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哈哈分销渠道案例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
娃哈哈成功案例分析(5篇模版)第一篇:娃哈哈成功案例分析娃哈哈成功案例分析之一:赢在执行一、金融危机中逆势飘红的娃哈哈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杭州娃哈哈集团可谓**不断,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外有雪灾、地震、通胀压力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着消费品市场,内有达能—娃哈哈纠纷的不断干扰。
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实体经济。
然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娃哈哈集团却一路上扬,逆势飘红。
2008年底,娃哈哈的营业收入、销售收入等经济指标相比去年,增幅达到30%以上,销售总额已逾300亿元。
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饮料行业10强数据,2008年“娃哈哈”的产量占了10强总量的55.57%、销售占了65.84%、利税占了73.16%,均超过其余9强的总和。
至此,“娃哈哈”已经连续十年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王者”。
娃哈哈在金融风暴当中表现出的优秀业绩,引起了众多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超强的执行力是娃哈哈迈向辉煌的基本保证与关键所在,正如娃哈哈总裁宗庆后本人所说:“做企业就像打仗,抓住了机会就能一举成功,而要迅速抓住市场商机,必须确保“决策”和“执行”两大关键管理环节的有效和迅捷,减少管理中间环节。
”而在娃哈哈集团的领导层当中,不设置副总,管理机制采取扁平化管理,就是为了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由此可见执行力在娃哈哈管理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如何提升执行力执行力对于娃哈哈集团重要至极,那么如何提升自身的执行力,就成为了娃哈哈日常管理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娃哈哈的日常管理运营中,高效的工作指令的管理,构成了娃哈哈日常工作的基础与核心。
而对于工作指令的绩效考核则是员工考核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过去,娃哈哈采取传统的工作指令管理方式方法,存在着诸多的弊病与缺点:(1)效率低下。
无论是工作指令的下达、反馈与评价,都要通过传统的电话、邮件、MSN等方式进行,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且增加成本,容易造成铺张浪费;(2)缺乏实时性。
中国民族饮料业的一个奇迹――娃哈哈集团的营销案例一、公司背景介绍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娃哈哈公司)成立于1991年,其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于1987年,其创始人是宗庆后。
创办之初,经销部以为区属小学提供服务为主营业务。
1989年开始生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同时企业更名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1991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有偿兼并了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杭州罐头食品厂,创造了“小鱼吃大鱼”的奇迹。
兼并后,娃哈哈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完成了“由小到大”的历史跨越,从此开始逐步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娃哈哈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在全国27个省市建有70余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拥有员工近2万名,总资产达76亿元,至今尚未有银行贷款。
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先进的食品饮料研发检测仪器和加工工艺,主要从事食品饮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已形成年产饮料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及与之相配套的制罐、制瓶、制盖等辅助生产能力,主要生产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休闲食品等八大类60多个品种的产品,其中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多年来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1998年“娃哈哈”被国家工商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自1998年以来,娃哈哈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一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中国最大且效益最好的食品饮料企业。
2003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柯特这4家跨国公司。
二、公司发展介绍1、娃哈哈公司的产品开发(1)进军儿童保健品市场――儿童营养液诞生1989年,宗庆后在为区属小学生提供服务时发现儿童厌食、偏食现象严重,家长们为此非常头痛,这触发了宗庆后开发儿童营养液的灵感。
娃哈哈分销渠道分析第一篇:娃哈哈分销渠道分析娃哈哈分销渠道分析一、集团简介成立于1987年的娃哈哈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的一家校办企业,到1991年,创业只有3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
同年,娃哈哈兼并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
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合资。
娃哈哈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四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这3家跨国公司。
其最大的成就便是从1987年校办企业施行代售制开始,经历三次渠道建设发展,不仅扩大了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将娃哈哈这个品牌打下农村的半壁江山,为哇哈哈未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渠道选择娃哈哈在全国31个省市选择了1000多家能控制一方的经销商,组成了几乎覆盖中国每一个乡镇的联合销售体系,形成了强大的销售网络。
娃哈哈采用保证金的方式,要求经销商先打预付款。
打了保证金的经销商,与娃哈哈的距离大大拉近,极大地改变了娃哈哈的交易组织。
娃哈哈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称这种组织形式为“联销体”。
1、“联销体”概述1.在娃哈哈构建“联销体”的46个分厂及几十家销售分公司中,至今都没有一个分厂或者销售分公司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即既无经营权,亦无资金控制权。
所有的资金、分配权利全部都集中在总公司手中。
2.娃哈哈的营销由总经理宗庆后一人控制,不仅仅掌握了在各地的特约二级批发商,更每年亲自到各地去接见各级经销商,了解情况,布置任务。
3.实行返利激励和间接激励相结合的全面激励制度,每年公司根据市场实际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政策,提供一定比例的促销费用,并派出销售人员帮助经销商做好市场,既可以激发其积极性,又保证了各层销售商的利润,因而可以做到促进销售而不扰乱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
4.坚持构建蛛网式销售网络。
娃哈哈试图从联销体网络构建到区域责任制、特约二批网络建设、封闭式销售,把二批和零售商发展为娃哈哈的联销体网络成员。
分销渠道案例分析之娃哈哈娃哈哈是中国知名的食品饮料企业,成立于1987年,是国内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之一、娃哈哈的成功得益于其强大的分销渠道。
一、传统线下分销渠道:1.连锁超市:娃哈哈通过与各大连锁超市合作,将产品摆放在超市货架上供消费者选购。
这种分销方式可以提高产品的曝光率,并且能够覆盖到各个城市和乡镇。
2.零售店:娃哈哈与各个零售店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产品供应给零售店进行销售。
这种分销方式可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型零售店中,娃哈哈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3.饭店酒楼:娃哈哈通过与各类饭店酒楼合作,将产品供应给餐饮行业。
这种分销方式可以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增加产品的销售机会,并且能够通过饭店酒楼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4.代理商:娃哈哈与各地的代理商签订合作协议,将产品批发给代理商进行销售。
代理商作为娃哈哈产品的地区销售代表,负责拓展市场和推广产品。
这种分销方式能够将产品快速扩散到各个地区,并且能够与各地的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二、电商分销渠道:2.第三方电商平台:娃哈哈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将产品上架销售。
通过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娃哈哈能够借助电商平台的流量和品牌声誉,实现更大规模的销售。
同时,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也为娃哈哈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推广。
三、海外分销渠道:娃哈哈通过与各国的经销商合作,将产品引入海外市场。
通过选择适宜的海外市场和合作伙伴,娃哈哈能够迅速扩大海外销售规模,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是娃哈哈的分销渠道案例分析。
娃哈哈通过传统线下分销渠道、电商分销渠道和海外分销渠道的组合运用,实现了产品的广泛分销和销售网络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娃哈哈在食品饮料市场的地位。
通过与各类合作伙伴的合作,娃哈哈得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
娃哈哈市场现状分析娃哈哈营销现状分析具体案例3篇市场状况是指企业目标市场的范围、销售渠道的多少、市场占有率的大小以及市场的竞争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复杂程度等。
一般说来,市场状况是决定市场营销组织和人员多寡的基本依据。
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娃哈哈市场现状分析娃哈哈营销现状分析具体案例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娃哈哈市场现状分析娃哈哈营销现状分析具体案例1篇于职业原因,在服务众多快速消费品领域的客户同时,一直在关注娃哈哈的市场变化和营销手段。
说实在的,几年来,娃哈哈并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石破天惊的创意,但正是这种平实、稳健的风格铸就了娃哈哈今日的成功。
在市场环境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娃哈哈种种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尚能一击奏效,但市场的多样性、复杂性尤其是突变性,往往会让习惯于过去成功操作模式和手段的企业,在表面的繁荣背后,隐藏、暗伏严重的危机。
透视跟随策略在中国的企业界,有两个敢为天下后的高手,一个是宗庆后,一个是段永平。
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成功,使得所谓的后发先至的跟随策略,备受企业界推崇。
但今日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永远的成功,昨天还频频得手的跟随策略,在市场急遽变化之时,还能够凯歌高奏吗?就像所有的完美都有阶段性一样,跟随策略的成功也有其特殊的阶段性。
在阶段一和阶段二,娃哈哈凭借敏锐的嗅觉和有效的广告策略,迅速由小变大,获得发展;在阶段三,虽然整个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而成熟,但娃哈哈凭借独具特色的渠道优势、密布的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构筑起了强劲的核心营销能力,在实施跟进策略之时,还能够傲视天下、游刃有余,企业获得了超常的发展;当进入2000年,各种品牌大战此起彼伏,整个市场产品开发速率加快,跟进策略依靠原有的营销综合优势,娃哈哈尚能稳坐潮头;但到2002年~2003年,营销方式和营销手段泛化,不再成为独家武器之时,娃哈哈还是依靠老三样来实施跟随,没有创新的跟随使得娃哈哈牛奶/果汁/国汽/乐酸乳等在市场上反映平平,有机茶、康有利等系列新品的推出更显得品牌创新的晦涩和乏力。
哇哈哈分销渠道案例及分析
哇哈哈集团简介:成立于1987年的娃哈哈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的一家校办企业,到1991年,创业只有3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
同年,娃哈哈兼并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
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合资。
娃哈哈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四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这3家跨国公司。
其主导产品娃哈哈果奶、AD钙奶、纯净水、营养八宝粥稳居全国销量第一。
其中乳酸奶饮料、瓶装饮用水的产销量已跻身世界大厂行列。
哇哈哈成功的四大法宝:集权管理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保证金制度捍卫企业资金安全;联销体激发经销商热情;科技创新确保哇哈哈经久不衰,朝气蓬勃。
其中有两个因素是渠道的作用。
所以以下对其做描述和分析。
哇哈哈渠道发展过程:1987年校办企业施行代售制,1989年营养食品厂,进行第一阶段渠道建设,1991年,哇哈哈集团成立,进行第三阶段渠道建设,1996年全国化战略实施,进行第三阶段渠道建设。
哇哈哈是以代售起家的,既是代售直接指向渠道末端,其缺点是无法形成完整的价值传递网络。
到第一阶段时,哇哈哈渠道迅速铺展,与国有的糖醋酒批发公司及其下属的二三级批发站紧密合作,借用现有的渠道进行推广。
到期一阶段后期,农贸市场兴起冲击了国营糖醋酒批发公司的原有的渠道网络使得哇哈哈的渠道混乱、铺货困难。
第二阶段渠道变革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与各地大客户联手,编制新的渠道网络,营销重心下移,渗透到各个地域。
到后期哇哈哈的举措屡步维艰。
从抢食现象到竞争白热化使得经销商与厂商的关系十分微妙。
哇哈哈出现了多头经销、冲货现象、暂时停滞引起恐慌性降价的现象。
第三阶段全国化战略使哇哈哈放弃了粗放式的营销经营路线向细化渠道网络方向发展,创造性的导致了联销体模式的产生。
(见表1)
哇哈哈渠道发展阶段(表1)
哇哈哈渠道现状:渠道结构——联销体。
从哇哈哈的方面来说可以避免店大欺客、加强对经销商的控制。
经销商上说可以实现了与哇哈哈的共赢,获得稳定的供货商。
哇哈哈渠道的优缺点、优点:保证金变相预付款政策化被动为主动,将经销商绑进了哇哈哈战车。
2以最低的成本有效利用了经销上的社会关系、资金、人员、仓库、配送等各项资源。
缺点:不利于老产品的平衡退出。
近期发展目标:未来3-5年,哇哈哈将继续立足主业,再饮料业继续做强做大,并逐步向海外市场进军,寻求更多、更广的商机。
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哇哈哈集团争相高新技术产业进军。
目前,哇哈哈正向着3-5年没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力争早日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目标阔步前进,使中国的哇哈哈成为世界的哇哈哈,实现基业长青。
渠道变革方向1经销商——批发商——终端(原有)2经销商——终端(新增)。
变革过程:2009年提出缩小现有的经销商的辐射半径、减少其经营品种,同时增加经销商的数量。
2009年提出经销少扩建二级批发商网络,或者经销商自己做终端。
2010年提出渠道调整将一部分原来的二级批发商晋升为经销商。
优点分析:更深的分销,渠道进一步下沉,将有助于哇哈哈把市场做得更透;另一方面,缩短了渠道的中间环节,对终端市场的变化掌握的更为及时;再者减少渠道上分钱的人,放出一部分利润来,给新增经销商新的获利机会,有助于哇哈哈培养一个经销商团队,而不是简单依赖现有的经销商,进而达到多条腿走路,将市场控制权进一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联销体的4部分
渠道控制方面
哇哈哈的渠道策略
哇哈哈渠道建设分析:哇哈哈的成功根本上使联销体的渠道模式在发挥效应。
哇哈哈对经销商的控制很严格,无论在资金还是在利润的分享方面,使得上方都有钱可赚并且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它的三个重点就是:情感策略、信用保证、进入市场的发展策略。
但是由于联销体而言它缺乏对终端的控制力,整个运作环境缺乏一个良好的物流管理平台过多的依靠经验思维。
同列产品的营销渠道接近慢,与世界著名企业的品牌差距很大。
从它本身的发展趋势也可看出,渠道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向着扁平化的发展。
逐步完善对终端的控制,使得各层级的经销商都可以分享价值链上的利润。
并且逐步完善产品的配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