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国气候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1. 中国的气候区划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理多样的国家,拥有多种气候类型。
根据气象学的研究,中国的气候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大的气候区域:•北亚太平洋海洋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夏季湿热,冬季温和湿润。
•东亚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
•北亚高原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高原地带,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少,温差较大。
•四川盆地气候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温和湿润。
•非洲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藏南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西南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2. 中国气候的季节变化中国的气候季节变化明显,通常分为四季:春、夏、秋、冬。
•春季:春季通常从3月开始,天气逐渐变暖,植物开始发芽,春雨频繁,气温逐渐升高。
•夏季:夏季从6月开始,气温较高,天气炎热,降水较多,台风活动频繁。
•秋季:秋季从9月开始,气温逐渐变凉,降雨减少,是中国农作物丰收的季节。
•冬季:冬季从12月开始,气温较低,北方地区经常下雪,南方地区气温较暖,但也会有冷空气来袭。
3. 中国的降水分布中国的降水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东部沿海地区:降水相对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表现为明显的季风气候。
•西南地区:降水也比较多,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受到南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西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主要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降水较少,主要以雪为主。
•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易发生干旱。
4. 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的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变化:•平均气温上升:全国平均气温逐渐上升,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升温速度更快。
•降水量变化不确定: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而另一些地区的降水量则显著减少。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重要知识点解析一、气温分布特点(一)特殊高温与低温地区1. 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被称为我国的“三大火炉”。
南京是由于夏季常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气温特别高;武汉是由于水网特别密集,常常水汽笼罩,特别闷热;重庆就是被山地包围,造成整个重庆气温高。
因此重庆、武汉、南京并成为我国的三大火炉。
2. 夏季低温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同时地势高导致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夏季气温相对较低。
3. 夏季高温区: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这里地处内陆,地势低洼,热量不易散失,且周围多沙漠,比热容小,升温快;加上降水稀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使得气温极高。
4. 冬季低温区: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
漠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最北端,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且冬季受西伯利亚寒冷气流影响大,气温极低。
(二)温度带划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1. 热带: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包括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的南部以及海南等地区。
这里全年高温,农作物可一年三熟,主要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椰子等。
2. 亚热带: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以北的广大地区。
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盛产水稻、油菜等作物。
3. 暖温带: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中温带以南。
这里四季分明,农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等。
4. 中温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以及新疆北部等地。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农作物一年一熟,适宜种植春小麦、大豆等。
5. 寒温带:主要在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
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农作物生长季节较短,以种植早熟的春小麦等为主。
6. 青藏高原区:由于海拔高,气候独特,形成了高寒气候。
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种植青稞等作物。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总结学问,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这世界的美满,就在于有缺陷。
——朱光潜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1.气温分布特点:冬季我国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我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2.温度带与农业:温度带作物熟制农作物4.干湿地区:干湿地区干湿状况主要分布地区天然植被湿润区降水量>蒸发量;年降水量>800毫米东北山地、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等森林半湿润区降水量>蒸发量;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等森林草原半干旱区降水量<蒸发量;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分、天山山地等草原干旱区降水量<蒸发量;年降水量<200毫米内蒙古高原西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荒漠5.气候类型:二、季风气候显著: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季风气候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三、多特殊天气:中国是气象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洪涝是中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
你怎么样,中国便是什么样;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
八年级地理中国气候知识点
中国是一个气候多样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
在了解中国的气候知识点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特征,中国的气候分为亚热带季风型、温带季风型、温带大陆性型和高原型气候。
其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分布在南
方地区,温带季风型气候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带大陆性型
气候分布在东北、内蒙古等地区,高原型气候分布在西藏、青藏
高原等地区。
二、季节变化
在中国的气候中,季节变化是一种比较明显的现象。
春季气温
逐渐回暖,但南方地区会经历春雨季节;夏季气温高,南方地区
会有台风等自然灾害;秋季气温逐渐凉爽,但也有降雨;冬季气
温低,北方地区会有严寒天气和雪灾。
三、气候的影响
气候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地理环境方面,气候可以影响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在人类活动方面,气候
可以影响农业、渔业、交通运输等。
四、气候变化
气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气候变化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也不例外。
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水资源、植被覆盖、自然灾害等方面。
在了解中国的气候知识点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虑。
除
了上述几个方面,还可以从气候形成和分布、气候现象等角度去
理解。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气候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提高
我们的气候意识,做好气候变化应对工作。
八年级地理教案气候特征9篇气候特征 1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我国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
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
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
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
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
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教法建议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知识点:中国的气候1、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此外南北受冬季风影响大小不同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原因: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昼时间较长,接受太阳光不比南方少多少。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
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我国从北→南可以划分为五个类型温度带:寒温带(高原气温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3、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基本特点(规律)原因影响名称内容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时间变化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降水的南北差异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关系: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5、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复杂多样。
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5 气候基本特征知识梳理一、气温分布与温度带1. 气温分布特点:①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原因:受纬度和冬季风的影响)②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原因:受太阳高度角和白昼时间的影响)1月份0º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冬季:最热----曾母暗沙(纬度因素),最冷----漠河(纬度因素);夏季:最热----吐鲁番盆地(地形因素),最冷----青藏高原(地势因素)2. 温度带(作物熟制及主要农作物):分布地区:(见八上P31图)①寒温带(一年一熟)——春小麦、马铃薯漠河附近②中温带(一年一熟)——春小麦、甜菜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③暖温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棉花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④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秦岭—淮河以南⑤热带(一年三熟)——水稻、天然橡胶西双版纳、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和海南省。
⑥青藏高原区(一年一熟)——青稞、小麦青藏高原二、降水与干湿地区重点1.降水分布规律:(主要是季风的影响)①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②时间分配——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800mm年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我国降水最多----台湾火烧寮(为地形雨);降水最少----吐鲁番的托克逊2.干湿地区分布及天然植被①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山地——森林②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森林、草原③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草原④干旱地区——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盆地——荒漠三、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1、气候复杂多样: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②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4、5月——东南沿海雨季;6月——长江中下游“梅雨”(7月该处为“伏旱”);7、8月——华北、东北雨季;9月——南撤;10月——雨季结束(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中国气候的知识点八年级上册中国气候的知识点中国的地域辽阔,气候分布也不均匀。
广义上讲,中国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但具体到不同地区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本文将介绍中国气候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中国南部地区的典型气候类型。
这种气候主要受到太平洋季风、西太平洋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夏季气温高,降雨量充沛,冬季则相对干燥,气温较低。
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早春干旱,春雨量较少,且离海越远,春雨越少。
二、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受季风气流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分布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
夏季是温带季风气候的雨季,降雨量较多,春秋季节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在温带季风气候下,地形起伏差异明显,海拔高度影响颇大,高海拔山区春季晚、雨季短、降水量少。
三、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在中国属于特殊气候类型,存在于我国南海岸和西南沿海。
它的气候特点是夏季干燥,冬季降雨多,且气温较高。
在地中海气候下,高度山区降水量较多,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四、高原气候高原气候主要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高原和山区。
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在高原气候下,地形和高度影响颇大,高山地区春季晚、秋季长,降水量少。
五、青藏高原气候青藏高原气候是高原气候的一种特殊表现,主要受到高原地形和季节气流的影响。
气候特点是冷、干、少雨。
高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很低,一般为零下15℃~零下20℃左右。
由于空气干燥,温差大,昼夜之间的温差可以达到20℃以上。
六、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和岛屿上。
这种气候主要受到热带季风区气候、洋流和地形的影响。
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雨季节性明显,冬季气温较低。
在热带草原气候下,年平均气温高于20℃,年降水量1500mm左右。
七、寒带大陆性气候寒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北部边疆地区。
这种气候受到欧亚大陆内陆性气候和西风带的影响。
八年级-中国气候特征中国气候特征:①季风气候显著;②气候复杂多样。
〔略〕在初一地理中 ,曾讲过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中国是东亚五国之一 ,中国东部的季风气候显著。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与此有关的几个概念。
什么是季风?季风是随着季节变化有规律改变风向的风。
什么是风向?风向是风来的方向还是风去的风向?在不少同学心中还是不确定的。
假设风是从东边吹来的 ,自然就是东风 ,从西边吹来 ,自然就是西风。
所以 ,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空气不会乱流动 ,就好似水不会乱流动 ,它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空气也要向低处流 ,不过是从高压向低压流。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词——气压。
气压对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们来说 ,没有切身感受 ,我们就尽可能说得简单一点。
我们知道 ,空气有重量 ,空气的这个重量对地表形成压力 ,这就形成了气压。
严格地说 ,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的重量。
那么气压的大小取决于空气的轻重。
那么 ,气温热空气更重还是冷空气更重呢?不少同学不知道。
那我这样说 ,热空气中 ,空气膨胀 ,密度更小 ,对地表形成的压力就更小。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热气球 ,将空气烧热 ,空气就膨胀变轻了 ,热气球就飞上天了。
所以 ,热空气更轻 ,热空气形成的气压就更小 ,反之 ,冷空气收缩 ,密度更大 ,对地表形成的压力就更大。
简单地说 ,气温高 ,气压低 ,气温低 ,气压高。
现在 ,我们来看处在亚洲东部的我国 ,冬夏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夏季 ,位于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的陆地和海洋都在升温 ,陆地和海洋谁升温快呢?我听到了两种意见 ,有的说陆地升温快 ,有的说海洋升温快。
我打个比方 ,夏天我们在池塘边玩 ,池塘边的一堆沙代表陆地 ,池塘里的水代表海洋。
你们印象中 ,夏天 ,都在升温的时候 ,沙升温快 ,还是水升温快?对了 ,意见比拟统一 ,是沙升温快 ,水升温慢。
当沙很热的时候 ,水还很凉 ,所以我们在炎热的时候都喜欢在水里去泡一泡来凉快凉快 ,而不会到地上打个滚来凉快。
八年级-中国气候特征
中国气候特征:
①季风气候显著;
②气候复杂多样。
(略)
在初一地理中,曾讲过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中国是东亚五国之一,中国东部的季风气候显著。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与此有关的几个概念。
什么是季风?季风是随着季节变化有规律改变风向的风。
什么是风向?风向是风来的方向还是风去的风向?在不少同学心中还是不确定的。
假如风是从东边吹来的,自然就是东风,从西边吹来,自然就是西风。
所以,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不会乱流动,就好像水不会乱流动,它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空气也要向低处流,不过是从高压向低压流。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词——气压。
气压对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们来说,没有切身感受,我们就尽可能说得简单一点。
我们知道,空气有重量,空气的这个重量对地表形成压力,这就形成了气压。
严格地说,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的重量。
那么气压的大小取决于空气的轻重。
那么,气温热空气更重还是冷空气更重呢?不少同学不知道。
那我这样说,热空气中,空气膨胀,密度更小,对地表形成的压力就更小。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热气球,将空气烧热,空气就膨胀变轻了,热气球就飞上天了。
所以,热空气更轻,热
空气形成的气压就更小,反之,冷空气收缩,密度更大,对地表形成的压力就更大。
简单地说,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现在,我们来看处在亚洲东部的我国,冬夏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夏季,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陆地和海洋都在升温,陆地和海洋谁升温快呢?我听到了两种意见,有的说陆地升温快,有的说海洋升温快。
我打个比方,夏天我们在池塘边玩,池塘边的一堆沙代表陆地,池塘里的水代表海洋。
你们印象中,夏天,都在升温的时候,沙升温快,还是水升温快?对了,意见比较统一,是沙升温快,水升温慢。
当沙很热的时候,水还很凉,所以我们在炎热的时候都喜欢在水里去泡一泡来凉快凉快,而不会到地上打个滚来凉快。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夏天都在升温的时候,是陆地升温快,还是陆地升温快?对了,现在没有分歧了,是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
陆地成了高温,海洋相对来说是低温,陆地变成低压,海洋变成了高压,风就会从海洋吹向陆地。
如果从太平洋吹来就是东南风,即东南季风,如果从印度洋吹来就是西南风,即西南季风。
总体来讲,是从赤道附近的偏南方吹来。
从赤道附近的低纬吹来,便温和,从海洋吹来,便湿润。
这就是夏季风的特点,温和湿润。
因为温和,所以给我国带来热量,因为湿润,所以给我国带来降水。
冬季的情况正好相反。
我国冬季的陆地和海洋都在降温,陆地降温快,是低温,海洋降温慢,相对来说是高温。
水是热容量最大的物质,也就是说,吸收或者放出相同的热量,它升温或降温的幅度都不大,而陆地则不同,吸收或者放出同样的热量,升温或降温的幅度都较大。
由于陆地低温,对应高压,海洋高温,对应低压。
风就从陆地吹向海洋,即从高纬的寒冷地区吹来,而且还是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吹来。
如果吹向太平洋,就是西北季风,如果吹向印度洋,就是东北季风。
总体来讲,从高纬吹来,便寒冷,从内陆吹来,就干燥。
这就是冬季风的特点,寒冷干燥。
因为寒冷,所以给我国带来低温,因为干燥,所以冬季的我国降水偏少。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季风的形成,是因为陆地和海洋升温和降温的快慢不同造成的,我们称之为海陆热力差异不同造成的。
而在亚洲东部,这个太平洋和亚欧大陆交接的地带是世界上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的地方,因为这个大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这个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所以亚洲东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方,中国便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现在我们再来说,什么是季风区。
季风区只与夏季风有关,季风区是夏季影响明显的地区。
我们从地图上看,这东边半壁江山,是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这西边半壁江山是不受夏季风影响,或者受夏季影响明显的地区。
这之间的这条
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这条界线对于现在正在读高三,面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也有许多同学记不住。
前段时间有部电影叫《霍元甲》,有人从电影里想到了一个办法来记这条界线,编出了一句“大英雄霍元甲把岗”,就是霍元甲站岗的意思。
这里边的“大英霍把岗”,就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山脉的第一个字的同音字。
我们用这个“大阴贺巴冈”就比较容易记住这五条山脉。
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非季风区因为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夏季风很难到达,基本不受夏季风影响,所以降水稀少。
夏季风和冬季风不仅仅只有在夏季和冬季才有,只是夏季风在夏季最强盛,冬季风在冬季最强盛。
北上夏季风和南下冬季风相遇形成锋面,由于夏季风温度高,热空气更轻,冬季风温度低,冷空气更重。
冷暖空气相遇的结果,热空气携带水汽抬升到冷空气之上,由于高度上升,温度自然降低,水汽就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在锋面附近形成一条范围较宽的雨带。
这条雨带的降雨是我国主要的降雨类型。
我们原来学过对流雨,比如热带雨林气候,还学过地形雨,比如迎风坡降水多。
锋面雨是我们遇到的第三种雨,还有一种雨,也是我们经常从天气预报中听到的,叫台风雨。
现在,我们继续说锋面雨,锋面雨所到之处,雨季就来了。
这个锋面雨,五月份登上我国大陆,彷徨在南岭以南,六月
份推进到江淮一带,这时正是当地梅子成熟的时节,所以这雨又叫“梅雨”。
七八月份,锋面雨推进到东北、华北地区,东北、华北进入雨季。
而七八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雨带移出,是晴朗少云的时期,这种发生在伏天的干旱叫做“伏旱”。
九月份,雨带南撤到长江以南,十月份,退出大陆,我国的雨季便结束了。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北方的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而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所以我国的雨季,从南到北逐渐缩短。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那么这个季风气候有哪些好处呢?首先,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气温高,降水也多,这叫雨热同期。
雨热同期使我国夏季东部广大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
另外,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相当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沙漠,在南亚有印度沙漠,在西亚有阿拉伯沙漠,在北非有撒哈拉沙漠,在北美有希拉沙漠。
而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主要原因就是夏季风的功劳,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降水,使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印度的恒河平原物产丰富。
季风气候也有不少不足,这是事物的两面性。
季风气候的不足,是冬季风强盛时,容易带来寒潮、沙尘暴等。
夏季风来时,有干旱、洪水、台风等。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所拥有的五种气候有三种与季风气候有关,这就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
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