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秋词(其一)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秋词(其一)知识点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秋词(其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原文及翻译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二、字词解释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三、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四、课后练习1.默写《秋词》这首诗。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秋词(其一)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本课知识。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秋词(其一)知识点】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秋词》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秋词》的作者是刘禹锡。
刘禹锡(772 年-842 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他的诗歌风格明快,常常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二、诗词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三、诗词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当时,他身处困境,但仍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传统文人往往在秋天抒发悲秋之情,而刘禹锡却与众不同,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秋天,表达了他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四、诗词赏析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开篇对比,直言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会感到悲伤寂寥,但诗人却认为秋天比春天还要美好。
这种观点打破常规,表现出诗人的与众不同和豁达胸怀。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日晴空白鹤高飞的壮丽景象。
那只白鹤冲破云层,直上云霄,引发了诗人的无限诗情。
这里的“鹤”象征着诗人自己,表达了他不屈服于命运,积极向上的精神。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激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以振奋和鼓舞。
五、艺术特色1、立意新颖诗人一反悲秋的传统,赞颂秋天的美好,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创新精神。
2、形象生动通过“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生动描写,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气势豪迈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气势豪迈,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
六、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七、重点词汇1、寂寥:寂静空旷,形容秋天的冷清。
2、春朝:春天的早晨,泛指春天。
3、排云:冲破云层。
八、相关拓展1、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刘禹锡还有许多著名的作品,如《陋室铭》《乌衣巷》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秋词﹝其一)》笔记整理1.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有《刘梦得文集》。
2.写作背景:《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
3.朗读节奏:4.句意解析:(请描绘诗句)自古/逢秋/ 悲/寂寥,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寂寥:冷清萧条。
﹞我言/秋日/ 胜/春朝。
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 排云/上,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排:推开。
)便引/诗情/ 到/碧霄。
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碧霄:蓝天。
)5.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自古是为了突出下文“我”的新见。
反映作者的豪迈的气概。
6.一二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爱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7.诗人开篇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既是对秋景的认可也是一种对自己自信的表现。
表达了作者积极豁达、乐观向上、锐意进取、豪迈的情怀。
8.诗人认为鹤是不屈的化身,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9.排是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白鹤排云而上、冲破云霄的气势,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豁达的情怀字词释义字词赏析语境内容作者情感10.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11.表现不同腐朽势力妥协奋斗向上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2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3.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初一语文秋词其一刘禹锡一、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三、字词注释1.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2. 春朝(zhāo):春天。
朝,日,天。
3. 排云上: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4. 碧霄:青天。
四、诗句赏析1. 首句“自古逢秋悲寂寥”2. 第二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却独树一帜,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悲秋观念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诗人不随波逐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3. 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振翅高飞,冲破云层。
“晴空”营造出一种开阔、明朗的氛围,“一鹤”则显得孤单却又坚毅,“排云上”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力量和向上的冲劲。
鹤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吉祥、高雅,在这里它也是诗人精神的象征,诗人借鹤表达自己冲破困境、积极进取的志向。
4. 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句紧承上句,那只高飞的鹤引发了诗人的诗情,使诗人的情感也随之飞到了青天之上。
诗人的诗情随着鹤的高飞而升华,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两句诗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鹤的飞翔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五、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赞美,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精神。
诗人以秋景为依托,抒发了自己豪迈的诗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一扫传统悲秋作品中的消极情绪。
六、写作特色1.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将传统的“逢秋悲寂寥”与诗人自己的“秋日胜春朝”进行对比。
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独特的见解和乐观的情绪,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与众不同的心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刘禹锡《秋词其一》解读公元805年的秋天,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的刘禹锡携家带口,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是年初冬到达了这个荒蛮之地。
时值初冬,寒气逼人。
一家人居无定所,似寒鸭无枝可依。
好容易捱到第二年春天,才在城外搭建了几间简陋的房子,安顿下来。
而这一住,就是十年。
战国的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气也”。
古往今来,多少次文人悲秋的叹息,多少回宦海沉浮的惊涛骇浪,荡涤了一个又一个萧杀凄凉的秋天。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日的潇潇暮雨,飒飒西风;秋日的严霜刀剑,孤月清辉……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诗人的一腔豪气干云,铮铮铁骨。
刘禹锡就是刘禹锡,失败又如何,被贬又如何,我自认自己做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大计,此生无愧于心,可直面天地。
或是一时失意,怎可就此沉沦?相信今日是非曲直,后人自有评说……朗州的秋天是绚烂而明丽的。
极目远眺,洞庭湖碧波荡漾,浩浩荡荡,水天相接,横无际涯;远山遍山叠翠,层林尽染;林间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这样的秋景,哪有什么凄凉,分明是要比春日还要多了几分繁华和期许。
诗人仰望天空,秋高气爽,云卷云舒,一只白鹤正从天际飞来,只见它一声长鸣,响彻寰宇,双翅凌空而起,排云直上九霄。
那鹤鸣划破了这宁静的秋日,也引起了作者的诗情,一首《秋词》便信手拈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秋词一改古人伤春悲秋的愁绪,自言“秋日”更胜“春朝”。
“春朝”虽有繁花似锦,莺歌燕舞,但总少了一些厚重,少了一些妥帖;虽是一年之计的开始,却总没有秋日的丰硕和积淀。
秋日同样有绚烂的色彩,有蕴含的生机,更有经历盛夏狂风暴雨之后的一份稳重和内敛。
同时又少了几分春日的张扬,却多了一些含蓄和丰富。
“晴空一鹤”的意境虽又有孤独之感,但更多的是乘长风冲云霄的气势和胸怀。
刘禹锡的诗情是为大唐除时弊兴新政的豪情;是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的深情;是虽受挫却仍矢志不渝的真情。
虽然少年意气风发的张扬被现实无情的践踏,但只要那颗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还在,总有一天,也会如天空中的那只白鹤一样,排云而上,直冲九霄……这是一千两百年前的那个诗人在秋日的宣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
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
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
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一、简介刘禹锡,着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七年级语文古诗秋词知识点在七年级语文学习中,古诗秋词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讨论七年级语文古诗秋词的相关知识点。
一、秋词的定义秋词是指描写秋天景象、表达秋天情感的诗歌。
秋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多为思乡、离别、惜别、感慨等,像《登高》中的“临上临皆险峻,指高指皆崭新。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描绘了登高观景时的雄心壮志和追求。
二、秋词的构成秋词包括了题目和篇目两个方面。
1. 题目秋诗的题目要尽量简洁精练,能够体现出主旨或者部分内容即可。
比如《秋夜读书示子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 篇目秋词开篇常要写秋天景象,为后文营造气氛;接下来讲述诗人的情感或思想,让读者更能深刻地理解秋的意境。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秋思》开篇就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转蓬。
移舟泛水碧云天,寒烟凉月别西楼。
”,通过景色描写引发读者秋的思怀。
三、常见的秋词1.《登高》杜甫“乱云飞渡仍从容,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身事浑如梦,一到江南瘦如柏。
”2.《菩萨蛮·秋雨凄凉》李清照“秋雨凄凉江浸葵,一片菜花香径微。
斜阳断续江烟里,潇潇暮雨楚江湄。
”3.《江城子·秋思》苏轼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转蓬。
移舟泛水碧云天,寒烟凉月别西楼。
四、秋词的写作技巧1. 描述秋天景象,描绘气候与景色。
2. 以情感或思想为主线,表现对秋之感受。
3. 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色不少。
4. 表达平实朴素的语言,声情并茂,揣摩其中的韵味。
通过学习和掌握秋词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人的文学创作,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融入秋词的元素,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秋词教学目标: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X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X禹锡,字梦得,某某人,自称某某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X宾客。
晚年在某某,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X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X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七年级古代诗词秋词知识点在七年级的古代诗词学习中,刘禹锡的《秋词》是一首具有独特魅力和重要知识点的佳作。
《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奔放,富有哲理。
从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来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可谓是整首诗的关键。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会感到悲凉寂寥,但诗人却直言自己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这种与众不同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的悲秋思维,展现出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境。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态度,是我们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时需要重点把握的。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通过描绘一只白鹤在晴朗的天空中振翅高飞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出秋天的生机勃勃和高远辽阔。
那排云而上的白鹤,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更激发了诗人的诗情,使其飞向那高远的蓝天。
这里的“鹤”象征着诗人不屈的精神和高远的志向。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之情与自己对秋的赞美进行对比,突出了自己对秋天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句中,“排云”二字形象地描绘出白鹤直冲云霄的姿态,赋予了白鹤以人的力量和决心,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在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秋词》简洁明快,语言流畅自然。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理解这首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从文学素养的培养角度看,通过学习《秋词》,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和思考方式,拓宽文学视野。
在情感教育方面,诗人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够像诗人一样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被外界的负面情绪所影响。
从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角度,学习《秋词》可以让学生掌握诗词赏析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上册秋词四首知识点
在七年级上册秋季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四首秋季诗歌。
这些诗
歌表达了诗人对秋季的感受和观察,同时也展现了诗歌的美妙之处。
以下是这四首秋季诗歌中的一些知识点。
1.《秋词》 -于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季景象的喜爱。
其中一些知识点,包括:
-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这一行描绘了夕阳照射在村庄中
的牛羊。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象之一。
-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这一行表达了作者看到
秋露时的心情,并说明这个时候晚上还很暖和。
2.《绝句》 - 杜甫
这是一首四行诗,将秋季的凉爽与丰收联系在一起。
其中一些
知识点,包括: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行形象地描绘了秋季丰收的景象。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两行描述作者停止喝酒,看着秋月,思考时间的流逝。
3.《山行》 - 杜牧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秋季爬山的经历,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恐惧感。
其中一些知识点,包括: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行描述了作者在山中迷路,最终发现了一座小村庄。
- “临别赠言先生赋,赋得泪下沾裳衿”这两行表达了作者对面临离别的悲伤。
4.《登高》 - 杜甫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季爬山时的感受,并将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
其中一些知识点,包括: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行描述了作者爬山时听到的猿鸣声,以及下面的河流景象。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行表达了大自然的辽阔和无限繁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七年级语文《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寂寥.liáo春朝.zhāo分.外fèn不似.sì寥廓.kuòxiāoāi渚.清zhǔ霜鬓.bìn潦.倒liáo 碧霄.xiāo啸哀..2. 词语寂寥:寂寞凄凉。
春朝:本指春天的早晨,这里泛指春天。
排云:凌云。
排,冲破。
碧霄:蓝天。
寥廓: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黄花:这里指菊花。
霜:指的是烂漫的秋色。
猿啸哀:指猿猴的叫声凄厉。
落木:树叶。
万里:指离家万里,飘泊在外。
百年:指一生。
繁霜鬓:鬓发斑白如繁霜。
潦倒:衰颓,失意。
3.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人。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后来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展开斗争。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7岁学诗,15岁扬名。
代表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
《秋词(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难点】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题《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2、作家作品简介:(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研读诗文1.指名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1)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A、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词》知识清单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季节。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多彩画卷,抒发了对这个季节的种种感受。
在众多描写秋天的诗词中,刘禹锡的《秋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禹锡的《秋词》共有两首,其一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开篇就打破了人们对秋天惯有的悲秋基调,直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会感到悲伤、寂寥。
然而,诗人却与众不同地提出“我言秋日胜春朝”,认为秋天比春天更加美好。
接下来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一只矫健的仙鹤直冲云霄的形象,展现出秋天的生机勃勃和高远开阔,也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乐观豁达的心境抒发得淋漓尽致。
其二为:“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在这首诗中,“山明水净夜来霜”描绘了秋天山水明净、夜晚寒霜降临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
“数树深红出浅黄”则通过描写树叶颜色的变化,展现出秋天的斑斓色彩。
“试上高楼清入骨”,登上高楼,只觉秋气清冷入骨,让人神清气爽。
最后一句“岂如春色嗾人狂”,将秋天的清冷与春天的狂热相对比,再次强调了秋天的独特魅力。
在理解《秋词》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诗歌的意境营造。
刘禹锡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晴空、鹤、山、水、霜、树等,营造出了一种高远、开阔、清新、明净的意境,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诗人的情感表达。
在《秋词》中,刘禹锡一反悲秋的传统,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以及他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也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和启发。
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秋天与春天进行对比,突出了秋天的独特之处。
同时,“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鹤的矫健形象象征着诗人自己的高远志向和不屈精神。
秋词(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
2.朗诵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发奋向上的精神。
4.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朗诵诗歌,感知诗意。
难点:朗诵诗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作者不怕困难、发奋向上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温习旧知:由课前吟诵引入背诵杜牧的《山行》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二、导入新课:咱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也是多姿多彩的。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面对绚烂多彩的秋季,都会生发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确实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
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的赋秋之作——《秋词》。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出示学习目标,一起确认目标。
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
2.朗诵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发奋向上的精神。
4.背诵并默写全诗。
四、学习新知:1.走近作者:学生4-6人一组交流预习资料,查缺补漏,互通有无,展现后教师加以补充强调。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朝闻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贞元七年中进士。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阻碍专门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初读诗歌解诗意:1)指名同窗朗诵,明确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拍和重音,读出情感。
2)点明诗歌文体,寻觅韵脚,纠正节拍和重音。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读诗歌悟诗情1)诗的前两句采纳了什么手法?解读自古:★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能够说开辟了“悲秋”之先河。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朝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秋词》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及写作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诗词的韵味,思索诗词哲理。
”“欣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诗词美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诗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 读懂诗词,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词美的意境。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5、背诵诗词,默写诗词,积累语言评价任务:1、通过诵读,初步理解诗意,完成目标一。
2、品味诗句,感悟情理,比较异同,完成目标二、三、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文坛的许多文人墨客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他们触景生情,产生了无限的感慨。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分为长调、中调、小令。
第一段叫前阙、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阕、下片。
律诗:分四联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两句为一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末字须押韵。
二、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毛泽东,字润之。
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
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秋词(其一)知识点
一、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二、字词解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三、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
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四、课后练习
1.默写《秋词》这首诗。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
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
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秋词(其一)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的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一语文知识点栏目了解详情,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本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