中的两种重要方法,它与病例对照研究一样,主要用于检验病因假设。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人群暴露于可疑病因因素后疾病的变化规律及其结局,通过比较暴露和非暴露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别来确定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队列研究的结构模式见图1。
图7-1 队列研究的结构模式从模式图中可以部分的体现出队列研究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 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而是在研究开始前就已客观存在,这一点根本区别于实验研究。
2. 设立对照队列研究作为一种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区别于描述流行病学的根本特点就是设立对照组以利于比较。
对照组的选择有多种方法。
3. 由“因”及“果”在研究过程中先确知其因(暴露因素),再纵向前瞻观察而究其果(发病或死亡)。
这一点与实验研究方法一致。
4. 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由于队列研究能够得到确切数目人群中的发病人数(发病率),并通过比较暴露与非暴露人群发病率的差异而确定暴露对发病率的影响。
二.目的和用途1.检验病因假设多数时候,队列研究用来研究一种暴露与一种疾病的关联,但它也可同时观察某种暴露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多方面影响,检验多个假说。
2.描述疾病自然史队列研究可观察到疾病的自然史,即疾病从易感期、潜伏期、临床前期、临床期到结局的整个自然发展过程。
3.预防、治疗及预后研究有时在随访人群中研究对象可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自行采取一种与暴露致病作用相反的措施,出现预防效果,这种现象称为“人群的自然实验”。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长期追踪和队列研究在流行病学领域中,长期追踪和队列研究是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对人群中的个体进行跟踪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和预后。
一、长期追踪研究长期追踪研究是指对目标人群进行跟踪观察,收集数据并持续追踪一段时间,以了解个体在某个疾病方面的变化和相关因素。
这种研究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小规模的研究对象,针对某种特定的疾病或风险因素,持续观察其发展和影响。
长期追踪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例如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患者、携带某种特定基因的个体等。
2. 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时间跨度和观察周期,设定观察指标和数据收集方法,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采集和记录: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物标本采集等,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记录与储存。
4. 数据分析和解读: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相关的统计工具来研究和验证假设,推断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长期追踪研究的优点是可以观察到变量的变化趋势,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在研究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使得结果难以准确和稳定。
二、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指对一组人群进行持续的、长期的观察和数据收集,以研究其在特定疾病或健康状况方面的进展和相关因素。
队列研究通常可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回顾性队列研究两种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是从人群中选择无病或健康的个体,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并收集相关数据,以分析其后续的疾病风险和相关因素。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追踪人群中不同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揭示疾病的发生与相关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回顾性队列研究是选取一批已经患有某种疾病的个体,回顾其过去的暴露情况和可能的风险因素,以推断疾病的发生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种研究方法适用于研究发病率较低的疾病或具有复杂因果关系的疾病。
keynote590中国队列研究KEYNOTE-590研究是首个证实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食管癌显著优于化疗的Ⅲ期临床研究,2020年欧洲内科学会(ESMO)年会首次发布该研究达到所有7个主要研究终点1: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相比单纯化疗,可显著改善全人群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
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发布其中国亚组分析结果2, 中国人群获益和全球一致,随后KEYNOTE-590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Lancet杂志3, 基于该研究的结果,NMPA也在9月初批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食管癌的一线治疗。
教授:KEYNOTE-590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临床研究,它有两个主要终点PFS、OS,而且有多个主要的目标人群,评估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PD-L1 CPS≥10、ESCC PD-L1 CPS≥10和意向治疗(ITT)人群中的PFS、OS,共有7个研究假设终点。
为保证7个研究假设终点均参与α值分配,且所有α值均控制在FDA和CDE要求得单侧<0.025水平,α值分配策略非常复杂,合理分配才能确保结果的可信度。
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
7个研究假设共享一个α值,分别计算样本量,每个研究假设终点都有足够证据得出确定性结论,从统计学角度来看,KEYNOTE-590研究假设比平常其他研究假设更严格。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KEYNOTE-590研究7个研究假设依然都达到了预设终点,获得阳性结果。
KEYNOTE-590研究此次公布的基于标志物和组织学类型的分析结果既没有参与α值分配,也没有分别计算样本量,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不能根据这些亚组结果下确定性结论,只能从临床角度看待这些结果。
首先我们看到无论是OS结果还是PFS的结果,亚洲亚组和中国亚组结果与整体人群的结果还是比较一致的,而且有一个获益更加突出的趋势。
而且在KEYNOTE-590、KEYNOTE-181这两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RCT)中均观察到中国人群获益比全球人群更明显,可能与中国人群特有的组织学类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