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学复习重点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6
《生理学》教案范文教案一:生理学入门教学目标:1.了解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了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
教学重点:1.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2.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1.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2.生理调节机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教师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并和学生一起讨论生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
2.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0分钟)2.1教师讲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2学生讨论不同器官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器官和功能。
3.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0分钟)3.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2学生讨论不同生理调节机制在保持人体内环境恒定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例子。
4.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40分钟)4.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循环、消化等常见功能,并解释其重要性。
4.2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适应,包括运动适应、高原适应等,讨论适应过程和机制。
5.应用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生理学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生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生理学-定义:研究生物体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类)在功能上所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的科学-研究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器官系统、生理调节机制、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人体的组织结构-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人体的生理功能-呼吸-循环-消化人体的生理适应-运动适应-高原适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以及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使学生对生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生理学复习提纲:1.生物体活动有三大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自我繁殖)2.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的条件: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3.兴奋性: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都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4.1)阈刺激: 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量(强度,时间)2)阈强度: 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3)时间阈值: 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时间4)基强度: 阈刺激里的最小值5)时值: 2倍基强度时的时间阈值5.人体对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包括两个方面:①运动功能按一定方向路线进行一系列活动;②内脏系统作相应的调整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三种调节方式有一个共同的作用方,即反馈控制(闭环)6.体内的正反馈调节:排尿反射,血凝过程.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有两种:细胞的静息电位,可兴奋性细胞的动作电位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接近K+平衡电位.以膜外电位为0,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
3.极化状态:细胞在静息时膜外侧带正电,膜内侧带负电的状态;极化状态加大称为超极化;反之称为去极化。
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可向周围扩布. 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通常称为可兴奋性细胞。
5.生物点产生机制的膜学说:细胞各种生物电现象的表现,主要是由于某些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所造成的。
6.细胞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细胞内外钾离子的不均衡分布(细胞内高K+)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7.1)动作电位产生机制:Na+通道由备用状态(m通道关闭,h通道开放)进入激活状态(m开放,h开放),Na+内流,细胞膜去极化→达到峰电位→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m开放,h关闭),K+通道开放,K+内流,产生复极化→负后电位→正后电位.2)负后电位: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3)正后电位:由于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生理学复习教案总结一、教案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分析并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理学基本概念: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功能和生理现象。
2. 细胞生理学: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细胞的代谢和信号传导。
3. 神经生理学:神经细胞的基本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4. 内分泌生理学:内分泌细胞和内分泌腺的功能、激素的作用和内分泌调节机制。
5. 血液循环生理学: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调节和血液的生理特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实验观察法:进行生理学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自我评估法:布置作业和测试,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4. 临床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生理学知识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生理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3. 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进行生理学实验。
4. 临床案例:收集和整理临床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5.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解析关键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引入临床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生理学》复习重点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以下是《生理学》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这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和出胞与入胞。
需要理解各种转运方式的特点和机制,例如单纯扩散的物质有哪些,易化扩散的载体和通道的特性,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来源等。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要熟悉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如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等。
了解这些通路中涉及的分子和作用机制。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重点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明白极化、去极化、超极化等术语的含义。
还要了解局部电位的特点和意义。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熟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理解肌肉收缩的机制(滑行学说),以及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如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等。
二、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清楚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掌握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液的比重、黏度、渗透压等理化特性,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的意义。
2、血细胞的生理重点复习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和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的作用);白细胞的分类、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等)和功能(止血、凝血等)。
3、生理性止血了解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和血液凝固。
掌握凝血的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抗凝系统(抗凝血酶、肝素等的作用),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和意义。
4、血型和输血原则明白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和特点,掌握输血的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的意义。
三、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理解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和特点,心输出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和心率),以及心肌的电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第一章绪论1、期末重点: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 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2、期末难点:3、期末指导:(重点正文内容)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生理学的概念及任务1、生理学 (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funCtion)的科学。
包括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
一切生理学的理论都来自实验。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蛋白质和核酸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至少包括以下三种基本活动。
⑴新陈代谢(Metabolism)⑵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及兴奋性⑶生殖(ReproduCtion) 生物体能产生与自己相类似的个体称为生殖。
一个单细胞经过分裂成为两个子代细胞,就是生殖。
因此,生殖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之一。
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一)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在这个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对象是细胞和构成细胞的分子,这方面的知识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二)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要了解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功能,它在机体中所起的作用,它的功能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它活动的影响,这都需要从器官和系统的水平上送行现察和研究。
(三) 整体水平的研究从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就是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条件下不同的器官、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协调的规律。
上述三个水平的研究,它们相互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
要阐明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一般需要对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三个水平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成人液体占身体重量的约60%。
分为两大类:约2/3的液体(约占体重的40%)分布在细胞内——为细胞内液。
其余1/3的液体(约占体重的20%)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外液。
卜一单元 生殖 教学内容 男性生殖 教学目标1、掌握睾丸的生理功能。
2、掌握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3、熟悉睾丸的调节功能。
教学重点 睾丸的生理功能。
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方法结合考纲,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引出课题 二、师生互动 探究考点知识归纳一、男性生殖系统1.睾丸的功能:主性器官(性腺)睾丸「①精曲小管产生精于②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来源:睾丸间质细胞分泌主要成分:睾酮和双氢睾酮(生物活性墩强)「①胚胎期:促进胎儿性别分化,促进内、外②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生长发育,激发男性副性征出现并维持④激发维持性欲和性行为⑤促进骨骼、肌肉蛋白质合成2.雄激素生理作用 ③高浓度睾酮维持生精作用⑥刺激骨髓造血,使红细胞增多一①喉结突出②声调低沉3.性征③男性毛发特征性分布④骨骼粗壮一⑤肌肉发达三、跟踪检测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雄激素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刺激雄性附性器官发育并维持成熟状态B.刺激男性副性征出现C.促进肌肉与骨骼生长,使男子身高在青春期冲刺式生长D.分泌过盛可使男子身高超出常人E.维持正常的性欲2.雄激素结合蛋白的生成部位是:A.生精细胞B.支持细胞C.间质细胞D睾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E.基底细胞3、去睾丸后血中FSH的浓度增加是由于:A.睾酮对腺垂体分泌FSH有负反馈作用B.甲基睾酮对FSH分泌有负反馈作用C.孕烯醇酮对FSH分泌有负反馈作用D.抑制素对FSH分泌有负反馈作用E.雄激素结合球蛋白的负反馈作用13、精子的发育过程正确的是()oA、精原细胞一初级精母细胞一次级精母细胞一精子细胞一精子B、初级精母细胞一精原细胞一次级精母细胞一精子细胞一精子C、精原细胞一初级精母细胞一精子细胞一次级精母细胞一精子D、精原细胞一精子细胞一初级精母细胞一次级精母细胞一精子E、精原细胞一次级精母细胞一精子细胞一初级精母细胞一精子三、多项选择题1.睾酮的生理作用:A.刺激内外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成熟B.维持正常性欲C.刺激男性特征的出现D.促进蛋白质合成E.促进蛋白质分解1.睾酮的主要生理作用A.维持生精过程B.维持男子正常的性欲C.刺激男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D.降低机体免疫功能E.促进蛋白质合成与骨骼生长2.睾酮A.抑制垂体分泌FSHB.抑制垂体分泌LHC.促进蛋白质的合成D.刺激男性副性征的出现E.刺激红细胞的生成五、填空题1.睾丸具有和的双重作用。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兴奋性:是指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阈强度:能够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的常用指标。
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引起组织兴奋刺激必须在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三个方面达到某个最小值(阈值)反应:细胞、组织或机体受到有效刺激后所出现的内部代谢过程或外部活动的改变。
反应有两种类型:兴奋和抑制。
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一.神经调节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通过反射来实现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二.体液调节概念: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实现的调节功能活动的方式。
特点: 缓慢、广泛、持久。
三.自身调节概念: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负反馈:反馈信息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
意义:对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对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转运形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阈电位:能触发细胞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被动转运特点:①顺浓度差转运;②不耗能1.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转运物质:O2 ,CO2单纯扩散的影响因素:①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②两侧分子的浓度差2. 易化扩散: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脂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1)载体运输:转运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载体运输的特点:①较高的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2)通道运输转运Na+、K+等离子。
通道运输的特点:①通道开闭取决于膜电位或化学信号②结构特异性③无饱和现象(二)主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在泵作用下耗能而逆电-化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生理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2.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1.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2. 生理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理学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 教师简要介绍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二、讲授新课1. 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规律的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a. 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b. 组织生理学:研究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c.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3. 生理学的发展历程:a. 古代:对生物体的观察和描述。
b. 近代:实验生理学的兴起,生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c. 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兴起,生理学得到快速发展。
三、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列举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2. 请同学们谈谈生理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教师简要回顾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二、讲授新课1.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a. 结构与功能: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b. 相互关系:生物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 生理学的基本理论:a. 机体平衡:生物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
b. 适应与进化: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变化。
三、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解释“结构与功能”和“相互关系”这两个概念。
生理学第一部分教案文档一、教案1:细胞的基本概念与功能1. 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理学中的重要性。
(2)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3)理解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
2. 教学内容(1)细胞的概念与分类。
(2)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细胞的功能:新陈代谢、遗传、能量转换。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细胞的基本概念、结构与功能。
(2)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细胞功能的理解。
4. 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细胞基本概念的理解。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细胞结构示意图,以检验其对细胞结构的认识。
二、教案2:组织与器官1. 教学目标(1)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器官的形成与功能。
(3)理解器官系统的概念。
2. 教学内容(1)组织的概念及其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2)器官的概念与形成:器官的形成过程及组织结构。
(3)器官系统:器官系统的概念及其在生理学中的作用。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组织的概念、分类及器官的形成。
(2)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器官功能的理解。
4. 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组织与器官概念的理解。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器官系统示意图,以检验其对器官系统的认识。
三、教案3:血液循环系统1. 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掌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2. 教学内容(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的泵血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
(4)血液循环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示教法:通过模型演示心脏的泵血过程。
(3)小组讨论:讨论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4. 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组成及功能的理解。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教材第三章,主要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着重探讨心脏的工作原理、血管的类型与功能以及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心脏的工作原理。
2. 了解血管的类型及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3. 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血型与输血原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脏的工作原理,血液循环的途径,血型与输血原则。
教学重点: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类型及功能,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心脏模型、血管模型、血液样本、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心脏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介绍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等结构,讲解心脏的工作原理。
(2)血管的类型与功能:讲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引导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4)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介绍血液的成分,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探讨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脏健康,如何保护心脏。
4. 例题讲解:分析血液循环途径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等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心脏结构与功能1.1 心脏的四个腔室1.2 心脏瓣膜1.3 心脏工作原理2. 血管类型与功能2.1 动脉2.2 静脉2.3 毛细血管3. 血液循环途径3.1 体循环3.2 肺循环4.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1 血液成分4.2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列举血管的类型及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答案:(1)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脏有四个腔室,分别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生理学》教案教案《生理学》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生理过程、生理系统等。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模拟法、比较法等。
3.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细胞生理学、神经生理学、消化生理学、循环生理学、呼吸生理学、泌尿生理学、内分泌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等。
4.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细胞理论、神经调节理论、激素调节理论、稳态理论等。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阐述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生理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理学的研究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生理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理学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安排1.导入新课:介绍生理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阐述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的研究领域。
3.讲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讲解细胞理论、神经调节理论、激素调节理论、稳态理论等,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4.组织学生进行生理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理学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讨论生理学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就生理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6.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3.完成生理学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4.思考生理学的相关问题,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第一章绪论二、基本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基本方式是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指不依赖神经与体液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组织、细胞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
激素(hormone)是一些能在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由血液或组织液携带,作用于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调节这些细胞的活动。
旁分泌(paracrine)是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组织液,弥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调节其机能。
神经分泌(neurosecretion)具有神经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细胞分泌激素(不包括由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硷或去甲肾上腺等递质)的现象。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
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l)指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未作用之前直接向受控部分发出信息,调控受控部分。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1.机体的内环境体液占体重的60%,分为细胞内液(2/3)与细胞外液(1/3),后者包括血浆、组织液、房水、脑脊液及淋巴液等。
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为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机体通过复杂的调节机制保持内环境中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的相对稳定,称为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
一、教案概述教学目标:1. 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熟悉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
3. 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1.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 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原理。
4. 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机制。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理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 期终考试:通过期终考试来评估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
二、第一章:生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学目标:1. 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教学内容: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生理学的基本原理:细胞生理学、器官生理学、系统生理学。
3.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模型研究。
教学重点: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3.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1. 生理学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的选取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生理学的基本原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内环境:人体每个细胞所浸浴的液体环境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状态,将内环境这种平衡状态及调节过程称内环境反馈:效应器回输过程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兴奋:在生理学中将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兴奋性: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的能力反应:当机体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适应: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动作单位:肌肉中的每一束肌纤维都接受来自脊髓的ɑ运动神经元的支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的全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纤维,从功能上看是一个肌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骨骼肌肌纤维上的接触点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心动周期:心房与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运动性心动徐缓: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使心脏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心博量增大、最大心输出量增大等,其中最明显的是安静时和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减慢,称之为运动性心动徐缓。
血液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非平均地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这一现象称血液的重新分配。
其生理意义有两个:一方面通过减少不参与运动的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运动的肌肉;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骨骼肌以外的器官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明显下降,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下降,这也促进了肌肉血流量的增加。
呼吸商: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即食物热力作用,是指人体的代谢因进食而稍有增加基础代谢: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生理学教案及考试重点(多场景)生理学教案及考试重点一、引言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掌握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教案以人体生理学为主,兼顾其他生物体的生理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2.掌握生物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如细胞功能、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免疫等。
3.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绪论: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2.细胞生理学:细胞膜、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内信号传递等。
3.消化生理学: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酶的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等。
4.呼吸生理学:呼吸系统的组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的调节等。
5.循环生理学:心脏的功能、血管的功能、血液循环、血压的调节等。
6.神经生理学:神经元的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信号的传递、反射活动等。
7.内分泌生理学: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激素的作用、激素的分泌与调节等。
8.免疫生理学:免疫系统的组成、抗原与抗体的作用、免疫应答等。
9.生物体功能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生物节律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法:针对生理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考试重点1.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生物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如细胞功能、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免疫等。
3.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4.生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共计48学时,每周2学时,共24周。
课题:《细胞的基本功能》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细胞内信号传递和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细胞内信号传递和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能量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生理学实验教材、显微镜、培养皿、吸管、生理盐水、指示剂等实验器材。
2. 学生分组实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是如何维持生命活动的?二、新课讲授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讲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包括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和糖类。
-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信号传递等。
2. 细胞内信号传递- 介绍细胞内信号传递的基本过程,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的作用。
- 讲解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3. 能量代谢- 讲解细胞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
- 分析关键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内信号传递和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
2.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课堂小结,使学生掌握了细胞的基本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大学生理学复习重点
内部资料,请注意保密,切勿外传。
生理考试题型:A型选择题+问答题或论述题
问答题:
1.试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2.试述血液凝固的途径及过程。
3.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4.试述胃液分泌的调控。
5.决定胃排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胃排空是如何调控的?
6.试述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
7.试述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8.试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9.试述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10.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11.胰岛素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
选择题仅为重点复习方向,不保证一定出,请注意复习尺度:
1.生命最基本的表现是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4.下列哪种过程属于主动转运过程
5.关于Na+泵,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6.阈强度指的是
7.神经细胞在产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8.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
9.阈电位是指
10.下列关于局部兴奋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11.神经-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12.美洲箭毒能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的机制是
13.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14.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15.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
16.下列哪种血型的人难以找到供血者?
17.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
18.肝素的主要功能是
19.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
血红细胞不凝,此人血型为
20.父母一方为A型,另一方为B型,其子女可能的血型
为
21.等容收缩期时
22.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力最高时是在
23.心脏的工作细胞是
24.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25.心室肌细胞做东典韦3期复极因-----而产生
26.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27.患者的动脉血压降低,中心静脉压增高表示
2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
的综合结果
29.以下哪种细胞不是自律细胞
30.某患者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和双下肢水中,最可
能的心血管疾病是
31.房室瓣关闭主要是由于
32.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是指
33.平均动脉压约等于
34.每搏输出量增大时以---升高为主
35.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36.测量中心静脉压的意义在于
37.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38.维持交感缩血管素的基本中枢位于
39.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
40.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时
41.使冠脉血流量增多的主要因素是
42.右心衰时出现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43.胸内压是由哪项因素形成的
44.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错误的是
45.1分子Hb可以结合----分子的O2
46.可引起发绀的氧离Hb含量(g/L)为
47.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48.基本呼吸中枢位于
49.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
50.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
51.胃肠G细胞分泌
52.关于壁细胞分泌酸(H+),错误的是
53.用阿托品阻断M受体可导致
54.机体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55.机体安静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56.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
57.能分泌肾素的细胞是
58.使glomerular filtrationrate增加的因素是
59.K+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60.葡萄糖的reabsorption部位仅限于
61.肾外髓部高渗的形成与-----有关
62.渗透性利尿的直接原因是
63.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因素是
64.血中醛固酮浓度升高,可使终尿排出的
65.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6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不包括
67.眼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68.在视网膜中,视锥细胞最密集的部位是
69.前庭器官包括
70.黄斑处分辨力最高时因为
71.关于胆碱能的分布,错误的是
72.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由---末梢释放
73.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不能出现
74.筒箭毒作为肌松剂的作用机理是
75.酚妥拉明能阻断
76.特异投射系统
77.听觉代表区位于
78.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79.小脑受损时刻出现的症状中不包括
80.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81.基本生命中枢是
82.在内分泌系统中其调节作用的关键物质是
83.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主要通过下列途径联系
84.呆小病与侏儒症的最大区别是
85.产热效应最显著的是
86.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调节
87.下列哪种激素与水盐代谢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