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民风民俗范文一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川那别具一格的春节。
对于四川人来说新年是很重要的。
从初一开始,人们都要“走人户”,互相到亲戚朋友家串门。
一家老小都要一起“游喜神方”。
在古时候人们都要一起出南门到武侯祠,烧香拜神,吃茶会友……对于四川的春节来说,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习俗——逛庙会。
在庙会开始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欣赏着庙会这个盛大的“嘉年华”。
在这里艺人们表演着各形各色的绝活,变脸、吐火等高难度技巧层出不穷。
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滚铁环、做公鸡车、抽陀螺……各种好玩的游戏、精彩的表演、好吃的小吃,整条街上洋溢着喜气。
初七是人日,据说杜甫曾与他的友人高适等人在这一天到草堂作诗,互表思念之情。
所以,在成都的人们都要到草堂和杜甫一起过。
初八初九,大街小巷都会点起“天灯”,每到那时,整条街都被照得像白昼一样。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四川的春节与别处不同,正月十七春节才算结束,因为正月十六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游百病”。
据说西北一带妇女多操持家务,因此体质较弱,容易生病,所以,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天长日久,形成了“游百病”这个风俗。
身体弱的人们登上城墙,据说一年都可以不生病。
每当回想起这一切时,就好像自己还留在那时候一样。
热闹的大街、特别的习俗、独特的绝活儿……那里的一切,都让我无法忘怀!范文二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
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
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
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我爱阅读二民风民俗-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我爱阅读二民风民俗了解文章表现出来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为本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过年(节选)丰子恺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
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
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
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
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
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种种小摆设,这些都是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帮忙,但是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状仿照大年糕,预备二十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
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
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铝制的香炉蜡台。
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
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
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盘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
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
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
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
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平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
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研课标,说教材李福小学李家红一、说教材内容本组教材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每篇课文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它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口语交际·习作》围绕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这个主题进行,让学生收集整理调查了解到的风俗风情并形成作文。
《回顾•拓展二》中的交流平台,要求学生以调查了解到的不同风俗风情及课文的写作方式为话题,围绕本组课文进行交流;日积月累中的两首古诗也展示了不同的风俗风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趣味语文以《清明》这首诗为题,告诉了学生标点的不同标法会有不同的意思,教师可以以这个为重点,拓展一些另外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说编排意图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紧扣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和写作民风民俗的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搜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及本组课文的写作特点的内容,“日积月累”要求学生朗读背诵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趣味语文”安排了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内容。
这些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学生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三、说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优美词句。
闽南的端午节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
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
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
最后投江自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
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
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
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
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
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
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
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
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
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
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
(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
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
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
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
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
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
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
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
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
气势真是不同凡响!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
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
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
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家乡的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
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第二单元民风民俗xx一在我的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川那具一格的春。
于四川人来新年是很重要的。
从初一开始,人都要“走人”,互相到戚朋友家串。
一家老小都要一起“游喜神方”。
在古候人都要一起出南到武侯祠,香拜神,吃茶会友⋯⋯ 于四川的春来,有一不可缺少的俗——逛会。
在会开始,不管大人是小孩都穿着新的衣服,欣着会个盛大的“嘉年”。
在里人表演着各形各色的活,、吐火等高度技巧出不。
孩子最喜的就是、做公、抽陀螺⋯⋯各种好玩的游、精彩的表演、好吃的小吃,整条街上洋溢着喜气。
初七是人日,据杜甫曾与他的友人高适等人在一天到草堂作,互表思念之情。
所以,在成都的人都要到草堂和杜甫一起。
初八初九,大街小巷都会点起“天灯”,每到那,整条街都被照得像白昼一。
正月十五,家家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的景象。
四川的春与不同,正月十七春才算束,因正月十六有一个俗,那就是“游百病”。
据西北一女多操持家,因此体弱,容易生病,所以,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天夜里,以1 病邪主要目的,出四游走,天日久,形成了“游百病” 个俗。
身体弱的人登上城,据一年都可以不生病。
每当回想起一切,就好像自己留在那候一。
的大街、特的俗、独特的活儿⋯⋯那里的一切,都我无法忘!范文二我的家宁,个小城坐落在湖南省沙市的西部,里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的光点常吸引人的关注。
其中,祖祖下来的民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日的气氛最能体出俗的魅力。
我儿的第一日是春。
春没到,家家入腊月后会猪,特是在村里,猪后会村里人大吃一。
我的家除夕定会吃、、肉三菜,必是雄,将它整只清炖,出装要昂起,不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后的又一高潮无疑就是元宵了。
元宵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的白面里裹着一又香又可口的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什么事都着,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有一个持了好多年的俗灯会。
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会亮起夜不眠的灯,家增添了一道亮的景,正是因,每次2灯会,都了人,真可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民俗民风》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口语交际﹒习作二
主题:感受民俗民风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崔靓 / 郑州市二七区路砦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力求美观。
(2)基于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3)基于习作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4)基于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简要转述。
2.教材分析
《口语交际﹒习作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第一课时。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与写字
六年级上期的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
(2)基于阅读
六年级的的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但对于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3)基于习作
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一定的难度,但对于观察周围事物习惯还有一些困难。
(4)基于口语交际
学生能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教学目标
1.交流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丰富学生的民风民俗知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民风民俗。
教学难点
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评价任务
1.通过搜集到的民风民俗资料,指导学生口语交际完成目标一。
2.通过图片、结合搜集资料,借助PPT、手势等方式完成目标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2')情景导入活动一
1.出示图片2.谈话板题
环节二(10')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活动一
1.自由分组,交流主题
2.修改材料:修改搜集的资料,注意详略(完
成目标一)
通过小组交流、修改资料为全班交流
做准备(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23')推选代表
全班交流活动一(20 ')
1.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想想:发言人要讲
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特点吗?
2.联系资料、结合图片,理解民风民俗。
3.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完成目标二)
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认读理解四
字词语,初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完成
目标二)
环节四(2')布置作业活动一
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民俗讲给家长听一听。
借助民俗资料,感受民风民俗。
(完成
目标二)
附:板书设计
民俗民风
节日习俗
地方服饰
特色饮食
独特民居
民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