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二程
- 格式:ppt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31
理学笔记最近一直在家养病,乘此闲暇,想把宋明一段理学的脉络重新梳理一遍,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新的收获……一、理学的滥觞按照学界的观点,钱宾四先生的看法是比较流行的。
我基本上同意他的看法,不仅因为他是我老乡,更是因为钱先生的分析蕴含着十分严肃的历史态度。
钱先生认为,宋明一段近六百年时间的主流学术思想,其源头一直可以溯及唐代,其中以韩昌黎最为要紧。
“韩氏论学虽疏,然其排释老而返之儒,昌言师道,确立道统,则皆宋儒之所滥觞也。
”“独昌黎韩氏,进不愿为富贵功名,退不愿为神仙虚无,而倡言乎古之道,曰为古之文者,必有志乎古之道,而乐以师道自尊,此皆宋学精神也。
”“所以宋学之始,必始于唐,而昌黎为之率。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余认为,昌黎先生一篇《师说》,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不亚于《大学》与《中庸》。
其中江河纳百川的为学态度与师傅和弟子之间的问学关系等,都开了理学援佛入儒与书院讲学的新风尚。
二、濂溪与宋学《爱莲说》颇为我们所熟悉。
周濂溪对莲的欣慕,实质上是其心性修养思想的一种文学式的表达。
当然,要真正考察濂溪先生对宋学的贡献,还要落实到他的《太极图说》与《通书》,这两篇短文的内容几乎涉及后来宋明理学的所有问题,同时也把儒学的思辨精神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
《通书》是理学心性问题的“开山之作”。
《通书》中“诚”是心性修养的核心概念,“诚”与“心”、“性”的关系是“诚统心性”。
在此基础上,《通书》提出了两个路径方向相反相成的修养方法,即“纯心”与“无欲”。
修养的主要目标是成圣、成贤,这对于传统儒学的修养是一个突破。
一般认为,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之祖。
他在构建一个新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提倡道德践履的“孔颜之乐”以及明确“主静”的修养方式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尝试,为儒学经过汉唐近千年的沉积,能够再次焕发出极富生命力的新气象提供了可能。
在很大程度上,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心性之学”,不管是“道学问”还是“尊德性”,其侧重点都在于“内圣”方面,都把体认那个“理”作为终极目标。
理学泰斗:程颢程颐2010年01月18日 17:43凤凰网历史综合本文摘自《中国历代大儒》作者:舒大刚/主编出版:吉林教育出版社程颢和程颐是亲兄弟,世称二程,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
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大体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亦很少作分别介绍,笔者谨从旧例,将他们同列一传。
一、官僚世家两兄弟经历不凡有名声二程的家世历代居官,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
在宋太宗为晋王时,又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
曾祖父程希振,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其祖父程囗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二程的父亲程(王向)又以世家的萌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致仕(退休)。
程颢,宇伯淳,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死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后人号为明道先生。
程颢自幼聪颖,幼年时期就开始习诵儒家经典,10岁就能写诗作赋。
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刻苦学习,20余岁即中进士。
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官,在任上,是一位干练的官员。
其弟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叙述了其兄作地方官时期的一些重要事迹。
中进士后,调京兆府酃县(今陕西户县)主簿,刚上任时,县令即因其年轻,不了解他的才能,就在这时,县衙受理了一宗比较复杂的案件:有个县民借居其兄长的屋宅,很多年之后,在此住宅中挖出很多埋藏于地下的钱币,这个县民的兄长之子认为是他父亲所藏,两家到县衙争讼。
县令觉得难以判案,对程颢说:“此事没有证据说明钱币为谁人所藏,应该如何断案?”程颢说:“此事容易辨明”。
他对原告说:“你父亲是在什么时候把钱币埋在宅内的?”原告说:“四十年了”。
又问:“被告借住这所房子多少年了?”原告说:“二十年了”。
程颢即派人取出十千钱币,进行了仔细考察,然后对原告说:“如今官府铸钱,不到五六年就流行于全国,这些钱币都是未藏前数十年所铸造的,怎么解释?”原告不能答对。
二程思想总结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二程思想指的是程颐和程颢两位北宋理学家的学术观点与教育理念。
他们俩都是朱熹的学生,对朱熹学派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程颐的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理学的理解和解释。
程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被称为道。
道包含了一切,是世界的动力源泉。
因此,人的人性也是道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的主体。
他主张修身为己任,通过修身可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他认为修身的关键是要摆脱私欲的羁绊,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到道的真谛。
其次是他对教育的教导。
程颐提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诚教”和“格物致知”两个方面。
他认为,诚教要求教师要担起责任,抱着真心去教育学生,以自身的榜样引导学生。
而“格物致知”则是通过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真实面貌,从而达到对世界的真理和本质的认知。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
最后是他对政治的看法。
程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道德理念来指导。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
他主张政治权力应该是一个正当的合理的授予,并且应该遵循心理学的原则,以公正为中心。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和修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能力,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程颢的思想与程颐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程颢更加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思维的发展,他主张个人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来发展自己的智慧。
程颢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实现的。
他倡导“同道合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
总的来说,程颐和程颢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达到对道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程与洛学11.二程与洛学程颢、程颐兄弟,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世人称之为“二程”。
他们在洛阳继承周敦颐和邵雍的哲学观点,并融合佛教、道教内容,创立起一套系统地代表儒家思想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并在此讲学传道,后世称之为“洛学”或“伊洛理学”。
理学不但是两宋三百多年的支配思想,也是其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程、周敦颐、张载、邵雍五人,同被朱熹列为理学学派的创始人,称为“北宋五子”。
今洛阳市周公庙附近有五贤街,即为纪念他们而命名。
程颢、程颐兄弟生于湖北黄陂,父亲程王向于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将其祖茔迁于洛阳。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始定居于今嵩县田湖镇程村。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
他在嘉祐年间考中进士,曾任主簿、县令等职。
熙宁初,升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
神宗皇帝得知此人后,多次召见,以寻求治国之策。
王安石变法之时,他支持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
哲宗时任其为宗正丞,尚未赴任而卒,享年五十四岁。
后追赠“纯公”,封河南伯。
程颐,字正叔,号伊川,世称伊川先生。
他一生淡泊名利,一心著书立说、讲学传道。
十七岁就上书仁宗皇帝,以倡导自己的学说;二十四岁就在东京相国寺等地讲学;同年又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太学授业解惑,并写出《颜子所好学论》这篇著名文章。
程颐除在中原讲学外,还远到河北、四川、陕西等地巡访名士,注说《易经》。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回到洛阳,在文彦博的资助下,在今伊川县鸣皋镇购得一处千亩庄园,创立“伊皋书院”(后更名为伊川书院),以此作为著述讲学的基地。
二程创办书院,广招门生,传道授业,弟子遍及全国四十多个府、州、县。
远在福建、浙江、江西的学子也纷纷慕名而来,拜师求学。
二程弟子众多,闽学宗师杨时、游酢是二程的得意弟子。
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杨时、游酢千里迢迢来到洛阳程宅,见程颐闭目养神,二人不想惊动老师,恭立于门外等候。
《二程语录》的历史典故
《二程语录》中有很多历史典故,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二程之学”与“理学集大成者”的典故。
1. 二程之学:北宋时期,理学集大成者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世称“二程”。
二程之学以“理”为最高范畴,强调道德理性对于人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而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在二程看来,天理是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的统一,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
2. 理学集大成者: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被誉为“理学集大成者”。
他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在《二程语录》中,他提出了“性即理”的命题,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天理,人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恢复自己的本性。
他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智慧。
此外,《二程语录》中还提到了张载参加科举考试并登上“千年科举龙虎榜”的典故。
在这个典故中,张载在宰相文彦博的支持下开坛讲易经,名声大噪。
后来张载第一次见到他的两个表侄——程颢、程颐兄弟,经过一番秉烛夜谈后,他说出了“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
汝辈可师之。
”的话语,这也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历史典故。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篁墩),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
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后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进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的再度兴盛,到了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布。
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主要特色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
在这方面,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首开先声。
入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颢、颐)。
其中二程兄弟尤为突出。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
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就二程的学说主旨而言,兄弟俩并无二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人性情方面,他俩却有着较大差别。
诚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大程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
小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
其道虽同,而造德各有所殊。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整理理学思想(朱熹,二程)背默
二程伦理思想出自中国宋代,是一种把封建道德本体化,主张“存理去欲”的道德学说。
“二程”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统称。
二程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天命之性是“穷本根源之性”,即宇宙的本原“天理”的体现,它至善无恶,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规范,气质之性乃气禀所至,它是恶的渊薮。
因此,他们把封建道德说成“天理”所定,先天地存在于人性之中。
他们认为“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
从而把封建道德绝对化。
二程还从人性论出发,把心区分为“人心”和“道心”,认为“‘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
“人心”和“道心”的对立,就是“人欲”和“天理”的对立,心为人欲所蔽就会忘掉天理。
所以,人们必须通过“持敬”、“集义”的修养功夫,“存天理,去人欲”,以达到“与理为一”的道德境界。
二程伦理思想是宋明理学伦理思想的奠基形态,为南宋的朱熹所继承和发挥,成为程朱理学伦理思想。
宋代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将这种伦理思想奉为正宗,作为他们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
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体会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北宋二程理学文化北宋二程理学文化以北宋“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少年时代在黄陂滠水岸边鲁台山巅筑台望鲁、仰孔崇儒的演义为楷模,后蔓延滋长于历世以讲求礼仪道德、人伦秩序、尊师重学、创新思辩、综罗百代和圣贤人格理想等为基本内容与形式规范的新儒学文化。
二程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辩哲学,结合社会发展之需要,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
它把儒家思想哲理化,把儒家经学义理化,把儒家道德体系化,把儒家学说大众化。
构筑起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大厦。
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完善,世称“程朱理学”(或称后孔孟儒学)。
“程朱理学”在宋以后的封建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不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全民的文化,尚对东亚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黄陂鲁台山地区是二程理学思想的最初发蒙之地。
鲁台山隔滠水河与黄陂城区遥相对峙。
据清同治间《黄陂县志》载,北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垧妻侯氏因夜梦双凤投怀,于明道元年(1032年)和二年先后在黄陂城内故居程乡坊生下两子,长子名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次子名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
他们就是后来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显赫地们的北宋“二程夫子”。
二程自幼文思敏捷,且好读经阅典。
因信奉儒学,仰慕孔子而常登陟山巅,筑垒土台,企望东鲁孔子出生地尼山并作一系列尊孔演义,此间渐萌理学思想胚芽。
二程后师承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融入佛、道学说的基础上,把孔孟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经南宋又一大理学家朱熹完善,世称“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在宋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占据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程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杰出贡献。
一是成功回应了价值理想的挑战。
有鉴唐末至五代十国以来的长期混乱。
程朱理学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道德形上学的哲学逻辑结构,切实化解了来自价值理想方面的挑战。
二是成功回应了外来文明的挑战。
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以致生活习惯发生激烈冲突。
二程名词解释
二程是指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程朱理学和程颐学派,分别由程颢和程颐父子创立和发展而来。
以下是二程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理学: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一派,主张以“理”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本体的规律和道理,而这种规律和道理被称为“理”。
2. 理、气、形:程朱理学中的三才,分别代表了天地间的规律(理)、物质(气)和形态(形)。
3. 心性:程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内在的本质和特质,是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关键。
4. 理气合一:程朱理学中的核心思想,指理与气的统一,即理是气的本体,气是理的表现。
5. 理的三才:程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理的三种本体形式,分别是天理、地理和人理。
6.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四书五经中的四本经典,是程朱理学中的重要经典。
7. 道德经、老子、庄子:道家学派中的三本重要经典,程颐学派中也有所借鉴。
8. 审定:程颢的一个概念,指理性思维在认识世界时的方法,即“审定之义”。
9. 审美:程颐的一个概念,指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认为美是存在于天地间的。
10. 性即是理:程颐学派的核心思想,认为人的性本身就是理的体现,因此追求性的纯化和升华就是追求理的境界。
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终年54岁)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终年54岁)?程颢(hào)(1032年—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反对王安石新政。
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
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1085年(元祐元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本名程颢别称明道先生字号字伯淳主要作品《论王霸札子》《论十事札子》主要成就开创新儒学,为宋代理学奠基者封爵豫国公封号河南伯谥号纯公人物生平程颢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程颢出生,其祖先历代仕宦,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遹(《宋史》作程羽)迁居河南府(今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宋仁宗录旧臣后代,程颢的父亲程珦因此被授为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二程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
程颢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门人、友人与之相交数十年都未尝看见他有急厉之色。
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程颢举进士后,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二程的理学思想总结二程是明代理学家顾宪东的弟子,他在理学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强调道德修养与理性思辨的结合,推崇心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提出了“真理即实践”的主张。
以下是我对二程理学思想的总结。
首先,二程强调道德修养与理性思辨的结合。
他认为理性思辨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否则就会变成“器用”,没有根本的价值。
他主张学问的真正目的是达到道德的提升和修养,通过修养自身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他提出“先修己而后求人”的主张,强调个人的人格与道德修养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从二程的观点来看,人的理性是为了支持道德的实际行动,只有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理性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其次,二程推崇心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来就具有与天地万物相通的机制,而这种机制需要通过修养去发掘和培养。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由于与天地万物的联系而成就的,这种联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是人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的根本。
这种心性的特点决定了人具有无限的潜力和能力,并且二程认为这种潜力和能力需要通过修养来开发和实现。
他认为人要想达到心性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通过修养来强化自己对道德的体验和把握。
最后,二程强调“真理即实践”的主张。
他认为真理存在于实践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真理是一种通过实践产生的认识,只有在实际的生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
他主张学问应该在实践中应用和验证,只有将学问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地发挥学问的作用。
他认为学问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理论。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理的意义。
总而言之,二程的理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与理性思辨的结合,推崇心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强调“真理即实践”的主张。
他认为真理存在于实践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人们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和实践的体验,为人类的文化进步和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