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补差记录表
- 格式:docx
- 大小:23.65 KB
- 文档页数:13
日月中心学校
2012-2013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日月中心学校
2012-2013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平与县小坪小学
2010—2011学年“培优补差"记录表。
二年级培优补差记录表10篇一、基本信息。
- 日期:[具体日期]- 教师:[教师姓名]- 班级:二年级[X]班。
二、培优对象。
- 姓名:[学生姓名1]- 优势学科:数学。
- 薄弱学科:语文。
三、培优目标。
1. 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回答问题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加强语文写作能力,学会运用更多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
四、培优内容与过程。
1. 阅读理解训练。
- 让学生先通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如“小红帽去外婆家的路上遇到了谁?”“狼为什么要骗小红帽?”-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引导其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人物、事件、结果”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 共进行了3篇短文的阅读训练,学生从开始只能回答简单问题,到最后能够较完整地概括文章内容。
2. 写作指导。
- 以“我的好朋友”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好朋友的外貌、性格特点、爱好等方面。
- 然后教学生一些描写外貌的词汇,如“炯炯有神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等,以及一些修辞手法,如“我的好朋友像小太阳一样,总是给我带来温暖。
”- 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细致的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让学生进行修改。
五、培优效果。
1. 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能够更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从60%提高到80%。
2. 在写作方面,学生学会了运用新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作文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字数也从原来的100字左右增加到150字左右。
一、基本信息。
- 日期:[具体日期]- 教师:[教师姓名]- 班级:二年级[X]班。
二、培优对象。
- 姓名:[学生姓名2]- 优势学科:语文。
- 薄弱学科:数学。
三、培优目标。
1. 提升数学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2.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四、培优内容与过程。
1. 计算能力训练。
- 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专项练习。
- 采用计时练习的方式,如在5分钟内完成30道100以内加减法题目。
培优补差记录表
学生培优补差记录表
班级六年级学科语文年月
考试名称参考
人数
80分
以上
90分
以上
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备注
第一次
测试
38 23 5 80.26 100% 78%
优秀生李哲、银明月、薛典典、丁耀辉、刘梦伊、王启涵、银明洋学困生李逍遥、刘丹丹、司依珂、刘艺昊、都云龙
薄弱
环节
课外常识积累较少
培优补差措施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差教案,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加强交流,了解差等生、优异生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搞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交流、听取建议意见。
4、沟通思想,切实解决差等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5、坚持辅导工作,做好辅导工作的跟踪记载,及时调整辅导的方法与策略。
6.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结对帮教。
学生培优补差记录表
班级六年级学科语文年月
考试名称参考
人数
80分
以上
90分
以上
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备注
第一次38 23 5 78.54 100% 80%
月考
优秀生李哲、银明月、薛典典、丁耀辉、刘梦伊、王启涵、银明洋
学困生杨萌萌、李逍遥、刘丹丹、司依珂、刘艺昊、都云龙
薄弱
环节
课外阅读能力差
培优补差措施1.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用优秀生的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2.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3.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4.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5.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6.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7.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学生培优补差记录表
班级六年级学科语文年月
考试名称参考
人数
80分
以上
90分
以上
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备注
第二次
测试
38 18 4 84.54 100% 78%
优秀生李哲、银明月、薛典典、丁耀辉、刘梦伊、王启涵、银明洋学困生李逍遥、刘丹丹、司依珂、刘艺昊、都云龙、杨萌萌
薄弱
环节
课内阅读主观题思维受限
培优补差措施1.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
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2.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3.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4.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5.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学生培优补差记录表
班级六年级学科语文年月
考试名称参考
人数
80分
以上
90分
以上
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备注
第二次38 15 5 79.15 100% 77.89%
月考
优秀生李哲、银明月、薛典典、丁耀辉、刘梦伊、王启涵、银明洋
学困生刘明昊、李逍遥、刘丹丹、司依珂、刘艺昊、都云龙
薄弱
环节
阅读和写作欠缺
培优补差措施1.个别优等生都存在着骄傲自满的情趣,针对个人不同情况,定时、定点对其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个性较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和各种能力。
2.为了使优等生更加先进,对其进行“创新”教育,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逐步形成创新素质。
3.对其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克服各种消极情绪,具有迎难而上、永攀高峰的意志品质。
学生培优补差记录表
班级六年级学科语文年月
考试名称参考
人数
80分
以上
90分
以上
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备注
第三次
测试
38 11 3 81.49 100% 78%
优秀生李哲、银明月、薛典典、丁耀辉、刘梦伊、王启涵、银明洋学困生刘明昊、李逍遥、刘丹丹、司依珂、刘艺昊、都云龙
薄弱
环节
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欠端正。
培优补差措施1.坚持每晚看一篇作文或其他书籍,坚持每周写读后感。
2.定时给优生布置几道思考题加强训练。
3.紧扣课后练习和综合复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
4.对学生易错易忘的字词进行比较,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5.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自主性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复习需要。
复习内容要有阶段性,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学生培优补差记录表
班级六年级学科语文年月
考试名称参考
人数
80分
以上
90分
以上
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备注
第三次38 13 6 82.42 100% 79.05%
月考
优秀生李哲、银明月、薛典典、丁耀辉、刘梦伊、王启涵、银明洋
学困生李逍遥、刘丹丹、司依珂、刘艺昊、都云龙
薄弱
环节
学习态度欠端正,书写较潦草。
培优补差措施1.阅读训练的内容多样,帮助学生建构最基本的阅读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情况,教给正确学习方法,使他们朝正确方向发展,使差生改善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3.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4.顾及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5.要有效地管理好后进生。
为每一位后进生配备学习上的“小老师”。
6.在课下召集学习好的同学,让他们与学困生结成“对子”。
7.在学习上随时帮助、督促后进生,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学生培优补差记录表
班级六年级学科语文年月
考试名称参考
人数
80分
以上
90分
以上
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备注
第四次
测试
38 20 7 80.59 100% 81.23% 优秀生李哲、银明月、薛典典、丁耀辉、刘梦伊、王启涵、银明洋学困生杨慧、李逍遥、刘丹丹、司依珂、刘艺昊、都云龙
薄弱
环节
课外理解较差
培优补差措施1.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5.紧扣课后练习和综合复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
6.对学生易错易忘的字词进行比较,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培优补差记录表
班级六年级学科语文年月
考试名称参考
人数
80分
以上
90分
以上
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备注
期中38 19 7 82.45 100% 82.30%
考试
优秀生李哲、银明月、薛典典、丁耀辉、刘梦伊、王启涵、银明洋
学困生杨慧、李逍遥、刘丹丹、司依珂、刘艺昊、都云龙
薄弱
环节
词语运用不恰当
培优补差措施1.对学生易错易忘的字词进行比较,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2.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自主性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复习需要。
复习内容要有阶段性,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3.为了使优等生更加先进,对其进行“创新”教育,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逐步形成创新素质。
4.对其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克服各种消极情绪,具有迎难而上、永攀高峰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