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措施清单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8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清单一、危害因素识别:1.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辐射、温度、湿度等物理因素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2.化学因素:包括有害气体、有毒物质等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3.生物因素:包括霉菌、病毒、细菌等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4.机械因素:包括机械设备的操作、维修等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5.人因因素:包括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等对工作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二、风险评价:1.根据国内外标准对危害因素的限制和控制要求进行评价,确定危害等级和频率。
2.评估危害因素可能引发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进行风险评估。
3.基于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控制措施清单: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1)噪声控制:采用噪声防护设备、降噪隔音材料等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影响。
(2)震动控制:采用减震装置、防护设备等减少震动对设备和人体的影响。
(3)辐射控制:设置辐射防护装置、减少辐射源的使用等措施减少辐射的危害。
(4)温度控制:调节工作环境的温度、加强通风等方式保持适宜的温度。
(5)湿度控制:控制工作环境的湿度,采用除湿、加湿设备等方式保持适宜的湿度。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1)选择无毒、无害的工艺原料和化学品。
(2)采用有效的排风系统,保证化学物质的排放。
(3)设立化学品存放区域,进行专门的管理和防护。
(4)工作人员接触有毒物质时,必须配备防护装备。
3.生物因素控制措施:(1)建立合理的卫生制度,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
(2)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生物源进行检测和消除。
(3)加强个人卫生和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生物因素危害的认识。
4.机械因素控制措施:(1)设备质量和安全性要求高,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员工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设备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3)在机械设备周围设置警示标识,提醒员工注意危险。
5.人因因素控制措施:(1)合理安排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措施清单在任何项目或工作场所中,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潜在风险的准确评估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
本文将重点介绍风险识别评价的方法和常见的控制措施清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
一、风险识别评价方法1. 事件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图表方式展示可能发生的事件序列,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可能的风险链条。
通过对事件树的构建和分析,可以识别出可能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对系统或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确定各个失效模式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通过FMEA,可以定量地评估各个失效模式的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和纠正措施。
3. 任务分析法任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对工作任务的详细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通过任务分析,可以找出可能存在的人为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培训和改进措施。
二、常见的控制措施清单在识别了潜在风险后,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除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清单,供读者参考:1. 工程控制措施- 设备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工作场所的安全设计,包括防护设施、紧急疏散通道等;- 强制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程序。
2. 管理控制措施-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纪律、培训和审查等;- 分配合适的人员和资源,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审查,及时调整控制措施。
3. 个体防护措施- 提供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等;- 培训员工正确使用和佩戴个体防护装备;- 定期检查个体防护装备的状况,及时更换和修理。
4. 应急响应措施- 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包括灭火、疏散等;- 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应急响应工作;-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清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是在工作场所中用来识别潜在危险源、评估对健康和安全可能造成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预防和减少这些风险的方法。
以下是一个包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清单,供参考和学习使用。
危险源辨识清单:1.机械设备: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存在缺陷、结构松动、磨损以及电气故障等情况;2.化学品:识别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化学品及其储存方式;3.高处作业:辨识可能存在的高处作业风险,如坠落、滑倒等;4.物理因素:辨识可能存在的噪声、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对员工健康的潜在影响;5.火灾和爆炸:辨识火灾和爆炸危险源,如易燃物质、不安全的电气设备等;6.人为因素:辨识员工可能犯错的地方,如疏忽、疲劳等。
风险评价清单:1.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评估潜在的危害和概率;2.依据工作环境,对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评估;3.考虑员工接触的频率、时间和强度,评估与危害相关的风险级别;4.分析可能导致事故和职业病的因素,并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
控制措施清单:1.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和设备设计来减少或消除潜在危险源;2.行政控制: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3.个体保护:为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手套等;4.安全培训:进行定期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5.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设备、工作环境和个人防护装备的状况,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的设备和装备;6.紧急应急预案:制定和实施紧急应急预案,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以上是一个包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清单。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保证工作场所健康安全的基础,而控制措施的实施能够减少或消除潜在的风险。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适合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员工安全,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施工现场危险源及环境风险辨识、评价清单和控制措施工程名称:编制单位:审核人:编制人:日期:一、评价目的识别公司、项目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危险源的风险程度,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控制。
二、适用范围评价适用于该公司、项目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危险源的识别、风险的评价与风险控制的策划与更新。
三、危险源识别准备收集国家、地方、行业关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等资料的现行版本,掌握相关的规定。
四、评价方法:1 、直接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安全检查表(可以采用《安全性评价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 GJ59-2011)》)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
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
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2 、定性评价:这种方法是依据以往的数据分析和经验对危险源进行的直观判断。
对同一危险源,不同的评价人员可能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思想难以统一。
但对防治常见危害和多发事故来说,这种方法比较有效。
施工现场重点防治的“五大伤害”(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就是在对以往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定性评价不是简单“拍脑袋” ,而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
3、定量评价:这种方法是对危险源的构成要进行综合计算,进而确定其风险等级。
常用的一种简单易行定量评价方法是“LEC法” ,即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这种方法考虑构成危险源的三种因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和一旦发生事故会产生的后果(C),取三者之积来确定风险值(D),用公式来表示,则为 D=LEC式中 D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清单1.机械设备危险源:-动力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工人受伤,应加装安全防护设备。
-定期检查设备的维护记录,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准确指导操作人员,包括相关培训和警示宣传。
2.过程危险源:-识别可能产生毒气、气体泄漏或火灾的过程操作步骤,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利用可燃气体、化学品和其他有害物质的过程中,确保良好的通风系统和化学品存储区。
-确保设备设施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如防爆标志、紧急停机装置等。
3.电气危险源:-安装绝缘材料,以减少触电和火灾风险。
-定期检查电气设备、插座和插头,确保电线和线路处于良好状态。
-建立具体的操作规程,包括接地、断电和维修操作。
4.环境危险源:-针对特定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例如噪音、震动、辐射和温度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预防污染和环境破坏,例如清理废弃物和化学品的正确处理。
-针对救灾和应急情况,设立适当的应急撤离路线和设施。
5.人为因素危险源:-建立明确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紧急情况的指导和沟通流程。
-提供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了解潜在的危险和应对措施。
-鼓励员工报告潜在的危险,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改进。
6.物理环境危险源:-标记潜在的危险区域,如高处、滑坡和不良气候等。
-通过良好的照明和维护,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及易识别性。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手套和护目镜等。
7.食品安全危险源:-强调个人卫生和食品处理的正确度,减少食品传染病的传播。
-使用高质量的原料和食品处理设备。
-定期检查食品供应商,确保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在制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清单时,应考虑工作场所的特殊要求和风险等级,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同时,定期审查和更新清单,以确保其持续有效性。
最重要的是,与员工保持沟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共同维护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清单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的环境、工艺、设备、材料等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估,以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和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识别危险源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以下是针对不同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的清单:1.办公场所:-危险源辨识:电源插座、电缆、电线、电器设备、办公设备、摄像头、网络设备等。
-风险评价:触电、火灾、设备故障、数据泄露等风险。
-控制措施: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设立应急疏散通道;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2.工业生产车间:-危险源辨识:机械设备、危险化学品、高温、高压等。
-风险评价:机械伤害、火灾、爆炸等风险。
-控制措施:安装机械防护装置;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类、标识和储存;设置防爆设施等。
3.建筑工地:-危险源辨识:高空作业、起重机械、坑道、建筑材料等。
-风险评价:坠落、物体打击、坍塌等风险。
-控制措施:设置安全网、安全扣具、护栏等;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材料及设备。
4.医疗机构:-危险源辨识:感染源、手术器械、药品、放射性物质等。
-风险评价:传染病传播、手术事故、药品误用等风险。
-控制措施:建立感染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药品和放射性物质。
5.交通运输:-危险源辨识:车辆、道路、天气、物流等。
-风险评价:交通事故、员工安全等风险。
-控制措施:加强驾驶员培训和监控;定期检查和维护车辆;提供安全保护设施等。
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企业可以了解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此外,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的检查,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清单对于确保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非常重要。
企业应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清单,并加强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健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