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新区城市设计 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8
三峡宜昌平湖半岛旅游新区总体概念设计及核心区城市设计一、总体概念设计三峡宜昌平湖半岛旅游新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依托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和湖北省千岛湖旅游区,将其作为发展依托,打造成以旅游为主导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总体概念设计包括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
1.旅游资源调查通过对三峡旅游资源和千岛湖旅游资源的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明确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
2.规划定位基于旅游资源调查的结果,确定新区的规划定位,即以旅游为主导,兼顾文化、生态和休闲度假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新区的发展要紧密结合长江三峡和千岛湖的特色,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3.发展目标根据规划定位,确定新区的发展目标,包括旅游接待量、游客满意度、旅游收入等方面的指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和时间表。
4.空间布局根据新区的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进行空间布局,包括核心区、功能区和交通组织等方面。
核心区是重点发展的区域,需要设计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核心区是新区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旅游资源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区域,因此在城市设计上需要突出其独特性和吸引力。
1.城市形象在核心区的城市形象设计上,应融入三峡地域特色和千岛湖水乡风貌,建立独特的城市形象。
可以借鉴三峡的奇峰怪石和特色建筑,以及千岛湖的山水相映和人文风情,打造出一个集景观、建筑和文化为一体的宜昌风貌。
2.交通组织在核心区的交通组织上,需要考虑游客的便捷性和景点的连通性。
可以设计出一个便于游客自由游览的交通网络,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游船等多种方式。
3.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需要满足游客和居民的需求。
特别是供水和供电等方面要保证可靠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旅游业的正常运营。
4.景区开发核心区的景区开发要充分发挥三峡旅游资源和千岛湖旅游资源的优势。
可以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包括观光、游船、水上运动、民俗体验等等,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服务。
一山一水一湖心一半公园绕融居论融园建筑.景观.生活美学绕过耀眼的夜明珠,顺河而上,穿过千亩唐家湾自然生态公园,来到融创团队重金打造的近6000㎡山水生活示范区,景观总面积近5000㎡。
自然与城市的结合,遵循“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理念,秉承尊重文化、尊重城市的赤诚之心。
利用现代手法诠释东方禅意,遵循城市肌理,传颂宜昌甬情。
充分利用“云”“峡”“江”的设计元素,素湍墨潭.回清倒影,令人如游弋在山水画里。
水-入口区域-雅致.放下喧嚣入口镜面水景,营造厚重感与大气.宁静之美。
水景乃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其灵气,静动结合,跌级水景与静水面相结合。
动则轻松跳跃,静则盛映天地,以水为镜,花草,景墙倒影成趣。
漫步其间,兴趣盎然。
跌水潺潺,“独”树一“植”,景墙似山。
水、树、山,将自然之美融入。
静观波澜起伏,细听水波荡漾。
城-销售中心-神往.遐想生活中国美学里面以小见大的东方美学,用小景观看大山水,由小景观看大世界,把山水植入案头,这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融园销售中心采用新的观念、技术、材料,挖掘中国建筑文化精髓,创造性地呈现了当代东方的造物美学。
在千亩山水公园之间,让建筑空间结构和功能美学重塑。
整体空间显得素雅,高洁,这不是一场造景的游戏,而是光阴之美的自然呈现。
其景观设计真正关注并实现了环境的塑造与提升,不仅与建筑设计的功能空间完美结合,同时尊重守护着本土独特尊贵的自然条件。
院-央景庭院-阳光-阳光.静谧园路“灵山碧水园中画著墨奉天成巧诗”,循着售楼部旁的幽径,带着些许闲适趣味来到庭院,湛蓝的天幕,轻棉的云朵,斑驳的树影,倒映在灵动的水面,微风拂面,豁然开朗。
绿化空间疏密有致,与人行动线与主要景观节点配合,造景清爽又不失活泼有趣。
层次丰富,主要以香樟做背景,用樱花点缀开阔空间,而树形优美的朴树与水景组合宁静优雅。
红枫点缀在入户口与示范区指引墙处,飘逸的树形与出挑的颜色,吸引眼球的同时,也作为分区景观盛宴的开场。
平湖半岛旅游新区是宜昌市将来开展的重点地区,是城市旅游、三峡旅游的新核心和城市宜居生活的新地标。
本次规划设计从地区产业功能开展入手,将平湖半岛旅游新区的建立和整个宜昌市的城市开展严密联络,通过产业功能定位、旅游开展筹划、新区构造布局等方案使新区的开发建立城市宜昌城市功能提升、旅游地位提升的重要抓手。
同时规划特别注重了城市生态保护和城市开展建立之间的平衡关系,优先确定了生态保护范围。
方案在地区总体定位、功能产业筹划、旅游系统规划、旅游工程筹划及规划理念和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准确、恰当、合理、创新的设计思路。
工程特点:设计方案准确有效的对地区资源及开展方向进展了判断,功能定位准确,符合地区开展趋势。
旅游规划系统丰富,为地区成为宜昌市乃至三峡旅游的重要节点奠定了根底。
宜昌市白洋新城安泰路规划
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召开《宜昌高新区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控规修编》专家评审会,副局长艾长征主持会议,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程鹏及区直相关单位,市局相关科室和分局参加了会议。
评审专家组认为规划方案基础资料翔实、规划调查研究深入,指导思想明确,定位定性准确,规划目标可行,对白洋新城的未来发展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专家组原则同意规划方案,并从进一步加强与上位及相关规划、底线管控要素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位于白洋新城核心区域,东以焦柳铁路为界,西至规划白雅路与国道G318交叉口附近,南至规划白雅路,北至紫云铁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7.17平方公里。
白洋新城起步区将依托白洋港的区位优势,打造以港后服务、产业服务功能为主的宜居宜业、协调融合、绿色智能的综合性功能区。
宜昌星光天地 1 # 楼结构方案形成过程分析摘要:宜昌星光天地1#楼标准层典型平面尺寸为52.3m x19.6m,地下3层,地上38层,建筑面积约为42000㎡,结构总高度为127.240m,为超高层建筑。
该建筑方案总体呈长方形。
采用合理的结构方案布置是实现建筑功能要求、确保结构安全、降低建设成本的关键环节。
本文简要叙述了该超高层结构方案的形成过程,最终结构方案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并得到业主及专家组的认可,且不属于超限高层。
关键词:超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方案一、工程概况宜昌星光天地1#楼项目位于宜昌市西陵区夷陵大道与胜利四路交汇处,主楼占地面积约为1600㎡,地下3层,地上38层,标准层典型平面尺寸为52.3mx19.6m,建筑面积约为42000㎡,结构总高度为127.24m,为超高层建筑。
在建筑使用功能方面,地下部分主要为地下车库及风机房等配套设备用房;地面以上部分,1~4层为裙房,主要建筑功能为图书市场,层高为5.2~4.5m;第5层及以上楼层主要为办公用房,标准层层高为3.05m,顶层层高为4.49m,第15层、第27层为避难层,层高为4.0m。
建筑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效果图二、初步方案阶段1.建筑方案及特点建筑典型平面布置如图2~3所示。
此建筑方案平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由于1~4层裙房的主要建筑功能为图书市场,要求柱距和层高均较大;(2)第5层及以上楼层主要建筑功能为高档办公,要求对外视野开阔,且层高较小;(3)楼梯、电梯等竖向通道集中偏向建筑平面一侧。
图2 1~4层典型平面示意图图3 标准层典型平面示意图2.初步结构方案本项目位于宜昌地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2016年版),宜昌地区基本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项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标准设防类(丙类);结构总高度为127.24m,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适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筒体结构等几种。
《宜昌规划馆》项目三星绿标强电方案设计心得摘要:本文浅析了三星绿标项目强电方案设计中的取舍和利弊分析。
关键词:绿标、太阳能、照明、光导管、遮阳帘、分项计量。
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新区核心区,为宜昌市规划馆,总建筑面积2.6万m2,其中地下1.1万m2,地上1.5万m2,地下为设备用房和车库,地上为展览和办公等用房。
建筑的设计理念为行走宜昌,夷陵拾玉。
绿标简介在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提出的“千军万马推广绿色建筑”的号召下,业主要求此项目设计目标为国家三星级绿标建筑,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得知,绿标建筑评价六大部分,分三种控制要求,分别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
按照设计阶段评审要求,去掉施工项和运营项,公共建筑评价体系中,项数分布如下。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绿色建筑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人文、经济等状况进行建筑设计,选择适宜的绿色生态技术三星绿标项目强电设计方案结合上述三星绿标,本项目强电设计方案采取如下六条措施:太阳能光伏发电根据绿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章节中的优选项第5.2.18条所述:“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也就是说想用此条来拿绿标优选项中的一分的话,既可以选择太阳能热水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也可以选择太阳能发电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二者选其一即可拿到此一分。
而太阳能发电量需达到变压器容量的2%,即需发2*1250KV A(此项目变压器的设计容量)*2%=50KV A的电量。
设计认为此项目不适合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来拿这一分,原因如下:(1)太阳能发电运行受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大。
此项目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年太阳辐射总量属太阳能资源较差地区,太阳能发电所需光照指数偏低,全年阳光不太充足,多云或阴雨天较多,不利于太阳能发电。
长江三峡平湖半岛旅游新区总体概念设计及核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征集技术文件为高水平、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长江三峡平湖半岛旅游新区项目,宜昌市规划局特举办平湖半岛旅游新区总体概念设计及核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以充分汲取和借鉴国内外相关地区的城市设计及建设理念,用先进、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指导建设,加快推进宜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的建设。
一、组织单位:本次方案征集主办单位为宜昌市规划局,负责协调组织工作,协办单位为宜昌市规划信息咨询中心,负责具体技术组织工作。
二、项目概况(一)城市概况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是湖北省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城市。
它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
东部与荆州市与荆门市毗连,西部与恩施州接壤,南邻湖南省石门县,北靠襄樊市和神农架林区。
宜昌,古称夷陵。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形象地反映了宜昌河谷丘陵地形特征。
清朝雍正年(公元年)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是一个有着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
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乡。
宜昌市是举世闻名的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所在地,三峡大坝坝址距城区仅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与南北大动脉—焦柳铁路在境内交汇。
沪渝、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纵贯全境。
现辖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五个县,当阳、枝江、宜都三个县级市,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夷陵五个城区。
全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市区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建成区面积为平方公里。
年完成生产总值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宜昌市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境内高山、丘陵、平原兼有,形成“七山二丘一平”地貌特征,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受地形地貌条件影响,形成积温较高、相对湿度大的气候特征,成为柑桔、茶叶等作物的最佳生长地带。
宜昌城市旅游客厅叠拼别墅设计
1、以绿化为主,适当点缀小品,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2、体现环境特色,构成整体风格。
3、打造人性空间,满足功能需求。
庭院是一个非正式交流场所,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和有足够的活动面,是一个能让、人驻足,而又可随时借景而转移话题的自由、简便的交流空间。
4、适地适树,在构成良好的庭院景观的同时,应研究方便今后的养护管理,尽量节俭庭院的投入和今后的养护管理费用。
设计的理念和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人的行为问题”是我最先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应当能对人的需要敏感地做出反应,使人尽情地游玩,使他们精神焕发、兴趣盎然,满足人们行为的需要。
在设计中体现环境的功能、局部氛围的创造以及细部构造的尺度宜人等。
如迷人的紫藤花架,空旷的石片露台,美观实用的水池,体现的都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人本身即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必须给自我留有空间,即我们在规划设计中必须给庭院留足弹性。
3、因地制宜、塑造空间个性的原则。
庭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私有空间,所以我们在设计时要发挥想象,为园主创造具有个性的空间。
4、坚持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原则。
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贴合居民需求的人性的机能空间,为居民供给可居、可憩、可动,又易于沟通的私家庭院。
5、坚持“文化性”的原则。
经过环境载体的造型、色彩、质地及空间的处理,空间的过渡等,同时,充分挖掘植物的文化内涵,以提高庭院的文化品位,突出庭院的植物景观
特色。
宜昌市5米高围挡设计宜昌市是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区域的围挡设计对于城市的美观、安全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围挡的高度是根据具体的用途和场地要求来决定的,而在宜昌市,一种常见的围挡设计是5米高围挡。
下面将从美观、安全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宜昌市5米高围挡的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美观是一个围挡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城市建设项目,围挡需要与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相协调,不仅要满足实用性,还要具有美观性。
宜昌市5米高围挡的设计应该注重线条的简洁、造型的优雅,并能与宜昌市的城市风貌相融合。
同时,颜色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可以选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颜色,使围挡具有一种融入感,不会给人以突兀感。
其次,安全性也是宜昌市5米高围挡设计的核心。
作为城市的防护设施,围挡需要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能够避免外部因素对城市和居民的侵害。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坚固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砖石等,以增强围挡的抗压能力和防护能力。
此外,围挡的结构设计也需要合理,设计阶段可以考虑专业工程师的建议,确保围挡在遭受外力时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最后,环境保护也应该是宜昌市5米高围挡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作为一项城市建设设施,围挡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建造过程中,可以选择环保材料,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采用科学的维护方法,如定期检查围挡的稳定性,及时修补损坏部分,以保持围挡的完好状态。
综上所述,宜昌市5米高围挡的设计需要在美观、安全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围挡可以具备美观性和安全性,并且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做到环境友好。
只有做到这些,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才能为宜昌市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为城市的形象和未来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伍家岗加速成为城市新中心宜昌大城格局蓝图绘就跟随国家“十三五”规划,伍家岗踏着大城建设的鼓点,从昔日的近郊区、老工业区,跃升为宜昌主城区,再到核心区、示范区,成为宜昌经济中心、交通轴心、物流核心、城市重心,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方阵,稳居城区首位。
▌经济状况: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5亿元,增长9.9%,伍家岗区30年筑梦华丽蜕变;2017年更是开足马力,推动项目建设,今年1至8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6亿,总量城区第一,增幅16.4%,居城区第一。
另外伍家岗区13.27平方公里被纳入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范围,占全市1/2,这意味着更多新的机遇、政策还将纷至沓来。
▌交通状况:作为鄂西交通枢纽,上接巴蜀、下行荆襄、南通湘粤、北达中原、通江达海。
夷陵、宜万长江大桥和伍家岗长江大桥(在建)三座跨江大桥;BRT、轨道交通(在建)汇聚宜昌东站;三峡机场,沪蓉、荆宜高速近在咫尺,其中三峡机场已完成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仅用3年时间实现客流量翻番的佳绩。
如今,城市立体交通网状布局形成,成为宜昌畅达全国、走向世界的强大后援。
▌生活状况:宜昌新区60%的建设用地、70%的项目、80%的投资,都在伍家岗区。
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中央商务区、求索广场、求雨台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等重重点市政项目均环绕在此,建设伍家岗医疗、科普教育、商业、休闲娱乐、艺术一体的现代化城市配套。
山青水绿、繁华畅达的大美宜昌正在点亮城市未来。
追溯宜昌近600年历史,不论是最开始的码头贸易、东门、解放路还是铁路坝(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成今夷陵广场),虽然宜昌的城市中心一直在改变,却永远遵循着“沿江一带”的发展规律。
沿着宜昌现代化大城格局前行,伍家岗深度改革,绘就宜昌大城蓝图,未来宜昌新的城市中心将在伍家岗中央商务区璀璨升起。
中建·宜昌之星城市综合体坐落于宜昌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一线临江,身处未来城市繁华中心,站在城市发展主脉上,引领城市现代化大城全新高度,担起城市经济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文科设计】湖北•宜昌伍家岗工业园区景观深化设计赏析项目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花艳冲,周边交通便利,道路系统完整,占地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文科设计团队主要对前坪路、共升一路和共升路的人行道铺装、绿化及道路两旁的围墙做提质改造深化。
项目规划以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为原则,沿防护绿地进入规划区中心形成一条工业区绿道;同时,从共生理念出发打造生态步道、入口门楼、景观节点,使其融入整体环境,在工业园区建设一个一步一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游憩场所。
通过前期对道路、厂区及街头绿化的调研分析,文科设计团队发现伍家岗工业园区节点效果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空间处理1.平面:林缘线缺少变化,地被线不够顺畅,线条无韵律感。
2.竖向:上层苗木种植间距较为相近,中下层苗木层次混乱,天际线过于平整。
二、色彩处理现场基本没有花灌木,色彩不够丰富,视觉效果较差。
三、细节处理1.现场行道树不整齐,没有亮点。
2.泄洪沟杂乱,无亮点,缺乏景观效果。
基于以上背景,文科设计团队提出“重塑蓝色项链,激活园区明天”的设计理念,即通过“文化”、“生态”和“创新”重塑工业园区这条“蓝色项链”,创建一个可持续的值得期待的新都市工业区环境,实现“产城共荣”的战略目标,将工业园区打造成都市工业样板区。
在环境提升方面,方案规划主要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展开:一、空间处理要统筹全局,从整个工业园区出发,保证设计风格统一。
1.平面:结合中下层乔灌木,丰富林缘线,形成大气简洁的景观效果。
2.竖向:局部进行内部乔木移植,可移走一些原有长势差、树形不好的大树,在组团中间种植高大乔木,将花灌木移植至内侧林带内,增加景观层次。
汉宜路出入口柏临河路出入口二、色彩处理增加色叶树种,并将原有花灌木集中分类组团种植,使色彩突出,起点缀作用。
以红色开花植物为基调树种,打造迎宾气氛,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中层色叶植物(如紫叶李、红枫、夹竹桃等)。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宜昌新区城市设计
宜昌山环水绕,城乡辉映。
新区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江北60平方公里、江南45平方公里),保留山体、河流水系等不可建设用地约115平方公里。
整体与自然相得益彰,让现在的都市快节奏带来的紧张感得以放松。
宜昌新区将紧紧依托现有建成区,实施渐进式拓展,以长江为发展主轴,形成“一带、多廊、十片、多中心”的结构布局。
“一带”,即形成沿江发展带;“多廊”,即建成多个城市发展廊道;“十片”,即开发十个功能片区;“多中心”,即以卷桥河会展中心为核心,形成江南中心,以中央商务区为引导形成东站中心,与老城中心形成“三心”
鼎立格局。
在设计中主要强调低碳生态,特色发展。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新区开发的突出位置,贯穿到新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每个环节,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统筹编制区域生态环保、水系规划,建设绿色长廊、生态林地、风景园林,疏浚、美化水体,开发低碳生态化社区,打造城市特色和个性。
宜昌新区涵盖了宜昌国家级高新区、三峡旅游度假区、三峡物流园等重点园区,辐射带动枝江、宜都、当阳、夷陵等省级工业园,在宜昌建设“沿江万亿经济走廊”中处于龙头地位。
建设宜昌新区,有利于促进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合理集聚,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推动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南面城区设计的重点在于政府设计以及一些城市基础设施。
俯瞰长江,设计师运用有机结构设计了宜昌新区总体规划。
博物馆的构造,展览中心的规划,以及其他一些配套设施位于城市南部,以此向中国发明丝绸织布机的嫘祖致敬。
独一无二的外观,全部覆盖的是参数化的编织。
铝管的直径在这一设计中加强了这样的外观效果。
它还提供了一个实用功能,在文化中心内部,游人们可以欣赏到发光的卷轴型画廊,中间还适当的穿插着观众席和展览空间。
一个池塘河曲系统贯穿整个地址,在这里它作为雨水收集系统的一部分,旨在充分利用宜昌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整个宜昌地区的总体规划
主要想表现的就是地方山水特色。
灵动的公建跟广场景观结合密切自然,符合主题思想。
尺度合理,张弛有度。
办公楼整体性非常强,体块关系明确。
整体气势恢宏。
从规划图及规划理念来看,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结合,这是可持续发展经常探讨的一个领域,整个规划留出了山体、河流水系等不可建设用地约115平方公里。
它们围绕或穿插在整个城市中,水系更是发达,由于是比邻长江,可以将水系引入城市内,能进行气候调节。
利用水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水系。
在长江沿岸,还可设置绿色通道,打造城市慢交通系统,创造宜人的开放空间。
政府大楼前的广场与水系结合在一起,开阔流畅的空间组合随着水系往外延伸。
城市属于亚热带气候,又伴有水系,整个广场气候比较舒服,广场地板铺设选取较温和的色彩,土黄色,光反射、热反射都比较低。
让人有脚踏土地的感觉,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拥抱大地的感觉。
在北部,最高峰是公共服务中心,这个结构包括四个高层建筑和四个低楼建筑,被中央的会议大厅均匀的隔开。
塔楼上建起行政办公室,一个中心庭院围绕这里而建,这样的设计就方便于宜昌人民的访问。
也因此打破了一个刻板消极政府的形象。
整个城市的高度与体长比例较小,适合人们居住,整体建筑布局紧凑,合理,没有太突兀的建筑存在。
建筑材料的充分,合理的利用,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蝉蛹的设计及丝线的意象使用,给了建筑充分的纪念象征意义。
整个城市设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开放和谐的建筑设计,给人们亲近感。
植物水系的布置与自然的结合,使整个城市是那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