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记录片感悟
《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这部纪录片深入展示了杨振宁这位杰出科学家的生涯和成就,同时也传达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以及科学家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坚持。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被杨振宁的科研精神所打动。
他坚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研究态度,不追求表面的华丽和技巧,而是扎扎实实地做好科研工作。
他的这种态度,使我深感科学研究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扎实的基础,而不是表面的花哨和浮躁。
同时,杨振宁的谦逊和淡泊名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面对各种荣誉和头衔时,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和低调,这使我深感科学家应该是真正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而不是名利的追求者。
此外,这部纪录片还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不易。
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验证理论,甚至需要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
但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使得科学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杨振宁这位伟大科学家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同时,它也激励我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和勇气。
作文杨振宁宁拙毋巧屠呦呦一个科研的成功去年9月,杨振宁教授在重庆八中做演讲时,为中学生题词“宁拙毋巧”,并解释说:“取巧无用,真正做学问要诚实,‘拙’,其实是最聪明的成功方法。
”杨振宁题词及解释,是有着特别意义的,那既可说是他的成功之道、经验之谈,更是对当今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的针砭或提醒。
可以说,杨振宁教授的成功是靠笨办法笨功夫的,每天十几个小时,连续多少年如一日的泡在书本里,泡在实验室里。
正因为有如此“拙”的努力,苦干,不投机取巧走“捷径”,才使得他最终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成功没有捷径可走”,这是喜欢玩“巧”的人最不愿意听到的话,而杨教授的题词“宁拙毋巧”则毫不留情地点破他们的“巧”梦。
说起“巧”,人们总是要联想到它的“心灵手巧”、“巧夺天工”等美丽的彩衣,殊不知,它的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虚浮,贪婪,自以为是。
《春天的故事》唱了一遍又一遍后,“巧”借着春天的力量登上了文艺的象牙塔尖,时下搞研究的也想“巧”借这“春天的力量”步入象牙高塔。
当教授们不在大学里搞研究,却在电视节目里频频露面时,当作家已不再是作家,成为彻头彻尾的“文化超男”时,当名人们仅凭言语的犀利博得满堂彩时,我们在“热闹”的背后,却慢慢被叫做寂寞的东西侵蚀心灵,我们的社会怎么了?“巧”风越刮越猛,终于,连大学校长都按捺不住了。
一篇题为《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柴油发电机》的英文论文,与国外一篇论文的标题仅有一词之差,实质性的区别是国外版超过12页,而国内版不足5页,还有署名不再是英文作者,而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及他的博士生谢鸣。
今日,“校长”周祖德对“巧”或许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认识吧。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世界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面对如此严谨认真的屠奶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她。
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工作一丝不苟的屠奶奶生活中却是一个粗线条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精选好的范文的整体构思是怎样的呢?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涉及拟写相关文案,范文的在各种场景的应用非常广泛,特意为您整理了《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事迹【篇1】1、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
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
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在统计力学和场论中,这个理论精品就像一个小而精致的贝壳至今魅力不减。
2、玻色子多体问题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
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
出乎他们的预料,近年来,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古代中国成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影响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1],物化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
反过来,文化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2]。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作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1.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杨振宁:儒者风的科学家在一些科学家看来,杨振宁教授是一个有着极好科学感受的人,是一位坚强不拔、具有数学天才的物理学家。
半个世纪以来,他长期耕耘在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在那个领域,一组漂亮的方程式能够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在还没有实验证据往常就能够洞悉物理世界的本质。
这种从几个方程式动身直截了当到达自然深层次结构的研究方法,杨振宁认为它是“奇迹的奇迹”。
据此,他与人合作,至少还完成了另外两项堪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相比美的工作──“杨-米尔斯规范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杨振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依旧一位人文主义者。
他思想、心灵、人格的形成与熏染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及他的家庭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他儿时的玩伴,法籍闻名的雕塑家、画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熊秉明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假如简要地说明杨振宁的为学为人,也许能够说他是一个‘儒者风的科学家’。
正像我们说‘儒医&rs quo;、‘儒将’。
那个地点的用法,‘儒’的意义是专门积极的,宽广的,是一种中国文化所酝酿出来的,而有普遍价值的&lsqu o;人文主义’。
”杨振宁在物理学研究之外的工作,对世界,专门是对中国的进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他在国际科学舞台上的崇高地位,他的这些工作对其他的华裔科学家、中国的学者,以及对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进展,差不多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杨振宁教授虽从事物理学研究,但“一如常人”,他把他生活的内在意义、他的爱好,以及对文史哲的谙熟,带进了科学世界。
在诺贝尔奖创立100周年之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奇迹的奇迹──杨振宁的科学风采》一书,以专门的方式介绍了在物理学这道“门”出入自由、杰出而又平常的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其人其事。
在一本书中,既要抓住杨振宁教授的科学实际,又要抓住那个人物的个运气质,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情况,但本书的作者力求做到这一点。
杨振宁演讲:中国文化与科学1999年12月3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奖人杨振宁教授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办的"金禧讲座"中,以《中国文化与科学》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是这篇演讲的全文:中国文化与科学杨振宁梁院长,各位来宾,各位同学:五十年以前,钱穆先生创建了新亚书院,这是香港文化界一件非常重要、有深远影响的事情。
我今天有机会参与他创建的新亚书院五十周年金禧纪念,感到非常荣幸。
梁院长给我指定了一个题目,叫做“中国文化与科学”。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不可能在一个小时内讲得很清楚,所以我只能就我觉得特别值得讨论的几点,提出来跟大家讨论。
一、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内学”,以身心为主那么,我这个题目基本上是分成这九条,第一项是“中国传统人本文化是内学,以身心为主”。
这个说法不是我创出来的,是很多人都讲过的。
比如说,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
”那么如果中学是内学,可是也必须要处理外学,因为外学是人的身体以外的自然的一切,怎么处理法呢?所以我们就要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传统中国文化怎样处理外学法?如果查中国的古文献,对此有很多的讨论。
那么,总结起来呢,我想下面这几句话也许可以概括多半的观念,他曾经说:“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他又说:"心明便是天理”,又说:“万物一体”,这些说法,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外界事物需要了解的总的态度。
二、传统中国文化如何处理“外学”?我们还可以看到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不是从王阳明开始的,董仲舒就说过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天人无二理”。
什么叫做“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呢?就是说有一个“理”,这个“理”对于我们自己的思想跟外界的一切,是一回事情,这个整个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精神。
当然,这并不能解释清楚他们所讲的这个“理”到底是什么,要想了解一国的传统文化,我想必须对这点有一些了解,就是这个“理”到底是什么。
4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2021年9月22日,百岁杨振宁院士登上热搜,不少人都在祝贺他迎来百岁华诞,赞扬他的科学贡献。
作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经常像朋友一样在舞台上侃人生经历、谈科学理想,说出很多金石之言,让人受益匪浅。
宁拙毋巧在重庆八中,杨振宁题词“宁拙毋巧”,他说:“其实这四个字后面还有一句‘宁朴毋华’,对今日的中国来说,这是一句重要的话。
我今天之所以写这几个字,就是希望从你们年轻一代开始,学会诚实。
投机取巧是没有前途的,‘拙’是最聪明和最正确的方法。
做学问必须诚实、脚踏实地,才会成功。
这些年来,投机取巧之风在国内盛行,不仅在商业界,中国的食品、商品都有造假行为,假货多,而且在学术界也越来越严重,关于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
这是中华民族在欣欣向荣发展的空气中存在的一个大污点,必须引起我们年轻一代的深思,一定要把这个印象彻底改过来。
”杨振宁激浊扬清,教人求真。
他深谙“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巧者不坚,拙者永固”的道理,以商业界、学术界存在的造假事实警醒大家不要投机取巧,要脚踏实地。
投机取巧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一旦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就会侵蚀你的心灵,使你的品行大打折扣,从而走向不思进取,导致人生的堕落。
成功需要“拙”办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不弄技巧,以拙为进,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有事情、有争端自己解决在与中国科技大学学生座谈时,杨振宁说:“我在北京崇德中学念书时,因为个矮瘦小,常被一些同学欺负。
有一天我和人打架,受了委屈,找到老师准备申冤。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老师不但不帮我,还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你们要打架,很好,我给你们搭好擂台’。
我一开始很不理解老师的举动,但后来我明白了,有事情、有争端自己解决。
人都是要靠自己去闯天下的,不能依靠别人,一旦出了问题,自己要想办法解决。
争吵很多,人都要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在现实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幸,那时我学习成绩特别好,很多同学都要找我做数学题,需要我帮忙做作业,我都热情地教他们,帮助他们,后来也就没有人欺负我了。
杨振宁对他的学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的作文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杨振宁先生。
杨振宁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你知道吗?他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聪明的,他也曾经是一个普通的学生。
有一天,杨振宁先生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科研要脚踏实地,不要想着投机取巧。
当时,有些学生并没有听懂这句话的意思,所以杨振宁先生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猴子和一个大猴子的故事。
有一天,小猴子和大猴子一起去摘桃子。
他们来到了一棵桃树下,发现树上有很多桃子。
小猴子看到那么多桃子,心想:“这么多桃子,我一下子就能摘到好多。
”于是,他就开始跳起来摘桃子。
可是,他跳了好几次,都没有摘到一个桃子。
大猴子看到小猴子的样子,笑了笑说:“你看你,这么急功近利,怎么能摘到桃子呢?”说完,大猴子就开始慢慢地爬上树去摘桃子。
不一会儿,他就摘到了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
小猴子看着大猴子手里的桃子,恍然大悟:“原来做事情要踏实,不能急功近利啊!”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杨振宁先生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个大猴子就是我们要做的那种人。
他虽然动作慢了一些,但是他一步一个脚印,最后还是成功了。
而那个小猴子呢?他虽然动作快了一些,但是他急功近利,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
所以,做科研要宁拙勿巧。
”同学们听了杨振宁先生的话之后,都觉得很有道理。
他们纷纷表示要向大猴子学习,做事情要踏实,不能急功近利。
从那以后,他们在做科研的时候,都能够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再想着投机取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
所以,大家要记住杨振宁先生的话:“做科研要宁拙勿巧。
”。
宁拙毋巧——与杨振宁教授一席谈潘国驹,韩川元(节选)东方传统文化的孝道问:东方传统与西方传统对孝道的不同看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杨:我想,这是因为中国受儒家哲学的影响。
儒家哲学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伦常,而这伦常的观念里头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绝对而永久的。
这个观念如果你要骂它也可以,例如五四运动时有人骂它,共产党也有人要骂它,说这个是剥削者要利用它来维持他们的权益。
这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不过伦常的影响却远超过了剥削人这件事。
例如孝道,即超过了君臣关系,可是孝道的关系还是存在的,所以,它的影响不止是剥削人。
为什么儒家把伦常看成是基本思想?我想这与社会的结构有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变成比较绝对化,这个社会就会比较稳定,不容易动乱,而儒家的基本思想是要一个稳定的社会。
它的结果,其一就是你所说的孝道,它把人与人的关系,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定义上变成绝对化,这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传统是不一样的。
美国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是个人主义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不重要,但是它最根本的原则是从个人出发的。
这点与东方的文化传统是非常不一样的。
这个不一样影响很大,一个在中国传统家庭长大的小孩,与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小孩,其整个思维形式是很不一样的。
最近五、六年,有许多移民到美国去的中国人,他们的孩子,有的是在中国长大的,有的是到了美国才出生的,他们自己也说,这两个不同地方出生的孩子,他们的基本观念是不一样的。
母亲的影响问:杨先生的母亲最近不幸在香港逝世,您觉得您母亲对您的为人有哪些方面的影响?杨:我母亲与我的关系很深,因为我生下来不到九个月的时候,我父亲就到美国去留学。
他在美国呆了五年,在我六岁的时候才回来。
所以,我出生以后头六年基本上是与母亲单独在一起,因为我是老大。
我母亲是一个旧式的妇女,她不但没有受过新式的教育,也没有受过很多旧式的教育,她念过很短时间的私塾,她的看与写中文的能力都是自学的。
当我年纪渐渐长大了以后来观察与了解她,我觉得她与许许多多旧式的妇女一样,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一个共同点。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杨振宁是我国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_杨振宁个人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早年经历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
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
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
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杨振宁的学问人生今年10月1日是杨振宁90周年诞辰。
杨振宁是最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安徽人,是学贯东西、名扬中外的大科学家。
在杨振宁九秩寿辰前夕,我们在其出生地合肥谈“杨振宁的学问人生”这个话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胡适50年前去世时,曾有一副著名的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同为安徽人的杨振宁,论贡献应当和胡适相伯仲。
我想能不能这样评说他呢?融汇东方传统文化的师表吸纳西方先进科学的楷模杨振宁多次说过,他“一生中最感到自豪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
”是啊,当年这位持中国护照前往瑞典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著名物理学家,献身现代科学,毕生为之奋斗。
他以自己杰出的成就改变和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偏见和中国人的自卑心理,他以自己独特的地位为促进中美和中西方学术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生:求索之路11年前的10月25日下午,笔者陪同杨振宁参观安徽大学徽学研究所后,又陪他登上安大礼堂讲台。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这么多人来听我的演讲,我很感动。
我想,因为我是合肥人才有这么多的听众的到来,这恐怕只是百分之十的原因;而百分之九十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杨振宁这番开场白激起全场热烈的掌声。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一日)生于合肥城内四古巷家宅。
若干年中,杨振宁一直铭记着祖父、父亲读书立业两件事,并以此作为进取的动力。
祖父杨邦盛18岁时在凤阳原籍应考得中秀才。
旧时成例,客籍童生可以不回报考原籍,但就地应试须由廪生二人具保,而请廪生每位要二两银子的礼钱。
就因为杨家驹拿不出这四两银子,不得已让儿子步行150千米回凤阳应考。
杨家当时经济拮据之窘况,可以想见。
杨邦盛中秀才后,白天在家设蒙馆授徒,藉以糊口,晚上则自修深造,多年不辍。
父亲杨武之22岁毕业于北京高师(今北师大)本科,回中学母校省立二中(今合肥一中)任教并兼舍监(训育主任)。
住读生中少数纨绔子弟赌博宿娼常深夜不归。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内容提要】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为什么受到强有力的抗拒?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未来走向如何?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近年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并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本文对此作了介绍与评述。
( 燕南,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欧几里德几何一引言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在欧洲迅速产生,以1687年牛顿出版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近代科学革命到达高潮,这本已是历史,然而,问题是:“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1)这一问题难倒了20 世纪的科学史学家和其他许多学者。
由于该问题是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90——1993)最初提出,后包括李约瑟本人在内,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遂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作为近代科学革命之后,有中国血统和中国文化背景,又为世界科学做出巨大贡献,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并列的科学家——杨振宁对这个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
( 燕南, )二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欧氏几何及其逻辑系统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发,杨振宁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成篇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种种理由:中国早期的哲学如阴阳五行等理论尽管曾促进过中国早期的科学发展,可是这些理论本质上的经验性和思辨性在后来却成为阻碍实验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是实验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基本的社会原因;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鼓励、甚至是抑制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 ( 燕南, )杨振宁指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和其中的某些自大有关系。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
……他们第一想解决人文问题,第二想从总体上解决人文问题。
”(2) 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
古希腊的哲学家中,也有人企图总体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他们也有人从事非常具体的问题”。
( 燕南, )从解决具体的、现象的问题入手,“希腊人发现正立方形只有5 个,这是非常美妙的画像,而这个画像如果没有准确的几何思想是不可能想到这个定理。
后来有人说欧几里德所以写了欧几里德几何,就是因为要证明这个定理。
这是西方思想方向的结晶。
”(3)欧氏几何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
在力学方面,阿基米德为了鉴别皇冠的含金量,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
在一次洗澡时,他感觉到身体受到向上的托力,由此悟出了解决皇冠问题的方法,同时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
此外,阿基米德还发现了杠杆原理。
随着欧几里德几何、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等力学原理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一套逻辑思维方法、逻辑系统的诞生,这些为近代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奠定了逻辑及方法基础。
中国古代虽然有“曹冲称象”的典故,《墨经》、《考工记》等书关于力学现象的总结与记述,在数学方面公元前已出现《周髀》这样的著作,其中已包括勾股定理等,但是,在类似于欧氏几何逻辑系统方向上,“中国古代完全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是连边都没沾上,……我以为中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现欧几里德研究这样具体的几何问题,以及因为研究这类问题而产生出来的逻辑系统,至少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原因的一半。
……所以欧几里德几何的影响非常之大,对于近代科学的产生更是大得不得了。
”(4)杨振宁在谈到中国的《周易》研究时指出:“有许多中国的老先生,包括近代现代的,他们既不懂《易经》,又不懂近代科学,到处胡讲一通,要么说《易经》里头有近代科学的种子,要么说《易经》引导出近代科学的发展。
我想实事求是地说,西方跟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一样。
那么,这个文化传统不一样里头产生出来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化中萌芽,而且这个萌芽是经过了很长的时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这个事情要正面看它,不要蒙骗自己,‘西学中源’说就是蒙骗自己,而这一蒙骗就是两百多年。
”(5)三近代科学传入中国时,中国人在对异文化排斥的同时,也拒绝了这些科学技术杨振宁在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并传播到中国来之后,中国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干的,结果如何,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有什么启示更为关心。
\1993年,杨振宁到了澳门,当他站在澳门最高的一个炮台时,感慨万千,他想到了中西方两大文明数百年来的冲突、碰撞、融合的过程,想到了中国人屈辱的近代史,尤其想到了中西方科技在转换领先位置后形成的巨大反差:——15世纪之前,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
这些发明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
正如欧洲伟大的思想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 —1626)所指出的:“印刷术使文学改观,火药使战争改观,磁铁使航海术改观。
可以说,没有一个王朝,没有一支宗教派别,没有任何伟人曾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6)——15世纪开始三十多年间,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远征航队中最大的船只长440英尺。
西方史学家曾存有疑惑,认为当时不可能造如此大的船。
但是1962年在南京发现了一只船轴,直径1.25英尺,高达36英尺。
从而使国际上一致认可15世纪初,中国科技仍领先于西方。
——15—17世纪初,中西方的科技位置发生倒转。
西方人在文艺复兴的大旗下,从思想领域、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各个方面几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导致了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生。
相反,中国在这两个世纪,却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停滞不前。
到17世纪初,原先在应用技术方面领先的地位已丧失殆尽。
当时的中国政府要由葡萄牙人占领的原属广东的澳门引进火炮技术。
再过了两个多世纪,中国的天朝大门便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所轰开。
在这个大转换前后,中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对彼此的科学技术采取了完全不同且颇耐人寻味的态度:15世纪之前,西人充分享用了从中国传入的许多重大发明,这些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革命的产生,然而一个世纪以后,当以意大利人利玛窦(MathewRicci,1552——1610)为代表的第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带来一部分西方科学技术时,中国人在对异文化排斥的同时,也拒绝了这些科学技术。
对于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杨振宁认为对中西双方的影响都非同寻常。
这就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在西方结出了牛顿力学这么个大果子,传入中国也并不算晚,却只是无花果”。
(7)四百年后,利玛窦被中国人尊为“西学东渐第一师”,他来到中国时所负有的重大“使命”是让这块广袤古老、具有久远文明传统的土地上的人民皈依上帝。
但是,他同时也带来了“三棱镜”、《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技术。
从三棱镜在中国的遭遇,我们也许能看到一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当16世纪之前的西方人盛赞中国的陶瓷工艺时,他们制造玻璃的技术,已接近炉火纯青的水准。
三棱镜对他们来说,已是小作坊里的粗活了。
可是,最初看到它的中国人却交口称赞:真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啊!更令当代学者感叹的是,也就在中国人首次见到三棱镜的几十年之后,牛顿通过这小小的三棱镜在一所黑暗的房子里将狭缝中透进来的一束阳光折射为斑澜的七色光谱,成为近代光学的一件厚礼。
在中国此后的三百年间,三棱镜最多也只是被看作西人的“奇技淫巧”、“毫末之艺”。
\无独有偶,就在西方技术无法发扬光大时,西方科学也遭到同样的命运。
牛顿之前,由于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工作,经典力学已在萌芽之中。
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力学三大定律及微积分后,经典力学实际上已宣告诞生。
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杨振宁认为这本书出版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是近代科技诞生的标志”。
然而,这本书无论在思维形式上,还是逻辑上都得益于欧几里德的《初探》。
“查看《数学原理》,就会发现古希腊几何学在牛顿身上的深远影响。
《数学原理》全书的结构完全是以欧几里德的《初探》(Elements)为样本的:两本书都从定义开始,然后是公理,牛顿称其为‘普通意见’,再是引理、命题和证明等等。
”(8)\在牛顿《数学原理》一书出版约80年前,利玛窦和徐光启已将欧几里德《初探》的前一半翻译成中文,取名为《几何原本》。
虽然这本书未能译完,可是徐光启已“十分了解《几何原本》中的推理方法与中国传统的推理方法不一样。
”(9) 并且已认识到“掌握了这种推理方法可以掌握住别的学问,对国计民生,对工业、农业、军事等一切都有巨大影响。
”(10)徐光启一生还编著过《农政全书》及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
可惜的是,《几何原本》与徐光启的观点并没有引起反响。
《几何原本》的后半部分直到鸦片战争之后的1857年才由李善兰(1811—1882)和伟烈亚力(A.Wylie 1815—1887)译出。
三棱镜、欧氏几何学在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命运,实质上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杨振宁的观点值得人们深思。
他说:“1600年到1900年,中国是抗拒西方科技的。
为什么?科学史学家列举了许多原因:没有独立的中产阶级;科举制度;文化传统中,只有人文、道德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学说,缺乏自然哲学和逻辑思维等等。
但我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谓‘夷夏之辩’。
满清康熙皇帝是一个极有心的君主,他以东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对付反抗,巩固统治,得显示自己是中国‘正统’的继承者,于是着意比‘正统’更‘正统’,排斥‘异端邪说’,与异质文化划清界限。
种族冲突的时代,宗教不能不是个敏感问题,贬拒天主教,现代科学也就跟着倒霉了。
”(11)满清最高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地位,显示‘正统’,最终拒绝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最为正统的儒家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保守,甚至愚昧的一方面,在抗拒西方科技传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玛窦来了,德国人汤若望(Joham Adam Schall V or Bell,1591——1666)来了,传教士大批涌入,带来了“地球是圆的”的观念,坐在“世界中心”的士大夫们坐不住了,开始顽强地抗拒异族文化。
其中有一种“西学中源”之说:你西方科技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了!这个“西学中源”说的集大成者,乃是清代大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他的名言有:“几何即勾股也”,“谁知欧陆言,乃与周髀同”。
杨振宁曾多次提到的另一个典型的反对传教士的人物是杨光先(1597—1669),此人是一个顽固而又怪戾的官僚,以“敢言”在官僚中出名,事实上是一个“妄得敢言名”的“市侩之魁”。
他有过一句名言:“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他曾不择手段地弹劾已做了钦天监掌印官的汤若望,在汤若望去世时,杨光先做了钦天监监正。