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乡用地规划分类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16.39 MB
- 文档页数:48
北京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1城市用地分类
1.1.1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
1.1.2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1.1.3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大类、中类、小类。
1.1.4其中,R、C、M、W、U、S、T、D、G类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E6类用地属于村建设用地;其余为非建设用地。
1.1.5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1.1.6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1
2
3
4
5
规划兼容性.21
建设用地适建范围3.1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类别应当按照用地性质及其适建范围 1.3.1)确定;、表1.31.2(表
的规定执行。
1.31.21.3.2村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可参照表、表
6
表1.2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7
8
表1.3规划建设项目主要类别及建筑分类对照表
9
10
综合性质用地1.3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用地性质混合的建设用地称为综合性质用地。
1.3.1综合性质用地各类建筑规模的比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1.3.2设用地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公共配套需要、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作出具体规定。
11。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4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1条规划前提 (2)第2条指导思想 (2)第3条规划原则 (3)第4条规划依据 (3)第5条规划范围 (3)第6条规划期限 (4)第7条规划重点 (4)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5)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5)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5)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5)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6)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7)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7)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9)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9)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9)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0)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1)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1)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1)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2)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2)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4)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4)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4)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4)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5)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16)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16)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16)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17)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17)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17)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17)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18)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9)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19)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19)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0)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1)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2)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3)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4)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25)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25)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25)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25)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26)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6)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26)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7)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27)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9)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29)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29)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1)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1)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1)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1)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33)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34)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34)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34)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5)第一节健全规划管理体系及制度 (35)第49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 (35)第50条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36)第51条强化土地规划监督执法力度 (36)第二节完善促进重要生态用地保护的保障机制 (37)第52条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 (37)第53条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37)第54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机制 (37)第55条探索生态基础设施用地的储备与管制制度 (38)第三节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38)第56条建立新增与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相挂钩的制度 (38)第57条制定有利于盘活各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激励机制 (38)第58条制定各业各类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体系 (38)第59条加强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论证 (39)第60条提高建设用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39)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基础信息建设 (39)第61条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立法 (39)第62条加快推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40)第63条加强规划宣传,推进民主决策 (40)第九章附则 (41)第64条生效 (41)第65条组织实施和解释 (41)附表 (42)前言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是指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将土地按照其不同的利用功能和规划要求进行分类,以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乡规划用地可以按照其利用功能进行分类。
在城市规划中,常见的用地功能包括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而在乡村规划中,用地功能则主要包括农业用地、生态用地、旅游用地等。
这些不同的用地功能对应着不同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规划标准,因此需要进行分类管理。
其次,城乡规划用地还可以按照其在城市与乡村中的位置进行分类。
在城市规划中,常见的用地分类包括市中心用地、城市主干道用地、城市边缘用地等。
而在乡村规划中,则包括村庄建设用地、田园景观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这些不同位置的用地在城乡规划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需要根据其位置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另外,城乡规划用地还可以按照其土地利用强度进行分类。
在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强度高的用地主要包括商业中心、高密度居住区、工业园区等;而土地利用强度低的用地则包括绿地、水系、生态保护区等。
在乡村规划中,土地利用强度高的用地包括集镇建设用地、农业集约化用地等;而土地利用强度低的用地则包括田园景观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这些不同土地利用强度的用地需要根据其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管理。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用地的分类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细致的划分和管理。
只有合理分类和科学规划,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乡空间的合理布局。
因此,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Code for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use and planning standards ofdevelopment landGB 50137 –(征求意见稿)2018北京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完善城乡用地分类体系;扩容增加镇建设用地分类、村庄建设用地分类;健全城乡、城市、镇、村庄全域管控的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体系;并对相关条文进行了补充修改。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修订组(地址:北京市车公庄西路5号,邮政编码:100044)。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目次1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术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用地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北京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1城市用地分类
1.1.1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
1.1.2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1.1.3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
共大类、中类、小类。
1.1.4其中,R、C、M、W、U、S、T、D、G类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E6
类用地属于村建设用地;其余为非建设用地。
1.1.5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
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1.1.6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1.1的规定。
1.2规划兼容性
1.3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1.3.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类别应当按照用地性质及其适建范围
(表1.2、表1.3)确定;
1.3.2村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可参照表1.2、表1.3的规定执行。
表1.2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1.3综合性质用地
1.3.1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用地性质混合的建设用地称为综合性质用地。
1.3.2综合性质用地各类建筑规模的比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用地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公共配套需要、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作出具体规定。
11。
北京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1城市用地分类
1.1.1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
1.1.2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1.1.3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
共大类、中类、小类。
1.1.4其中,R、C、M、W、U、S、T、D、G类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E6
类用地属于村建设用地;其余为非建设用地。
1.1.5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
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1.1.6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1.1的规定。
1.2规划兼容性
1.3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1.3.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类别应当按照用地性质及其适建范围
(表1.2、表1.3)确定;
1.3.2村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可参照表1.2、表1.3的规定执行。
表1.2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
1.3综合性质用地
1.3.1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用地性质混合的建设用地称为综合性质用地。
1.3.2综合性质用地各类建筑规模的比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用地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公共配套需要、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作出具体规定。
北京市地方标准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标准Code for classification of land use for village planningDB11/T 1454—2017主编单位: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日期:2018 年 4 月 1 日2017 北京前言为科学做好我市村庄规划工作,统筹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标准,按照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6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6]22 号)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以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本标准的编制工作。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用地分类。
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标准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0 号,邮政编码:100045,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电话:68021694。
本标准主编单位: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市土地权籍事务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王引、涂英时、张志杰、张莹、褚占龙、古立、张昊、李佳霓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张建、陈莹、孙毅、丁奇、唐燕、闫琳、单彦名、熊燕目次1总则12用地分类 (2)附录A 村域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4)本标准用词说明 (5)条文说明 (6)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 (1)2Land Use Classes (2)Appendix A Standard Form of Land Use Table (4)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5)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6)1总则1.0.1为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制定本标准。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是指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对土地进行科学分类,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的标准和要求。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城乡规划用地分类的基本原则。
1. 综合性原则,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科学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和用途。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3. 差异性原则,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差异性,确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标准和政策。
4. 灵活性原则,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乡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调整。
二、城乡规划用地分类的主要内容。
1.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居住用地要合理布局,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商业服务业用地要与城市规模和功能相适应,促进商业繁荣和城市发展;工业用地要与城市交通、环保等配套设施相协调,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公共设施用地要服务于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2. 农村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居住用地、农村产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用地等。
农村居住用地要合理规划,保障农民的住房需求和生活品质;农村产业用地要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公共设施用地要服务于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3. 生态保护用地,主要包括水源涵养地、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地等。
生态保护用地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4. 特殊用地,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用地、风景名胜区、特殊用途地等。
特殊用地要根据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加强保护和管理,保障其文化、历史和自然价值。
三、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的实施。
1. 健全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体系,明确各类土地利用的功能和用途,规范土地利用行为。
北京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1城市用地分类
1.1.1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
1.1.2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1.1.3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
共大类、中类、小类。
1.1.4其中,R、C、M、W、U、S、T、D、G类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E6
类用地属于村建设用地;其余为非建设用地。
1.1.5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
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1.1.6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1.1的规定。
1.2规划兼容性
1.3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1.3.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类别应当按照用地性质及其适建范围
(表1.2、表1.3)确定;
1.3.2村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可参照表1.2、表1.3的规定执行。
表1.2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1.3综合性质用地
1.3.1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用地性质混合的建设用地称为综合性质用地。
1.3.2综合性质用地各类建筑规模的比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用地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公共配套需要、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作出具体规定。
11。
北京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1城市用地分类
1.1.1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
1.1.2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1.1.3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
共大类、中类、小类。
1.1.4其中,R、C、M、W、U、S、T、D、G类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E6
类用地属于村建设用地;其余为非建设用地。
1.1.5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
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1.1.6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1.1的规定。
1.2规划兼容性
1.3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1.3.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类别应当按照用地性质及其适建范围
(表1.2、表1.3)确定;
1.3.2村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可参照表1.2、表1.3的规定执行。
表1.2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
1.3综合性质用地
1.3.1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用地性质混合的建设用地称为综合性质用地。
1.3.2综合性质用地各类建筑规模的比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用地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公共配套需要、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作出具体规定。
.。
北京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1城市用地分类
1.1.1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
1.1.2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1.1.3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大类、中类、小类。
1.1.4其中,R、C、M、W、U、S、T、D、G类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E6类用地属于村建设用地;其余为非建设用地。
1.1.5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1.1.6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1
2
3
4
5
规划兼容性.21
建设用地适建范围3.1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类别应当按照用地性质及其适建范围 1.3.1)确定;、表1.31.2(表
的规定执行。
1.31.21.3.2村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可参照表、表
6
表1.2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7
8
表1.3规划建设项目主要类别及建筑分类对照表
9
10
综合性质用地1.3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用地性质混合的建设用地称为综合性质用地。
1.3.1综合性质用地各类建筑规模的比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1.3.2设用地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公共配套需要、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作出具体规定。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