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务院环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0月1日正式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管理国家行政工作。
这套政权建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
1951年─1953年机构改革: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1956年机构改革: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1959年机构改革: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摘要:一、前言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2.1988 年机构改革3.1993 年机构改革4.1998 年机构改革5.2003 年机构改革6.2008 年机构改革7.2013 年机构改革8.2018 年机构改革三、历次机构改革的特点与成效1.精简政府机构2.转变政府职能3.优化政府服务4.提高政府效能四、未来机构改革的展望1.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正文: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机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
本文将回顾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并分析其特点与成效,展望未来机构改革的趋势。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198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调整和撤并政府机构,实现干部年轻化、专业化。
通过改革,国务院直属机构由100 个裁减到61 个,人员编制减少30%。
2.1988 年机构改革1988 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建立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以提高政府决策和执行能力。
3.1993 年机构改革199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机构改革,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机构。
此次改革加强了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力量,并设立了一些新的部门,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
4.1998 年机构改革1998 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机构改革,旨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此次改革撤销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部委,组建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新的机构。
5.2003 年机构改革2003 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此次改革设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新的部门。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文件急计基础[2000]1268号 关于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经贸委、建委(建设厅)、环保局、电力局,国务院有关部门: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热电联产事业的健康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关于“国家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热电机组的利用率”的规定,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环保局、建设部联合对原《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计交能[1998]220号)进行了修订和补充,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印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印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印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鉴二○○○年八月二十五日主题词:热电联产规定通知抄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农业银行,国家电力公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
热电厂的建设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集中供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热电联产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热电联产事业的发展,特作如下规定:第一条各地区在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细则和相关地方法规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和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措施。
第二条各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认真贯彻执行“能源节约与能源开发并举,把能源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按照建设部、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城市供热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建城 [1995] 126号),认真编制和审查城市供热规划。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基本建设投资和各项费用划分的规定正文:----------------------------------------------------------------------------------------------------------------------------------------------------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基本建设投资和各项费用划分的规定(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二日)为了正确反映建设规模,合理使用各种资金,现将基本建设投资与各项费用的划分,作如下规定:(一)基本建设投资的构成。
凡是新建、改扩建、续建工厂、矿山、交通、水利、学校、医院、商店等工程的建设费用,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的购置,以及其他基本建设(如土地征购、拆迁补偿、职工培训、建设单位管理费和试车费用等)都作为基本建设投资。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包括两部分,一是由国家预算直接安排的投资;二是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用自筹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
基本建设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基本建设工作量,是反映基本建设规模的综合性指标。
(二)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资金的划分。
原有企业凡属更新现有固定资产,综合利用原材料、处理“三废”、添置零星固定资产、增加劳动安全保护措施以及为了挖掘生产潜力,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增加生产、改进质量和增加品种而进行的局部性的技术改造工程,都用更新改造资金安排。
为扩大主要产品设计能力,在老企业新建、扩建主要生产车间、矿井和相应的附属设施以及全厂性的整体改造技术工程,由基本建设投资安排。
主要生产车间进行一次性的整体技术改造,工程量较大,花钱较多的,可由基本建设投资解决;工程量不大,花钱不多的,由更新改造资金解决。
原有企业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设合并进行的,按上述划分原则,可以统一规划,统一使用资金,分别核销。
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关于安排落实劳动保护技措经费的通知正文:---------------------------------------------------------------------------------------------------------------------------------------------------- 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关于安排落实劳动保护技措经费的通知(1979年6月20日计劳(1979)326号)在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中,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
历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改善企业劳动条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但是,我国老企业多、底子薄,有些地区、部门重视不够,以致当前企业的伤亡事故,尘毒危害还十分严重,不少企业的同类事故不断发生,职业病发病率高,出勤率低,生产效率不高。
这不仅危害职工的安全健康,而且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
为了加强劳动保护工作,一九七八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今年四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劳动总局、卫生部《关于加强厂矿企业防尘防毒工作的报告》(即国发〔1979〕100号文),要求各企业分别在三、五、八年内解决尘毒危害问题。
各地区和企业在贯彻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改善劳动条件所必需的经费、设备、材料不落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利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特作如下通知:一、各地区计委、经委、建委和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抓好安全生产和防尘防毒工作,在制定年度和长远的生产建设计划以及老企业改造计划时,都要把保障安全生产、治理尘毒危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结合企业的生产挖潜、技术革新、设备改造、工业改组,同时解决安全生产和尘毒危害问题,所需的资金、设备、材料都必须一并安排落实。
二、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在集中掌握的更新改造资金中安排百分之十左右作为劳动保护技措经费,由劳动部门掌握分配管理。
第七届国务院机构(1988.3—1993.3)(1988 8.13)《关于国务院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1988)54号】1、国务院办公厅和部委(42个):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能源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物资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2、国务院直属机构(19个):国家统计局,国家物价局,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土地管理局,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版权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国家地震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家档案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3、国务院办事机构(5个):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国务院特区办公室;4、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15个):(1)直属局级的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7个):国家外国专家局(由国务院办公厅归口管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归口管理),中国专利局(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国家税务局(由财政部归口管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由财政部归口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由轻工业部归口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卫生部归口管理);(2)司局级的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8个):国家核安全局(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国家保密局(由国家安全部归口管理),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由地质矿产部归口管理),国家测绘局(由建设部归口管理),国家黄金管理局(由冶金工业部归口管理),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由对外经济贸易部归口管理),国家文物局(由文化部归口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由中国人民银行归口管理),5、国务院事业单位(5个):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变化设置:第二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1,撤销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组建新的国家计划委员会。
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包括: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能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物资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根据这一方案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41个(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国内贸易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加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18个,共59个,比原有的86个减少27个,人员减少20%。
其中撤销能源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商业部、物资部等7个部,新组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国内贸易部,更名1个(对外经济贸易部),保留34个部、委、行、署。
改革后的综合经济部门中保留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
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分为三类:改为经济实体的有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后,分别组建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关于更新改造措施与基本建设划分的暂行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已撤销),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1983.06.20•【文号】计资[1983]869号•【施行日期】1983.06.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基本建设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废止、宣布失效、修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发布日期:2011年6月30日,实施日期:2011年6月30日)废止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关于更新改造措施与基本建设划分的暂行规定(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发布)(计资[1983]869号)为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管理,准确反映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措施投资的规模及构成,指导各类资金的使用方向,搞好国家重点建设和现有企业单位的技术改造,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现根据工程性质并结合计划管理要求和资金来源,对更新改造措施和基本建设的划分标准,作如下具体规定。
一、更新改造措施更新改造措施是指利用企业基本折旧基金、国家更改措施预算拨款、企业自有资金、国内外技术改造贷款等资金,对现有企、事业单位原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包括固定资产更新)以及相应配套的辅助性生产、生活福利设施等工程和有关工作。
其目的,是要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治理污染等,提高社会综合经济效益和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挖掘国民经济各部门潜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对现有企、事业原有车间、生产线的工艺、工程设施和技术装备进行技术改造或设备、建筑物更新,以及与生产性主体技术改造相应配套的辅助性生产、生活福利设施;2.为了改善原有交通运输设施、港口码头的运输条件,提高运输、装卸能力,而进行的更新改造工程;3.为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治理“三废”污染或综合利用原材料而对现有企、事业进行的技术改造工程;4.为了防止职业病和人身事故,对现有建筑和技术装备采取的劳动安全保护措施;5.对城市现有供热、供气、供排水和道路、桥涵等市政设施的改造;6.现有企、事业单位由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需要,而进行的迁建工程。
国务院机构沿革(1982-2008)(一)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从1976到1981年5年中,国务院工作部门达到了100个,人员编制达到5.1万人。
为改变“文化大革命”后党政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1982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机构精简问题,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
2月22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为加强对国家日常经济活动的集中统一指挥,重组国家经济委员会,强化了职能,进一步加强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工作。
将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央军事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合并,设立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将商业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
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对外贸易部合并,设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将农业部、农垦部、国家水产总局合并,设立农牧渔业部。
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负责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组建劳动人事部和广播电视部。
这次改革,将新华通讯社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
这次改革主要在四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改革领导体制。
二是裁并工作机构。
三是精干领导班子。
四是紧缩编制,轮训干部。
机构改革后,国务院各类机构由100个裁并调整为61个,其中部委由52个裁并为42个;新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直属机构由43个裁并为15个;办事机构由5个裁并为3个。
国务院各部门机关人员编制由5.1万名核减为3.83万名,精简25%,在这次改革中实行了“定编不定人”的办法。
党中央30个直属机构的内设局级机构减少了11%,处级机构减少了10%,总编制减少17.3%,各部门领导职数减少15.7%。
(二)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把机构改革紧密地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改革的重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的专业机构。
国务院机构设置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国务院作为中国政府的行政机构,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国务院机构设置是中国政府组织实施国家行政决策和管理各类事务的机构体系。
本文将从国务院机构设置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介绍,以此来了解中国政府的治理结构。
一、国务院机构设置的历史回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机构架构总体上遵循了苏联模式,成立了行政工作委员会、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
其中,行政工作委员会即为当时的最高行政机关。
它相当于国务院的前身,负责行使议会赋予的行政职权。
1954年,国务院官方成立,是国家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集中处理国内外事务。
原国务院机构由总理、副总理、秘书长和各部委主管组成。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国务院对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将国务院原来的部委结构调整为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财政委员会、国家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具体机构。
从此开始,国务院基本组成形式延续至今。
同时,在1978年政策鼓舞下,不少中央部委也参与了发展经济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
二、国务院机构现状目前,国务院的最高领导机构为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下设有多个部门、委员会和局。
国务院机构包括国务院办公厅、中央领导小组和各种办公室、委员会和调查、监察、统计、情报等相关机构。
同时,国家审计署、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也是国务院系统的成员。
国务院在制定国家政策、领导各政府部门实施政策、制定法规政策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国务院机构的管理者是国务院,即有着国务院各部委的组织制度,负责督导各部委的工作落实。
同时,国务院也对各中央企业、国有企业行业协会和各地方政府拥有管理权。
而发挥其相应职能,在国家管理和服务民生层面能够更加高效和完善地推进,同时,增强了机关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三、国务院机构设置未来方向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面临的挑战同样重重。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关于颁发《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
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基本建设环保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已变更)国家经济委员会(已变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已变更)
【发布日期】1981.05.11
【实施日期】1981.05.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关于颁发《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一日)
目前我国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活环境的污染已经相当严重。
为了控制污染的发展。
必须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和挖潜、革新、改造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经国务院同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基本建设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中的问题和意见,请告诉我们。
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基本建设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负责。
各级计委在审批基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任务书、选址报告和初步设计时,应与环境保护部门磋商,确保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其他经济和技术问题一并作出决定。
编制年度基本建设计划,必须把环境保护设施所需的投资、设备、材料等与主体工程一起安排。
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基本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的审批权限,相应地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条基本建设项目的确定,必须充分注意布局的合理性,使其对环境的有害影响缩小到最低的程度。
在现有的大城市和环境污染已经严重的地区,一般不新建、扩建大型的工业项目。
在城镇生活居住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和自然保护区,不准建设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三条基本建设项目必须充分注意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使其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建成投产或使用后,其污染物的排放必须遵守国家或省、市、自治区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