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课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7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本课程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完成此课程设计,学生将掌握以下技能:•能够综合应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设计与分析;•能够运用 CAD、CAM 等软件进行机械零件与总成的设计及制造工艺的规划;•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操作与高精度机床的应用;•掌握知名机床厂商的各种机床、工具、刀具等制造商的产品,并能有效评估其适用性与可行性等。
2. 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模块一:机械零件的设计1.学习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理,熟悉常用的机械零件设计标准和参数。
2.运用 AutoCAD 和 SolidWorks 等 CAD 软件,绘制出具有一定难度的机械零件。
课程设计过程可以得到一定辅导,以帮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设计中的实践问题。
3.进一步优化零件图案,并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零件加工模拟。
模块二:总成的设计1.进一步学习零件设计与组装原理,熟悉组装标准与规范的基本要求。
2.运用 Pro/E 和 SolidWorks 等软件,绘制含有多个零件的总成零件,从原理、结构、装配、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基于模拟,进行总成零件的设计优化和性能测试,包括机械运动和热力学性能等。
模块三:机床的实际操作1.熟悉常见的机床的各个部件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
2.理解机床的加工工艺,熟悉加工工艺的基本要求。
3.熟悉操作各种机床(如车床、铣床、磨床等),并通过实操来加深对工艺流程与安全操作的认知。
模块四:机床的保养和维护1.理解机床保养和维护的必要性,学习机床保养和维护的基本方法。
2.掌握机床日常保养以及部分关键机床部件的检修和维护方法,如主轴、导轨、负载轮等。
3.学习机床的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培养基本的机床故障评价和维修能力。
3.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为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来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制造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工艺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工艺和方法。
3.具备使用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基础概念•机械制造的定义及作用•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机械制造的分类和特点2. 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机械制造的基本要素和关键技术3. 常用的机械制造工艺和方法•切削加工工艺和方法•焊接工艺和方法•成型加工工艺和方法•热处理工艺和方法•表面处理工艺和方法4. 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常用的机械制造设备•常用的机械制造工具•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5. 实践能力培养•机械制造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机械制造实验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机械制造实验的报告撰写和展示6. 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创新思维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学生将根据课程要求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小组项目等,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形式包括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小组项目报告等。
六、参考教材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者:张三,出版社:XX出版社,年份:20XX2.《机械制造工艺学》,作者:李四,出版社:XX出版社,年份:20XX以上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概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扎实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指导书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实验类别:实验实验学时:6 学时工业制造学院实验一 刀具几何角度的测量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对车刀几何角度、参考平面等概念的理解,掌握测量车刀标注角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车刀角度并根据测量结果绘出车刀工作图。
二、实验内容:1、基本掌握车刀量角台的原理、操作方法;2、掌握车刀刀具角度标注的参考系及角度的标注;3、正确地测量车刀的角度;4、了解不同参考系刀具角度换算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步骤及要求:1、实验条件:. 1)、车刀量角台 2)、车刀车刀量角台(图1—1)简介图1-1所示,回转工作台式量角台主要由圆盘底座1、2、活动底座3、定位块4、大指针5、大扇形板6、立柱7、螺母8、锁紧螺母9、小指针10、小扇形板11等组成。
圆盘底座底盘1周边左右各有1000刻度,用于测量车刀的主偏角和副偏角,活动底座3可绕底座中心在零刻线左右1000范围内转动;通过底座指针2读出角度值;定位块4可在活动底座上平行滑动,作为车刀的基准;大指针5由前面、底面、侧面三个成正交的平面组成,在测量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可分别用以代表主剖面、基面、切削平面等。
大扇形板6上有正负450的刻度,用于测量前角、后角、刃倾角,通过大指针5 的指针指出角度值;立柱7上制有螺纹,旋转升降螺母8就可以调整测量片相对车刀的位置。
参考系(1)切削平面-----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点并与工件加工表面相切的平面。
(2)基 面-----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点并与该点切削速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
(3)正交平面-----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点并与主切削刃在基面上投影垂直的平面。
标注角度(1)在正交平面参考系内标注的角度 前角-----前刀面与基面之间的夹角图 1-1 量角台的结构后角-----主后刀面与切削平面之间的夹角。
(2)在基面参考系内标注的角度 主偏角---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方向的夹角。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流程。
掌握机械制造的主要工艺方法和工艺系统。
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机械制造业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机械制造的分类:批量生产、单件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机械制造的流程:设计、加工、装配和检测。
机械制造的主要工艺方法:铸造、焊接、切割、铣削、磨削等。
机械制造的工艺系统:机床、刀具、夹具、量具等。
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字化制造、精密加工、绿色制造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室实践,讲解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和工艺系统。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机械制造流程图和工艺路线图。
实验室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系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机械加工工艺2.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理解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和计算方法。
熟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执行。
2.2 教学内容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机械加工工艺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机械加工工艺的分类:常规加工、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
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和计算:切削参数、热处理参数等。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工艺路线、工艺参数、工艺条件等。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执行:加工顺序、工艺过程、质量控制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验室实践,讲解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和计算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计算机械加工工艺参数并制定工艺规程。
实验室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过程。
(2)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加工方法和技术。
(3)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质量和生产率等基本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和实验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使学生认识到机械制造技术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机械制造的定义、目的、分类和特点。
2.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加工方法、顺序、路线、夹具和刀具等。
3. 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和技术:铸造、焊接、切削、磨削、钻孔、铰孔、镗孔等。
4. 机械制造中的精度: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等。
5. 机械制造中的质量与生产率:质量控制、生产率提高、工艺优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工艺过程。
(2)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和技术。
(3)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质量和生产率等基本问题。
2. 教学难点:(1)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中的夹具、刀具选用。
(2)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计算和控制。
(3)机械制造工艺优化和生产率提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示范、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机械制造技术。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2)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机械制造设备。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等。
2. 评价内容:(1)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和工艺过程的掌握程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机械、制造、机械制造等。
机械制造的分类:批量生产、单件生产、成套生产等。
机械制造的特点:精度、表面质量、强度等。
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设计、加工、装配、检测等。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采用课堂讨论法,讨论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的案例分析。
第二章:机械制造工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选用原则。
2.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工艺、工艺路线、工艺参数等。
机械制造工艺的分类:铸造、焊接、热处理、机加工等。
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加工质量、加工效率、加工成本等。
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方法:切削、磨削、抛光等。
机械制造工艺的选用原则:工艺可行性、工艺经济性、工艺稳定性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采用实验法,演示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制造工艺的选用原则。
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机械制造工艺的选用原则的案例分析。
第三章:机械制造装备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装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装备的发展趋势。
3.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装备的基本概念:机床、工具、夹具等。
机械制造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杜金萍编河北工程大学机电学院二○○七年三月目录绪论-------------------------------------------------------------------------------------------2实验一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实验------------------------------------------------------4实验二金属切削机床拆装实验------------------------------------------------------7实验三机械加工精度统计分析实验------------------------------------------------9绪论1.本课程的实验目的本课程安排有三个实验:“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实验”、“机床结构解剖实验”和“误差综合分析实验”。
通过实验巩固和加强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2.面向专业及要求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要求:实验前,学生应进行实验预习,预习本课程教材中有关实验部分的基本内容,理解有关定义及理论。
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根据实验指导书,通过自己的分析与综合,写出实验预习报告。
实验时,应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完毕后,将有关仪器及设备完好复位,将实验教具收拾整齐。
实验报告应在实验操作完成后一周内完成。
3.考核办法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为考核依据,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占课程成绩的10%。
实验一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对车刀的各个静止参考系的各个平面及其有关的角度定义的理解,能对车刀各主要角度的进行测量;2、了解车刀测角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熟悉其使用方法;3、掌握车刀标注角度的测量方法、具有对车刀各静止参考系间几何角度的换算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常用机械加工方法。
2. 学生能够了解机械加工中材料、刀具、机床的性能及其选用原则。
3. 学生能够理解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表面质量等关键技术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并进行简单的工艺设计。
2. 学生能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零件造型、编制加工程序,具备初步的数字化制造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制造专业,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团队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从事机械制造及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制造技术基本概念:介绍机械制造的定义、分类、工艺过程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常用机械加工方法:分析车削、铣削、磨削、钻孔、镗孔、刨削等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3. 机械加工材料、刀具与机床:讲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介绍各类刀具的结构、性能及选用原则;阐述机床的类型、性能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4. 机械制造精度与表面质量:探讨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5. 零件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学习典型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掌握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进行简单的工艺设计。
6. 数字化制造技术:了解CAD/CAM软件的基本功能,学习零件造型、编制加工程序,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数字化制造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方向)学分:5.5 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级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共88学时,5.5学分,分两学期讲授。
该课程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其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理论学时42,实验6学时,共48 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理论学时38,实验2学时,共40学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典型的机械加工方法和机械产品的结构工艺性有透彻的了解,能选择加工方法及加工参数,所使用的机床,刀具等工装设备,并通过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并具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机床与切削工具的能力。
2.以制造工艺为主线,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拟订工艺路线的原则,能用尺寸链原理求解工艺尺寸链和装配尺寸链,对典型零件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技术有所了解,具有制定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3.以提高产品加工质量为核心,要求熟悉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具有分析和控制影响加工质量因素的初步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金属材料成型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参考教材:[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任小中等,科学出版社,201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士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张洪涛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赵雪松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三、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机械制造技术研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