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219.44 KB
- 文档页数:11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中医病名:消渴病(TCD 编码 BNV060)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ICD-10 编码 E11.902)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 ZYYXH/T3. 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10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 (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口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ll.lmmol/L (200mg/dl);或随机血糖≥ll.lmmol/L (200mg/d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012年消渴(2型糖尿病)优化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拟诊断标准如下:(1)患者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
(2)平素多食肥甘、久坐少动或情志失调等;(3)有消渴疾家族史者、可作为诊断参考。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
空腹静脉血浆血糖≥7.0mmol/L(126mg/dl),或(和)OGTT试验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气阴亏虚症状: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或红、苔白而干,脉弱。
2、肺热津伤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3、肾阴亏虚症状:尿频量多,混如脂膏,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唇燥,失眠心烦。
舌红无苔,脉细弦数。
4、胃热炽盛症状: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
舌红苔黄,脉滑有力。
一、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阴亏虚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参芪地黄汤—潞党参、黄芪、山药、生地黄、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
2、肺热津伤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天花粉、生地、黄连、葛根、麦冬、黄芩、知母。
3、肾阴亏虚治法:滋补肾阴方药:六味地黄汤—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
4、胃燥津伤治法:清热生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知母、人参、粳米、炙甘草。
(二)辨证使用中成药注射液,可选用黄芪注射液益气健脾,血塞通、灯盏花素等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
(三)其它疗法1.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法:以肺热为主要表现者,加用天花粉、麦冬、葛根、黄连以养阴生津、清肺降火;以胃热为主要表现者,加用生石膏、知母、麦冬以清胃降火,养阴增液;肝肾亏虚,尿多而浑浊者,加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以补益正气,兼见瘀血者,加用丹参、郁金、红花、益母草以活血化瘀。
消渴病( 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3.1~3.15-2007 )。
多饮,多食 , 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
但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 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 ); 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 2 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L); 或随机血糖≥ 11.1mmol/L(200mg/L) 。
( 二) 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赤红,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湿热证: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晕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脉络淤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 : 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弦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纳食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 (2 型糖尿病 ) 诊疗方案 ( 住院 )一、诊断( 一 ) 疾病诊断l.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 (ZYYXH/T3.l-3.15-2007)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 " 三多 " 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昧,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 (2007年)。
空腹血糖 (FPG)≥7.Omol/L(l26mg/dl):或糖耐量试验 (OGTT) 中服糖后 2小时血糖(2HPG) ≥ll.lmmol/L(200mg/dl):随机血糖ll.lmmol/L(200mg/dl) 。
( 二 ) 证候诊断(l) 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银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 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院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黎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院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消渴病西医诊断:糖尿病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1)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是中医学上对糖尿病的称呼,是一种以多尿、多饮、消瘦或肥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
1.辨证施治:针对病情不同,中医将消渴病分为气阴两虚、脾阴两虚、痰湿内蕴、湿热盛衰等不同证型,并针对不同证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益气,滋阴清热,适用于多饮多尿、虚热之证状。
脾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四君子汤加蜜糖,益气养阴,健脾补中,适用于体虚多汗、食欲不振之证状。
湿热盛衰型糖尿病可使用柴胡加黄柏汤,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适用于尿糖、尿蛋白明显增多,口渴、目赤之证状。
2.调理脾胃: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调理脾胃功能。
可以使用健脾胃、理气和中等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二陈汤等,以提高脾胃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糖尿病是阴阳失调的病症,治疗时需要调节阴阳平衡。
可以使用益气、滋阴、平衡阴阳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四气汤等,以补气固阴,调节阴阳平衡。
4.调理气血: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也注重调理气血。
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以改善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运行。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治疗糖尿病时需要注重饮食调理,合理控制饮食,特别是限制糖分和淀粉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同时,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的治疗目的是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达到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和监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见附件)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临床常见证候:①阴虚热盛证:主症:咽干口燥,心烦畏热。
次症: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溲赤便秘。
舌脉: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②湿热困脾证:主症: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
次症: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③气阴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倦怠乏力。
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
舌脉:舌红少津液,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④气虚夹湿证:主症:神疲乏力,或食后倦怠,少气纳呆。
次症: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滑。
⑤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主症: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
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
舌脉: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⑥血瘀脉络证主症: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
次症: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
舌脉: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而涩。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或伴疲乏无力,视物模糊等主要症状;或无典型症状,但血糖水平符合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者。
2.西医诊断:诊断标准仍按照1999年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
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糖耐量试验(OGTT)时,2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为糖尿病。
(注:以上为静脉血浆测值。
如毛细血管全血测值,则空腹血糖≥6.1mmol/L(1l0mg/dL),其他标准相同。
)(二)证候诊断1.阴虚燥热证:主症:咽干口燥,烦渴多饮,舌红苔黄。
次症:心烦畏热,喜冷饮,溲赤便秘,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主症2~3项,或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
2.气阴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或下肢发软)。
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
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溏或便秘,舌红少津少苔,或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或细弦,或细弱。
夹瘀症:肢体某一部位固定疼痛或刺痛,或肢体麻木,或肌肤甲错,或口唇紫暗,或面部瘀斑,或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或脉象沉细涩。
本证诊断标准:同时具备2项主症者,或具备1项主症咽干口燥,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气虚症状;或具备1项主症神疲乏力,必须同时具备1~2项次症阴虚症状。
夹瘀者,只要具备1~2项瘀血症状即可。
3.阴阳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神疲乏力,腰膝酸冷,手足畏寒,夜尿频多。
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冒,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尿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溏结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或舌质红绛少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分型1、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3、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1、兼痰浊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消渴病(TCD编码:BNV060)西医诊断: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些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在中年发病以后,且嗜食膏粱肥厚,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该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对DM的定义、分类与诊断标准。
(1)DM症状(多尿、多饮及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并且随机(餐后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或(2)空腹(禁热量摄入至少8小时)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3)口服葡萄糖(75g脱水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注:在无引起急性代谢失代偿的高血糖情况下,应在另一日重复上述指标中任何一项,以确定DM的诊断,不推荐做第三次0GTT测定。
(二)证候诊断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或见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并发症期肥胖型与非肥胖型T2DM日久均可导致肝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者发生死亡。
肝肾阴虚证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多梦遗精,皮肤干燥,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
其病机主要在于阴精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主要是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一、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如果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中年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赙,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
雀目、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西医诊断依据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二、治疗(一)中医辨证治疗 1 .肺热津伤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
症候分析: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是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例方:消渴方。
花粉12g 黄连6g 生地12g 麦冬10g 葛根10g 天冬15g 知母12g 党参15g 丹参15g 2.胃热炽盛症状: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
症候分析: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善饥。
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
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是胃热炽盛之象。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规范(2011年修订版)一、病名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糖尿病、多饮多尿的尿崩症、精神性烦渴。
本病适应对象是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
二、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特点: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
(二)、发病特点: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
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疖等。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不典型,按西医诊断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
西医诊断标准:(一)、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二)、空腹血糖≥7.0mmol/L.(三)、糖耐量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可诊为糖尿病。
(四)、胰岛功能或胰岛细胞抗体检查达到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或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三、病因病机特点:(一)、病因(1)禀赋不足《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精神剌激——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二)、病机(1)病变机理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
(2)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3)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燥热在肺----肺燥津伤----多饮热壅于胃----消灼胃液----多食肾为关键虚火在肾----封藏失职----多尿(4)消渴病日久,百证变出。
肺痨---肺燥阴伤,痨虫侵入雀盲---精血不能上承痈疽---燥热内结,血络不畅,蕴毒成痈中风---阴虚阳亢,痰瘀阻络水肿---脾肾阳衰,水湿内聚(三)、病因病机示意图病因病机示意图饮食不节过食甘肥或嗜酒煎炸积湿生热胃热上犯于胃情志失调气郁化火肺热灼伤阴津劳欲过度房室不节肾亏(阴)素体阴虚肾精不足四、证候诊断:(注①主症②兼症③舌脉)(一)肺热津伤证①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消渴病(TCD编码:BNV060)西医诊断: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些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在中年发病以后,且嗜食膏粱肥厚,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该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对DM的定义、分类与诊断标准。
(1)DM症状(多尿、多饮及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并且随机(餐后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或(2)空腹(禁热量摄入至少8小时)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3)口服葡萄糖(75g脱水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注:在无引起急性代谢失代偿的高血糖情况下,应在另一日重复上述指标中任何一项,以确定DM的诊断,不推荐做第三次0GTT测定。
(二)证候诊断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或见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并发症期肥胖型与非肥胖型T2DM日久均可导致肝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者发生死亡。
肝肾阴虚证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多梦遗精,皮肤干燥,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