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世界》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53 KB
- 文档页数:2
D.鱼
3.属于人工世界的物体是( )
D.
4.下列选项中,( )不是木头的特点
A.有纹路
B.有气味.
C.透明反光
D.直接取自自然
5.下列事物属于自然世界的是( )
A.山脉
B.书本
C.钟表
D.手机
(一)按材料给几种常见的物体分类
在给物体分类的时候,先给物品编好号,方便分类。
可以让学生先尝试着说一说哪几种物体分为一类(授课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会从功能上去分):如“我把4号和6号分为一类,因为都是木头做的”,引导孩子们按照材料的不同来分类。
为了让孩子们的分类更加准确,我利用了教材中的材料让学生直观观察,不过里面有些物品不齐全,如玻璃杯换成了玻璃珠,毛巾换成了布,陶瓷碗缺少等,但是我们可以跟第二课的
材料互用,加入木勺、金属勺,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我还加入了剪刀(由两种材料制成)这种物品。
材料中提供的物品
(二)分享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
在分享交流时,我采用了希沃投屏的手段,选取了几位同学上台交流,在交流中边发现问题边进行研讨:
1. 衣服和毛巾到底是什么材料?为什么要归为一类?
2. 为什么会出现同一种物体被分在两类里的情况?
针对第一个问题,发现学生对纤维这种材料比较陌生,我利用服装上的标签引导学生“纤维”这种材料常被用来制成衣服、布等,是由连续或不连续的细丝组成的物质。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出示两种学生分类的特殊情况,让学生自主思考原因,学生能够发现原来剪刀是由两种材料制成的,刀柄部分是塑料,刀身部分是金属,所以两种材料类别里都有剪刀。
(三)说一说每种材料的特点
在分类中,学生发现同一种材料的物品都有相似的特点,比如气球和橡胶手套都有弹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
小学科学《我们生活的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认识到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构成的。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界:地球、太阳、月亮、星星、山川、河流、动植物等。
2. 人类社会:家庭、学校、城市、乡村、国家、文化、科技等。
3. 人类自身:身体、心理、情感、智力、道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各个方面。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世界进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世界的奥秘。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4.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世界的美好。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 学生准备:观察周围的世界,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我们生活的地球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地球仪,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它有很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
二、新课内容:1. 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台风等。
2.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如何应对这些自然现象,如建筑抗震房屋、预测台风等。
三、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教师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观察家里的地震报警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2. 调查周围的人们如何应对地震,整理成报告。
六、第二课时:我们生活的太阳系一、导入:1. 提问:“你们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吗?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太阳是我们生活的太阳系的中心,它对地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2-1《我们生活的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动植物的生活方式,了解天气的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环境有了一定的认知。
他们对于动植物、天气等有直观的感受,但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可能还不太了解。
学生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动手能力较弱等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帮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生活方式,了解天气的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动植物的生活方式,了解天气的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动植物图片、天气变化图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图片等。
2.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图片,能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们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呈现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天气的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学生对这些现象的了解和看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天气的变化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用彩笔在白纸上进行绘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小学科学《我们生活的世界》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1 地球的位置和形状学习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行星。
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经纬度、大洲、海洋等基本地理概念。
1.2 地球的自然资源学习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物、能源等。
讨论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引导学生思考节约资源的方法。
第二章:天气和气候2.1 天气的变化学习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变化。
观察天气图标,学习如何读懂天气预报。
2.2 气候的影响了解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如季节变化、农业种植等。
学习气候的类型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章:生态系统3.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习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如植物的根系、动物的保护色等。
讨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鸟类捕食害虫等。
3.2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观察校园或社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调查和实践。
第四章:人类社会与环境4.1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污染、森林砍伐等。
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4.2 环境保护的措施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制定个人或班级的环保计划,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第五章:科学探究方法5.1 观察和实验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如仔细观察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实验等。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5.2 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第六章:物质与能量6.1 物质的变化学习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观察和实验不同物质的变化,如溶解、沉淀、燃烧等。
6.2 能量的转化学习能量的不同形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探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通过实验观察能量的转化过程。
二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我们生活的世界》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二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章内容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图片和实例了解和认识事物。
但他们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知道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问题和讨论话题,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总结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张照片中的景色在哪里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系列图片,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现象,如天空、大地、河流、动植物、城市、乡村等。
同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中有哪些你们熟悉的景象?”让学生观察和回答。
3.操练(15分钟)针对呈现的图片和现象,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例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大地为什么会变绿?”等。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和解答。
小学科学21《我们生活的世界》(教案)我们生活的世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大陆、海洋等。
2. 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和天气现象。
3. 探索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教学科学知识:地球、大陆、海洋、四季变化、天气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地球的理解和四季变化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1. 大地球仪或电教地球仪。
2. 实物或图片展示地球、大陆和海洋的概念。
3. 天气现象的图片及相关实物。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呈现一幅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并问他们是否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地球。
3. 利用地球仪或电教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颜色。
4.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并解释它们的概念。
5.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哪一部分?是陆地还是海洋?Step 2:探究地球和四季(30分钟)1. 教师利用地球仪或电教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两极和赤道,并帮助他们了解地球的南北极、赤道和大陆的分布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南北极是白色的?3. 教师播放有关四季变化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季节变化。
然后帮助他们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4. 教师与学生一起制作季节变化的小实验,用不同颜色的纸板表示四个季节,并让学生排列出正确的季节顺序。
5.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如何知道当前的季节?Step 3:了解天气现象(30分钟)1. 教师呈现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如晴天、阴天、雨天、风暴、雷雨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相关的问题,例如:“这是什么天气?你是如何判断的?”、“你在家时,你最喜欢哪种天气?”3.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观察一个天气现象,并与其他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4.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经历的不同天气现象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Step 4:环境保护(20分钟)1. 教师与学生讨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2.1《我们生活的世界》授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认识常见的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学会运用简单的科学方法对物质进行探究。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身边的物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认识常见的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知识。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样品:水、盐、糖、纸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等。
3.课件:相关物质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们生活的世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初步认识这些物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物质的性质。
如:水的溶解性、盐的融化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能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的哪些性质?让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提出新的实验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的性质和观察、动手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家里的物质,记录下它们的性质,并与家人分享。
《我们生活的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2.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识别构成物品的各种材料,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按材料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善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教学难点:
(1)按材料的不同对物品进行分类。
(2)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物品分类表、8类材料(14种物品:金属勺子、回形针、木头小方块、陶瓷棒、蒸发皿、布、气球、橡胶手套、烧杯、玻璃珠、塑料杯、塑料瓶、木筷、小石头)
2.教师使用:物品分类表、材料名称贴纸等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1.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语言应简单明了、多儿童化拉近师生距离,举例要贴合生活实际;
2.多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其自己去思考,问题提出后不能急于追问,急于让其说出结果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3.备课时既要备好教材也要多备教法和学生,了解该年龄段的特征,只有足够了解这个年龄段的特征,才能设计出符合这个年龄特征的教学。
小学科学21《我们生活的世界》(教案)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教科版我们生活的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2. 掌握一些生活常识,如天气、季节、地点等;3.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和一些生活常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图片、实物等;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辅助材料;4. 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问:“这是什么图片?”学生们回答。
2. 引发思考:教师进一步问:“这些图片都是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的吗?有哪些图片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学生们回答并解释。
步骤二:学习探究(30分钟)1. 学生合作:教师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些生活常识问题,要求学生们一起讨论并写下答案。
2. 小组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分享彼此的答案。
步骤三:知识梳理(20分钟)1. 教学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介绍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包括天气、季节、地点等。
2. 示范教学:教师以实物或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生活环境,并解释其中的特点和联系。
步骤四:巩固练习(30分钟)1. 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进行观察和实践活动。
每组根据指导进行实地考察,并记录每个环境的特点和所需注意事项。
2. 小组展示:学生们回到教室后,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考察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
步骤五:拓展延伸(20分钟)1. 教师引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生活环境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2. 学生思考:学生们思考并分享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和方法。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们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